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日斷百案龐統顯能 身率萬衆馬騰受戮

關燈
ldquo龐先生,下官有禮了。

    &rdquo &ldquo罷了。

    請問足下何人?到此有何貴幹?&rdquo &ldquo下官是皇叔麾下孫乾。

    因近日有人告到荊州,說先生來此耒陽縣,終日嗜酒,不理縣務。

    下官奉了主公之命,到此查實。

    &rdquo &ldquo是啊。

    小小耒陽縣,無須天天升堂。

    本當三載坐堂,如今聞得足下前來,故而本縣二次升堂。

    已命人各處傳示百姓黎民訴冤報案,将百日所積公務,都取來判斷。

    若有半點差錯,依法責罰。

    請足下一旁坐了仔細觀看。

    &rdquo 孫乾想,往常官府斷案,往往一年半載也審不清一樁案子,還有那種糊塗官,多有屈打成招的,緻使民情成了千古冤獄。

    哪有象你這樣說大話的,竟可以在一天之内審完百日之内的案件,這似乎有點神乎其神了。

    我是個當官的出身,跟了劉備,大小場面也經過了無數,一天能了結幾樁事件已經了不起了,若是遇上個疑難的案子,一年半載也說不準。

    就算你有使人難以想象的能耐,這百把個案子中總有幾件大的吧,你一不勘察,二不調查,看你怎麼把這許多案子一件件地斷清,孫乾在公案旁坐定,朝堂口的張飛看了一眼,意思是,咱們坐着看他斷案,若他斷錯和不清,那我們就可以捉住漏洞,将他揪去荊州見主公。

     張飛對他略微點了一下頭,示意道,你隻管坐着,一有差錯不可放過,我對他不客氣。

    反正軍師升帳時,我也站立習慣了,等會捉龐統方便些。

     龐統見百姓已到,詞狀都已呈上,傳令當差按事先吩咐的辦事。

    隻見當差将三種不同的椅子排成三大排:上首裡一大排放着方凳,中間放的是一大排靠背椅;下首裡放的是一大排長凳。

    然後命原告、中保、被告分别按上、中、下的次序坐列;沒有中保的就空着座位。

    審完一批,再換一批。

    不一會,凳子上都坐滿了人。

    龐統又命當差将預先準備好了的空白案卷放在公案上。

    最後提筆蘸墨,對下面道:&ldquo子民們,本縣今日升堂,審理民情,爾等有冤報冤,本縣當堂斷明。

    來,原告何在?&rdquo 兩旁衙役今日也格外來勁,立即喊叫道:&ldquo老爺喚原告。

    原告何在?&rdquo 坐在方凳上的原告,聽得兩旁如狼似虎般地吆喝都驚得跪了下去,齊口同稱:&ldquo原告在!&rdquo 龐統說:&ldquo爾等隻管坐下,呆會兒要從實講來,不得隐瞞。

    如若錯失機會,再隔三載。

    &rdquo &ldquo是。

    遵老爺吩咐。

    &rdquo一齊都坐了下去。

     &ldquo被告在哪裡?&rdquo龐統又問。

     長凳上的被告都跪下,口稱:&ldquo龐老爺,子民們在!&rdquo &ldquo原告所告之事可屬真鑿,爾等呆會兒要當堂辯解,不準扯謊。

    如若有錯,王法無情,坐下了。

    &rdquo &ldquo是。

    老爺。

    &rdquo都坐下了。

     &ldquo中保何在?&rdquo &ldquo老爺,中保等在。

    &rdquo中保都跪下叩頭。

     &ldquo爾等既為中保,便應伸張正義。

    如有偏頗,本縣重責不饒,坐下!&rdquo &ldquo是。

    謝老爺!&rdquo 龐統說:&ldquo公堂之上,非兒戲之地。

    爾等原告訴狀,被告辯駁,中保擔保,不得有誤。

    來,與我一同如實地講來!&rdquo 龐統講的這一番話,堂上沒有一個人聽得懂。

    原告和被告都不知是誰先講,推來讓去,公案前一片窸窸窣窣的聲音。

    張飛和孫乾也不明白這是什麼規矩,暗想,龐統搞的是什麼鬼把戲?看看上面,又看看下面,看不出什麼名堂。

    衙役當差們本來見龐統升堂,就好象開張營業,又可以撈外快了,所以很起勁。

    現在見得說要一起講話,也都傻了眼,呆呆地望着上面的龐統:你這個老爺怎麼這樣糊塗?!一個一個講,我們還恐怕聽漏了,斷不清案子,哪有這許多人一起講的,可是你講錯了? 龐統見滿堂上的人都露出驚異之色,尤其案前的三大排人有的怒氣沖沖,有的喜逐顔開,有的漫不經心,神态各異。

    龐統仔細觀察着各人的顔色,一一記在心裡。

    然後再提高一些聲音道:&ldquo與我一齊如實地講來!&rdquo 大家這才意識到沒有聽錯。

    原告、被告、中保這三等人略頓一頓,一起講了起來。

    龐統耳中聽詞,眼中觀色,手中批斷,口中發落,曲直分明,并無分毫差錯。

    一批斷了再來一批。

    看得孫乾暗暗佩服,張飛張口結舌。

    大堂口圍觀的百姓都伸長了脖子一眼不眨地看着。

    心想,世上哪有這樣賢能的青天大老爺,怎麼兩耳能聽這麼多人說話的呢?而且關的關,罰的罰,放的放,一點都不差。

    真是明鏡高懸,正大光明。

    不到半日工夫,将百日來所積之事,盡皆斷畢,真的是罰的合理,放的滿意,關的也服氣。

    正在此時,堂外一個衙役飛奔而至:&ldquo報老爺。

    &rdquo 龐統從容不迫地問道:&ldquo報來何事?&rdquo &ldquo堂外觀看老爺堂審的百姓中,有一子民将一梅花鹿拴在衙門口,适才回去時,見樹上卻拴着一匹老馬,鹿兒不知去向,因此抱頭痛哭。

    小的探聽明白,特來報禀老爺。

    請老爺公斷。

    &rdquo 龐統略一思素,從案桌上抽出一支竹簽,對這個衙役招招手,俯首在他耳邊低聲說着,如此如此,便可将小偷捉拿歸案。

    龐統見這衙役走後,命堂上的百姓都退出,吩咐當差将椅凳全撤去。

    頓時堂上冷清不少.龐統又将所斷公案整理疊放。

    一切都顯得有條不紊.不多一會,找鹿的衙役已回到大堂,報說鹿兒已找到了。

    龐統問是怎樣找到的。

    衙役說,小的遵循老爺吩咐,将馬放了,自己悄悄地跟着老馬。

    此馬直往北門郊外而去,走不到三裡地,便有一座破陋小草屋,此馬便直到草屋門前,将頭輕輕一撞,打開草扉,走了進去。

    小的随它一起輕輕躍到屋内,見一賊子正在給鹿兒喂料,料定此人就是盜鹿之人。

    便帶了鹿和馬來見老爺交差。

    龐統吩咐傳失鹿者和盜鹿者進見。

    頃刻帶到堂上,分左右跪下。

    龐統拍案而起,手指盜鹿者喝問道:&ldquo爾好大膽!竟敢在本縣衙前以馬換鹿。

    速速招來,免遭皮肉痛苦。

    &rdquo 盜鹿者吓得象篩糠一樣亂抖,連連叩頭道:&ldquo老爺,小人從未做過壞事。

    隻因小人家境貧困,新喪老母,薄薄的家财都被變賣一空,隻剩得一匹不中用的老馬,無人收買。

    小人六親無靠,意欲賺些銀兩,棄農經商,故而一時糊塗,見衙門口有一梅花鹿拴着,無人看管,便起了不良之心,以馬換鹿。

    小的實是初犯,一向安守本份。

    望老爺寬恩,小人下次不敢了。

    &rdquo說罷又叩頭不止。

     龐統問堂口的百姓,可有認識這個人的。

    當時就有好幾個人到案前,對龐統說,此人向來老實厚道,孝順尊長,鄰裡常要稱贊他。

    所說之事一點不假,請老爺體恤下情,寬恕了他吧。

    小人們願為他作保。

    龐統念他初犯,便允了衆人之請。

    随即訓責失鹿者道:&ldquo爾既有事在身,緣何撇了鹿兒,耽擱在此?若非本縣公斷,豈不要壞了他人終身?如今鹿雖還你,隻是要罰你五兩文銀。

    速速交付銀兩,領了鹿兒回去。

    &rdquo失鹿者見鹿失而複得,已是大喜,立即送上銀兩,牽了鹿兒匆匆回去。

    龐統将銀兩送與盜鹿者,說道:&ldquo看在衆人的面上,放你回去,将這些銀兩收了,做些本份的經濟。

    如若再犯,本縣重辦不恕!&rdquo盜鹿者見龐統如此寬仁豁達,早已感激涕零,連叩了四個響頭,揣了銀兩,出衙門,帶着老馬回家。

    龐統傳令退堂,百姓紛紛走出衙門。

    龐統将手中的毛筆向下一丢,對孫乾道:&ldquo足下看來,本縣還有何事未畢?&rdquo 張飛和孫乾大大吃驚,面色尴尬,一起上前欠身道:&ldquo先生大才,我等失敬。

    多有冒犯,請先生莫怪。

    &rdquo 龐統命當差先将罰下的銀兩收拾,案卷筆硯撤去,送上茶來。

    三人分别坐下叙話。

    張飛惦記着剛才所斷以馬換鹿之案,忙道:&ldquo先生,恰才以馬換鹿,何以片刻之間便能斷清?&rdquo 龐統笑道:&ldquo此事極易。

    将軍可知&lsquo老馬識途&rsquo之事?列國年間,管仲相助齊桓公,糾合諸侯,舉兵伐戎。

    至砂碛之地,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黝黝千重慘霧,山谷險惡,絕無人行。

    管仲便選擇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彎彎曲曲,遂出谷口。

    今日之事,貧道便命當差解了老馬,觀其行而随其後,竊者必無提防。

    故而立斷此案。

    &rdquo 張飛聽了,更是欽佩。

    下席謝道:&ldquo先生如此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