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三絕氣周公瑾托囑 二過江龐士元奔喪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一回三絕氣周公瑾托囑 二過江龐士元奔喪
孔明傳令張飛領三千漢軍,将書信交與他,說道,你從旱路去追趕周瑜,把這封信送給他們,叫他看了這封信,好歹送了他的命。
張飛接了信,出了蘆花蕩,往前進發。
這裡孔明命人收拾一切,教周倉去見關雲長,同至荊州交令。
自己與劉備帶了衆文武回轉荊州城,聽候江東的消息。
卻說周瑜出了荷心亭,想起剛才被擒,雖然未受到孔明的當面侮辱,但心裡總覺得有一股怨氣未能透出。
因而一出蕩口,便覺悠悠忽忽,身子越發支持不住了。
臉色漸漸由紅轉白,氣短喘急,又開始大口大口地吐起血來,自忖氣數已終,黃泉即近。
衆将都圍在他的身旁,捶背摩胸,時刻不離左右。
大小船隻緩緩地沿着江岸回去。
天剛放明,魯肅見周瑜這般模樣,勸說暫時上岸,休息一天再說。
周瑜自知難以挨到柴桑了,便點了點頭,傳令停船登陸,沿岸紮下大營。
衆将扶持着周瑜慢慢地上了岸,在帳上坐定,文武兩旁站立。
周瑜和衆人喘息稍緩,外面報來緊急軍情:&ldquo報禀大都督,現有張飛率軍殺到,在營前讨戰。
&rdquo 周瑜想,今日張飛老釘着我,我不死,他們不肯罷休,就象是閻王來索命,一陣緊一陣。
雖然我已經象殘燭一樣,燃不了多長時間了,但隻要在世彌留一刻,也不能失了小輩英雄的威。
便随口問道:誰人出戰迎敵。
甘甯從旁踏出,欣然領命,他上馬提戟,帶兵一千,出了營頭。
見對面早已旗門設立,張飛手捧長矛坐在馬上。
就策馬沖了上去。
張飛見營中掃出一将,高喊喝道:&ldquo呔!來者吳将住馬,與我通下名來!&rdquo &ldquo大将軍甘甯便是。
黑臉放馬較量!&rdquo &ldquo小将甘甯啊,你同老張較量,不出三個回合便要老掉的。
老張猛虎不吃伏食,饒了你的性命。
如今有我家軍師的書信在此,命你送與周郎。
&rdquo 張飛說罷,架好丈八蛇矛,從飛羽袋中抽出一支箭,又在貼身取出書信,用一根絲線把信繞在箭杆上,打了個活結,再從腰間摘下一張硬弓,彎弓搭箭,朝甘甯射了過去,同時叫一聲:&ldquo呔,甘甯,書信來也!&rdquo 甘甯見張飛并無交戰之意,卻送來一封信,窺得近切,伸手接住急矢。
幸得這支箭并無多少份量,穩穩捏在三個手指之中。
随即從箭杆上解下書信,射還狼牙。
張飛送了書信,便傳令道:&ldquo弟兄們啊,敲得勝鼓回營!&rdquo早已聽得軍中&ldquo咚&hellip&hellip&rdquo陣陣鼓聲,張飛圈馬抱矛,帶了弟兄就跑,離江邊半裡多路,勒馬停隊,紮下一座營頭,聽候周瑜的死信。
甘甯見漢軍敲鼓回營,暗暗好笑:隻有這個戆大,打也沒有打,就敲起了得勝鼓,送一封信也算得勝,要是被你赢一仗,還不知道你要怎麼高興呢!甘甯也不去追,展開信封一看,上面寫着&ldquo漢軍師中郎将請葛亮,緻書于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rdquo。
心想,果真是給都督的信,不能開拆。
他便圈轉馬頭,到營前下馬,架了畫戟,捧着書信直往營中而來。
魯肅見甘甯帶兵走後,并不聽見營前有喊叫鏖戰之聲,得報張飛送來一信。
心想,張飛這種好戰的大将,今日到了營前不戰,卻送什麼書信來,必無好言語,定是諸葛亮在蘆花蕩擒了都督,知道周瑜有氣,故意緻書,信中必是戲谑、侮辱之言,好讓都督氣絕身亡。
千萬不可使這封書信被周瑜看到,讓我先藏過了再說。
魯肅便對衆将使個眼色,要他們注意都督的病情。
一個人悄無聲息來到頭營上,等甘甯回來交令時,先将他截住。
不一會兒,果然見甘甯進了頭營,要往中軍交令,魯肅連忙叫住他:&ldquo興霸将軍且慢走,下官有話相告。
&rdquo 甘甯到魯肅面前問道:&ldquo大夫有何明谕?&rdquo &ldquo聞得張飛有書信與你?&rdquo &ldquo是啊。
乃是諸葛亮緻書于周都督的。
喏,便是這封書信.&rdquo甘甯說着,舉起書信示意一下。
&ldquo待下官一覽。
&rdquo &ldquo大夫,都督的書信豈可擅自開拆?末将擔待不起。
&rdquo 魯肅就說,都督的身體每況愈下,再也不能受大的氣惱了。
你不是不知道,孔明氣人、吓人的本領特别大。
前番在取三郡時,他也曾來過一信,都督見了當即昏厥。
所以,今天他來這麼一封信,你我決不可貿貿然交與他,我先看一看,假如上面并無激烈謾罵之語,那再去呈交都督;要是與上回一樣的書信,那就索性藏起來,瞞過了他再說。
甘甯見魯肅對周瑜如此忠心,很為感動,也表示願意同魯肅分擔責任。
魯肅接過書信,對信封上一看,已覺與前番大有不同。
心想,莫非昨晚我為張飛、周倉讨了情,孔明有感于心,今日特意遣張飛送信來再謝?倘然都督能與孔明精誠團結,孫、劉兩家的嫌隙也就可以冰釋了。
魯肅打開封函,抽出信箋,兩個腦袋湊在一起,看着信上的内容。
上面這麼寫着: &ldquo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戀戀不忘。
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
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
今勞師遠征,轉運萬裡,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
曹操失利于赤壁,志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
幸垂照鑒。
&rdquo開頭一句,并不是說他與周瑜在柴桑曾見過面,而是指劉備過江招親時,周瑜在後窮追不舍,卻被孔明接了回去,人未到,精神在。
透過這層章思,又可以說明周瑜的美人計雖然險惡,卻逃不出孔明神算,叫他&ldquo賠了夫人又折兵&rdquo。
而這一樁事情,孔明決不會輕易忘記。
以下數言剖了西川的形勢和進兵西川的弊處,規勸周瑜不要作此無為之舉,惹天下人笑話。
其實這封信滿篇都是辛辣的譏諷,影射周瑜一點不顧全大局,西川能攻易守,路途遙遠,嘲笑周瑜這是舍本求末,令人齒冷。
魯肅邊看邊點頭,心想,是啊,諸葛亮真是高瞻遠矚,句句是真,雖然與周瑜不睦,但在關鍵的時刻,能識大體,觀大局,勸谕人家懸崖勒馬。
再對甘甯看了一眼,也在點頭,以為此信一無害處,可以給周瑜觀看。
不料,你們看來贊不絕口,而周瑜看了便一命嗚呼。
道理很簡單,一則是孔明寫信的奧妙極深,二則是衆人看信的觀點不同。
周瑜和魯肅的眼光,好比一個戴了副有色鏡,一個戴的是平光鏡;周瑜與孔明早有心病,心眼又多,尤其看孔明的信,他要格外多想一層,因此把孔明的意思全都悟了出來。
而魯肅看問題比較公正,他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信,并無偏頗。
魯肅看完信,覺得沒有什麼地方可以使周瑜生氣,就交給了甘甯,回到大帳上。
甘甯重新捧了書信向裡面而來,上前道:&ldquo大都督,末将回來了。
&rdquo &ldquo勝敗如何?&rdquo &ldquo來将奉令正要沖鋒,卻見張飛射來一箭,箭杆之上系着一封書信。
故而未曾交戰。
&rdquo說罷,雙手呈上書信。
周瑜見信封已開拆,忙問:&ldquo此信誰人所開?&rdquo 魯肅和甘甯忙應聲道:&ldquo下官魯肅。
&rdquo&ldquo末将甘甯。
&rdquo 周瑜雖然病勢沉重,但心裡卻十分清楚,見魯肅和甘甯直言不諱地承認,知道他們是一片誠意,不讓孔明再來氣自己。
故而先看了之後,再作道理。
現在呈上此信,說明信中并無惡言。
周瑜接過信一看,心想,今日諸葛亮怎麼一反常态,對我如此客氣呢?本來總是直呼其名,今天又是&ldquo都督&rdquo、又是&ldquo先生&rdquo,莫非他肯讓出荊州,求得兩家和好?假如他肯這樣,我也就收兵了。
周瑜邊想,邊抽出信紙一看,頓時臉上變色,心想,諸葛亮假意勸我不要打西川,用吳起、孫武來把我比喻。
難道前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也辦不到?那末赤壁之戰,我以數萬之衆擊敗曹操百萬之師.又作何理解呢?這不是明明說我一無能耐,而隻有你諸葛亮才能平定天下。
周瑜看完此信,兩眼向上一翻,倒在椅子裡。
手中的一封信掉在地上。
衆将又一齊呼喚:&ldquo都督醒醒!大都督醒來!&rdquo 魯肅想,這麼好的一封信,怎麼又會把都督氣昏的呢,衆将從地上撿起書信,一個個傳閱過後,都面面相觑,也覺得此信是一封好信。
須臾,周瑜蘇醒過來,自忖不久人世,難以回歸柴桑了。
他茫然望着大家,一聲不響。
魯肅被急得走來踱去,暗想,照這麼下去,大都督會死在這裡。
叫他收兵吧,肯定不願,
張飛接了信,出了蘆花蕩,往前進發。
這裡孔明命人收拾一切,教周倉去見關雲長,同至荊州交令。
自己與劉備帶了衆文武回轉荊州城,聽候江東的消息。
卻說周瑜出了荷心亭,想起剛才被擒,雖然未受到孔明的當面侮辱,但心裡總覺得有一股怨氣未能透出。
因而一出蕩口,便覺悠悠忽忽,身子越發支持不住了。
臉色漸漸由紅轉白,氣短喘急,又開始大口大口地吐起血來,自忖氣數已終,黃泉即近。
衆将都圍在他的身旁,捶背摩胸,時刻不離左右。
大小船隻緩緩地沿着江岸回去。
天剛放明,魯肅見周瑜這般模樣,勸說暫時上岸,休息一天再說。
周瑜自知難以挨到柴桑了,便點了點頭,傳令停船登陸,沿岸紮下大營。
衆将扶持着周瑜慢慢地上了岸,在帳上坐定,文武兩旁站立。
周瑜和衆人喘息稍緩,外面報來緊急軍情:&ldquo報禀大都督,現有張飛率軍殺到,在營前讨戰。
&rdquo 周瑜想,今日張飛老釘着我,我不死,他們不肯罷休,就象是閻王來索命,一陣緊一陣。
雖然我已經象殘燭一樣,燃不了多長時間了,但隻要在世彌留一刻,也不能失了小輩英雄的威。
便随口問道:誰人出戰迎敵。
甘甯從旁踏出,欣然領命,他上馬提戟,帶兵一千,出了營頭。
見對面早已旗門設立,張飛手捧長矛坐在馬上。
就策馬沖了上去。
張飛見營中掃出一将,高喊喝道:&ldquo呔!來者吳将住馬,與我通下名來!&rdquo &ldquo大将軍甘甯便是。
黑臉放馬較量!&rdquo &ldquo小将甘甯啊,你同老張較量,不出三個回合便要老掉的。
老張猛虎不吃伏食,饒了你的性命。
如今有我家軍師的書信在此,命你送與周郎。
&rdquo 張飛說罷,架好丈八蛇矛,從飛羽袋中抽出一支箭,又在貼身取出書信,用一根絲線把信繞在箭杆上,打了個活結,再從腰間摘下一張硬弓,彎弓搭箭,朝甘甯射了過去,同時叫一聲:&ldquo呔,甘甯,書信來也!&rdquo 甘甯見張飛并無交戰之意,卻送來一封信,窺得近切,伸手接住急矢。
幸得這支箭并無多少份量,穩穩捏在三個手指之中。
随即從箭杆上解下書信,射還狼牙。
張飛送了書信,便傳令道:&ldquo弟兄們啊,敲得勝鼓回營!&rdquo早已聽得軍中&ldquo咚&hellip&hellip&rdquo陣陣鼓聲,張飛圈馬抱矛,帶了弟兄就跑,離江邊半裡多路,勒馬停隊,紮下一座營頭,聽候周瑜的死信。
甘甯見漢軍敲鼓回營,暗暗好笑:隻有這個戆大,打也沒有打,就敲起了得勝鼓,送一封信也算得勝,要是被你赢一仗,還不知道你要怎麼高興呢!甘甯也不去追,展開信封一看,上面寫着&ldquo漢軍師中郎将請葛亮,緻書于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rdquo。
心想,果真是給都督的信,不能開拆。
他便圈轉馬頭,到營前下馬,架了畫戟,捧着書信直往營中而來。
魯肅見甘甯帶兵走後,并不聽見營前有喊叫鏖戰之聲,得報張飛送來一信。
心想,張飛這種好戰的大将,今日到了營前不戰,卻送什麼書信來,必無好言語,定是諸葛亮在蘆花蕩擒了都督,知道周瑜有氣,故意緻書,信中必是戲谑、侮辱之言,好讓都督氣絕身亡。
千萬不可使這封書信被周瑜看到,讓我先藏過了再說。
魯肅便對衆将使個眼色,要他們注意都督的病情。
一個人悄無聲息來到頭營上,等甘甯回來交令時,先将他截住。
不一會兒,果然見甘甯進了頭營,要往中軍交令,魯肅連忙叫住他:&ldquo興霸将軍且慢走,下官有話相告。
&rdquo 甘甯到魯肅面前問道:&ldquo大夫有何明谕?&rdquo &ldquo聞得張飛有書信與你?&rdquo &ldquo是啊。
乃是諸葛亮緻書于周都督的。
喏,便是這封書信.&rdquo甘甯說着,舉起書信示意一下。
&ldquo待下官一覽。
&rdquo &ldquo大夫,都督的書信豈可擅自開拆?末将擔待不起。
&rdquo 魯肅就說,都督的身體每況愈下,再也不能受大的氣惱了。
你不是不知道,孔明氣人、吓人的本領特别大。
前番在取三郡時,他也曾來過一信,都督見了當即昏厥。
所以,今天他來這麼一封信,你我決不可貿貿然交與他,我先看一看,假如上面并無激烈謾罵之語,那再去呈交都督;要是與上回一樣的書信,那就索性藏起來,瞞過了他再說。
甘甯見魯肅對周瑜如此忠心,很為感動,也表示願意同魯肅分擔責任。
魯肅接過書信,對信封上一看,已覺與前番大有不同。
心想,莫非昨晚我為張飛、周倉讨了情,孔明有感于心,今日特意遣張飛送信來再謝?倘然都督能與孔明精誠團結,孫、劉兩家的嫌隙也就可以冰釋了。
魯肅打開封函,抽出信箋,兩個腦袋湊在一起,看着信上的内容。
上面這麼寫着: &ldquo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戀戀不忘。
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
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
今勞師遠征,轉運萬裡,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
曹操失利于赤壁,志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
幸垂照鑒。
&rdquo開頭一句,并不是說他與周瑜在柴桑曾見過面,而是指劉備過江招親時,周瑜在後窮追不舍,卻被孔明接了回去,人未到,精神在。
透過這層章思,又可以說明周瑜的美人計雖然險惡,卻逃不出孔明神算,叫他&ldquo賠了夫人又折兵&rdquo。
而這一樁事情,孔明決不會輕易忘記。
以下數言剖了西川的形勢和進兵西川的弊處,規勸周瑜不要作此無為之舉,惹天下人笑話。
其實這封信滿篇都是辛辣的譏諷,影射周瑜一點不顧全大局,西川能攻易守,路途遙遠,嘲笑周瑜這是舍本求末,令人齒冷。
魯肅邊看邊點頭,心想,是啊,諸葛亮真是高瞻遠矚,句句是真,雖然與周瑜不睦,但在關鍵的時刻,能識大體,觀大局,勸谕人家懸崖勒馬。
再對甘甯看了一眼,也在點頭,以為此信一無害處,可以給周瑜觀看。
不料,你們看來贊不絕口,而周瑜看了便一命嗚呼。
道理很簡單,一則是孔明寫信的奧妙極深,二則是衆人看信的觀點不同。
周瑜和魯肅的眼光,好比一個戴了副有色鏡,一個戴的是平光鏡;周瑜與孔明早有心病,心眼又多,尤其看孔明的信,他要格外多想一層,因此把孔明的意思全都悟了出來。
而魯肅看問題比較公正,他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信,并無偏頗。
魯肅看完信,覺得沒有什麼地方可以使周瑜生氣,就交給了甘甯,回到大帳上。
甘甯重新捧了書信向裡面而來,上前道:&ldquo大都督,末将回來了。
&rdquo &ldquo勝敗如何?&rdquo &ldquo來将奉令正要沖鋒,卻見張飛射來一箭,箭杆之上系着一封書信。
故而未曾交戰。
&rdquo說罷,雙手呈上書信。
周瑜見信封已開拆,忙問:&ldquo此信誰人所開?&rdquo 魯肅和甘甯忙應聲道:&ldquo下官魯肅。
&rdquo&ldquo末将甘甯。
&rdquo 周瑜雖然病勢沉重,但心裡卻十分清楚,見魯肅和甘甯直言不諱地承認,知道他們是一片誠意,不讓孔明再來氣自己。
故而先看了之後,再作道理。
現在呈上此信,說明信中并無惡言。
周瑜接過信一看,心想,今日諸葛亮怎麼一反常态,對我如此客氣呢?本來總是直呼其名,今天又是&ldquo都督&rdquo、又是&ldquo先生&rdquo,莫非他肯讓出荊州,求得兩家和好?假如他肯這樣,我也就收兵了。
周瑜邊想,邊抽出信紙一看,頓時臉上變色,心想,諸葛亮假意勸我不要打西川,用吳起、孫武來把我比喻。
難道前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也辦不到?那末赤壁之戰,我以數萬之衆擊敗曹操百萬之師.又作何理解呢?這不是明明說我一無能耐,而隻有你諸葛亮才能平定天下。
周瑜看完此信,兩眼向上一翻,倒在椅子裡。
手中的一封信掉在地上。
衆将又一齊呼喚:&ldquo都督醒醒!大都督醒來!&rdquo 魯肅想,這麼好的一封信,怎麼又會把都督氣昏的呢,衆将從地上撿起書信,一個個傳閱過後,都面面相觑,也覺得此信是一封好信。
須臾,周瑜蘇醒過來,自忖不久人世,難以回歸柴桑了。
他茫然望着大家,一聲不響。
魯肅被急得走來踱去,暗想,照這麼下去,大都督會死在這裡。
叫他收兵吧,肯定不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