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宰蔡和周瑜祭皂纛 傷文聘黃蓋縱大火
關燈
小
中
大
這裡居高臨下,望到江面上一覽無餘。
天雖然早已斷黑了,但是連環舟上的成千上萬盞标燈照耀如同白晝,把赤壁江畔照得通紅一片,就是從三江口望過來也可以清楚看到半天紅光。
丞相舉目眺望,江面上果然有一支船隊向這時靠近。
為首的一條大号艨艟上飄着一面&ldquo江東糧隊官黃&rdquo的旗号。
大船的兩翼,各有十條走舸,排成一字形,相互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開;船上的貨物堆積如山,隐約好似用油布遮蓋着。
曹操想,黃蓋在降書寫得明白,&ldquo糧草軍需,随船獻納&rdquo。
那末,這二十條走舸上裝載的東西,想必是糧米無疑了。
按這種大船的容量計算,每船至少可載五千石米,二十條船就有十萬石。
後面那些小船上,肯定就是他帶來的部下,所謂&ldquo率衆歸降&rdquo嘛。
曹操看得非常得意,簡直有點手舞足蹈。
其他文武一時還來不及辨别真假。
而楊修、賈诩、程昱、滿寵四位大夫卻已經看出了破綻,他們不約而同地互相交換了一個驚惶的眼色,一起從旁蹿将出來,驚呼道:&ldquo啊呀丞相,大事不好了!&rdquo曹操正看得出神,被他們這麼突然一叫,吓了一跳。
回頭一看,隻見四位大夫個個神色慌張,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因而問道:&ldquo四位先生何故驚惶?&rdquo楊德祖接着答道:&ldquo丞相,你看前面那二十條走舸所載何物?&rdquo&ldquo自然是糧米呀!&rdquo&ldquo嗳!丞相,若是糧米,如此滿載,船身必然重而發沉,行駛緩慢。
如今此船輕而發飄,飛駛而來。
況且,哪有糧船前導、軍士在後之理?以某等看來,船上并非糧草,乃是硫黃、煙硝、幹柴、茅草,前來縱火焚燒我軍。
目下東風勁吹,我軍在于西北;船搭連環,帳接連營,一旦起火,不堪收拾。
請丞相詳察明鑒,速速定奪!&rdquo&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雖說曹操是過後方知,但畢竟他滿腹雄略,隻要當場有人給他明事實,講透道理,到底也會幡然省悟的。
況且眼前發生的事實已證實了四位大夫的見解一點不錯。
可是,這個打擊來得太猛烈了,太突然了,好似當頭一個霹靂,把他震呆了。
在場的文官武将聽得楊大夫的一聲大叫,又見丞相幹瞪着眼,一籌莫展,已經慌亂起來,&ldquo嘩&rdquo地一陣騷動,人群好象黃豆在竹匾裡篩了一篩,将台在東風中搖晃,發出嘎嘎的響聲。
曹操連忙抽出腰間的巨阙寶劍,擎在手中,厲聲喝令:&ldquo不得妄動!違者立斬!&rdquo--你們身為百萬大軍的首領,剛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如此驚惶失措,那軍隊還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方才那麼一亂,将台都嘎嘎作響了,坍掉了怎麼辦?大火還沒有燒,自己先自戕,算什麼名堂!被他這麼一喝,騷亂略為止了一止。
一是曹操的威信高;二來,他這口寶劍也确實令人望而生畏。
但是大家的心裡仍舊很慌。
他們對丞相看看:快走吧,等一下燒了起來就走不掉啦!你喜歡在這時等燒,難道叫我們也都陪着你火葬嗎?水火無情,博望、新野的兩把火燒了我們二十萬軍隊也夠慘的了,難道這樣的教訓不應該記取,非得再試一下不可嗎?但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其中有一員大将,名叫呂虔,呂子恪,是曹操的心腹。
他見此情狀,挺身而出。
&ldquo丞相,适才四位先生言之有理。
況且,蔡丁将軍哪裡去了?因何不來禀報?其中定有變故。
請丞相速速離此連環舟,退往陸營,再作道理。
&rdquo呂虔的意見是完全正确的。
放棄連環舟和水營,馬上向岸上撤退,還可以逃出一部分人馬,即使水路上的軍隊全部丢光,也不過十分之四的實力,還有四、五十萬兵和陸、糧兩座大營呢,足可再與周瑜決一雌雄,絕不至于全部燒光,一敗塗地,連招架之功都沒有的。
但是,曹操現在的心情極其複雜,一方面是對輕信黃蓋,不聽忠言的懊喪、悔恨,另一方面是對黃蓋詐降、那二十條走舸是否火船還不肯料定,還抱有一線希望。
再則,這連環舟是他的心肝寶貝,白白地讓敵人燒了,他舍不得忍痛割愛。
他想,我花了這麼大代價,你講得那麼輕飄,我做起來是多麼不容易啊&rdquo曹操一肚子的怨氣和怒火無處發洩,就把呂虔當作出氣筒了。
他頓時楞眉暴目,斥道:&ldquo大膽匹夫,一派胡言,竟違抗老夫将令。
去吧!&rdquo邊說,邊揮起巨阙朝呂虔當頭一劍。
幸虧呂子恪是員大将,反應敏捷,見眼前寒光一閃,立即把頭一偏。
但是曹操這口劍實在鋒利,劍刃稍稍一帶,&ldquo啊!&rdquo把呂虔的一隻左耳朵削掉了。
子恪&ldquo啊呀&rdquo一聲,連忙按住傷口急步退下,可是已經血流滿項,一片鮮紅了。
但是等一下第一個冒死來救曹操的就是他。
所以我一開始就說,他是曹操的忠臣。
這麼一來,所有文武都被震懾住了,吓得動也不敢動,響也不敢響,混亂局面總算制住了。
曹操一手舉着寶劍,一手撩着胡須,瞪着三角眼在仔細觀察二十條漸漸來近的走舸。
覺得确非尋常。
心想,怎麼辦?黃蓋一舉火,連環舟化為烏有。
一動腦筋,有了。
我馬上派一員大将去把這批船攔住,不準他們靠近連環舟,先把黃蓋一個人接到這裡來,把他押在這裡,量他們真的要燒也不敢燒了。
說道:&ldquo哪位将軍前往江中攔住江東的船隊,命他們就地停泊,不得靠近連環舟,并将黃蓋一人接來見老夫!&rdquo話音剛落,一員大将铿锵而出:&ldquo末将文聘願往。
&rdquo曹操聽到文将軍自告奮勇前去,心想,很好,你去最妥當,我放心的。
目前我手下的這些大将中,水戰的本領要數他最好了,說道:&ldquo仲業将軍速去速來。
&rdquo&ldquo遵命。
&rdquo文聘立即奔下将台,金槍一提,帶一隊兵,到連環舟前面。
那裡有二千條浪裡鑽、水上飛。
原來都是作戰所用,現在隻是作為擺渡等水上交通工具使用了。
文将軍與二十五個小兵跳下一條小船,命令闆槳劃動,從木排的空檔裡穿過,再出木栅欄的水營門,船頭直指江面,直飛出去。
那末,金槍将為什麼這麼賣力呢?他又不是曹操的親信,總共才投降到這裡還沒有多久呀!殊不知,文仲業是個聰明人,比那班死護着曹操的大将要靈活得多。
他想,如果黃蓋願意聽從丞相的領命,一個人跟我先上連環舟的話,那看來是真投降,還不太要緊;倘然他不肯服從,則肯定是詐降、縱火無疑。
他們的船隊順風吹過來,我哪裡阻攔得住!擋不住怎麼辦?再回上連環舟去禀報丞相嗎?那簡直是傻瓜了!我要想離開連環舟都是不容易,還重新上去找死啊!我就直接劃了小船逃上岸去羅。
否則,等到連環舟一起火,别說小船搶不到,即使逃到了岸上,要想找一匹馬都很困難的了。
所以文聘占先搶了這個差使。
文将軍得了差使,避開連環舟走了,其他文官武将雖然不知道他出于這樣的目的,但也在默默地考慮着自己的退路。
武将還算穩定,尤其是那班文人,除了筆墨精熟,别無一技,眼看大屠殺将至,更加心慌意亂。
雖然不敢動,不敢響,但眼光都在遊蕩,找尋着往日親近要好的大将,暗中打着招呼:&ldquo張将軍,咱們是同鄉,萬一情況不妙,務請拉兄弟一把!&rdquo&ldquo李将軍,我跟你有交情的噢!上次我幫過你的忙,今天要請你多多照應了!&rdquo大将們也用目光回答:&ldquo王大夫你隻管放心,有我呢。
&rdquo&ldquo趙先生别慌,包在我身上。
&rdquo&hellip&hellip文官武将的目光射來射去,相互暗示。
雙雙對對挂好鈎,安心了。
所有的文官都找到了保護人,唯有曹操落空。
難道曹操不吩咐大将護衛,大将就可以各歸各逃生去了嗎?不,不是這麼回事。
大難臨頭,大将保護丞相,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第一個念頭就是竭盡全力使丞相安然脫險。
剛才楊大夫的話,使們自然而然,全部首先想到了曹操。
正因為大家都想到了這一點,因此最後反而一個都沒有做到。
此話怎講呢?許多大将起初都在想,一旦起火,丞相的性命最要緊,首先要保護的是他。
但馬上又自我否定了:丞相還用得着我們救嗎?救他的人何止數百員!我再擠進去,反而顯得是湊熱鬧、虛讨好了。
燒香要燒在枯廟裡,還如救了别位大夫見情呢。
就這樣,救大夫的救大夫,不救大夫的你以為和去救丞相,我以為你去救丞相,結果一個都沒有去救。
所以說,人太多了也有弊端--排算不出。
劉備人少倒也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一目了然。
保護他的隻有關、張、趙三個人。
如果這紅、黑、白三張面孔到齊而不見劉備,就知道不對了,皇叔肯定沒有人救;相反,隻要三種顔色中少了一種,那不問可知是去救劉備了。
現在,将台上的文武把自己的退路都落實了之後,這才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江面上,看文聘去後的的情況如何。
文将軍的小船一出水營門,見黃蓋的船已經不遠了。
但是,為了盡量不讓它們靠近連環舟,文聘命令手下繼續迎上前去。
待到兩船距離不過十餘丈水面時,才吩咐自己的小船住槳。
仲業将軍手捧金槍站立船頭高聲喊道:&ldquo前面船黃老将軍聽了:末将文聘奉丞相之命,特來相請老将軍一人先上連環舟;船隊暫停于此,不得擅自上前,等候丞相鈞谕。
&rdquo黃蓋在大船上看得清楚,見連環舟上營頭密密層層,燈籠射得自己船上通明。
忽見水營門中出來一條小船,船頭上站立一員大将,金盔金甲,手捧金槍。
見他指手劃腳地在講話,但因為逆風,一點聽不清楚。
便問左右:&ldquo來者曹将在彼講些什麼?&rdquo手下年紀輕、耳朵靈。
回答老将軍說,來者曹将名叫文聘,他說,曹操叫我們的船隊停在這裡不許靠前,請你老将軍一個人先上連環舟。
黃蓋想,哎喲!這老賊狡猾得很,對我有懷疑了。
不過,到現在這個時候,還想用這個辦法來阻攔我,那也未免太天真了。
即使我與我的部下全部停在此地不動,老天也會把那二十條大船送過去的,你有什麼辦法呢?不過,文聘也是一将,如果被他跳上來與我交手,那事情就麻煩了,肯定要糾纏多時,很可能要被曹操留上岸去,我就捉不牢他了。
因此,必須把文聘一下就解決掉,怎麼辦?古代人相信神鬼,講迷信。
因此黃蓋想,倒不如讓我借他來先問上一卦:若能迅速把文聘結果,曹操此番非死即俘;要是文聘不死,那末,曹孟德至多兵敗,而不會喪生。
黃蓋打定主意,兩船相距已在十丈左右。
老将軍高聲回答文聘:&ldquo将軍放心,待老夫下令停船便了。
&rdquo文仲業想,還好,他倒港口應承的。
不料,你上了老頭兒的老當了。
黃蓋說罷此話,身子一旋,好象是在吩咐手下停船,其實他在極其迅速地把金鞭往皮榻子上一放,伸手
天雖然早已斷黑了,但是連環舟上的成千上萬盞标燈照耀如同白晝,把赤壁江畔照得通紅一片,就是從三江口望過來也可以清楚看到半天紅光。
丞相舉目眺望,江面上果然有一支船隊向這時靠近。
為首的一條大号艨艟上飄着一面&ldquo江東糧隊官黃&rdquo的旗号。
大船的兩翼,各有十條走舸,排成一字形,相互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開;船上的貨物堆積如山,隐約好似用油布遮蓋着。
曹操想,黃蓋在降書寫得明白,&ldquo糧草軍需,随船獻納&rdquo。
那末,這二十條走舸上裝載的東西,想必是糧米無疑了。
按這種大船的容量計算,每船至少可載五千石米,二十條船就有十萬石。
後面那些小船上,肯定就是他帶來的部下,所謂&ldquo率衆歸降&rdquo嘛。
曹操看得非常得意,簡直有點手舞足蹈。
其他文武一時還來不及辨别真假。
而楊修、賈诩、程昱、滿寵四位大夫卻已經看出了破綻,他們不約而同地互相交換了一個驚惶的眼色,一起從旁蹿将出來,驚呼道:&ldquo啊呀丞相,大事不好了!&rdquo曹操正看得出神,被他們這麼突然一叫,吓了一跳。
回頭一看,隻見四位大夫個個神色慌張,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因而問道:&ldquo四位先生何故驚惶?&rdquo楊德祖接着答道:&ldquo丞相,你看前面那二十條走舸所載何物?&rdquo&ldquo自然是糧米呀!&rdquo&ldquo嗳!丞相,若是糧米,如此滿載,船身必然重而發沉,行駛緩慢。
如今此船輕而發飄,飛駛而來。
況且,哪有糧船前導、軍士在後之理?以某等看來,船上并非糧草,乃是硫黃、煙硝、幹柴、茅草,前來縱火焚燒我軍。
目下東風勁吹,我軍在于西北;船搭連環,帳接連營,一旦起火,不堪收拾。
請丞相詳察明鑒,速速定奪!&rdquo&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雖說曹操是過後方知,但畢竟他滿腹雄略,隻要當場有人給他明事實,講透道理,到底也會幡然省悟的。
況且眼前發生的事實已證實了四位大夫的見解一點不錯。
可是,這個打擊來得太猛烈了,太突然了,好似當頭一個霹靂,把他震呆了。
在場的文官武将聽得楊大夫的一聲大叫,又見丞相幹瞪着眼,一籌莫展,已經慌亂起來,&ldquo嘩&rdquo地一陣騷動,人群好象黃豆在竹匾裡篩了一篩,将台在東風中搖晃,發出嘎嘎的響聲。
曹操連忙抽出腰間的巨阙寶劍,擎在手中,厲聲喝令:&ldquo不得妄動!違者立斬!&rdquo--你們身為百萬大軍的首領,剛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如此驚惶失措,那軍隊還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方才那麼一亂,将台都嘎嘎作響了,坍掉了怎麼辦?大火還沒有燒,自己先自戕,算什麼名堂!被他這麼一喝,騷亂略為止了一止。
一是曹操的威信高;二來,他這口寶劍也确實令人望而生畏。
但是大家的心裡仍舊很慌。
他們對丞相看看:快走吧,等一下燒了起來就走不掉啦!你喜歡在這時等燒,難道叫我們也都陪着你火葬嗎?水火無情,博望、新野的兩把火燒了我們二十萬軍隊也夠慘的了,難道這樣的教訓不應該記取,非得再試一下不可嗎?但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其中有一員大将,名叫呂虔,呂子恪,是曹操的心腹。
他見此情狀,挺身而出。
&ldquo丞相,适才四位先生言之有理。
況且,蔡丁将軍哪裡去了?因何不來禀報?其中定有變故。
請丞相速速離此連環舟,退往陸營,再作道理。
&rdquo呂虔的意見是完全正确的。
放棄連環舟和水營,馬上向岸上撤退,還可以逃出一部分人馬,即使水路上的軍隊全部丢光,也不過十分之四的實力,還有四、五十萬兵和陸、糧兩座大營呢,足可再與周瑜決一雌雄,絕不至于全部燒光,一敗塗地,連招架之功都沒有的。
但是,曹操現在的心情極其複雜,一方面是對輕信黃蓋,不聽忠言的懊喪、悔恨,另一方面是對黃蓋詐降、那二十條走舸是否火船還不肯料定,還抱有一線希望。
再則,這連環舟是他的心肝寶貝,白白地讓敵人燒了,他舍不得忍痛割愛。
他想,我花了這麼大代價,你講得那麼輕飄,我做起來是多麼不容易啊&rdquo曹操一肚子的怨氣和怒火無處發洩,就把呂虔當作出氣筒了。
他頓時楞眉暴目,斥道:&ldquo大膽匹夫,一派胡言,竟違抗老夫将令。
去吧!&rdquo邊說,邊揮起巨阙朝呂虔當頭一劍。
幸虧呂子恪是員大将,反應敏捷,見眼前寒光一閃,立即把頭一偏。
但是曹操這口劍實在鋒利,劍刃稍稍一帶,&ldquo啊!&rdquo把呂虔的一隻左耳朵削掉了。
子恪&ldquo啊呀&rdquo一聲,連忙按住傷口急步退下,可是已經血流滿項,一片鮮紅了。
但是等一下第一個冒死來救曹操的就是他。
所以我一開始就說,他是曹操的忠臣。
這麼一來,所有文武都被震懾住了,吓得動也不敢動,響也不敢響,混亂局面總算制住了。
曹操一手舉着寶劍,一手撩着胡須,瞪着三角眼在仔細觀察二十條漸漸來近的走舸。
覺得确非尋常。
心想,怎麼辦?黃蓋一舉火,連環舟化為烏有。
一動腦筋,有了。
我馬上派一員大将去把這批船攔住,不準他們靠近連環舟,先把黃蓋一個人接到這裡來,把他押在這裡,量他們真的要燒也不敢燒了。
說道:&ldquo哪位将軍前往江中攔住江東的船隊,命他們就地停泊,不得靠近連環舟,并将黃蓋一人接來見老夫!&rdquo話音剛落,一員大将铿锵而出:&ldquo末将文聘願往。
&rdquo曹操聽到文将軍自告奮勇前去,心想,很好,你去最妥當,我放心的。
目前我手下的這些大将中,水戰的本領要數他最好了,說道:&ldquo仲業将軍速去速來。
&rdquo&ldquo遵命。
&rdquo文聘立即奔下将台,金槍一提,帶一隊兵,到連環舟前面。
那裡有二千條浪裡鑽、水上飛。
原來都是作戰所用,現在隻是作為擺渡等水上交通工具使用了。
文将軍與二十五個小兵跳下一條小船,命令闆槳劃動,從木排的空檔裡穿過,再出木栅欄的水營門,船頭直指江面,直飛出去。
那末,金槍将為什麼這麼賣力呢?他又不是曹操的親信,總共才投降到這裡還沒有多久呀!殊不知,文仲業是個聰明人,比那班死護着曹操的大将要靈活得多。
他想,如果黃蓋願意聽從丞相的領命,一個人跟我先上連環舟的話,那看來是真投降,還不太要緊;倘然他不肯服從,則肯定是詐降、縱火無疑。
他們的船隊順風吹過來,我哪裡阻攔得住!擋不住怎麼辦?再回上連環舟去禀報丞相嗎?那簡直是傻瓜了!我要想離開連環舟都是不容易,還重新上去找死啊!我就直接劃了小船逃上岸去羅。
否則,等到連環舟一起火,别說小船搶不到,即使逃到了岸上,要想找一匹馬都很困難的了。
所以文聘占先搶了這個差使。
文将軍得了差使,避開連環舟走了,其他文官武将雖然不知道他出于這樣的目的,但也在默默地考慮着自己的退路。
武将還算穩定,尤其是那班文人,除了筆墨精熟,别無一技,眼看大屠殺将至,更加心慌意亂。
雖然不敢動,不敢響,但眼光都在遊蕩,找尋着往日親近要好的大将,暗中打着招呼:&ldquo張将軍,咱們是同鄉,萬一情況不妙,務請拉兄弟一把!&rdquo&ldquo李将軍,我跟你有交情的噢!上次我幫過你的忙,今天要請你多多照應了!&rdquo大将們也用目光回答:&ldquo王大夫你隻管放心,有我呢。
&rdquo&ldquo趙先生别慌,包在我身上。
&rdquo&hellip&hellip文官武将的目光射來射去,相互暗示。
雙雙對對挂好鈎,安心了。
所有的文官都找到了保護人,唯有曹操落空。
難道曹操不吩咐大将護衛,大将就可以各歸各逃生去了嗎?不,不是這麼回事。
大難臨頭,大将保護丞相,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第一個念頭就是竭盡全力使丞相安然脫險。
剛才楊大夫的話,使們自然而然,全部首先想到了曹操。
正因為大家都想到了這一點,因此最後反而一個都沒有做到。
此話怎講呢?許多大将起初都在想,一旦起火,丞相的性命最要緊,首先要保護的是他。
但馬上又自我否定了:丞相還用得着我們救嗎?救他的人何止數百員!我再擠進去,反而顯得是湊熱鬧、虛讨好了。
燒香要燒在枯廟裡,還如救了别位大夫見情呢。
就這樣,救大夫的救大夫,不救大夫的你以為和去救丞相,我以為你去救丞相,結果一個都沒有去救。
所以說,人太多了也有弊端--排算不出。
劉備人少倒也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一目了然。
保護他的隻有關、張、趙三個人。
如果這紅、黑、白三張面孔到齊而不見劉備,就知道不對了,皇叔肯定沒有人救;相反,隻要三種顔色中少了一種,那不問可知是去救劉備了。
現在,将台上的文武把自己的退路都落實了之後,這才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江面上,看文聘去後的的情況如何。
文将軍的小船一出水營門,見黃蓋的船已經不遠了。
但是,為了盡量不讓它們靠近連環舟,文聘命令手下繼續迎上前去。
待到兩船距離不過十餘丈水面時,才吩咐自己的小船住槳。
仲業将軍手捧金槍站立船頭高聲喊道:&ldquo前面船黃老将軍聽了:末将文聘奉丞相之命,特來相請老将軍一人先上連環舟;船隊暫停于此,不得擅自上前,等候丞相鈞谕。
&rdquo黃蓋在大船上看得清楚,見連環舟上營頭密密層層,燈籠射得自己船上通明。
忽見水營門中出來一條小船,船頭上站立一員大将,金盔金甲,手捧金槍。
見他指手劃腳地在講話,但因為逆風,一點聽不清楚。
便問左右:&ldquo來者曹将在彼講些什麼?&rdquo手下年紀輕、耳朵靈。
回答老将軍說,來者曹将名叫文聘,他說,曹操叫我們的船隊停在這裡不許靠前,請你老将軍一個人先上連環舟。
黃蓋想,哎喲!這老賊狡猾得很,對我有懷疑了。
不過,到現在這個時候,還想用這個辦法來阻攔我,那也未免太天真了。
即使我與我的部下全部停在此地不動,老天也會把那二十條大船送過去的,你有什麼辦法呢?不過,文聘也是一将,如果被他跳上來與我交手,那事情就麻煩了,肯定要糾纏多時,很可能要被曹操留上岸去,我就捉不牢他了。
因此,必須把文聘一下就解決掉,怎麼辦?古代人相信神鬼,講迷信。
因此黃蓋想,倒不如讓我借他來先問上一卦:若能迅速把文聘結果,曹操此番非死即俘;要是文聘不死,那末,曹孟德至多兵敗,而不會喪生。
黃蓋打定主意,兩船相距已在十丈左右。
老将軍高聲回答文聘:&ldquo将軍放心,待老夫下令停船便了。
&rdquo文仲業想,還好,他倒港口應承的。
不料,你上了老頭兒的老當了。
黃蓋說罷此話,身子一旋,好象是在吩咐手下停船,其實他在極其迅速地把金鞭往皮榻子上一放,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