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定密計吳侯施仁義 叱追兵郡主逞英威

關燈
,忙跪而告曰:&ldquo夫人既知就裡,備安敢相瞞,隻恐吓了夫人。

    備欲不去,使荊州有失,被天下人笑我;欲去,又舍不下夫人,因此煩惱。

    &rdquo &ldquo夫君應以社稷為重,火速回去。

    &rdquo &ldquo備若回去,夫人便怎樣?&rdquo 孫夫人想,虧你問得出:難道隻你一個人走,叫我在這裡守活寡?我雖然剛才出嫁,但閨中清規尚然謹記,一婦不嫁二君,我還懂得。

    說:&ldquo妾已事君,任君所為,妾當相随。

    &rdquo &ldquo此事誠難。

    &rdquo &ldquo怎說?&rdquo &ldquo夫人之心,雖則如此,怎奈國太安肯容夫人離去?夫人若可憐劉備,暫時辭别。

    &rdquo說罷,淚如雨下,萬分凄慘。

     孫夫人想,我母親向來講求仁義慈悲,處處與人為善,我是她的親生女兒,理當盡力相助,豈會從中阻撓?雖然母親将我視同掌上明珠,萬般寵愛,但畢竟是嫁出女兒潑出的水。

    我如今是你劉家的人了,母親怎會強留我在身邊,自然應該随着丈夫回去。

    我隻要好言勸慰幾句,母親定會答應。

    說道:&ldquo夫君休得煩惱。

    妾當苦告母親,必放妾與君同去荊州。

    &rdquo 劉備想,你哪裡知道,我與你能有今日,全仗周瑜獻的美人計作成。

    隻因吳國太鐘愛,才弄假成真。

    但劉備深知,若将實情告之,孫夫人肯定要暴跳如雷,要向孫權問個水落石出。

    事情成了僵局,對自己沒有好處,況且國太也知内情,她不向孫夫人講,自己說了,肯定要招來麻煩。

    而且這樁事情千絲萬縷一時也說不清楚。

    說道:&ldquo縱然國太肯時,吳侯必然阻擋。

    &rdquo 孫夫人聽了,倒有點莫名其妙了。

    心想,我與你成親,乃是明媒正娶,國太作主,江東官民誰不說是美滿姻緣,怎麼回去倒象做了賊一般,偷偷摸摸,見不得人?我家哥哥到底也是萬乘之首,聽得我們回去,少不得要挽留一陣,這也是人之常情。

    你怎麼老是畏首畏尾?再一想,哦,明白了。

    我們回去雖是名正言順,但荊州十分危急,刻不容緩,要是哥哥與衆文官為他餞行,至少也得耽擱十天半月,到那時,恐怕荊襄九郡全都淪陷了。

    孫夫人生就倔強性格,想到這裡,便說:&ldquo既然如此,兄長處便不必辭别了,隻須母親轉告一聲便了。

    &rdquo 劉備又想,我們回轉荊州也該有個借口,否則不明不白地離開,國太豈不要疑心?說道:&ldquo夫人,若在國太面前言明荊州危急,急壞了她老人家,備擔當不起。

    還須夫人想一條兩全之計。

    &rdquo 孫夫人想,難為你對我母親有這麼一片孝心。

    不過,女婿家出了事情,嶽母總歸要着急的,假如不說回去,隻有找個借口。

    孫夫人想了片刻,說:&ldquo妾與君正旦拜賀時,推稱江邊祭祖,不告而去,若何?&rdquo 劉備暗暗慶幸:我真是前世積下的陰德,有這麼大的福份,能娶着這麼一位有德有才的美貌夫人,這個辦法再好也沒有了。

    明日就是大年初一,家家祭祖,人人慶賀,誰會懷疑我會逃走?而是這種善事最吻合老年人的心理,國太一定贊同。

    即使孫權不放心,也無可奈何。

    又跪而謝道:&ldquo夫人如此大賢大德,備生死難忘。

    ──切勿漏洩。

    &rdquo兩人商議停當,劉備到外面,密與趙雲說道:&ldquo來朝正旦日,你先領引軍士出城,在官道上等候。

    我推稱祭祖,與夫人同走。

    &rdquo 趙雲叮咛道:&ldquo主公事關重大,不可失信。

    &rdquo 劉備說:&ldquo國家大事,豈有戲言?&rdquo 趙雲見劉備意念甚堅,便回去将這話與衆弟兄說了,大家歡喜異常,紛紛收拾行裝。

     卻說劉備夫妻兩人商議已定,便命侍婢揀房中稀罕之物盡行拿下,打成一個細軟包裹,暗中準備。

     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元旦,劉備先命人将自己的龍馬和夫人的蘆轎車輛,以及香燭祭物一應送到府門口,然後與夫人裝束齊整,雙雙往内宮來拜年。

    穿院進宮,但見滿府上下輕裘鮮衣,歡聲滿耳;宮中紅炬高燒,香煙缭繞。

    一派喜氣洋洋。

    兩人隻見國太正在談笑,上前拜道:&ldquo母後在上,女兒拜見。

    願母後福如東海。

    &rdquo&ldquo嶽母在上,小婿拜見。

    願嶽母壽比南山。

    &rdquo 國太見女兒、女婿一早來拜年,夫唱婦随,心中好不樂意,招呼道:&ldquo孩兒等請起。

    &rdquo 孫夫人跪着想道,我們夫妻兩人拜年是假,要走是真。

    今日一拜之後,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見面昵。

    年邁之人最喜膝下有個兒女侍奉,我們一走,豈不要愁煞老年心。

    想到這裡,不覺潸然淚下。

     國太見女兒啼哭,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心想,大年初一事是大喜之日,你們又是新婚,更是喜事重重,怎麼反而傷心起來了。

    忙問:&ldquo我兒,緣何流淚?&rdquo &ldquo母後,孩兒成親以來,見夫君終日悶悶不樂。

    &rdquo 國太想,為了你們兩人,孫權建樓閣,送玩好,我也常命丫鬟來探視,有求必應。

    有什麼不稱心的地方,隻管同我講明。

    有的,随手拿了去;沒有的,設法羅緻與你,隻有你這麼一個心肝寶貝,還有什麼不快活的呢?問:&ldquo兒啊,可知汝主有何心思?&rdquo &ldquo母後,夫君祖籍琢州,父母宗祖墳墓在彼,數十年來未能親至祭掃,晝夜傷感不已。

    今日欲往江邊,望北遙祭,須告母親得知。

    &rdquo 上了點年紀的人尤其相信這類東西。

    國太想,就是這麼一丁點的小事,每時每刻都可以出城祭奠一番,何必這樣悲傷呢?說道:&ldquo此孝道也,豈有不允之理?&rdquo &ldquo孩兒欲與夫君同往。

    可否?&rdquo 國太想,民諺曰:嫁雞随雞,嫁狗随狗。

    一旦嫁了劉備,生是劉家的人,死是劉家的鬼,當然應該同去。

    說道:&ldquo我兒可同汝主前去祭拜,亦見為婦之禮。

    &rdquo &ldquo如此拜謝母親!&rdquo &ldquo如此拜謝嶽母!&rdquo 兩個人一搭一檔,十分默契。

    &ldquo快快起來!&rdquo隻聽得國太如此說,孫夫人便攜着劉備站起身來,告别國太走出府第,一個進蘆轎,一個上馬,馬前四個宮中奴仆手捧祭物,數十個漢軍圍在轎馬四周,推動車輛,逶迤向城外而去。

    車輪一動,孫夫人在轎中實在憋不住,暗自傷心抽泣起來。

    想起自己十八年以來,在慈母跟前何等快樂,今日跟了丈夫離去,雖然也要做一家君主的夫人,但處處要約束檢點,多麼不自在意。

    況且母親已年邁,跟前無人與她說個知心話,不知要怎樣冷清呢!要是被她知道女兒已随女婿回去,可想而知,母親要傷心到何種地步。

    最不該臨走時還撒了一個大謊,誰聽了不痛心?想到這裡,孫夫人芳心大亂,柔腸寸斷,嗚嗚咽咽地抽泣個不停,早已濕透了香羅巾。

    幸喜得車輪辘辘,旁人一概不知。

    不多時,已到城關。

     今日城關的吳軍也是從頭到腳煥然一新,進城出城的人特别多,大多手抄大籃,籃中放着各式祭物。

    不時有人向城關上的吳軍打招呼,說些&ldquo新年好&rdquo&ldquo恭喜發财&rdquo之類吉利話,還有的抓些瓜果點心去孝敬這些&ldquo路頭菩薩&rdquo,日後也好求個方便。

    因此,這些守關的軍士邊吃邊向行人應酬,倒也十分忙碌。

    忽見城内人頭稠密處出現一匹高頭大馬,一輛豪華蘆轎。

     馬上之人渾身龍冠龍袍,正認得是荊州趕來招親的劉皇叔,料定轎内便是郡主孫夫人,四個宮中仆人前導,手捧祭物,便知是去城外祭祖的。

    想起剛才趙子龍帶了四、五百人出城去,必定是去察看祭地,護衛皇叔的。

    關上的吳軍一個個跪立城門 兩旁,迎接轎馬。

    百姓也知道劉備是個有道明君,更有郡主匹配,都閃在兩旁,或跪或立,歡聲載道。

    劉備揮手緻意,已到城門口,吳軍拱手問道:&ldquo驸馬爺莫非出城祭祖?&rdquo &ldquo孤奉了國太慈旨,與皇姑小姐江邊祭祖,立時便要回府。

    &rdquo 一則車轎之内有個金枝玉葉的郡主小姐,二來又是奉了國太的旨意,出城祭祖,躬行孝道,城門上哪個敢多羅唆,一齊拱手道:&ldquo請驸馬爺早去早歸。

    &rdquo 劉備等人穿城而出。

    未及三裡,趙雲迎上前來,施禮道:&ldquo主公、主母,末将有禮了!&rdquo 孫夫人在轎中招呼少禮。

    劉備對前面四個仆人說:&ldquo家将們聽了,如今有趙将軍護衛我等前往祭祖,爾等先回去告禀國太,我等少頃便回。

    &rdquo 這四個仆人把手下的東西遞給了漢軍之後,向劉備和夫人告辭一聲,回去見國太交差去了。

     卻說城關上的吳軍見紅日當頂,路上行人也漸漸稀少,還不見劉備等人回來。

    一過中午,進出城關的人更是稀稀落落,一個時辰隻有幾個人來往。

    吳軍索性站到關外等候,左等不來,右等不回,眼見得太陽西墜,薄暮初升了,還是不見劉備的身影。

    這班吳軍開始怨恨起來了:大年初一,出城祭祖也該早些回來,我等站了一天的崗,也要休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