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葫蘆谷斬馬充饑腸 蒯異度獻計脫奸相
關燈
小
中
大
dquo莫怪,莫怪。
老夫且問你,此處大道喚何名,通往何方?小路又叫什麼,走向哪裡?&rdquo &ldquo丞相聽了,大道喚作襄陽道,通往襄陽;小路乃是華容道,前邊便是南郡。
&rdquo &ldquo大道乃襄陽道,小路叫華容道?&rdquo &ldquo是。
&rdquo &ldquo嗯&hellip&hellip&rdquo 曹操聽完,一對三角眼在不停地打轉。
暗想,襄陽、南郡都是我的領地,但問題并不在于此,而是選擇道路是否得當。
隻要走過了這段路,我就沒有危險了。
可眼前的這兩條路究竟哪一條是太平的,這是最後的一次抉擇了,也可以說,是一次生死大抉擇。
徜若走進了埋伏圈,無疑是去送死;若能走無人把守的道路,那就太平無事、一勞永逸了!對,我應該同衆文武商議一下再走:&ldquo列公。
&rdquo &ldquo丞相,丞相!&rdquo &rdquo爾等看來,是走大道,還是走小路?&rdquo 文武想,這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按照彜陵道的情況來看,走小路要安全些。
但用兵打仗絕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我們的對手是個極會用兵的老手,變化莫測,決不會總是大道設伏。
當然,從現在看來,小路上好象有人埋伏,但虛虛實實乃是用兵之常,或許是虛張聲勢,根本沒有埋伏。
大家輾轉反側,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明走哪條路最為安全。
回答道:&ldquo丞相意下如何?&rdquo &ldquo老夫以為,走小道華容為上策。
&rdquo 聽說丞相要走華容小道,文武都不以為然。
他們想,如果兩條路上都沒有埋伏,我們走大道要比走小路少些麻煩;如果兩條路上都有理伏,大路上逃起來就容易得多;如果兩條路必有一條設伏,那當然小路上便于隐蔽敵人,殺出來又容易堵住路口。
而且彜陵兩道的伏兵是設在大道上的,這回很有可能設在小路上。
因此小路走不得。
不過,丞相要走小路,必定也有他的道理,還是聽聽他怎麼說。
問道:&ldquo請問丞相,為何要走華容小道?&rdquo &ldquo爾等聽了,諸葛亮定然以為老夫赤壁一敗塗地,定要從大道上逃跑,因而他的伏兵皆在大道上。
老夫料關雲長定在襄陽道上等候我等。
華容道雖然曲折崎岖,卻是太平無事,為此,老夫要走這小道。
&rdquo 文武想,不管怎麼說,兩條路上總有一條有埋伏,并且就是關雲長。
丞相數日來連連失算,總是往周瑜、諸葛亮的圈套裡鑽,對于他的判斷,我們不得不重新權衡一下利弊。
當然,丞相的話似乎也很有道理,但我們總覺得有不祥之感,要死還是死在大道上。
因此,他們和曹操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衆文武對小路上再仔細地看了一下,便對曹操說:&ldquo丞相,小路上兩旁旗幟無數,以在下等看來,必有計謀。
請丞相詳察。
&rdquo 曹操聽了文武的話,不覺大笑道:&ldquo哈&hellip&hellip!衆位差矣。
此乃孔明布下的疑兵之計,不必多慮。
若是真有埋伏,豈肯暴露絲毫?開明是大道上關将軍率兵鎮守,孔明唯恐我走此小道,故而特地插下許多刀槍旗幡,吓唬老夫,令我轉投襄陽道,中其詭計。
孔明用兵向來變幻無常,神出鬼沒,老夫熟讀兵書,深谙虛實之法,區區小計,何足懼哉?&rdquo──這老賊敗到這等地步,還要吹牛。
常言道:&ldquo大河裡不死,死到陰溝裡&rdquo,就是指這種人。
孔明在發令之前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時候曹操的心理了:别人越是叫他不要走,他越是非走不可。
他的鼻子已被諸葛亮牽住了。
即使要想甩,也來不及了。
現在,憑你曹操怎樣解釋,文武也不肯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他們一緻對曹操說道:&ldquo丞相,我等看來,孔明的埋伏肯定在此小道上,還是走大道的好。
&rdquo 曹操聽了此話,非但不生氣,而且還很得意哩!心想,畢竟我是丞相,打的仗多,積累的經驗也不少。
古語雲:&ldquo勝敗乃兵家之常事。
&rdquo&ldquo勝不足喜,敗不足憂。
&rdquo盡管吃敗仗,我的用兵知識沒有數掉。
你們這些人都是花岡岩腦袋,一點都不開竅,怎麼及得上我呢!和你們一下子也拼不清楚,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不妨各走各的路吧,反正過了這個難關就到自己的地界上了,那時再講個明白。
說道:&ldquo列公,不必争執了,我等各行其是。
老夫則必走華容道。
&rdquo &ldquo必走華容&rdquo,不是&ldquo遇走華容&rdquo。
如果說,曹操背後有追兵,襄陽大道上又有攔截,隻有華容道可以走,這才叫逼走華容。
諸葛亮的用兵不喜歡趕鴨子上架,而是留有充分的餘地讓對手去思考,去選擇。
如果曹操往襄陽道上一走,萬事大吉。
而他既不走襄陽道,又不向後退,偏偏走華容道。
這就是鬥智,看誰算得過誰。
也是諸葛亮用兵之神也!自然是曹操難以論及的。
曹操憑借着數十年的用兵知識,以及一路上的遭遇,自以為是,認為隻有走華容道最太平。
文武見曹操固執己見,定要走華容小道,知道無法解勸了,所以都默然無語。
曹操見衆文武都不贊同他的意見,雖然并不太介意,但總有點不高興。
心想,看來隻有我孤身一人去走華容道了。
如果他們在襄陽道上遇難,回去就剩我光棍一個了,萬歲爺面前也搪塞不過呀。
曹操正在這麼想着,文人中走出一個人來。
誰呢?曹操的鐵杆忠臣楊修,他騎着馬慢吞吞地走到曹操的身旁扣住。
從他的神情上可以看出,心裡頭不願意,可又不得不做違心人。
曹操見楊德祖願與自己同道而行,心想,到底他有見識。
因此稱贊道:&ldquo德祖不愧是老夫的智囊!&rdquo 楊修知識淵博,滿腹錦繡,見識往往高人一頭,常被别人稱作&ldquo智囊&rdquo。
此話從曹操的嘴裡講出,自然臉上格外生光。
你楊修一動,其他人就更不甘心示弱了。
第二個出來的是賈诩。
曹操同樣贊一聲:&ldquo爾乃是老夫的張良。
&rdquo 第三個是程昱。
曹操贊道:&ldquo爾不愧是徐元直的同窗。
&rdquo 第四個是滿寵。
曹操想,我身旁的四個一流謀士都跟我走小路了,還怕趕不回皇城?因此,他哈哈大笑:&ldquo爾真不愧老夫的上大夫。
&rdquo 接着荀彧、荀攸叔侄二人也跑了過去。
他們兩人日後見曹操福威日甚,篡逆之心已露,便托病關門不出。
曹操得知他倆對自己不滿,便命手下送去一盒食物,盒上有曹操的親筆封記。
荀彧已知曹操有殺己之心便對荀攸說,曹賊已知我等不願為官,勃然大怒,要我等絕食自盡。
苟攸問,何以見得?荀彧說,盒内并無食物。
荀攸不信,開盒一看,果然空無一物。
事後荀彧服毒而亡;荀攸也觸柱而死。
在此表過。
六位大夫願随曹操同行,大将更多了:張遼、許褚、文聘、張郃、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德、夏侯尚、夏侯懋、夏侯霸、徐晃、徐商、曹仁、曹休、曹洪、曹真、李典、樂進、毛玠、于禁等二十員大将,一一走上前去。
連曹操在内,共計二十七人。
其餘文武都不願去冒這個險,仍舊要走襄陽道。
這些曹兵怎麼樣呢?他們見這麼多頭面人物都走華容道,以為還是跟着曹操保險一點,也都走小路。
其實他們無知,全都上了當。
他們哪裡知道,這些文武為了要做曹操的忠良,明知華容道不太平,隻得啞巴吃黃連,陪着曹操一起吃苦。
況且文武自身難保,誰還顧得上這些小兵呢?分撥已定,走襄陽道的文武向曹操告辭道:&ldquo丞相,事不宜退,一路珍重。
我等告辭了,與丞相再見吧!&rdquo 曹操吩咐道,你們一到襄陽之後,立即往南郡會齊。
我在南郡等你們五天,五天不到,老夫回許都去了,與你們皇城再見。
倘然襄陽道上遇到關将軍,還望速速回到小路上來,我等仍然結伴而行。
這班文武說,希望大家都不要再遇上埋伏了。
說罷,揚長而去。
真是造化了他們,大道上确是一兵一将全無。
一路平安,直抵襄陽。
這些文武洗過澡,換上幹淨衣服,飽飽地吃一頓,甜甜地睡一覺,然後去南郡面見丞相。
曹操目送他們走遠,帶着殘兵敗将向華容道進發。
正是:落泊喪師無好道,欺天傲物有驕心。
究竟華容道如何艱難,且聽下回分解。
老夫且問你,此處大道喚何名,通往何方?小路又叫什麼,走向哪裡?&rdquo &ldquo丞相聽了,大道喚作襄陽道,通往襄陽;小路乃是華容道,前邊便是南郡。
&rdquo &ldquo大道乃襄陽道,小路叫華容道?&rdquo &ldquo是。
&rdquo &ldquo嗯&hellip&hellip&rdquo 曹操聽完,一對三角眼在不停地打轉。
暗想,襄陽、南郡都是我的領地,但問題并不在于此,而是選擇道路是否得當。
隻要走過了這段路,我就沒有危險了。
可眼前的這兩條路究竟哪一條是太平的,這是最後的一次抉擇了,也可以說,是一次生死大抉擇。
徜若走進了埋伏圈,無疑是去送死;若能走無人把守的道路,那就太平無事、一勞永逸了!對,我應該同衆文武商議一下再走:&ldquo列公。
&rdquo &ldquo丞相,丞相!&rdquo &rdquo爾等看來,是走大道,還是走小路?&rdquo 文武想,這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按照彜陵道的情況來看,走小路要安全些。
但用兵打仗絕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我們的對手是個極會用兵的老手,變化莫測,決不會總是大道設伏。
當然,從現在看來,小路上好象有人埋伏,但虛虛實實乃是用兵之常,或許是虛張聲勢,根本沒有埋伏。
大家輾轉反側,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明走哪條路最為安全。
回答道:&ldquo丞相意下如何?&rdquo &ldquo老夫以為,走小道華容為上策。
&rdquo 聽說丞相要走華容小道,文武都不以為然。
他們想,如果兩條路上都沒有埋伏,我們走大道要比走小路少些麻煩;如果兩條路上都有理伏,大路上逃起來就容易得多;如果兩條路必有一條設伏,那當然小路上便于隐蔽敵人,殺出來又容易堵住路口。
而且彜陵兩道的伏兵是設在大道上的,這回很有可能設在小路上。
因此小路走不得。
不過,丞相要走小路,必定也有他的道理,還是聽聽他怎麼說。
問道:&ldquo請問丞相,為何要走華容小道?&rdquo &ldquo爾等聽了,諸葛亮定然以為老夫赤壁一敗塗地,定要從大道上逃跑,因而他的伏兵皆在大道上。
老夫料關雲長定在襄陽道上等候我等。
華容道雖然曲折崎岖,卻是太平無事,為此,老夫要走這小道。
&rdquo 文武想,不管怎麼說,兩條路上總有一條有埋伏,并且就是關雲長。
丞相數日來連連失算,總是往周瑜、諸葛亮的圈套裡鑽,對于他的判斷,我們不得不重新權衡一下利弊。
當然,丞相的話似乎也很有道理,但我們總覺得有不祥之感,要死還是死在大道上。
因此,他們和曹操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衆文武對小路上再仔細地看了一下,便對曹操說:&ldquo丞相,小路上兩旁旗幟無數,以在下等看來,必有計謀。
請丞相詳察。
&rdquo 曹操聽了文武的話,不覺大笑道:&ldquo哈&hellip&hellip!衆位差矣。
此乃孔明布下的疑兵之計,不必多慮。
若是真有埋伏,豈肯暴露絲毫?開明是大道上關将軍率兵鎮守,孔明唯恐我走此小道,故而特地插下許多刀槍旗幡,吓唬老夫,令我轉投襄陽道,中其詭計。
孔明用兵向來變幻無常,神出鬼沒,老夫熟讀兵書,深谙虛實之法,區區小計,何足懼哉?&rdquo──這老賊敗到這等地步,還要吹牛。
常言道:&ldquo大河裡不死,死到陰溝裡&rdquo,就是指這種人。
孔明在發令之前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時候曹操的心理了:别人越是叫他不要走,他越是非走不可。
他的鼻子已被諸葛亮牽住了。
即使要想甩,也來不及了。
現在,憑你曹操怎樣解釋,文武也不肯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他們一緻對曹操說道:&ldquo丞相,我等看來,孔明的埋伏肯定在此小道上,還是走大道的好。
&rdquo 曹操聽了此話,非但不生氣,而且還很得意哩!心想,畢竟我是丞相,打的仗多,積累的經驗也不少。
古語雲:&ldquo勝敗乃兵家之常事。
&rdquo&ldquo勝不足喜,敗不足憂。
&rdquo盡管吃敗仗,我的用兵知識沒有數掉。
你們這些人都是花岡岩腦袋,一點都不開竅,怎麼及得上我呢!和你們一下子也拼不清楚,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不妨各走各的路吧,反正過了這個難關就到自己的地界上了,那時再講個明白。
說道:&ldquo列公,不必争執了,我等各行其是。
老夫則必走華容道。
&rdquo &ldquo必走華容&rdquo,不是&ldquo遇走華容&rdquo。
如果說,曹操背後有追兵,襄陽大道上又有攔截,隻有華容道可以走,這才叫逼走華容。
諸葛亮的用兵不喜歡趕鴨子上架,而是留有充分的餘地讓對手去思考,去選擇。
如果曹操往襄陽道上一走,萬事大吉。
而他既不走襄陽道,又不向後退,偏偏走華容道。
這就是鬥智,看誰算得過誰。
也是諸葛亮用兵之神也!自然是曹操難以論及的。
曹操憑借着數十年的用兵知識,以及一路上的遭遇,自以為是,認為隻有走華容道最太平。
文武見曹操固執己見,定要走華容小道,知道無法解勸了,所以都默然無語。
曹操見衆文武都不贊同他的意見,雖然并不太介意,但總有點不高興。
心想,看來隻有我孤身一人去走華容道了。
如果他們在襄陽道上遇難,回去就剩我光棍一個了,萬歲爺面前也搪塞不過呀。
曹操正在這麼想着,文人中走出一個人來。
誰呢?曹操的鐵杆忠臣楊修,他騎着馬慢吞吞地走到曹操的身旁扣住。
從他的神情上可以看出,心裡頭不願意,可又不得不做違心人。
曹操見楊德祖願與自己同道而行,心想,到底他有見識。
因此稱贊道:&ldquo德祖不愧是老夫的智囊!&rdquo 楊修知識淵博,滿腹錦繡,見識往往高人一頭,常被别人稱作&ldquo智囊&rdquo。
此話從曹操的嘴裡講出,自然臉上格外生光。
你楊修一動,其他人就更不甘心示弱了。
第二個出來的是賈诩。
曹操同樣贊一聲:&ldquo爾乃是老夫的張良。
&rdquo 第三個是程昱。
曹操贊道:&ldquo爾不愧是徐元直的同窗。
&rdquo 第四個是滿寵。
曹操想,我身旁的四個一流謀士都跟我走小路了,還怕趕不回皇城?因此,他哈哈大笑:&ldquo爾真不愧老夫的上大夫。
&rdquo 接着荀彧、荀攸叔侄二人也跑了過去。
他們兩人日後見曹操福威日甚,篡逆之心已露,便托病關門不出。
曹操得知他倆對自己不滿,便命手下送去一盒食物,盒上有曹操的親筆封記。
荀彧已知曹操有殺己之心便對荀攸說,曹賊已知我等不願為官,勃然大怒,要我等絕食自盡。
苟攸問,何以見得?荀彧說,盒内并無食物。
荀攸不信,開盒一看,果然空無一物。
事後荀彧服毒而亡;荀攸也觸柱而死。
在此表過。
六位大夫願随曹操同行,大将更多了:張遼、許褚、文聘、張郃、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德、夏侯尚、夏侯懋、夏侯霸、徐晃、徐商、曹仁、曹休、曹洪、曹真、李典、樂進、毛玠、于禁等二十員大将,一一走上前去。
連曹操在内,共計二十七人。
其餘文武都不願去冒這個險,仍舊要走襄陽道。
這些曹兵怎麼樣呢?他們見這麼多頭面人物都走華容道,以為還是跟着曹操保險一點,也都走小路。
其實他們無知,全都上了當。
他們哪裡知道,這些文武為了要做曹操的忠良,明知華容道不太平,隻得啞巴吃黃連,陪着曹操一起吃苦。
況且文武自身難保,誰還顧得上這些小兵呢?分撥已定,走襄陽道的文武向曹操告辭道:&ldquo丞相,事不宜退,一路珍重。
我等告辭了,與丞相再見吧!&rdquo 曹操吩咐道,你們一到襄陽之後,立即往南郡會齊。
我在南郡等你們五天,五天不到,老夫回許都去了,與你們皇城再見。
倘然襄陽道上遇到關将軍,還望速速回到小路上來,我等仍然結伴而行。
這班文武說,希望大家都不要再遇上埋伏了。
說罷,揚長而去。
真是造化了他們,大道上确是一兵一将全無。
一路平安,直抵襄陽。
這些文武洗過澡,換上幹淨衣服,飽飽地吃一頓,甜甜地睡一覺,然後去南郡面見丞相。
曹操目送他們走遠,帶着殘兵敗将向華容道進發。
正是:落泊喪師無好道,欺天傲物有驕心。
究竟華容道如何艱難,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