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劉郎浦周瑜二絕氣 荊州城魯肅三索情
關燈
小
中
大
又說:&ldquo隻怕吳侯不從,如之奈何?&rdquo
孔明說:&ldquo吳侯既以親妹聘嫁皇叔,安有不從之理?待我主立下一紙文書,由吳侯收存。
大夫以為如何?&rdquo 魯肅想,空口無憑,立字為證。
有了這一張文書帶回去,不怕你劉備抵賴了。
想必吳侯看在郎舅的情份上,這一點小小的條件還是肯應允的。
便說:&ldquo請皇叔寫來。
&rdquo 劉備鋪紙提筆,一揮而就。
待墨迹幹,交與魯肅。
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劉備如此哀痛,孔明又言懇詞切,料不是虛诳 自己隻得應允。
收了文書,起身告辭。
劉備、孔明拜謝,口稱:&ldquo吳侯面上多多善言回複。
&rdquo送魯肅出城,見他下船,方才回轉。
魯肅徑投柴桑帥府,見了周瑜,道:&ldquo都督,下官将荊州讨回來了。
&rdquo 周瑜想,哪裡有這麼便當的事情!疑問道:&ldquo此話當真?&rdquo 魯肅正色道:&ldquo正是。
&rdquo 周瑜見他一本正經,不象開玩笑,高興了起來。
心想,魯肅與孔明十分投契,如今劉備娶了吳侯的寶妹,竟然納還荊州,實是出人意料。
問:&ldquo子敬,本督何日前去接收荊州?&rdquo 魯肅想,你這個人太心急了,我的話還未講完,倒要接收荊州了。
說道:&ldquo都督且慢!收取荊州,為時尚早。
劉備已許下日後取了西川,便還荊州之言,下官問他索得契據在此。
請都督明鑒。
&rdquo說罷,從袖中取出文書,雙手呈上。
周瑜接到手中,對紙上一覽,頓足道:&ldquo子敬又中諸葛亮之計也,這契據上既無保人,又無取川之期,何以為憑?實是虛紙一張!&rdquo 被周瑜這麼一說,恍然悟道:我怎麼沒問孔明什麼時候出兵?紙上沒有中保人,這不就是空口說白話嗎?要是他們一世不取西川,待我們這輩人一死,誰還搞得清這荊州是誰家的屬地?魯肅默然,隻是瞪大了眼睛看着周瑜。
周瑜見他目瞪口呆,知道再說也沒用,歎了口氣:&ldquo唉,你真是個長者!&rdquo周瑜把這張契據收起來,放在文書堆中。
俗話說,千年的文書好合藥。
就是說,在當年看來并沒有用的藥方,過了若幹年或若幹代以後,也許被人看成是仙方。
正是如此周瑜現在收藏的這張契據,絲毫不可能兌現,可事隔九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呂蒙在關羽手中奪還荊州,将這張文書張挂在荊州轅内繁華之處,百姓見了,方知荊州原屬東吳地界。
周瑜沉吟半晌,問道:&ldquo子敬,劉備說取了西川,便還荊州?&rdquo &ldquo是啊。
&rdquo &ldquo我有一計在此,使諸葛亮不能出我算中。
子敬便當一行。
&rdquo 魯肅聽得又叫他去荊州,心想,剛才去了回來,又要去了。
人家孔明已講得明明白白了,再去索讨,必然翻臉。
兩家又要刀兵不息,禍亂紛至。
急道:&ldquo下官荊州不去了。
&rdquo &ldquo子敬休急,本督并非命你再索荊州。
&rdquo &ldquo願聞妙策。
&rdquo &ldquo子敬不必去見吳侯,再去荊州對劉備說:孫、劉兩家,既結為親,便是一家,若皇叔不去取西川,我東吳起兵去取,取得西川時,與皇叔交換荊州。
&rdquo魯肅聞得此言,頓然吃驚:都督向來寸土必争,今日怎麼如此慷慨,一個西川不知要大荊州多少倍,地勢險要打下一個西川不知要花多少氣力,他卻以大換小.定有什麼鬼胎,便問:&ldquo西川迢迢,取之非易。
都督此計,莫非是詐?&rdquo 周瑜笑着說:&ldquo你道我真個去取西川與他?我隻以此為名,實欲去取荊州,隻叫他不作準備。
東吳軍馬取川,路過荊州,就問他索要錢糧,劉備、孔明必然出城勞軍,那時乘勢殺了他們,一舉奪取荊州,雪我之恨,解足下之禍。
此乃一條&lsquo假途滅虢&rsquo之計也。
&rdquo &ldquo假途滅虢&rdquo這個事情發生在春秋時。
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攻虢國,滅虢以後回來的路上,乘機把虞國也滅掉了。
魯肅聽了,嘴上不說,心下思量道,周瑜啊,你又在自作聰明了,這等計策瞞得了我,卻瞞不過諸葛亮。
要是吳、劉兩家是和好鄰邦,或許人家還不能察覺。
可你與孔明一直在勾心鬥角,人家哪會不提防你?魯肅知道說也無用,隻得裝作大喜,起身往荊州而去。
到轅門,請手下傳言求見。
劉備與孔明正在商議。
聞得魯肅去而複返,孔明道:&ldquo魯肅必不曾見吳侯,隻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甚計策,來誘我中計。
但說的話,主公隻看我點頭,便滿口應承。
&rdquo君臣計會已定,傳言相請。
魯肅滿懷狐疑,上堂見過。
因為幾次到這裡,總是索取荊州,馬上申明道:&ldquo皇叔,下官此來,并非索讨荊州。
&rdquo 孔明想,做賊心虛,你不讨荊州,決不會到荊州來。
請他坐下,問道:&ldquo大夫不為荊州而來,卻為何事?&rdquo &ldquo下官回去将皇叔之意申報,吳侯甚是稱贊皇叔盛德,遂與諸将商議,起兵替皇叔取川。
取了西川,再換荊州。
&rdquo 孔明暗暗好笑:你這個踱頭說假話也說不成。
也不掐指算一算,這幾天工夫哪能從南徐打來回?分明是去柴桑與周瑜商議出了這個辦法,卻來哄我。
也不接話,隻聽他還講些什麼。
&ldquo不過,我家都督奉命興兵伐川,欲要取道荊州,軍馬到時,還望皇叔接應些糧草。
不知皇叔意下如何?&rdquo 孔明聽了,頻頻點頭道:&ldquo足見吳侯好心!難得周都督如此不辭勞苦,亮代主公深表感激!&rdquo 劉備見孔明首肯,忙拱手稱謝道:&ldquo此皆大夫善言之力。
請回複吳侯,雄師到日,些許糧草何足為道,定然盡力相資,遠迎犒勞。
&rdquo 魯肅見他們欣然應允,也看不出他們是中了計呢,還是裝模作樣。
心想,既然他們已允承了,不必再多講了。
諸葛亮善于察顔觀色,要是從我的話中看出了破綻,又要變卦了。
遂起身告辭,回去複命。
待魯肅一走,劉備忙問:&ldquo軍師,周瑜興兵伐川,此乃何意?&rdquo 孔明揚聲大笑:&ldquo哈&hellip&hellip周瑜死日近矣,這等計策,小兒也瞞不過,如何瞞得過我?!&rdquo 劉備不知這是什麼意思,又問如何。
孔明說:&ldquo此乃&lsquo假途滅虢&rsquo之計也:虛名收川,實取荊州。
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入城來,&lsquo攻其無備,出其不意&rsquo也。
&rdquo &ldquo軍師,這便如何是好?&rdquo &ldquo主公不必擔憂,亮胸有成竹。
隻等周瑜到來,他便不死,也教他九分無氣。
&rdquo說罷,傳令升堂。
将令箭一一發付衆将而去,早作準備。
正是:準備窩弓擒猛虎,安排香餌釣鳌魚。
未知周瑜此計成也不成,且聽下回分解。
大夫以為如何?&rdquo 魯肅想,空口無憑,立字為證。
有了這一張文書帶回去,不怕你劉備抵賴了。
想必吳侯看在郎舅的情份上,這一點小小的條件還是肯應允的。
便說:&ldquo請皇叔寫來。
&rdquo 劉備鋪紙提筆,一揮而就。
待墨迹幹,交與魯肅。
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劉備如此哀痛,孔明又言懇詞切,料不是虛诳 自己隻得應允。
收了文書,起身告辭。
劉備、孔明拜謝,口稱:&ldquo吳侯面上多多善言回複。
&rdquo送魯肅出城,見他下船,方才回轉。
魯肅徑投柴桑帥府,見了周瑜,道:&ldquo都督,下官将荊州讨回來了。
&rdquo 周瑜想,哪裡有這麼便當的事情!疑問道:&ldquo此話當真?&rdquo 魯肅正色道:&ldquo正是。
&rdquo 周瑜見他一本正經,不象開玩笑,高興了起來。
心想,魯肅與孔明十分投契,如今劉備娶了吳侯的寶妹,竟然納還荊州,實是出人意料。
問:&ldquo子敬,本督何日前去接收荊州?&rdquo 魯肅想,你這個人太心急了,我的話還未講完,倒要接收荊州了。
說道:&ldquo都督且慢!收取荊州,為時尚早。
劉備已許下日後取了西川,便還荊州之言,下官問他索得契據在此。
請都督明鑒。
&rdquo說罷,從袖中取出文書,雙手呈上。
周瑜接到手中,對紙上一覽,頓足道:&ldquo子敬又中諸葛亮之計也,這契據上既無保人,又無取川之期,何以為憑?實是虛紙一張!&rdquo 被周瑜這麼一說,恍然悟道:我怎麼沒問孔明什麼時候出兵?紙上沒有中保人,這不就是空口說白話嗎?要是他們一世不取西川,待我們這輩人一死,誰還搞得清這荊州是誰家的屬地?魯肅默然,隻是瞪大了眼睛看着周瑜。
周瑜見他目瞪口呆,知道再說也沒用,歎了口氣:&ldquo唉,你真是個長者!&rdquo周瑜把這張契據收起來,放在文書堆中。
俗話說,千年的文書好合藥。
就是說,在當年看來并沒有用的藥方,過了若幹年或若幹代以後,也許被人看成是仙方。
正是如此周瑜現在收藏的這張契據,絲毫不可能兌現,可事隔九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呂蒙在關羽手中奪還荊州,将這張文書張挂在荊州轅内繁華之處,百姓見了,方知荊州原屬東吳地界。
周瑜沉吟半晌,問道:&ldquo子敬,劉備說取了西川,便還荊州?&rdquo &ldquo是啊。
&rdquo &ldquo我有一計在此,使諸葛亮不能出我算中。
子敬便當一行。
&rdquo 魯肅聽得又叫他去荊州,心想,剛才去了回來,又要去了。
人家孔明已講得明明白白了,再去索讨,必然翻臉。
兩家又要刀兵不息,禍亂紛至。
急道:&ldquo下官荊州不去了。
&rdquo &ldquo子敬休急,本督并非命你再索荊州。
&rdquo &ldquo願聞妙策。
&rdquo &ldquo子敬不必去見吳侯,再去荊州對劉備說:孫、劉兩家,既結為親,便是一家,若皇叔不去取西川,我東吳起兵去取,取得西川時,與皇叔交換荊州。
&rdquo魯肅聞得此言,頓然吃驚:都督向來寸土必争,今日怎麼如此慷慨,一個西川不知要大荊州多少倍,地勢險要打下一個西川不知要花多少氣力,他卻以大換小.定有什麼鬼胎,便問:&ldquo西川迢迢,取之非易。
都督此計,莫非是詐?&rdquo 周瑜笑着說:&ldquo你道我真個去取西川與他?我隻以此為名,實欲去取荊州,隻叫他不作準備。
東吳軍馬取川,路過荊州,就問他索要錢糧,劉備、孔明必然出城勞軍,那時乘勢殺了他們,一舉奪取荊州,雪我之恨,解足下之禍。
此乃一條&lsquo假途滅虢&rsquo之計也。
&rdquo &ldquo假途滅虢&rdquo這個事情發生在春秋時。
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攻虢國,滅虢以後回來的路上,乘機把虞國也滅掉了。
魯肅聽了,嘴上不說,心下思量道,周瑜啊,你又在自作聰明了,這等計策瞞得了我,卻瞞不過諸葛亮。
要是吳、劉兩家是和好鄰邦,或許人家還不能察覺。
可你與孔明一直在勾心鬥角,人家哪會不提防你?魯肅知道說也無用,隻得裝作大喜,起身往荊州而去。
到轅門,請手下傳言求見。
劉備與孔明正在商議。
聞得魯肅去而複返,孔明道:&ldquo魯肅必不曾見吳侯,隻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甚計策,來誘我中計。
但說的話,主公隻看我點頭,便滿口應承。
&rdquo君臣計會已定,傳言相請。
魯肅滿懷狐疑,上堂見過。
因為幾次到這裡,總是索取荊州,馬上申明道:&ldquo皇叔,下官此來,并非索讨荊州。
&rdquo 孔明想,做賊心虛,你不讨荊州,決不會到荊州來。
請他坐下,問道:&ldquo大夫不為荊州而來,卻為何事?&rdquo &ldquo下官回去将皇叔之意申報,吳侯甚是稱贊皇叔盛德,遂與諸将商議,起兵替皇叔取川。
取了西川,再換荊州。
&rdquo 孔明暗暗好笑:你這個踱頭說假話也說不成。
也不掐指算一算,這幾天工夫哪能從南徐打來回?分明是去柴桑與周瑜商議出了這個辦法,卻來哄我。
也不接話,隻聽他還講些什麼。
&ldquo不過,我家都督奉命興兵伐川,欲要取道荊州,軍馬到時,還望皇叔接應些糧草。
不知皇叔意下如何?&rdquo 孔明聽了,頻頻點頭道:&ldquo足見吳侯好心!難得周都督如此不辭勞苦,亮代主公深表感激!&rdquo 劉備見孔明首肯,忙拱手稱謝道:&ldquo此皆大夫善言之力。
請回複吳侯,雄師到日,些許糧草何足為道,定然盡力相資,遠迎犒勞。
&rdquo 魯肅見他們欣然應允,也看不出他們是中了計呢,還是裝模作樣。
心想,既然他們已允承了,不必再多講了。
諸葛亮善于察顔觀色,要是從我的話中看出了破綻,又要變卦了。
遂起身告辭,回去複命。
待魯肅一走,劉備忙問:&ldquo軍師,周瑜興兵伐川,此乃何意?&rdquo 孔明揚聲大笑:&ldquo哈&hellip&hellip周瑜死日近矣,這等計策,小兒也瞞不過,如何瞞得過我?!&rdquo 劉備不知這是什麼意思,又問如何。
孔明說:&ldquo此乃&lsquo假途滅虢&rsquo之計也:虛名收川,實取荊州。
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入城來,&lsquo攻其無備,出其不意&rsquo也。
&rdquo &ldquo軍師,這便如何是好?&rdquo &ldquo主公不必擔憂,亮胸有成竹。
隻等周瑜到來,他便不死,也教他九分無氣。
&rdquo說罷,傳令升堂。
将令箭一一發付衆将而去,早作準備。
正是:準備窩弓擒猛虎,安排香餌釣鳌魚。
未知周瑜此計成也不成,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