第十三回 日斷百案龐統顯能 身率萬衆馬騰受戮
關燈
小
中
大
才,險些埋沒。
老張當于兄長處極力舉薦。
克日便來相請。
&rdquo說着,便與孫乾起身告辭.出衙門下船,連夜趕回荊州。
龐統送走了張飛和孫乾,就将罰下來的銀兩都分散給了衙中以前侍奉過他的衙役和當差。
這幾個&ldquo帶肚子的二太爺&rdquo,除了抵償以前置辦東西的銀兩,還盡賺好多銀兩。
他們想,這許多銀兩,放在前幾任老爺手中,不知要幹多少年才能賺回來。
今天一升堂就有這麼多好處,我們的福份還不淺呢。
還有那幾個老當差,龐統也好好地賞賜了他們一下。
那幾個老當差得了好處,特地趕制了一頂紗帽,一領錦袍,到城隍廟中焚香點燭,虔虔誠誠地給泥菩薩換上了新裝。
唯有那班眼睛向上看,專愛搬口舌的縣吏分文未得,着着實實地羞辱了他們一場。
自從龐統日斷百案以來,耒陽縣風正俗清,百姓安居樂業,盜賊銷聲匿迹,市井繁盛,百業興旺,無不稱頌他是明察秋毫、公正廉潔的好官。
龐統仍舊穿着道服,等侯荊州的消息。
卻說孔明回到荊州,問劉備:&ldquo龐軍師近日無恙否?&rdquo 劉備說:&ldquo近治耒陽縣,好酒廢事。
&rdquo 孔明笑道:&ldquo士元非百裡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多矣。
亮曾有薦書在士元處,曾達主公否?&rdquo 劉備搖頭道:&ldquo未曾見得。
&rdquo 孔明歎息道:&ldquo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塗,倦于視事。
&rdquo 兩人正在嗟歎,忽報張飛回。
劉備傳見。
張飛便将耒陽縣所見所聞說了個仔細,劉備聽了相反怨恨自己,忙命人赍書請來了龐統,當衆拜他為副軍師。
龐統雖然任了副軍師之職,但因劉備以貌取人,心中早有嫌隙。
此話暫且不提。
此事早有人報到南徐,說劉備兼有孔明、龐統為謀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早晚要興兵侵吞江東。
孫權常記着周瑜遺表上的話,劉備占據荊州,有如養虎。
盡管魯肅屯兵陸口,又與孔明知交,劉備未必會下兵東吳,但荊州必定要收回,卻苦無良策。
正憂慮時,大夫華歆獻計道:&ldquo下官有一計在此。
曹操數次請我前去,隻因主公不舍。
如今何不命下官前往,教曹操發兵讨伐荊州,結兩家之好?&rdquo 孫權想,這倒是個好主意,便點頭應允。
華歆說,下官去了,隻怕曹操不肯放我,故而我不回來了。
──《三國》中孔明是一條龍,華歆和管甯合稱一條龍。
華歆是龍頭,管甯為龍尾。
兩人本是好友,曾一起拜師求學,都很有才幹,有一次,兩個人正在讀書,忽聽得窗外有人說有一個美人走過,華歆便放下書本,探出窗口觀看;又有一次,兩個人在園中鋤地,華歆鋤到了一塊金子,便俯身拾了起來,見管甯在看他,便把金子丢在地上。
管甯想,要是我不在旁邊,你定會把它放入袖中。
聞美色而側首,見黃金而抛地,此人财色俱貪,不足于同道。
遂與之絕交──孫權一向不重用他,又知他與曹操有故,所以孫權說,你要去投曹操,我不阻止,隻是必須請得曹操攻伐荊州,打下荊州,我就把你的家眷送到許昌。
華歆領了孫權之命,當即裝束停當,取道彰河去見曹操。
曹操自從赤壁大敗後,得知劉備奪了荊楚之地,盡收漁翁之利,又氣死周瑜,心中怅恨不已,常眺望江南,要報赤壁之仇。
因此在彰河邊習練武藝,跑馬比箭。
曹操每逢大事,必不肯糊塗,率領衆文武每日上銅雀台觀看操演人馬。
今日,彰河邊營頭無數,将士們披堅執銳,聚集在銅雀台前,十分整肅雄壯。
曹操将一點紅心挂于垂楊之上,号令手下不論大小将校,有能百步之内射穿紅心者,賜錦袍一領。
衆将聽了,個個躍躍欲試。
盡管一領錦袍值不了幾個錢,自己做一件要比這一件好得多,但在數十萬三軍和衆文武面前,誰甘落後半步。
頓時願比箭者在台前排成兩長列:左邊一批是曹操的眷屬将校,右邊一批是心腹大将,人人戎裝駿馬。
曹操在文官和美女的簇擁下,沿台邊團團設下宴席,飲酒看射。
突然,從左邊一排大将中掃出一騎,馬上戰将乃是曹操屬侄曹洪,到百步之處,弓開镝鳴,勒馬觀望。
樹下監射官叫一聲&ldquo中了&rdquo。
四下裡掌聲雷動,大聲喝彩:&ldquo曹将軍好箭哪&hellip&hellip&rdquo曹洪掣缰到銅雀台前,得意洋洋,向上拱手道:&ldquo謝叔父丞相賜袍!&rdquo正要伸手接袍,早又驚動右邊隊列中一員大将,策動坐騎,飛身校場,他就是河北名将張郃。
張郃見曹洪輕易射中紅心,要取錦袍,心想,你這種射法平常得很,哪個大将不會?比箭就要比出本領來,要射得大家心服口服。
便大喝一聲:&ldquo子廉将軍且慢,待張郃也來獻一獻醜!&rdquo曹洪聽得張郃與他奪袍,縮回手來,回頭看那垂楊樹時,早又一矢中的,挂在枝上晃動,彩聲更為響亮。
原來張郃此射又比曹洪奧妙得多,他先驅馬到樹下,疾速圈馬向外跑去,到百步處,彎弓拈箭,反身射去,正中紅心。
正要往台前領袍,背後蹄聲又起,看時,便是曹仁。
曹仁想,這反身射箭算得了什麼大本領,隻能騙騙三軍。
我若射出此箭,必無人敢與我争奪錦袍。
便挾動良馬朝前飛去,到百步處,右手開弓,左手搭箭,&ldquo當!&rdquo弦聲響處,正中紅心。
河邊所有的文武将士先是一呆:怎麼會有如此精妙的箭法?可稱是神射了。
反手射的,天下無雙。
瞬間迸發出震天的掌聲,喊聲大作:&ldquo曹将軍神箭啊&hellip&hellip&rdquo大家以為這件袍曹仁取定了,無人再敢與他争奪了。
因此,都眼睜睜地望着曹仁大搖大擺地往台前跑去。
掌聲還未絕,一聲大吼又起:&ldquo子孝将軍且慢領袍,待文聘來一試箭法。
&rdquo在這種時候,竟然還有人敢出來獻技,頓時場上鴉雀無聲,盯着大将班中看,果然從右隊中不慌不忙地走出一馬一将,确是金槍将文聘。
文聘雖然早已蜚聲疆場,因為他不願為曹操效力,曹操既不敢得罪他,又不敢重用他,所以大家隻知他本領好,好到什麼程度,無人知道。
文聘金盔金甲,也是右手執弓,左手綽箭。
到得場中,縱馬而前,直抵樹下,然後圈馬而回。
如此跑了三圈,大家都失望了,以為文聘不精騎射,四周開始騷動起來。
當文聘重又從樹下圈馬回身時,蹄聲驟急,隻見馬後一片塵土飛揚,跟定了文聘往外而去。
恰到百步之處,文聘雙腿一夾,左手将馬鬃一拎,趁馬兒前蹄高提的當口,文聘向後一仰,雙手并舉,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ldquo嗖&rdquo地一聲,雕翎穿塵透霧,直指紅心,不偏不倚,挂在紅心上。
這一射,既是反身,又是反手,況且仰面倒射,更是百步穿楊,集三将箭法為一身,融自己騎射為一體,功夫之精湛,令人無法形容。
衆三軍被驚得張了口叫不出聲來,伸着手鼓不起掌來,看着文聘不知如何稱贊是好。
當然,文聘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他見監射官雙手捧着箭去見曹操,并不急于去取袍,隻是等待大将與他比箭。
此時,四下方才喊聲齊起:&ldquo文将軍天下第一神箭!&hellip&hellip&rdquo喊聲、掌聲震得彰河浪翻,雀台晃動,經久不息。
不料,右邊隊列中又有一騎飛出,直到台前,向上拱手稱道:&ldquo謝丞相賜袍。
&rdquo說着取了錦袍往身上一披。
三軍看時,乃是無敵上将徐晃。
徐晃見衆将比箭一個比一個強,争奪不休。
心想,在此比箭算得了什麼!有本領到戰場上殺敵,這才是大将軍的氣概。
因此,趁大家騷亂之際,搶下了錦袍。
這下可氣壞了一人,隻見他虎目怒睜,鋼須倒豎,就是許褚。
許褚自己箭法平凡,被文聘的特技驚呆了,心服口服。
哪知徐晃蠻不講理,心中怒道:你這家夥太無道理,人家憑本領取得的錦袍,要你去搶幹什麼!你要是想得錦袍,那就拿點射技出來。
要說搶東西,俺許褚怕沒你氣力大?!俺就是要為文将軍打個抱不平。
因此,怒吼一聲:&ldquo公明哪,爾身無寸功,憑什麼要搶奪錦袍,貪他人之功為已有,快快送與文将軍,不然許褚不答應!&rdquo說罷,縱馬閃出,朝徐晃跑去。
徐晃聽得許褚不服氣,暗想,你這人戆賊!大家都不作聲,要你起勁幹什麼?真是狗捉耗子,多管閑事,既然已到了我的身上,還怕你搶去?想罷,往河邊逃去。
許褚終因性格直爽,哪裡肯舍!跟着徐晃追趕。
嘴裡還在叫着:&ldquo公明休得無禮,快将錦袍脫了。
&rdquo兩個人一前一後,沿着河邊奔跑。
一個快如狂飚,一個疾似流星.看看将要趕到,徐晃緊催三鞭,三軍隻聞馬蹄響,不辨馬上人,唯有一領大紅錦在身後揚起。
許褚猛挫坐騎,身子向前一沖,伸手抓住徐晃身上的
老張當于兄長處極力舉薦。
克日便來相請。
&rdquo說着,便與孫乾起身告辭.出衙門下船,連夜趕回荊州。
龐統送走了張飛和孫乾,就将罰下來的銀兩都分散給了衙中以前侍奉過他的衙役和當差。
這幾個&ldquo帶肚子的二太爺&rdquo,除了抵償以前置辦東西的銀兩,還盡賺好多銀兩。
他們想,這許多銀兩,放在前幾任老爺手中,不知要幹多少年才能賺回來。
今天一升堂就有這麼多好處,我們的福份還不淺呢。
還有那幾個老當差,龐統也好好地賞賜了他們一下。
那幾個老當差得了好處,特地趕制了一頂紗帽,一領錦袍,到城隍廟中焚香點燭,虔虔誠誠地給泥菩薩換上了新裝。
唯有那班眼睛向上看,專愛搬口舌的縣吏分文未得,着着實實地羞辱了他們一場。
自從龐統日斷百案以來,耒陽縣風正俗清,百姓安居樂業,盜賊銷聲匿迹,市井繁盛,百業興旺,無不稱頌他是明察秋毫、公正廉潔的好官。
龐統仍舊穿着道服,等侯荊州的消息。
卻說孔明回到荊州,問劉備:&ldquo龐軍師近日無恙否?&rdquo 劉備說:&ldquo近治耒陽縣,好酒廢事。
&rdquo 孔明笑道:&ldquo士元非百裡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多矣。
亮曾有薦書在士元處,曾達主公否?&rdquo 劉備搖頭道:&ldquo未曾見得。
&rdquo 孔明歎息道:&ldquo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塗,倦于視事。
&rdquo 兩人正在嗟歎,忽報張飛回。
劉備傳見。
張飛便将耒陽縣所見所聞說了個仔細,劉備聽了相反怨恨自己,忙命人赍書請來了龐統,當衆拜他為副軍師。
龐統雖然任了副軍師之職,但因劉備以貌取人,心中早有嫌隙。
此話暫且不提。
此事早有人報到南徐,說劉備兼有孔明、龐統為謀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早晚要興兵侵吞江東。
孫權常記着周瑜遺表上的話,劉備占據荊州,有如養虎。
盡管魯肅屯兵陸口,又與孔明知交,劉備未必會下兵東吳,但荊州必定要收回,卻苦無良策。
正憂慮時,大夫華歆獻計道:&ldquo下官有一計在此。
曹操數次請我前去,隻因主公不舍。
如今何不命下官前往,教曹操發兵讨伐荊州,結兩家之好?&rdquo 孫權想,這倒是個好主意,便點頭應允。
華歆說,下官去了,隻怕曹操不肯放我,故而我不回來了。
──《三國》中孔明是一條龍,華歆和管甯合稱一條龍。
華歆是龍頭,管甯為龍尾。
兩人本是好友,曾一起拜師求學,都很有才幹,有一次,兩個人正在讀書,忽聽得窗外有人說有一個美人走過,華歆便放下書本,探出窗口觀看;又有一次,兩個人在園中鋤地,華歆鋤到了一塊金子,便俯身拾了起來,見管甯在看他,便把金子丢在地上。
管甯想,要是我不在旁邊,你定會把它放入袖中。
聞美色而側首,見黃金而抛地,此人财色俱貪,不足于同道。
遂與之絕交──孫權一向不重用他,又知他與曹操有故,所以孫權說,你要去投曹操,我不阻止,隻是必須請得曹操攻伐荊州,打下荊州,我就把你的家眷送到許昌。
華歆領了孫權之命,當即裝束停當,取道彰河去見曹操。
曹操自從赤壁大敗後,得知劉備奪了荊楚之地,盡收漁翁之利,又氣死周瑜,心中怅恨不已,常眺望江南,要報赤壁之仇。
因此在彰河邊習練武藝,跑馬比箭。
曹操每逢大事,必不肯糊塗,率領衆文武每日上銅雀台觀看操演人馬。
今日,彰河邊營頭無數,将士們披堅執銳,聚集在銅雀台前,十分整肅雄壯。
曹操将一點紅心挂于垂楊之上,号令手下不論大小将校,有能百步之内射穿紅心者,賜錦袍一領。
衆将聽了,個個躍躍欲試。
盡管一領錦袍值不了幾個錢,自己做一件要比這一件好得多,但在數十萬三軍和衆文武面前,誰甘落後半步。
頓時願比箭者在台前排成兩長列:左邊一批是曹操的眷屬将校,右邊一批是心腹大将,人人戎裝駿馬。
曹操在文官和美女的簇擁下,沿台邊團團設下宴席,飲酒看射。
突然,從左邊一排大将中掃出一騎,馬上戰将乃是曹操屬侄曹洪,到百步之處,弓開镝鳴,勒馬觀望。
樹下監射官叫一聲&ldquo中了&rdquo。
四下裡掌聲雷動,大聲喝彩:&ldquo曹将軍好箭哪&hellip&hellip&rdquo曹洪掣缰到銅雀台前,得意洋洋,向上拱手道:&ldquo謝叔父丞相賜袍!&rdquo正要伸手接袍,早又驚動右邊隊列中一員大将,策動坐騎,飛身校場,他就是河北名将張郃。
張郃見曹洪輕易射中紅心,要取錦袍,心想,你這種射法平常得很,哪個大将不會?比箭就要比出本領來,要射得大家心服口服。
便大喝一聲:&ldquo子廉将軍且慢,待張郃也來獻一獻醜!&rdquo曹洪聽得張郃與他奪袍,縮回手來,回頭看那垂楊樹時,早又一矢中的,挂在枝上晃動,彩聲更為響亮。
原來張郃此射又比曹洪奧妙得多,他先驅馬到樹下,疾速圈馬向外跑去,到百步處,彎弓拈箭,反身射去,正中紅心。
正要往台前領袍,背後蹄聲又起,看時,便是曹仁。
曹仁想,這反身射箭算得了什麼大本領,隻能騙騙三軍。
我若射出此箭,必無人敢與我争奪錦袍。
便挾動良馬朝前飛去,到百步處,右手開弓,左手搭箭,&ldquo當!&rdquo弦聲響處,正中紅心。
河邊所有的文武将士先是一呆:怎麼會有如此精妙的箭法?可稱是神射了。
反手射的,天下無雙。
瞬間迸發出震天的掌聲,喊聲大作:&ldquo曹将軍神箭啊&hellip&hellip&rdquo大家以為這件袍曹仁取定了,無人再敢與他争奪了。
因此,都眼睜睜地望着曹仁大搖大擺地往台前跑去。
掌聲還未絕,一聲大吼又起:&ldquo子孝将軍且慢領袍,待文聘來一試箭法。
&rdquo在這種時候,竟然還有人敢出來獻技,頓時場上鴉雀無聲,盯着大将班中看,果然從右隊中不慌不忙地走出一馬一将,确是金槍将文聘。
文聘雖然早已蜚聲疆場,因為他不願為曹操效力,曹操既不敢得罪他,又不敢重用他,所以大家隻知他本領好,好到什麼程度,無人知道。
文聘金盔金甲,也是右手執弓,左手綽箭。
到得場中,縱馬而前,直抵樹下,然後圈馬而回。
如此跑了三圈,大家都失望了,以為文聘不精騎射,四周開始騷動起來。
當文聘重又從樹下圈馬回身時,蹄聲驟急,隻見馬後一片塵土飛揚,跟定了文聘往外而去。
恰到百步之處,文聘雙腿一夾,左手将馬鬃一拎,趁馬兒前蹄高提的當口,文聘向後一仰,雙手并舉,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ldquo嗖&rdquo地一聲,雕翎穿塵透霧,直指紅心,不偏不倚,挂在紅心上。
這一射,既是反身,又是反手,況且仰面倒射,更是百步穿楊,集三将箭法為一身,融自己騎射為一體,功夫之精湛,令人無法形容。
衆三軍被驚得張了口叫不出聲來,伸着手鼓不起掌來,看着文聘不知如何稱贊是好。
當然,文聘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他見監射官雙手捧着箭去見曹操,并不急于去取袍,隻是等待大将與他比箭。
此時,四下方才喊聲齊起:&ldquo文将軍天下第一神箭!&hellip&hellip&rdquo喊聲、掌聲震得彰河浪翻,雀台晃動,經久不息。
不料,右邊隊列中又有一騎飛出,直到台前,向上拱手稱道:&ldquo謝丞相賜袍。
&rdquo說着取了錦袍往身上一披。
三軍看時,乃是無敵上将徐晃。
徐晃見衆将比箭一個比一個強,争奪不休。
心想,在此比箭算得了什麼!有本領到戰場上殺敵,這才是大将軍的氣概。
因此,趁大家騷亂之際,搶下了錦袍。
這下可氣壞了一人,隻見他虎目怒睜,鋼須倒豎,就是許褚。
許褚自己箭法平凡,被文聘的特技驚呆了,心服口服。
哪知徐晃蠻不講理,心中怒道:你這家夥太無道理,人家憑本領取得的錦袍,要你去搶幹什麼!你要是想得錦袍,那就拿點射技出來。
要說搶東西,俺許褚怕沒你氣力大?!俺就是要為文将軍打個抱不平。
因此,怒吼一聲:&ldquo公明哪,爾身無寸功,憑什麼要搶奪錦袍,貪他人之功為已有,快快送與文将軍,不然許褚不答應!&rdquo說罷,縱馬閃出,朝徐晃跑去。
徐晃聽得許褚不服氣,暗想,你這人戆賊!大家都不作聲,要你起勁幹什麼?真是狗捉耗子,多管閑事,既然已到了我的身上,還怕你搶去?想罷,往河邊逃去。
許褚終因性格直爽,哪裡肯舍!跟着徐晃追趕。
嘴裡還在叫着:&ldquo公明休得無禮,快将錦袍脫了。
&rdquo兩個人一前一後,沿着河邊奔跑。
一個快如狂飚,一個疾似流星.看看将要趕到,徐晃緊催三鞭,三軍隻聞馬蹄響,不辨馬上人,唯有一領大紅錦在身後揚起。
許褚猛挫坐騎,身子向前一沖,伸手抓住徐晃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