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三絕氣周公瑾托囑 二過江龐士元奔喪
關燈
小
中
大
這怎麼辦呢?倒不如讓我先去南徐面谕吳侯,讓孫權來命他收兵,或許還可以捱到柴桑。
魯肅走到周瑜身旁,輕聲言道:&ldquo都督,諸葛亮欺人太甚。
待下官回歸柴桑去多催些糧草,與都督共伐西川,以出心頭之氣。
&rdquo 周瑜此時特别敏感,聽得這般說法,也不阻止。
心想,此番施用美人計,送了一個郡主,我還有什麼面孔收兵回去見主人?要是魯肅趕回柴桑,必要禀明吳侯,倘得主公傳令回去,能與家眷見上一面,我也死而瞑目了。
隻怕魯肅未到柴桑,我已魂歸九泉了。
因此對着魯肅點了點頭。
誰知魯肅一走,一對忘年朋友竟成永訣。
魯肅征得都督同意,便關照各位将軍好好看護,少與漢軍接觸,當即坐了船回歸南徐。
見了孫權,将周瑜出兵以來的前後經過一一詳告,請吳侯火速派人命周瑜收兵,遲則性命不保。
孫權聽得周瑜連日吐血不止,神志昏迷,急急傳令收兵。
心想,周瑜是江東的一根大梁,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江東無安甯之日。
命魯肅火速趕回,再命兄弟孫皓佩了孫權的寶劍,把周瑜請回柴桑,好好調理。
魯肅奉了孫權之命,一騎快馬趕到柴桑,已見衆将把周瑜的遺體送了回來,帥府上下披麻挂孝,忙亂不堪。
魯肅一面命人送訊到南徐,一面幫着小喬母子設置靈堂,料理後事。
待孫皓途經柴桑時,吊喪的人已都到了。
此是後話,後面自有交代。
當時魯肅走後,周瑜愈覺胸悶氣塞,體軟無力,不斷地吐血,不時要昏厥過去。
眼見得自己不行了,便對兩旁道:&ldquo衆位将軍,本督不久于人世了。
&rdquo 吳将見周瑜時而清晰,時而迷糊,都在暗地裡掉眼淚。
現在聽得周瑜悲哀地叫着他們,衆将都安慰道:&ldquo請大都督保重虎軀,回到東吳,便能康複。
&rdquo &ldquo衆位将軍,諸葛孔明有尹、呂之才,足以助劉備成天下。
待本督歸天之後,你們要相勸主公多與孔明聯絡,則江東可保無虞。
&rdquo 人之将死,其言亦善;鳥之将亡,其鳴亦哀。
周瑜不愧為是三國期間的一個風雲人物,臨終時能悔悟自己的過失,明白了孫,劉聯合的意義.一個人能夠悔過,尤其象周瑜這種決策人物,這是極不容易的。
往往有些人生前的錯誤主張未得到兌現,至死還要囑咐後人繼承遺志,繼續在錯道上走下去,這種人死不悔改,甯肯帶着花崗岩腦袋進棺材,就算不得是一個英雄。
衆将第一次聽到周瑜稱贊諸葛亮,都大吃一驚。
心想,諸葛亮的确有本領,他到了我們三江口,次次打勝仗。
因此異口同聲應道:&ldquo都督金玉之言,末将等敢不從命?&rdquo 周瑜喚程普到跟前,準備筆墨紙硯,錄寫遺表。
程普準備就緒,坐下身子,才得鋪紙提筆,已是涕淚交流。
心想,周瑜好慘啊,正是黃梅不落青梅落。
我第一任都督尚且健在,你卻匆匆忙忙要離開我們了。
人到中年,正是施展平生才學,揚名顯威的大好時光,你卻命運不濟,劫數已到。
程普聽得周瑜已在講,便抖抖索索地寫了起來。
&ldquo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禦軍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圖報效。
&rdquo──主公啊,我周瑜是一個凡夫俗子,受到了你的器重,把我當作心腹,待我如同手足,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軍政大權教我掌管,我怎麼能不效盡死力來報答主公的殊遇之恩? &ldquo奈死生不測,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軀已殒,遺恨何極!&rdquo──可是,一個人的生與死哪裡料得到,都是由自己的命運來安排的。
我隻活了三十六歲,自己的願望還未得到展現,已經力不從心,難以為主公盡力了。
這使我感到怅恨不已。
&ldquo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尚末可知。
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
&rdquo──雖然曹操大敗于赤壁,不敢輕動,但複仇之心未肯稍懈,他還擁有中原大片土地,尚能挾天子,令諸侯;而劉備新得了荊襄之地,強占荊州,好比豢養了一隻猛虎,一旦獸性發作起來,江東很難與他抗衡。
天下動蕩,戰亂紛紛,這正是主公和衆文武為國家命運擔憂的時候。
&ldquo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
&lsquo人之将死,其言也善&rsquo。
倘蒙垂鑒,瑜死不朽矣。
&rdquo──魯肅此人秉性忠厚,穩重重練達,遇事一絲不苟,又與諸葛亮深交,讓他代任都督之職,足以為主公分憂。
在我奄奄一息之時,能得到你主公的應允,死不足惜。
周瑜說罷,長長地歎了口氣,閉上了雙眼養養神。
程普擱筆起身,命手下收拾文房四寶,将墨迹吹一吹幹,走到周瑜身旁,讓他過目。
周瑜睜開了眼睛略微看了一看,并無過錯,命程普随身收藏,日後面呈吳侯。
周瑜好象做完了一樁極其艱難的事情一樣,又象解掉了一隻包袱,癱倒在案内,衆将見他時常昏迷不醒,呼吸也越來越弱了。
待到傍晚掌燈時分,忽兒一陣陰風吹入帳來、吹滅了帳上的所有燈燭,衆人急忙點燃時,周瑜已咽了最後一口氣。
後人有詩歎曰: 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
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驅十萬兵。
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衆将見周瑜已死,不敢舉哀,隻得忍住悲痛,連夜悄悄撤離江岸,将周瑜的屍體擡下戰船,回轉柴桑。
船至江心,大家這才大放悲聲。
到天明,漢軍探子報到營上,說吳軍已盡數退去。
張飛上營牆對江邊一看,果然不見東吳的船隻。
遂上馬挺矛,引了數騎直到吳營中,隻見空空如也,一座虛營。
馬蹄聲驚飛一群鳥雀,繞營轉了幾圈,向遠處飛去。
張飛下馬,到大帳上,隻見殘燭搖搖曳曳,照見地上血迹斑斑,料定周瑜已死。
傳令手下将營寨拆毀,回到本營,收拾人馬回荊州,向孔明交令去了。
卻說:劉備和孔明到了荊州,傳齊文武,正在大堂上聽候周瑜的消息。
聽得張飛報道周瑜已亡,孔明忙對劉備說:&ldquo主公,周瑜身亡,柴桑必定要開喪吊唁,亮須過江憑吊,以全兩家聯兵之好。
&rdquo 劉備聽了孔明的話,眨巴着眼睛不解地望着他:你是在發瘋麼?江東上下誰不知道你是周瑜的死對頭?你這最後一封信,送了周瑜的性命,江東孫權恨不能生啖爾肉,你去吊周瑜的喪,隻怕我要祭你的魂了。
他們正巴不得你送上門去呢。
前番讓你到三江口助周瑜破曹,我整日提心吊膽,這是出于無奈。
如今有了荊楚之地,足以自立,何必還要過江去冒這麼大的險呢?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你别以為自己智謀過人,狗急要跳牆,孫權死了個大都督,必定要你償命。
劉備疑惑地說:&ldquo軍師,周郎一死,我等無近憂,何必親去祭吊?&rdquo &ldquo主公,亮與周瑜雖然不睦,然人死一筆勾。
為了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還應以大局為重。
亮去柴桑一可以表主公仁義之心,二能夠釋吳侯之嫌,重修舊盟。
主公欲圖三分天下,進伐西川,隻管長驅直入,卻無後顧之憂!&rdquo 劉備想,你的話總是句句在理,無可辯駁,但叫你軍師親自過江,我實在放心不下。
說:&ldquo軍師,何不另遣别人過江?&rdquo 孔明想,你說得倒輕巧。
上次叫你去招親,你還前怕虎,後怕狼,要不是我逼着你去,哪能娶這樣好的媳婦!今天是過江吊喪,就是有人渾身是膽,我量他不敢前去。
因此對劉備說,軍中若有人領命而去,亮便免了此念。
劉備想,這倒是個好辦法。
想必這些文武都是我的心腹,去一趟江東沒問題。
便問誰人前去吊喪?連問數聲,音息全無,弄得劉備很尴尬。
其實這些文官武将并不是怕死,他們知道軍師過江不單單是為了吊喪,而有他的深謀遠慮。
劉備隻得退後一步說,軍師定要去的話,命子龍保護過江。
孔明笑着說,我隻須單身扁舟過江,若帶了趙雲同去,反而會引起東吳人的戒備。
劉備哪裡肯依,說道,軍師若要獨自過江,那也就不必去了。
你不去吊喪,不見得孫權會打過江來。
孔明聽得此話,隻得應允。
劉備随手拔出一支令箭:&ldquo子龍聽令。
&rdquo 趙雲從旁閃出:&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付你将令一支,引兵五百,保護軍師前往柴桑祭吊周瑜,不得有誤!&rdquo 趙雲想,前番送劉備過江入贅,吃喜酒有我的份;今天保孔明去憑吊,吃豆腐飯又有我的份。
婚喪諸事都少不了我,我的福份的确不小。
不過,這種酒飯不是随便好吃的,是冒着掉腦袋的危險的。
今日肩上的擔子不輕,稍有疏虞,便會鑄下大錯。
趙雲應道:&ldquo末将遵命。
&rdquo接住将令,退了下去。
劉備又問:&ldquo軍師何日
魯肅走到周瑜身旁,輕聲言道:&ldquo都督,諸葛亮欺人太甚。
待下官回歸柴桑去多催些糧草,與都督共伐西川,以出心頭之氣。
&rdquo 周瑜此時特别敏感,聽得這般說法,也不阻止。
心想,此番施用美人計,送了一個郡主,我還有什麼面孔收兵回去見主人?要是魯肅趕回柴桑,必要禀明吳侯,倘得主公傳令回去,能與家眷見上一面,我也死而瞑目了。
隻怕魯肅未到柴桑,我已魂歸九泉了。
因此對着魯肅點了點頭。
誰知魯肅一走,一對忘年朋友竟成永訣。
魯肅征得都督同意,便關照各位将軍好好看護,少與漢軍接觸,當即坐了船回歸南徐。
見了孫權,将周瑜出兵以來的前後經過一一詳告,請吳侯火速派人命周瑜收兵,遲則性命不保。
孫權聽得周瑜連日吐血不止,神志昏迷,急急傳令收兵。
心想,周瑜是江東的一根大梁,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江東無安甯之日。
命魯肅火速趕回,再命兄弟孫皓佩了孫權的寶劍,把周瑜請回柴桑,好好調理。
魯肅奉了孫權之命,一騎快馬趕到柴桑,已見衆将把周瑜的遺體送了回來,帥府上下披麻挂孝,忙亂不堪。
魯肅一面命人送訊到南徐,一面幫着小喬母子設置靈堂,料理後事。
待孫皓途經柴桑時,吊喪的人已都到了。
此是後話,後面自有交代。
當時魯肅走後,周瑜愈覺胸悶氣塞,體軟無力,不斷地吐血,不時要昏厥過去。
眼見得自己不行了,便對兩旁道:&ldquo衆位将軍,本督不久于人世了。
&rdquo 吳将見周瑜時而清晰,時而迷糊,都在暗地裡掉眼淚。
現在聽得周瑜悲哀地叫着他們,衆将都安慰道:&ldquo請大都督保重虎軀,回到東吳,便能康複。
&rdquo &ldquo衆位将軍,諸葛孔明有尹、呂之才,足以助劉備成天下。
待本督歸天之後,你們要相勸主公多與孔明聯絡,則江東可保無虞。
&rdquo 人之将死,其言亦善;鳥之将亡,其鳴亦哀。
周瑜不愧為是三國期間的一個風雲人物,臨終時能悔悟自己的過失,明白了孫,劉聯合的意義.一個人能夠悔過,尤其象周瑜這種決策人物,這是極不容易的。
往往有些人生前的錯誤主張未得到兌現,至死還要囑咐後人繼承遺志,繼續在錯道上走下去,這種人死不悔改,甯肯帶着花崗岩腦袋進棺材,就算不得是一個英雄。
衆将第一次聽到周瑜稱贊諸葛亮,都大吃一驚。
心想,諸葛亮的确有本領,他到了我們三江口,次次打勝仗。
因此異口同聲應道:&ldquo都督金玉之言,末将等敢不從命?&rdquo 周瑜喚程普到跟前,準備筆墨紙硯,錄寫遺表。
程普準備就緒,坐下身子,才得鋪紙提筆,已是涕淚交流。
心想,周瑜好慘啊,正是黃梅不落青梅落。
我第一任都督尚且健在,你卻匆匆忙忙要離開我們了。
人到中年,正是施展平生才學,揚名顯威的大好時光,你卻命運不濟,劫數已到。
程普聽得周瑜已在講,便抖抖索索地寫了起來。
&ldquo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禦軍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圖報效。
&rdquo──主公啊,我周瑜是一個凡夫俗子,受到了你的器重,把我當作心腹,待我如同手足,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軍政大權教我掌管,我怎麼能不效盡死力來報答主公的殊遇之恩? &ldquo奈死生不測,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軀已殒,遺恨何極!&rdquo──可是,一個人的生與死哪裡料得到,都是由自己的命運來安排的。
我隻活了三十六歲,自己的願望還未得到展現,已經力不從心,難以為主公盡力了。
這使我感到怅恨不已。
&ldquo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尚末可知。
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
&rdquo──雖然曹操大敗于赤壁,不敢輕動,但複仇之心未肯稍懈,他還擁有中原大片土地,尚能挾天子,令諸侯;而劉備新得了荊襄之地,強占荊州,好比豢養了一隻猛虎,一旦獸性發作起來,江東很難與他抗衡。
天下動蕩,戰亂紛紛,這正是主公和衆文武為國家命運擔憂的時候。
&ldquo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
&lsquo人之将死,其言也善&rsquo。
倘蒙垂鑒,瑜死不朽矣。
&rdquo──魯肅此人秉性忠厚,穩重重練達,遇事一絲不苟,又與諸葛亮深交,讓他代任都督之職,足以為主公分憂。
在我奄奄一息之時,能得到你主公的應允,死不足惜。
周瑜說罷,長長地歎了口氣,閉上了雙眼養養神。
程普擱筆起身,命手下收拾文房四寶,将墨迹吹一吹幹,走到周瑜身旁,讓他過目。
周瑜睜開了眼睛略微看了一看,并無過錯,命程普随身收藏,日後面呈吳侯。
周瑜好象做完了一樁極其艱難的事情一樣,又象解掉了一隻包袱,癱倒在案内,衆将見他時常昏迷不醒,呼吸也越來越弱了。
待到傍晚掌燈時分,忽兒一陣陰風吹入帳來、吹滅了帳上的所有燈燭,衆人急忙點燃時,周瑜已咽了最後一口氣。
後人有詩歎曰: 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
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驅十萬兵。
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衆将見周瑜已死,不敢舉哀,隻得忍住悲痛,連夜悄悄撤離江岸,将周瑜的屍體擡下戰船,回轉柴桑。
船至江心,大家這才大放悲聲。
到天明,漢軍探子報到營上,說吳軍已盡數退去。
張飛上營牆對江邊一看,果然不見東吳的船隻。
遂上馬挺矛,引了數騎直到吳營中,隻見空空如也,一座虛營。
馬蹄聲驚飛一群鳥雀,繞營轉了幾圈,向遠處飛去。
張飛下馬,到大帳上,隻見殘燭搖搖曳曳,照見地上血迹斑斑,料定周瑜已死。
傳令手下将營寨拆毀,回到本營,收拾人馬回荊州,向孔明交令去了。
卻說:劉備和孔明到了荊州,傳齊文武,正在大堂上聽候周瑜的消息。
聽得張飛報道周瑜已亡,孔明忙對劉備說:&ldquo主公,周瑜身亡,柴桑必定要開喪吊唁,亮須過江憑吊,以全兩家聯兵之好。
&rdquo 劉備聽了孔明的話,眨巴着眼睛不解地望着他:你是在發瘋麼?江東上下誰不知道你是周瑜的死對頭?你這最後一封信,送了周瑜的性命,江東孫權恨不能生啖爾肉,你去吊周瑜的喪,隻怕我要祭你的魂了。
他們正巴不得你送上門去呢。
前番讓你到三江口助周瑜破曹,我整日提心吊膽,這是出于無奈。
如今有了荊楚之地,足以自立,何必還要過江去冒這麼大的險呢?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你别以為自己智謀過人,狗急要跳牆,孫權死了個大都督,必定要你償命。
劉備疑惑地說:&ldquo軍師,周郎一死,我等無近憂,何必親去祭吊?&rdquo &ldquo主公,亮與周瑜雖然不睦,然人死一筆勾。
為了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還應以大局為重。
亮去柴桑一可以表主公仁義之心,二能夠釋吳侯之嫌,重修舊盟。
主公欲圖三分天下,進伐西川,隻管長驅直入,卻無後顧之憂!&rdquo 劉備想,你的話總是句句在理,無可辯駁,但叫你軍師親自過江,我實在放心不下。
說:&ldquo軍師,何不另遣别人過江?&rdquo 孔明想,你說得倒輕巧。
上次叫你去招親,你還前怕虎,後怕狼,要不是我逼着你去,哪能娶這樣好的媳婦!今天是過江吊喪,就是有人渾身是膽,我量他不敢前去。
因此對劉備說,軍中若有人領命而去,亮便免了此念。
劉備想,這倒是個好辦法。
想必這些文武都是我的心腹,去一趟江東沒問題。
便問誰人前去吊喪?連問數聲,音息全無,弄得劉備很尴尬。
其實這些文官武将并不是怕死,他們知道軍師過江不單單是為了吊喪,而有他的深謀遠慮。
劉備隻得退後一步說,軍師定要去的話,命子龍保護過江。
孔明笑着說,我隻須單身扁舟過江,若帶了趙雲同去,反而會引起東吳人的戒備。
劉備哪裡肯依,說道,軍師若要獨自過江,那也就不必去了。
你不去吊喪,不見得孫權會打過江來。
孔明聽得此話,隻得應允。
劉備随手拔出一支令箭:&ldquo子龍聽令。
&rdquo 趙雲從旁閃出:&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付你将令一支,引兵五百,保護軍師前往柴桑祭吊周瑜,不得有誤!&rdquo 趙雲想,前番送劉備過江入贅,吃喜酒有我的份;今天保孔明去憑吊,吃豆腐飯又有我的份。
婚喪諸事都少不了我,我的福份的确不小。
不過,這種酒飯不是随便好吃的,是冒着掉腦袋的危險的。
今日肩上的擔子不輕,稍有疏虞,便會鑄下大錯。
趙雲應道:&ldquo末将遵命。
&rdquo接住将令,退了下去。
劉備又問:&ldquo軍師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