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鎮守華容關羽立狀 火攻赤壁周瑜發兵
關燈
小
中
大
就計,假意前去攻打糧隊,實則乃是去傳遞消息,請糧隊之上加意防備,或許周郎另遣别将前去攻打。
爾後,再往赤壁山前,面見丞相。
二位賢弟意下如何?&rdquo 兩個小奸一緻贊成:&ldquo好,這個辦法好極了。
&rdquo &ldquo不過,糧隊上的主将,愚兄素不相識。
&rdquo &ldquo這不要緊,咱們都認識的。
&rdquo &ldquo那末,哪位賢弟跟随愚兄同往糧隊,從中作個引見之人?&rdquo 二蔡聽了,都搶先叫道:&ldquo我去!我去!&rdquo為何如此起勁?一來,去送個消息就有一樁功勞,再跟了曹操的連環舟過來,又好撈點功勞;二則,早一刻離開江東,早一步脫離危險,因為在江東處處提心吊膽,實在談不上好過。
所以兩人你争我奪。
甘甯,都督密劄上指名要蔡中去的,蔡和的頭另有用途。
便道:&ldquo二位賢弟不必争執。
愚兄看來,還是蔡中弟與我同往糧隊,蔡和弟在此接應丞相。
&rdquo蔡和聽說叫他一個留在這裡,心裡真是十二分的不願意,連忙說:&ldquo二位兄長都走了,小弟我一個人留在這裡,那怎麼行呢?&rdquo &ldquo賢弟放心,我等弟兄不過分别一宵,來朝便要跟随丞相殺過江東,即可相聚了。
&rdquo甘甯心中暗咒道,反正你也活不到天明了,我與你來世再見了。
蔡和無奈,隻得勉強答應。
興霸點齊三千精兵,連同蔡家弟兄帶來的五百曹兵也一起跟了去。
甘甯和蔡中的戰馬、兵器都在船上,裝束停當,兩将率領三千五百軍隊,駕舟往聚鐵山悄悄進發。
這裡,周瑜接着發令。
第二支将令拔出來,喚一聲:&ldquo馬忠聽令。
&rdquo&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照密劄行事,奪取聚鐵山,策應興霸将軍。
不得有誤!&rdquo &ldquo得令!&rdquo &ldquo子衡先生聽令。
&rdquo周瑜拔令在手。
&ldquo下官呂範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率大号舟船八十艘,前往聚鐵江,往來運取糧米。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周瑜為了奪取這些軍糧,也是一開始就連發了三支将令。
下面是攻打陸營的了。
&ldquo子明将軍聽令。
&rdquo &ldquo末将呂蒙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各佩噴筒火箭,多帶引火之物,偷渡過江,埋伏于曹操陸營左營之外,以炮聲為号,火燒陸營。
其功非小。
&rdquo &ldquo得令。
&rdquo &ldquo公績将軍聽令。
&rdquo &ldquo末将淩統在。
&rdquo 淩統的任務與呂蒙一樣,一個燒左營,一個燒右營。
淩将軍接令而去。
周瑜這一支令箭發得疏忽了。
他往日用兵十分注意,總是把甘甯和淩統兩人分開的,一個往東,一個往西;一個水路,一個陸路。
今天将令多,時間緊,周瑜考慮不周,把兩個人都派在陸路上,結果弄得自己人打起來。
因為當年淩統的父親淩操跟随小霸王孫策攻打江夏黃祖,甘甯當時在黃祖部下為将,一箭把淩操射死。
所以淩統與他有殺你之仇,兩人常常見面部沖突起來。
雖經孫權、周瑜等人多次勸解,但收效甚微。
此番在戰場上仇人相見,身旁又無其他的自己人,兩個年輕人一交面,分外眼紅,于是便自相厮殺起來。
周瑜再拔令在手,&ldquo徐、丁二将聽令。
&rdquo&ldquo徐盛在。
&rdquo&ldquo丁奉有。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兵車一百二十輛,戰馬六百匹,偷渡過江,埋伏于曹賊陸營後營之外,亦以信炮為号,驅策兵車,自後向前沖倒陸營營牆。
&rdquo曹操的陸軍出色,陸營的建造也特别考究,營牆賽似城牆般堅固。
周瑜便用古代的兵車來摧毀它。
兵車全用鋼鐵制成的,車轅前有一塊厚硬的鋼闆;共用五匹馬拉動:中間一賀轅,左右車辂上各用兩匹。
小兵坐在車上鞭策牲口,五匹馬就拚了命沖,這樣,來把營牆撞倒。
徐、丁二将領命而去。
周瑜又拔令道:&ldquo孔休先生聽令。
&rdquo&ldquo下官吾粲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去往赤壁山前、長江之濱,拾取旗幡刀槍。
&rdquo周瑜不知道戰場上有金子銀子拾的,而且後來看見了都不許部下拾。
但是旗幡刀槍卻又要的,可惜又偏偏拾不到,都被糜芳拾光了。
周瑜布置的将令,相反是幫了孔明的忙。
所以,除了打敗曹操是他的莫大功勞之外,其他一無所獲。
吾粲此人也是一世不得意的,周都督不知何故,向來不重用他。
這麼大的一場戰争,不叫他去沖營奪陣,卻隻叫他去拾拾旗幡刀槍,真是埋沒将材。
吾粲當然不當它一回事情,也根本沒有料到象這樣的差使,居然還有人搶他的生意,所以非常笃定。
糜芳在拾時,他還沒有到,等他到時,糜芳已經拾了走了,有用的東西一點也不剩。
吾粲空手去,又空手回,倒也輕松得很。
吾粲接令下帳。
這時候,赤壁山前陸路的令箭已經發完。
但周瑜還要補充一支令箭。
喚道:&ldquo子義将軍聽令。
&rdquo &ldquo末将太史慈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足備弓箭,鎮守黃州橋頭,扼住曹操退走合肥咽喉之道。
&rdquo周瑜這條令,就是上了孔明的當而發的。
諸葛亮在智遣陸遜的時獻了這麼一條計,說不能讓曹操退進合肥。
如果沒有太史慈擋住黃州橋,曹操就不會到彜陵道、葫蘆谷和華容道,孔明這三條路就白守了。
太史慈領命而去。
陸路令箭這才全部發完。
下面開始發水路将令了,&ldquo公覆老将軍聽令。
&rdquo黃蓋早就準備好了:陸路上是我學生接頭令,水路上的頭令必定是我的。
沒有我先去火燒連環舟,都督整個的破曹計劃就無法實現。
隻見老将軍雄赳赳從旁閃出,精神抖擻地應道:&ldquo老朽黃蓋在。
&rdquo衆文武對他一看,老頭兒氣色很好,雖則前不久挨了三下脊杖,打得他皮開肉綻,但雄風猶在,不減當年。
周瑜道:&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全用浪裡鑽、水上飛;信炮一尊,火船二十條。
按密劄行事,鳴炮為号,火燒連環舟,其功非小!&rdquo黃蓋聽完周瑜的話,心裡不太高興。
認為都督少講了五個字,即&ldquo捉拿曹孟德&rdquo。
應該是,&ldquo火燒連環舟,捉拿曹孟德。
其功非小!&rdquo都督當着這許多文武不講這句話,莫非以為我人老珠黃不值錢,而且我傷勢剛剛好,隻能放放火,捉不牢曹操?其實周瑜毫無看輕黃蓋之意。
他認為,捉曹操是理所當然,人人有責的事,根本不消說得。
而黃蓋卻誤會了。
他想,你越不叫我捉曹操,我越是偏偏要捉給你看!因此,黃蓋後來三上連環舟。
結果,曹操沒有捉牢,自己倒中了一箭,險些送了老命。
這就是鬥氣鬥出來的禍。
老将軍接了令箭密劄,退過一旁。
周瑜發水路的令箭都是一條正、一條輔搭配的。
所以第二支令箭就命老都督程普帶兵三千,接應黃蓋。
又點兩員老将:&ldquo韓、周二老聽令。
&rdquo &ldquo韓當在。
&rdquo &ldquo周泰有。
&rdquo &ldquo二位老将軍各帶三千水軍,身佩噴筒火箭,多帶引火之物。
聞得信炮響亮,分頭焚燒曹賊左右兩座水營。
其功非小!&rdquo下面又是一條輔令,命潘璋、董襲各帶三千軍隊,接應韓、周二老。
水路的令箭就這麼幾條。
因為是火燒赤壁,所以支支令箭都是用火攻的。
最後,周瑜再拔一支将令,喚道:&ldquo子敬聽令。
&rdquo &ldquo下官魯肅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人馬一萬,鎮守大營,耳聽捷報。
&rdquo &ldquo遵命。
&rdquo魯大夫與周都督是老搭檔了。
江東的民謠這樣唱道:&ldquo臨江水戰有周郎,伏路把關饒子敬。
&rdquo魯肅不僅是個政治家、戰略家,而且在軍事上也很有才幹,特别善守。
因為他穩重、謹慎,軍紀嚴明,部下毫不松懈,百姓路不拾遺。
《三國志》中有幾句孫權對他的評價,說魯肅&ldquo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不拾遺,其法亦美也&rdquo。
所以,有魯肅在後方把守,周瑜出戰就毫無後顧之憂了。
都督共發了十三條将令,使用軍隊五萬二千。
還餘一萬八千兵,就作為他自己統帶的大隊。
沒有接到令箭的文武,少量留給魯肅調遣,其餘都跟随都督大隊一同過江,随軍聽用。
最後,都督下令:酉時初刻造飯,酉末集中西山江邊,戌初出發。
退帳之後,衆文武分頭準備,戰船聚集西山江邊,三江口頓時龍騰虎躍,人歡馬叫,衆三軍個個摩拳擦掌,鬥志昂揚。
正是:樯帆林立碧江小,人馬喧騰濁浪無。
欲知周瑜如何用火,且聽下回分解。
爾後,再往赤壁山前,面見丞相。
二位賢弟意下如何?&rdquo 兩個小奸一緻贊成:&ldquo好,這個辦法好極了。
&rdquo &ldquo不過,糧隊上的主将,愚兄素不相識。
&rdquo &ldquo這不要緊,咱們都認識的。
&rdquo &ldquo那末,哪位賢弟跟随愚兄同往糧隊,從中作個引見之人?&rdquo 二蔡聽了,都搶先叫道:&ldquo我去!我去!&rdquo為何如此起勁?一來,去送個消息就有一樁功勞,再跟了曹操的連環舟過來,又好撈點功勞;二則,早一刻離開江東,早一步脫離危險,因為在江東處處提心吊膽,實在談不上好過。
所以兩人你争我奪。
甘甯,都督密劄上指名要蔡中去的,蔡和的頭另有用途。
便道:&ldquo二位賢弟不必争執。
愚兄看來,還是蔡中弟與我同往糧隊,蔡和弟在此接應丞相。
&rdquo蔡和聽說叫他一個留在這裡,心裡真是十二分的不願意,連忙說:&ldquo二位兄長都走了,小弟我一個人留在這裡,那怎麼行呢?&rdquo &ldquo賢弟放心,我等弟兄不過分别一宵,來朝便要跟随丞相殺過江東,即可相聚了。
&rdquo甘甯心中暗咒道,反正你也活不到天明了,我與你來世再見了。
蔡和無奈,隻得勉強答應。
興霸點齊三千精兵,連同蔡家弟兄帶來的五百曹兵也一起跟了去。
甘甯和蔡中的戰馬、兵器都在船上,裝束停當,兩将率領三千五百軍隊,駕舟往聚鐵山悄悄進發。
這裡,周瑜接着發令。
第二支将令拔出來,喚一聲:&ldquo馬忠聽令。
&rdquo&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照密劄行事,奪取聚鐵山,策應興霸将軍。
不得有誤!&rdquo &ldquo得令!&rdquo &ldquo子衡先生聽令。
&rdquo周瑜拔令在手。
&ldquo下官呂範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率大号舟船八十艘,前往聚鐵江,往來運取糧米。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周瑜為了奪取這些軍糧,也是一開始就連發了三支将令。
下面是攻打陸營的了。
&ldquo子明将軍聽令。
&rdquo &ldquo末将呂蒙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各佩噴筒火箭,多帶引火之物,偷渡過江,埋伏于曹操陸營左營之外,以炮聲為号,火燒陸營。
其功非小。
&rdquo &ldquo得令。
&rdquo &ldquo公績将軍聽令。
&rdquo &ldquo末将淩統在。
&rdquo 淩統的任務與呂蒙一樣,一個燒左營,一個燒右營。
淩将軍接令而去。
周瑜這一支令箭發得疏忽了。
他往日用兵十分注意,總是把甘甯和淩統兩人分開的,一個往東,一個往西;一個水路,一個陸路。
今天将令多,時間緊,周瑜考慮不周,把兩個人都派在陸路上,結果弄得自己人打起來。
因為當年淩統的父親淩操跟随小霸王孫策攻打江夏黃祖,甘甯當時在黃祖部下為将,一箭把淩操射死。
所以淩統與他有殺你之仇,兩人常常見面部沖突起來。
雖經孫權、周瑜等人多次勸解,但收效甚微。
此番在戰場上仇人相見,身旁又無其他的自己人,兩個年輕人一交面,分外眼紅,于是便自相厮殺起來。
周瑜再拔令在手,&ldquo徐、丁二将聽令。
&rdquo&ldquo徐盛在。
&rdquo&ldquo丁奉有。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兵車一百二十輛,戰馬六百匹,偷渡過江,埋伏于曹賊陸營後營之外,亦以信炮為号,驅策兵車,自後向前沖倒陸營營牆。
&rdquo曹操的陸軍出色,陸營的建造也特别考究,營牆賽似城牆般堅固。
周瑜便用古代的兵車來摧毀它。
兵車全用鋼鐵制成的,車轅前有一塊厚硬的鋼闆;共用五匹馬拉動:中間一賀轅,左右車辂上各用兩匹。
小兵坐在車上鞭策牲口,五匹馬就拚了命沖,這樣,來把營牆撞倒。
徐、丁二将領命而去。
周瑜又拔令道:&ldquo孔休先生聽令。
&rdquo&ldquo下官吾粲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去往赤壁山前、長江之濱,拾取旗幡刀槍。
&rdquo周瑜不知道戰場上有金子銀子拾的,而且後來看見了都不許部下拾。
但是旗幡刀槍卻又要的,可惜又偏偏拾不到,都被糜芳拾光了。
周瑜布置的将令,相反是幫了孔明的忙。
所以,除了打敗曹操是他的莫大功勞之外,其他一無所獲。
吾粲此人也是一世不得意的,周都督不知何故,向來不重用他。
這麼大的一場戰争,不叫他去沖營奪陣,卻隻叫他去拾拾旗幡刀槍,真是埋沒将材。
吾粲當然不當它一回事情,也根本沒有料到象這樣的差使,居然還有人搶他的生意,所以非常笃定。
糜芳在拾時,他還沒有到,等他到時,糜芳已經拾了走了,有用的東西一點也不剩。
吾粲空手去,又空手回,倒也輕松得很。
吾粲接令下帳。
這時候,赤壁山前陸路的令箭已經發完。
但周瑜還要補充一支令箭。
喚道:&ldquo子義将軍聽令。
&rdquo &ldquo末将太史慈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足備弓箭,鎮守黃州橋頭,扼住曹操退走合肥咽喉之道。
&rdquo周瑜這條令,就是上了孔明的當而發的。
諸葛亮在智遣陸遜的時獻了這麼一條計,說不能讓曹操退進合肥。
如果沒有太史慈擋住黃州橋,曹操就不會到彜陵道、葫蘆谷和華容道,孔明這三條路就白守了。
太史慈領命而去。
陸路令箭這才全部發完。
下面開始發水路将令了,&ldquo公覆老将軍聽令。
&rdquo黃蓋早就準備好了:陸路上是我學生接頭令,水路上的頭令必定是我的。
沒有我先去火燒連環舟,都督整個的破曹計劃就無法實現。
隻見老将軍雄赳赳從旁閃出,精神抖擻地應道:&ldquo老朽黃蓋在。
&rdquo衆文武對他一看,老頭兒氣色很好,雖則前不久挨了三下脊杖,打得他皮開肉綻,但雄風猶在,不減當年。
周瑜道:&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全用浪裡鑽、水上飛;信炮一尊,火船二十條。
按密劄行事,鳴炮為号,火燒連環舟,其功非小!&rdquo黃蓋聽完周瑜的話,心裡不太高興。
認為都督少講了五個字,即&ldquo捉拿曹孟德&rdquo。
應該是,&ldquo火燒連環舟,捉拿曹孟德。
其功非小!&rdquo都督當着這許多文武不講這句話,莫非以為我人老珠黃不值錢,而且我傷勢剛剛好,隻能放放火,捉不牢曹操?其實周瑜毫無看輕黃蓋之意。
他認為,捉曹操是理所當然,人人有責的事,根本不消說得。
而黃蓋卻誤會了。
他想,你越不叫我捉曹操,我越是偏偏要捉給你看!因此,黃蓋後來三上連環舟。
結果,曹操沒有捉牢,自己倒中了一箭,險些送了老命。
這就是鬥氣鬥出來的禍。
老将軍接了令箭密劄,退過一旁。
周瑜發水路的令箭都是一條正、一條輔搭配的。
所以第二支令箭就命老都督程普帶兵三千,接應黃蓋。
又點兩員老将:&ldquo韓、周二老聽令。
&rdquo &ldquo韓當在。
&rdquo &ldquo周泰有。
&rdquo &ldquo二位老将軍各帶三千水軍,身佩噴筒火箭,多帶引火之物。
聞得信炮響亮,分頭焚燒曹賊左右兩座水營。
其功非小!&rdquo下面又是一條輔令,命潘璋、董襲各帶三千軍隊,接應韓、周二老。
水路的令箭就這麼幾條。
因為是火燒赤壁,所以支支令箭都是用火攻的。
最後,周瑜再拔一支将令,喚道:&ldquo子敬聽令。
&rdquo &ldquo下官魯肅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人馬一萬,鎮守大營,耳聽捷報。
&rdquo &ldquo遵命。
&rdquo魯大夫與周都督是老搭檔了。
江東的民謠這樣唱道:&ldquo臨江水戰有周郎,伏路把關饒子敬。
&rdquo魯肅不僅是個政治家、戰略家,而且在軍事上也很有才幹,特别善守。
因為他穩重、謹慎,軍紀嚴明,部下毫不松懈,百姓路不拾遺。
《三國志》中有幾句孫權對他的評價,說魯肅&ldquo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不拾遺,其法亦美也&rdquo。
所以,有魯肅在後方把守,周瑜出戰就毫無後顧之憂了。
都督共發了十三條将令,使用軍隊五萬二千。
還餘一萬八千兵,就作為他自己統帶的大隊。
沒有接到令箭的文武,少量留給魯肅調遣,其餘都跟随都督大隊一同過江,随軍聽用。
最後,都督下令:酉時初刻造飯,酉末集中西山江邊,戌初出發。
退帳之後,衆文武分頭準備,戰船聚集西山江邊,三江口頓時龍騰虎躍,人歡馬叫,衆三軍個個摩拳擦掌,鬥志昂揚。
正是:樯帆林立碧江小,人馬喧騰濁浪無。
欲知周瑜如何用火,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