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鎮守華容關羽立狀 火攻赤壁周瑜發兵
關燈
小
中
大
說,不必相送孔明先生了,你偏不信。
現在你看,不出我所料吧! 周瑜看完這封信,氣得臉色鐵青,兩根雉尾索索發抖,咬牙切齒地道:&ldquo氣死本督也!&rdquo 徐、丁二将一看,知道闖下了大禍了,連忙雙雙跪下:&ldquo小将該死!該殺該剮,聽憑大都督發落,小将甘願領罪!&rdquo 周瑜有火無處發,把怨仇全都集中到了諸葛亮的身上。
說道:&ldquo記大過一次。
下次将功抵過。
&rdquo &ldquo謝大都督不斬之恩!&rdquo--還好,殺掉了他的兄弟,隻記一個過,便宜的。
徐、丁二将交掉令箭,匆匆退出。
周瑜想到兄弟之死,還是十分傷心,一個兒在那裡不住地暗暗流淚。
魯肅想,你這樣悲痛憂悒,等一下發令破曹勢必會分心,造成用兵不周,自己的身體也要哭壞。
怎麼能使他忘掉這件事,心情開朗、精神振足起來?一動腦筋,哎!倒有個主意在此。
魯肅交了孔明這個朋友後,嘴巴也學得靈活多了。
他一本正經地問周瑜道:&ldquo都督,你究竟可要火燒曹孟德?&rdquo 周瑜一怔,覺得此話問得蹊跷,倒頓然收住了泣聲。
答道:&ldquo東風已起,哪有不燒之理?&rdquo&ldquo那麼何時出兵?&rdquo 周瑜想,兵貴神速,當然越快越好。
否則,曹操一見東風起,也要嚴加防範的。
再說,東風究竟是否有三天,也很難講。
因道:&ldquo本督今晚火燒連環舟,一舉破曹。
&rdquo &ldquo不妥。
下官看來,今晚不宜用兵。
&rdquo&ldquo哦,此乃何故?&rdquo &ldquo因有大雨傾盆,豈能使用火攻?&rdquo周瑜倒很相信。
心想,不錯,什麼季節刮什麼風,冬天起東風,說明天時不正。
這幾天也的确有點潮濕,而且太暖,很可能今晚有雨。
一下雨,水克火,燒不成了。
但是,你魯肅怎麼能肯定大雨就在今晚下呢?莫非又是諸葛亮跟你說的?問道:&ldquo子敬何知曉今晚必有大雨?&rdquo魯肅想,黃承彥告訴我是在二十二日晚上有雨,我現在是故意騙騙你的。
但是這黃承彥老先生的名字我無論如何不能和你說起,因為他的女婿害死了你的兄弟,你會喪心病狂地把他的嶽父給殺了,以解心頭之恨,還是索性騙下去算了。
因而爽朗地回答道:&ldquo下官觀看天文而知。
&rdquo 什麼,你也懂天文?周瑜不信:&ldquo子敬的天文何人傳授?&rdquo &ldquo孔明軍師。
&rdquo--都往他身上推好了。
周瑜對這一點倒又深信不疑的。
他想,我要殺諸葛亮,你每幫他想辦法,出點子,他很可能教你一點天文,作為謝意。
都督哭得糊裡糊塗,一下就上了魯肅的當。
心裡開始着急起來了,說道:&ldquo子敬,今晚有雨,不能破曹。
這便如何是好?&rdquo 鳌魚上鈎了。
魯肅想,今天要騙你團團轉。
說:&ldquo是啊。
那末,你看何日下雨方對用兵無防?&rdquo周瑜想,你這話問得稀奇吧?諸葛亮與老天有緣,遇事有個商量,我又沒有這個能耐。
它要什麼時候下雨,隻能讓它去下,我怎能作得了主呢?假如要稱我的心願,今晚絕不能下,明朝二十一,正在激戰,也不能下。
後天,白天打掃戰場,收拾軍隊。
照此時間安排,至少要到二十二日的傍晚時分,才沒有大妨礙。
便對魯肅說:&ldquo若按本督之意,早至二十二日晚間,才得無防。
然而,天意怎能由得本督!&rdquo&ldquo不防,下官便按都督之意,請老天推遲至二十二日晚上下雨。
&rdquo 周瑜做夢也沒想到踱頭有這麼大的本領,心想,他的腦子看來有點問題,大白天說起糊話來了,刮風下雨你作得了主?問道:&ldquo子敬有何為,可使大雨移後兩天?&rdquo&ldquo都督,諸葛亮他能呼風喚雨,下官卻能避風退雨。
&rdquo 什麼,諸葛亮借了,你負責還?完全在胡說八道。
周瑜譏諷地問:&ldquo子敬怎樣避風退雨?&rdquo &ldquo下官隻消建一高壇,名曰八星壇。
建在西山江邊&hellip&hellip&rdquo周瑜想,我屯兵的地方實在是風水寶地,兩邊兩座山,一邊宜借風,一邊可退雨,真不簡單!借風築七星壇,退雨要建八星壇,花頭真不少。
問:&ldquo造了八星壇又怎樣?&rdquo&ldquo下官除去紗帽袍服,披頭散發,短衣赤腳,登壇作法,上天表,奏達天庭。
不過天神天将下凡之時,下官須往西山江邊迎接,需要都督代替下官在八星壇上伏台。
有一句說話,都督你要牢牢謹記:聞得腳步之聲、铠甲之聲,你要把頭項伸長!&rdquo&ldquo嗳,踱頭!&rdquo&ldquo哈哈哈哈!&rdquo 周瑜,你以為我也同我的兄弟一樣,會上這種死人當!魯肅說,這就是了。
你大都督一聽我的說話,便知道是胡說八道。
為什麼令弟竟會如此相信呢?大都督聽了不要見氣,可見令弟是非不辨,黑白不分,正是愚昧呆笨之極。
這種人留在世上毫無用處,死了也沒有什麼好可惜的,大都督也不值得為他如此悲恸萬分。
經魯肅這麼一番排解,周瑜的心情倒開朗起來了。
他想,話是這麼講,兄弟确是個無用之人,死不足惜。
我叫他去監視諸葛亮,他卻做了這妖道的幫手,為諸葛亮去伏台。
算他倒楣,做了劍下之鬼。
這叫自作孽,不可活。
再說,人死不能複生。
我這樣為他悲傷,有害無益。
不過,這件事情已成定論,不必去提他了,最要緊的是今天晚上到底有沒有雨,這一點要弄個明白的。
&ldquo子敬,那麼今晚果真有雨否?&rdquo &ldquo非也,與你打趣打趣而已。
大雨确在二十二日晚上。
&rdquo&ldquo你怎樣知曉?&rdquo&ldquo西山上的隐士們所講。
&rdquo不必讓你知道名姓,含糊其詞,一言以蔽子。
周瑜想,不錯,你早就跟我說過,好多隐士都在西山上等看火攻赤壁。
他們對于天文都是行家。
二十二日晚上下雨,那太好了。
既然如此,我要趕快準備發令的事了。
于是,都督叫魯大夫幫他一起書寫密劄。
孔明用錦囊,周瑜用密劄,其實是一回事,各人的習慣稱謂不同而已。
反正都早已想好了的,不一會兒,密劄寫畢。
吃過戰飯,周瑜吩咐起鼓升帳。
三江口所有的文武聞得鼓聲炮聲,立即彙集大帳。
周瑜在虎案中坐定。
文武參見已畢,兩廂站立。
都督從戰袍袖子中取出一疊密劄,放在案角之上,然後開口道:&ldquo衆位将軍,列位先生:如今東風已起,本督布置将令,今夜火燒連環舟,赤壁破曹。
江東生死存亡在此一戰,還望衆位将士協力同心。
&rdquo 衆文武齊聲響亮地答道:&ldquo請都督下令!&rdquo都督先發陸路令箭,後發水路令箭。
因為陸路要到對江去埋伏,必須接令就走,水路暫時不走,與大都督一起出發。
陸路的令箭中又分兩批,一批是攻打聚鐵山糧寨的,一批是摧毀赤壁陸營的。
聚鐵山雖然地勢險要,又有重兵把守,但有了陸遜所獻之計,借了蔡中的腦袋,就省事得多了。
周瑜拔出第一支将令,點道:&ldquo興霸将軍聽令。
&rdquo 諸葛亮那裡接頭令的是趙子龍,這裡也是趙子龍--江東趙子龍。
甘甯應聲而出:&ldquo末将甘甯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
按密劄所示,借蔡中之人頭,攻取聚鐵山糧寨。
不得有誤!&rdquo甘甯聽說接這麼一支令箭,非常高興:糧是軍中之膽,都督把最重要的事情交托給我,我可以立一樁大大的頭功了。
--哪知你此番時運不濟,非但寸功全無,反而還吃了一槍回來,現在接令時興高采烈,交令時就垂頭喪氣了。
甘甯接令退出大帳,拆開密劄看清之後,立即把密劄焚毀。
然後捧了令箭到自己營裡,走進本帳,見二蔡還在那裡對酌;邊上有四個心腹在伺倏,實際上是監視他們的。
甘甯把令箭往桌子上&ldquo砰&rdquo地一碰,歎了口氣:&ldquo唉!&rdquo 兩個小奸往桌上一看,原來是一支令箭。
問道:&ldquo甘大哥,這是幹嗎的呀?&rdquo &ldquo周郎命俺攻打聚鐵山糧隊。
&rdquo 兩個小奸想,聽這口氣,周瑜要打過江去了。
看來他想趕在曹丞相前面,先發制人。
不知甘甯是怎樣的想法。
蔡中問:&ldquo甘大哥,你早就是丞相的人了,怎麼好去攻打自己的糧隊呀?&rdquo甘江霸對他們說,二位賢弟,我歸順丞相乃是暗中行事,周郎哪裡會知道?否則,别說不會給我這支頭令,就是我的腦袋也早已給他拿掉了。
他給的令箭,我怎麼可以不接呢?所以正要與二位賢弟商議一下,如何對付周郎為好。
蔡中說:&ldquo這容易得很。
本來丞相叫我們在這裡等待連環舟過江,接應他們,現在我們幹脆一起回到赤壁山去見丞相算了。
&rdquo 甘甯說:&ldquo這個辦法我早已想到了。
但是,一旦周瑜發覺我去歸降丞相,他就要别外派人去打糧隊。
糧隊上一無準備,仍舊要有危險的。
&rdquo &ldquo那你說怎麼辦呢?&rdquo&ldquo以愚兄之見,不如将計
現在你看,不出我所料吧! 周瑜看完這封信,氣得臉色鐵青,兩根雉尾索索發抖,咬牙切齒地道:&ldquo氣死本督也!&rdquo 徐、丁二将一看,知道闖下了大禍了,連忙雙雙跪下:&ldquo小将該死!該殺該剮,聽憑大都督發落,小将甘願領罪!&rdquo 周瑜有火無處發,把怨仇全都集中到了諸葛亮的身上。
說道:&ldquo記大過一次。
下次将功抵過。
&rdquo &ldquo謝大都督不斬之恩!&rdquo--還好,殺掉了他的兄弟,隻記一個過,便宜的。
徐、丁二将交掉令箭,匆匆退出。
周瑜想到兄弟之死,還是十分傷心,一個兒在那裡不住地暗暗流淚。
魯肅想,你這樣悲痛憂悒,等一下發令破曹勢必會分心,造成用兵不周,自己的身體也要哭壞。
怎麼能使他忘掉這件事,心情開朗、精神振足起來?一動腦筋,哎!倒有個主意在此。
魯肅交了孔明這個朋友後,嘴巴也學得靈活多了。
他一本正經地問周瑜道:&ldquo都督,你究竟可要火燒曹孟德?&rdquo 周瑜一怔,覺得此話問得蹊跷,倒頓然收住了泣聲。
答道:&ldquo東風已起,哪有不燒之理?&rdquo&ldquo那麼何時出兵?&rdquo 周瑜想,兵貴神速,當然越快越好。
否則,曹操一見東風起,也要嚴加防範的。
再說,東風究竟是否有三天,也很難講。
因道:&ldquo本督今晚火燒連環舟,一舉破曹。
&rdquo &ldquo不妥。
下官看來,今晚不宜用兵。
&rdquo&ldquo哦,此乃何故?&rdquo &ldquo因有大雨傾盆,豈能使用火攻?&rdquo周瑜倒很相信。
心想,不錯,什麼季節刮什麼風,冬天起東風,說明天時不正。
這幾天也的确有點潮濕,而且太暖,很可能今晚有雨。
一下雨,水克火,燒不成了。
但是,你魯肅怎麼能肯定大雨就在今晚下呢?莫非又是諸葛亮跟你說的?問道:&ldquo子敬何知曉今晚必有大雨?&rdquo魯肅想,黃承彥告訴我是在二十二日晚上有雨,我現在是故意騙騙你的。
但是這黃承彥老先生的名字我無論如何不能和你說起,因為他的女婿害死了你的兄弟,你會喪心病狂地把他的嶽父給殺了,以解心頭之恨,還是索性騙下去算了。
因而爽朗地回答道:&ldquo下官觀看天文而知。
&rdquo 什麼,你也懂天文?周瑜不信:&ldquo子敬的天文何人傳授?&rdquo &ldquo孔明軍師。
&rdquo--都往他身上推好了。
周瑜對這一點倒又深信不疑的。
他想,我要殺諸葛亮,你每幫他想辦法,出點子,他很可能教你一點天文,作為謝意。
都督哭得糊裡糊塗,一下就上了魯肅的當。
心裡開始着急起來了,說道:&ldquo子敬,今晚有雨,不能破曹。
這便如何是好?&rdquo 鳌魚上鈎了。
魯肅想,今天要騙你團團轉。
說:&ldquo是啊。
那末,你看何日下雨方對用兵無防?&rdquo周瑜想,你這話問得稀奇吧?諸葛亮與老天有緣,遇事有個商量,我又沒有這個能耐。
它要什麼時候下雨,隻能讓它去下,我怎能作得了主呢?假如要稱我的心願,今晚絕不能下,明朝二十一,正在激戰,也不能下。
後天,白天打掃戰場,收拾軍隊。
照此時間安排,至少要到二十二日的傍晚時分,才沒有大妨礙。
便對魯肅說:&ldquo若按本督之意,早至二十二日晚間,才得無防。
然而,天意怎能由得本督!&rdquo&ldquo不防,下官便按都督之意,請老天推遲至二十二日晚上下雨。
&rdquo 周瑜做夢也沒想到踱頭有這麼大的本領,心想,他的腦子看來有點問題,大白天說起糊話來了,刮風下雨你作得了主?問道:&ldquo子敬有何為,可使大雨移後兩天?&rdquo&ldquo都督,諸葛亮他能呼風喚雨,下官卻能避風退雨。
&rdquo 什麼,諸葛亮借了,你負責還?完全在胡說八道。
周瑜譏諷地問:&ldquo子敬怎樣避風退雨?&rdquo &ldquo下官隻消建一高壇,名曰八星壇。
建在西山江邊&hellip&hellip&rdquo周瑜想,我屯兵的地方實在是風水寶地,兩邊兩座山,一邊宜借風,一邊可退雨,真不簡單!借風築七星壇,退雨要建八星壇,花頭真不少。
問:&ldquo造了八星壇又怎樣?&rdquo&ldquo下官除去紗帽袍服,披頭散發,短衣赤腳,登壇作法,上天表,奏達天庭。
不過天神天将下凡之時,下官須往西山江邊迎接,需要都督代替下官在八星壇上伏台。
有一句說話,都督你要牢牢謹記:聞得腳步之聲、铠甲之聲,你要把頭項伸長!&rdquo&ldquo嗳,踱頭!&rdquo&ldquo哈哈哈哈!&rdquo 周瑜,你以為我也同我的兄弟一樣,會上這種死人當!魯肅說,這就是了。
你大都督一聽我的說話,便知道是胡說八道。
為什麼令弟竟會如此相信呢?大都督聽了不要見氣,可見令弟是非不辨,黑白不分,正是愚昧呆笨之極。
這種人留在世上毫無用處,死了也沒有什麼好可惜的,大都督也不值得為他如此悲恸萬分。
經魯肅這麼一番排解,周瑜的心情倒開朗起來了。
他想,話是這麼講,兄弟确是個無用之人,死不足惜。
我叫他去監視諸葛亮,他卻做了這妖道的幫手,為諸葛亮去伏台。
算他倒楣,做了劍下之鬼。
這叫自作孽,不可活。
再說,人死不能複生。
我這樣為他悲傷,有害無益。
不過,這件事情已成定論,不必去提他了,最要緊的是今天晚上到底有沒有雨,這一點要弄個明白的。
&ldquo子敬,那麼今晚果真有雨否?&rdquo &ldquo非也,與你打趣打趣而已。
大雨确在二十二日晚上。
&rdquo&ldquo你怎樣知曉?&rdquo&ldquo西山上的隐士們所講。
&rdquo不必讓你知道名姓,含糊其詞,一言以蔽子。
周瑜想,不錯,你早就跟我說過,好多隐士都在西山上等看火攻赤壁。
他們對于天文都是行家。
二十二日晚上下雨,那太好了。
既然如此,我要趕快準備發令的事了。
于是,都督叫魯大夫幫他一起書寫密劄。
孔明用錦囊,周瑜用密劄,其實是一回事,各人的習慣稱謂不同而已。
反正都早已想好了的,不一會兒,密劄寫畢。
吃過戰飯,周瑜吩咐起鼓升帳。
三江口所有的文武聞得鼓聲炮聲,立即彙集大帳。
周瑜在虎案中坐定。
文武參見已畢,兩廂站立。
都督從戰袍袖子中取出一疊密劄,放在案角之上,然後開口道:&ldquo衆位将軍,列位先生:如今東風已起,本督布置将令,今夜火燒連環舟,赤壁破曹。
江東生死存亡在此一戰,還望衆位将士協力同心。
&rdquo 衆文武齊聲響亮地答道:&ldquo請都督下令!&rdquo都督先發陸路令箭,後發水路令箭。
因為陸路要到對江去埋伏,必須接令就走,水路暫時不走,與大都督一起出發。
陸路的令箭中又分兩批,一批是攻打聚鐵山糧寨的,一批是摧毀赤壁陸營的。
聚鐵山雖然地勢險要,又有重兵把守,但有了陸遜所獻之計,借了蔡中的腦袋,就省事得多了。
周瑜拔出第一支将令,點道:&ldquo興霸将軍聽令。
&rdquo 諸葛亮那裡接頭令的是趙子龍,這裡也是趙子龍--江東趙子龍。
甘甯應聲而出:&ldquo末将甘甯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密劄一封,帶兵三千。
按密劄所示,借蔡中之人頭,攻取聚鐵山糧寨。
不得有誤!&rdquo甘甯聽說接這麼一支令箭,非常高興:糧是軍中之膽,都督把最重要的事情交托給我,我可以立一樁大大的頭功了。
--哪知你此番時運不濟,非但寸功全無,反而還吃了一槍回來,現在接令時興高采烈,交令時就垂頭喪氣了。
甘甯接令退出大帳,拆開密劄看清之後,立即把密劄焚毀。
然後捧了令箭到自己營裡,走進本帳,見二蔡還在那裡對酌;邊上有四個心腹在伺倏,實際上是監視他們的。
甘甯把令箭往桌子上&ldquo砰&rdquo地一碰,歎了口氣:&ldquo唉!&rdquo 兩個小奸往桌上一看,原來是一支令箭。
問道:&ldquo甘大哥,這是幹嗎的呀?&rdquo &ldquo周郎命俺攻打聚鐵山糧隊。
&rdquo 兩個小奸想,聽這口氣,周瑜要打過江去了。
看來他想趕在曹丞相前面,先發制人。
不知甘甯是怎樣的想法。
蔡中問:&ldquo甘大哥,你早就是丞相的人了,怎麼好去攻打自己的糧隊呀?&rdquo甘江霸對他們說,二位賢弟,我歸順丞相乃是暗中行事,周郎哪裡會知道?否則,别說不會給我這支頭令,就是我的腦袋也早已給他拿掉了。
他給的令箭,我怎麼可以不接呢?所以正要與二位賢弟商議一下,如何對付周郎為好。
蔡中說:&ldquo這容易得很。
本來丞相叫我們在這裡等待連環舟過江,接應他們,現在我們幹脆一起回到赤壁山去見丞相算了。
&rdquo 甘甯說:&ldquo這個辦法我早已想到了。
但是,一旦周瑜發覺我去歸降丞相,他就要别外派人去打糧隊。
糧隊上一無準備,仍舊要有危險的。
&rdquo &ldquo那你說怎麼辦呢?&rdquo&ldquo以愚兄之見,不如将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