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柴桑吊孝孔明哭靈 耒陽補缺龐統酗酒

關燈
第十二回柴桑吊孝孔明哭靈 耒陽補缺龐統酗酒 卻說:孔明到了靈堂,見衆吳将惡狠狠,氣洶洶,他仍然毫不膽怯,朝靈台前直撲過去,雙膝跪倒在地,淚如雨下,甚是傷心。

    吳将中以程普為首,見孔明如此舉動,揣測不透他到底安的是什麼心,&ldquo铮──&rdquo抽出三尺青鋒,舉在手中。

    衆将齊齊抽出寶劍,頓時間,&ldquo哐&hellip&hellip&rdquo一片铿锵之聲,隻待孔明一有不到之處,便要将他剁為肉泥。

     魯肅見了,驚恐萬狀,料道勸也無用,吓得渾身發抖,扭過了頭,看也不敢多看,隻是雙手亂搖,張着嘴一句話都叫不出來。

     孔明趁吳将抽劍示威之際,迅速從袖中取出祭文,眼淚尚自流個不停。

     程普見孔明手中的祭文上密密麻麻寫着無數蠅頭小字,工整卻又隽秀。

    心想,前來奔喪的人到此靈前總是寥寥數言,應個景兒罷了。

    就是龐統也不過稍長一些,而且一點也無悲容,到底不是心腹之交。

    而孔明平時看來與周瑜冤仇相報,好似冤家對頭,今日卻是涕淚交流,外加一紙長篇累牍的祭文,難得他與周瑜這般知交,我等可是錯怪了他?程普想罷,舉着劍楞楞地望着孔明。

    衆将對孔明舉止也大大出乎意料。

    見程普不動,他們也不敢胡來。

     隻要你們此時不下手,就喪失了報仇的機會。

    孔明的祭文一讀,不要說這些大将心會軟下來,就是那些慣會舞文弄墨的文人也忍不住這般悲哀。

    孔明當然也懂得這些吳将此時的心理,對他們隻能軟,不能硬。

    便讀道: &ldquo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rdquo──年過五十便不算是短命了。

    你剛剛三十六歲,年富力強,正是施展自己才能的時候,誰料你會夭逝而亡昵。

    怎不叫人痛心入骨呢? &ldquo我心實痛,酹酒一觞;君其有靈,享我烝嘗!&rdquo──我們孫、劉兩家是唇齒之邦,江東死了個得力的主将,也是我們劉家的損失。

    故而我不避嫌隙,親自奠酒,也好讓九泉之下的英魂有一些安慰。

     &ldquo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财,讓舍以居。

    &rdquo──你年少好學足智多謀,堪稱吳中小輩英雄;又與孫策弟兄相稱,專好扶危救困,疏财仗義,為國為民注福消愆。

     &ldquo吊君弱冠,萬裡鵬抟;定建霸業,割據江南。

    &rdquo──你十三歲就披發為将,助孫策打下江南六郡之地,如此奇才,古今罕聞。

     &ldquo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讨逆無憂。

    &rdquo──三十六歲正是身強力壯,精神充沛的時候。

    你抱病戎馬,東征西殺,天下英雄誰不贊歎你這種自強不息的意志! &ldquo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

    &rdquo──你姿質風流,儀容秀麗,與小喬相配,正是郎才女貌。

    大漢當朝有你這樣的臣子感到自豪。

     &ldquo吊君氣概,谏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

    &rdquo──你身為六郡大都督,為了孫家的江山,廣采博納,任人唯賢,始終能奮争向上,表現出了一個軍事家應有的氣概。

     &ldquo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

    &rdquo──自你從鄱陽湖操兵回來,蔣幹到此說降。

    你設下重重圈套,用了一條&ldquo反間計&rdquo,輕面易舉地除了兩個對手,使曹操打了牙齒往肚子裡咽,而蔣幹還蒙在鼓裡。

     &ldquo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

    &rdquo──雖說你年事不高,但文兼武備,六韬三略無不精通。

    尤其是赤壁一戰,火攻破敵百萬,力挽狂瀾,曹操哪裡還敢正視江東! &ldquo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rdquo──曾記得你當年被人稱作小輩英雄,有口皆碑,何等威風!想不到你竟是這樣命運乖骞,早早地與世長辭了。

    孫、劉兩家毗連,唇齒相依;唇寒則齒亡,我怎麼會不傷心欲絕,痛斷肝腸呢? &ldquo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

    &rdquo──你忠義貫日,雖則活了三十六歲,雖死猶生,流芳百世。

     &ldquo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

    昊天昏暗,三軍怆然;主為哀泣,友為淚瀝。

    &rdquo──當我得到了這個不幸的消息以後,肝膽欲裂,真不知要悲痛到什麼時候。

    好象蒼天也蓦然黯淡無色;三軍如喪考妣,悲天嗆地;吳侯為了失去了你,更是捶胸頓足,痛哭泣涕;江東文武都是涕淚交流,心如刀割。

     &ldquo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犄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慮何憂!&rdquo──我諸葛亮并無什麼才能,為了漢室的重興和劉備的基業,我孑然一人到三江口,相助你共破曹操,我們兩家各據有利地理為犄角之勢,前後呼應,首尾相顧,國家興亡安危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孔明讀到這裡,暗将雙眼朝兩旁一瞥,見衆将慢慢地把寶劍推入匣中,都在暗暗垂淚。

    知道此時已沒有性命之憂了。

     吳将聽到這裡,非但消了殺孔明的念頭,而且都在側耳靜聽。

    他們想,我們和諸葛亮是哪時候結的冤?!人家為了助都督破曹,嘔心瀝血,沒少花心思。

    即使過去都督與他不睦,我們也不能把都督的死因怪罪到他的身上。

    何況他确實為我們東吳立下了很多功績,我們更應該和他和睦相處,以求孫,劉兩家進一步的聯合,共禦曹操,四海安甯,天下太平了。

    因此大家收起家夥,堂上氣氛就和緩得多了。

    白帏中的小喬起初對孔明恨之入骨,以為他來祭奠是假慈悲,沒安好心。

    後來聽得靈前哭得凄傷,祭得更悲切,暗想,諸葛亮果然是個大能人,把我夫君的生前事迹說了個清楚,我這個做妻子的也莫過于此。

    可憐我家夫君福份太小,放着這樣好的朋友不交,卻去使那些沒良心的詭計要害他,算盡機關,白白地送了自己的性命,撇下我等孤兒寡婦,沒倚沒托。

    小喬想到這裡,愈加傷感,掩着臉面嗚嗚咽咽地大恸起來。

    靈堂上頓時又悲聲大起。

     當然這些大将中并不是人人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程普曾是江東第一任都督,見多識廣,十分有資格。

    自從周瑜臨終托囑以來,他已知周瑜托魯肅代任都督之職,乃是要與劉備重修舊好。

    那諸葛亮就是個必不可少的人物了。

    程普含着兩眼淚水,望着遺像,默思道,都督啊,不是我們不為你報仇,諸葛亮實是無辜,孫、劉兩家仇隙都是因你而起。

    你死了,或許江東要安穩一陣子。

    想完,又把頭低了下去。

    衆将見他低了頭,也都耷拉着腦袋。

     孔明見兩旁悄然無聲,一個個低着頭,料定他們對自己已沒有戒備之心,因而更加故作姿态,邊泣邊念:&ldquo嗚呼公瑾!生死永别!樸守其貞,冥冥滅滅。

    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hellip&hellip&rdquo 大家都屏息聽着下面的祭詞,不料聽到&ldquo從&rdquo字沒了聲音,見孔明伏在地上既不哭泣,又不念詞,一動不動。

    見此情狀,大家知道大事不好,一齊擁上前去攙扶,不停地呼喚着先生。

    魯肅在靈堂門口早已泣不成聲,心想,剛剛死去個知己,軀體尚未寒,現在又要送走一個朋友,看來我魯肅這個人是不吉利的,誰交上了我,誰就倒楣。

    魯肅三步并作兩步沖進人群,見孔明兩眼上翻,昏厥在地,和衆将大聲喊道:&ldquo軍師醒來,軍師醒來!&rdquo 其實,孔明哪裡會昏死過去呢。

    他從開始吊祭到現在,已博得了大家的同情,意味着自己表演的十分成功,也感到很疲乏了,故意虛晃一招,伏地休息片刻,好象自己同周瑜之間的情誼是别人意想不到的,故而吊得自己都昏了過去。

    現在聽得兩旁叫了一會,這才重重地透了一口氣,嘴裡還在十分吃力地誦道&ldquo從&hellip&hellip&rdquo 衆将忙制止道:&ldquo請軍師止哀!&rdquo意思是,你的一片誠意,我們都知道了,不必再讀了。

     孔明哪裡肯呢?剛剛還隻是個小小的波峰,高潮還沒到來,怎麼肯草草收場呢!孔明從地上拾起祭文,邊哭邊讀道:&ldquo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飨。

    &rdquo祭罷,伏地大哭,淚如雨下,哀恸不已。

     衆将聽了孔明這句話,從心底裡對孔明欽佩:隻知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哪料他還有如此德性。

    明明他的才幹要比都督大得多,卻把周瑜引為知音,說明他的肚量無限。

    都是因為都督量窄,自作自受,周瑜哪裡料得着,生前被孔明三氣,死後還要受衆将一氣。

    衆将把孔明從地上扶起,将羽扇送到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