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鎮守華容關羽立狀 火攻赤壁周瑜發兵
關燈
小
中
大
uo
怎麼,還怕我抵賴不成?關羽想,你也太把人看得不值分文了。
&ldquo關某願立。
&rdquo &ldquo立上來。
&rdquo &ldquo遵命。
&rdquo周倉對主人示意道:軍令狀上把我的腦袋也押上去好了。
即使你主人到時心慈手軟,吃交情,要放他,我不會就此幹休的,我跟他毫無相幹,你在曹營之時,我還在茅草崗做強盜呢。
關平也對義父說,把我的名字也寫上去。
你在曹營時,我還在關家莊,别說不認識曹操,連你都不認識呢,我不欠他的人情。
關雲長走到虎案邊上,卷起綠袍袖子。
手下已把紙、筆放好,墨汁磨濃。
關羽提起筆來正要想寫,忽然想起來了:放掉曹操,我被一刀兩斷,那末抓住曹操又怎樣呢?要把條件講講好的。
&ldquo請問軍師,倘若關某拿到曹操,這便怎樣?&rdquo&ldquo君侯聽了:倘若将軍把曹操生擒歸來,本軍師十裡跪接,馬前敬酒三杯。
&rdquo--捉牢曹操是天大的喜事,所以我要到十裡路外跪接,當着文武将士的面敬你三杯賀功酒,表示對你的敬重。
關羽想,我倒不想喝你三杯酒,相反我要送點東西給你嘗嘗。
送什麼?送幾句話:你别以為天下唯你最聰明,任何人都逃不出你的預料。
現在怎麼樣?請你下次不要講得那麼死!雲長二次準備落筆,卻又想起一件事來。
&ldquo請問軍師,倘然曹操不到華容,又是怎樣?&rdquo--你不相信我,我還信不過你呢。
也許你沒有算準,曹操根本沒有走這條路,我空等了一場,這筆帳算在誰的頭上?孔明想,紅面孔到底是讀讀曆史,看看兵書的,想得很周到。
那末我幹脆再優惠點,象做生意一樣賤賣給你算了。
&ldquo君侯,倘若曹操不走華容,乃是本軍師之失算。
同樣十裡跪接,馬前敬酒三杯。
&rdquo--一樣的代價,但性質不同,這是作為我的自責,向你緻歉了。
關雲長一盤算:抓住曹操,赢三杯酒;放掉曹操,輸脫一個頭。
我的頭隻值三杯酒?價值太低了吧!但是再一想,我反正隻會赢,不會輸的。
曹操不到華容是我赢;到華容的話,肯定被我捉牢,又是我赢;除非我自己把他放走才會輸,那是不可能的。
立即落筆寫狀。
軍令狀很簡單,隻有三句: 關羽奉命鎮守華容,若放走曹操,曹孟德,願受軍法處置。
--具狀人關羽。
大漢建安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日立。
雲長再請大哥作保,簽上名。
然後交給孔明。
諸葛亮把軍令狀折好、放好後,這才拔令在手。
&ldquo君侯聽令。
&rdquo&ldquo關某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帶兵三千,五百校刀手,二十關西漢,及公子關平、副将周倉。
鎮守在南郡以東,華容道口。
二十三日申末酉初之時,曹孟德敗至華容,君侯将其生擒活捉,其功非小。
&rdquo&ldquo遵命。
&rdquo 關羽接令出帳,點兵三千。
周倉帶過赤兔馬,雲長上馬提龍刀,率軍向華容道出發。
至此,一整套作戰方案都在實施之中。
關将軍一走之後,劉備便問孔明:&ldquo請問軍師,我家二弟究竟将曹操是擒是縱?&rdquo&ldquo主公,天機不可洩露。
&rdquo 皇叔含笑說道,你放心,現在二弟已經出發,他要捉要放,我都無法作主了。
你我君臣之間,有何說話不可明講呢?孔明這樣的好資格,居然也會被劉備騙出來的。
孔明說,主公不必多問,我方才已經講得很明白了,令弟是必然放走曹操的。
&ldquo此話當真?&rdquo&ldquo千真萬确。
&rdquo&ldquo你料得不差?&rdquo&ldquo絲毫無誤,從不失算。
&rdquo劉備突然下顔厲色道:&ldquo軍師,你竟差矣!&rdquo 孔明想,我之所以不高興同你攤底牌,就是這個原因。
告訴了你,你又說我錯了,還得同你解釋一番。
問道:&ldquo亮差在何處?&rdquo&ldquo既然軍師料我家二弟必放曹操,何不命三弟、四弟前往?拿到國賊,既為天下人除兇誅暴,也使劉備不負聖上衣帶血诏之托。
如今非但造化了老賊,縱虎歸山,養癰遺患,又斷送了我家二弟的性命。
豈非大大的差矣!&rdquo是啊,從表面上看,劉備的話句句在理,孔明發這支令箭錯而又錯。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今後劉備能坐鎮三分天下,全靠這支令箭發得高明,這着棋子走得巧妙,說明諸葛亮有先見之明。
孔明想,我本來不準備在今天這個不恰當的時候講的,因為要說明這樁事情的前因後果與來龍去脈,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夠叙述清楚的。
我現在很疲勞,正想趁這個空隙合一下眼,積聚些精力。
但既然你要追根創底,已經問到這個地步,我若不講,你肯定不會就此罷休,隻會逼得更急。
那末,就和你說清了吧。
&ldquo主公,實不相瞞,亮命君侯鎮守華容,便是要他放走曹操。
放者有功,擒者有罪。
&rdquo &ldquo啊!&rdquo劉備更是大吃一驚,&ldquo軍師,此話怎講?&rdquo孔明說,因為曹操捉不得。
倘然能捉,我又何必非要把這樁大事交托雲長?翼德、子龍的功夫都不在他之下,兩人中任取一人,便可将曹操擒獲。
可是現在捉了曹操,對主公并沒有什麼好處。
其不利有三:其一,原來曹操統轄的大半個天下誰去掌管?就憑我們現在這點實力,誰肯傾心歸附?雖說主公為天下芟除了國賊,做了一件為人稱頌的大好事,但江土分割猶如一盤散沙,隻能眼睜睜地看着人家去瓜分、蠶食。
這對我們來說,非但毫無實益,反而肥了他人,這才真是養癰成患呢。
其二,那些已經歸附了曹操的諸侯,必然趁着群龍無首之際,各自為政,自立為王,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又要造成群雄争霸的混亂局面,或許比三十年前董卓作亂時還要亂,甚至會象春秋戰國年間那樣,紛争不息,幹戈不止。
這樣,獻帝的性命更加危險,漢室更是岌岌可危了。
而且這種局面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結束。
江山割裂,生靈塗炭。
你我将成為千古之罪人,遭萬人所唾罵。
這是逆時勢,失民心的。
其三,曹操一死,江東就無所顧忌,&ldquo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rdquo。
他勢必要大舉進犯,來吞并我們。
主公立足未穩,勢單力薄,光對付江東已難以招架,倘然北邊再有諸侯趁火打劫,那我們自己就首尾難顧,腹背受敵了。
相反,放掉曹操,三弊便成了三利。
其一,即使赤壁火燒,曹兵百萬全軍覆沒,但他相互信任的權威仍在,他一回許昌仍舊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就不可能發生群雄割據的局面,大半個天下還是維持在統一和安定的基礎上。
其二,江東唯恐曹操來報赤壁之仇,暫不敢與我們為敵,而隻能繼續聯和,按兵不動,我們就可以站穩腳跟,徐圖發展。
其三,曹操一時恢複不了元氣,而且以為我們孫劉聯盟十分堅固,不敢輕舉妄動,挑起事端。
當曹、孫兩家觀望局勢,等待機會,僵持在那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抽出身來,趁其不備,伺機而動,先取荊襄為立命之本,爾後悄悄然長驅直入西川,開辟基業。
這就是為何對曹操隻能放,不能捉的道理所在。
所以說,華容放曹實質上并不是關雲長放的,而是諸葛亮放的。
孔明料定關羽必放曹,這才借他之手來達到自己的意圖。
有人講,華容放曹純粹是諸葛亮為收伏關雲長而做就的機關。
這真是無稽之談了。
作為一個統帥,僅僅因為要使部下心悅誠服,而放走敵酋,那是斷無此理的。
孔明放曹完全是從大局出發,意義極為深遠的。
劉備聽完孔明這番說話,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心想,這些道理我完全明白的。
因為軍師未出茅廬之時,在隆中就對我說過,要先取荊襄,後圖巴蜀,鼎足天下,以成基業,是不可能一舉翦除曹賊而得天下的。
但是到了具體實施這一大策時,我就糊塗了。
不過,眼下還有一事不明,要問他一問:&ldquo軍師,既然欲放曹操,何必又命我家二弟鎮守華容?豈非多此一舉了麼?&rdquo孔明說,不然,這是一種謀略。
倘然華容道無人鎮守,曹操定要藐視我們,以為我們計窮智短失算了。
現在這麼吓他一吓,使他知道我們的厲害,條條路都算到,都封住的。
他必定這樣以為,幸虧遇到關雲長,才僥幸逃脫一條老命。
這樣,他對我們就存有恐懼之心,今後更加不敢輕易興師南下了。
皇叔連連點頭稱是:&ldquo軍師深謀遠慮,神機妙算,劉備佩服之至!&rdquo從此以後,劉玄德對孔明更加敬崇不已,更加言聽計從了,從而,孔明的各項計劃也得到更順利的實施。
到傍晚時分,君臣二人同上樊口山,在篷帳中一邊飲酒,一邊觀賞赤壁火燒。
樊口山一切布置就緒,回過頭來再說三江口。
雖然相隔了兩回書,但實際上事情的發生是同時進行的。
周瑜派徐盛、丁奉去追趕孔明後,自己便與魯肅一起上七星壇去收兄弟的周濟的屍。
兩人到南屏山套,上七星壇,真至頂層。
周瑜見自己兄弟的沒頭屍端還磕在半桌上。
雖然這兄弟是飯桶,但畢竟是一母所生,同胞手足,見他死得這麼慘,這麼冤,不覺悲從衷來,哭一聲:&ldquo賢弟&hellip&hellip啊&hellip&hellip&rdquo 不料孔明臨走時給死屍畫好&ldquo符&rdquo,念好&ldquo咒語&rdquo的。
你周瑜&ldquo哇啦&rdquo叫一聲賢弟,那周濟的沒頭屍卻在那裡一牽一牽地動起
&ldquo關某願立。
&rdquo &ldquo立上來。
&rdquo &ldquo遵命。
&rdquo周倉對主人示意道:軍令狀上把我的腦袋也押上去好了。
即使你主人到時心慈手軟,吃交情,要放他,我不會就此幹休的,我跟他毫無相幹,你在曹營之時,我還在茅草崗做強盜呢。
關平也對義父說,把我的名字也寫上去。
你在曹營時,我還在關家莊,别說不認識曹操,連你都不認識呢,我不欠他的人情。
關雲長走到虎案邊上,卷起綠袍袖子。
手下已把紙、筆放好,墨汁磨濃。
關羽提起筆來正要想寫,忽然想起來了:放掉曹操,我被一刀兩斷,那末抓住曹操又怎樣呢?要把條件講講好的。
&ldquo請問軍師,倘若關某拿到曹操,這便怎樣?&rdquo&ldquo君侯聽了:倘若将軍把曹操生擒歸來,本軍師十裡跪接,馬前敬酒三杯。
&rdquo--捉牢曹操是天大的喜事,所以我要到十裡路外跪接,當着文武将士的面敬你三杯賀功酒,表示對你的敬重。
關羽想,我倒不想喝你三杯酒,相反我要送點東西給你嘗嘗。
送什麼?送幾句話:你别以為天下唯你最聰明,任何人都逃不出你的預料。
現在怎麼樣?請你下次不要講得那麼死!雲長二次準備落筆,卻又想起一件事來。
&ldquo請問軍師,倘然曹操不到華容,又是怎樣?&rdquo--你不相信我,我還信不過你呢。
也許你沒有算準,曹操根本沒有走這條路,我空等了一場,這筆帳算在誰的頭上?孔明想,紅面孔到底是讀讀曆史,看看兵書的,想得很周到。
那末我幹脆再優惠點,象做生意一樣賤賣給你算了。
&ldquo君侯,倘若曹操不走華容,乃是本軍師之失算。
同樣十裡跪接,馬前敬酒三杯。
&rdquo--一樣的代價,但性質不同,這是作為我的自責,向你緻歉了。
關雲長一盤算:抓住曹操,赢三杯酒;放掉曹操,輸脫一個頭。
我的頭隻值三杯酒?價值太低了吧!但是再一想,我反正隻會赢,不會輸的。
曹操不到華容是我赢;到華容的話,肯定被我捉牢,又是我赢;除非我自己把他放走才會輸,那是不可能的。
立即落筆寫狀。
軍令狀很簡單,隻有三句: 關羽奉命鎮守華容,若放走曹操,曹孟德,願受軍法處置。
--具狀人關羽。
大漢建安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日立。
雲長再請大哥作保,簽上名。
然後交給孔明。
諸葛亮把軍令狀折好、放好後,這才拔令在手。
&ldquo君侯聽令。
&rdquo&ldquo關某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帶兵三千,五百校刀手,二十關西漢,及公子關平、副将周倉。
鎮守在南郡以東,華容道口。
二十三日申末酉初之時,曹孟德敗至華容,君侯将其生擒活捉,其功非小。
&rdquo&ldquo遵命。
&rdquo 關羽接令出帳,點兵三千。
周倉帶過赤兔馬,雲長上馬提龍刀,率軍向華容道出發。
至此,一整套作戰方案都在實施之中。
關将軍一走之後,劉備便問孔明:&ldquo請問軍師,我家二弟究竟将曹操是擒是縱?&rdquo&ldquo主公,天機不可洩露。
&rdquo 皇叔含笑說道,你放心,現在二弟已經出發,他要捉要放,我都無法作主了。
你我君臣之間,有何說話不可明講呢?孔明這樣的好資格,居然也會被劉備騙出來的。
孔明說,主公不必多問,我方才已經講得很明白了,令弟是必然放走曹操的。
&ldquo此話當真?&rdquo&ldquo千真萬确。
&rdquo&ldquo你料得不差?&rdquo&ldquo絲毫無誤,從不失算。
&rdquo劉備突然下顔厲色道:&ldquo軍師,你竟差矣!&rdquo 孔明想,我之所以不高興同你攤底牌,就是這個原因。
告訴了你,你又說我錯了,還得同你解釋一番。
問道:&ldquo亮差在何處?&rdquo&ldquo既然軍師料我家二弟必放曹操,何不命三弟、四弟前往?拿到國賊,既為天下人除兇誅暴,也使劉備不負聖上衣帶血诏之托。
如今非但造化了老賊,縱虎歸山,養癰遺患,又斷送了我家二弟的性命。
豈非大大的差矣!&rdquo是啊,從表面上看,劉備的話句句在理,孔明發這支令箭錯而又錯。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今後劉備能坐鎮三分天下,全靠這支令箭發得高明,這着棋子走得巧妙,說明諸葛亮有先見之明。
孔明想,我本來不準備在今天這個不恰當的時候講的,因為要說明這樁事情的前因後果與來龍去脈,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夠叙述清楚的。
我現在很疲勞,正想趁這個空隙合一下眼,積聚些精力。
但既然你要追根創底,已經問到這個地步,我若不講,你肯定不會就此罷休,隻會逼得更急。
那末,就和你說清了吧。
&ldquo主公,實不相瞞,亮命君侯鎮守華容,便是要他放走曹操。
放者有功,擒者有罪。
&rdquo &ldquo啊!&rdquo劉備更是大吃一驚,&ldquo軍師,此話怎講?&rdquo孔明說,因為曹操捉不得。
倘然能捉,我又何必非要把這樁大事交托雲長?翼德、子龍的功夫都不在他之下,兩人中任取一人,便可将曹操擒獲。
可是現在捉了曹操,對主公并沒有什麼好處。
其不利有三:其一,原來曹操統轄的大半個天下誰去掌管?就憑我們現在這點實力,誰肯傾心歸附?雖說主公為天下芟除了國賊,做了一件為人稱頌的大好事,但江土分割猶如一盤散沙,隻能眼睜睜地看着人家去瓜分、蠶食。
這對我們來說,非但毫無實益,反而肥了他人,這才真是養癰成患呢。
其二,那些已經歸附了曹操的諸侯,必然趁着群龍無首之際,各自為政,自立為王,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又要造成群雄争霸的混亂局面,或許比三十年前董卓作亂時還要亂,甚至會象春秋戰國年間那樣,紛争不息,幹戈不止。
這樣,獻帝的性命更加危險,漢室更是岌岌可危了。
而且這種局面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結束。
江山割裂,生靈塗炭。
你我将成為千古之罪人,遭萬人所唾罵。
這是逆時勢,失民心的。
其三,曹操一死,江東就無所顧忌,&ldquo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rdquo。
他勢必要大舉進犯,來吞并我們。
主公立足未穩,勢單力薄,光對付江東已難以招架,倘然北邊再有諸侯趁火打劫,那我們自己就首尾難顧,腹背受敵了。
相反,放掉曹操,三弊便成了三利。
其一,即使赤壁火燒,曹兵百萬全軍覆沒,但他相互信任的權威仍在,他一回許昌仍舊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就不可能發生群雄割據的局面,大半個天下還是維持在統一和安定的基礎上。
其二,江東唯恐曹操來報赤壁之仇,暫不敢與我們為敵,而隻能繼續聯和,按兵不動,我們就可以站穩腳跟,徐圖發展。
其三,曹操一時恢複不了元氣,而且以為我們孫劉聯盟十分堅固,不敢輕舉妄動,挑起事端。
當曹、孫兩家觀望局勢,等待機會,僵持在那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抽出身來,趁其不備,伺機而動,先取荊襄為立命之本,爾後悄悄然長驅直入西川,開辟基業。
這就是為何對曹操隻能放,不能捉的道理所在。
所以說,華容放曹實質上并不是關雲長放的,而是諸葛亮放的。
孔明料定關羽必放曹,這才借他之手來達到自己的意圖。
有人講,華容放曹純粹是諸葛亮為收伏關雲長而做就的機關。
這真是無稽之談了。
作為一個統帥,僅僅因為要使部下心悅誠服,而放走敵酋,那是斷無此理的。
孔明放曹完全是從大局出發,意義極為深遠的。
劉備聽完孔明這番說話,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心想,這些道理我完全明白的。
因為軍師未出茅廬之時,在隆中就對我說過,要先取荊襄,後圖巴蜀,鼎足天下,以成基業,是不可能一舉翦除曹賊而得天下的。
但是到了具體實施這一大策時,我就糊塗了。
不過,眼下還有一事不明,要問他一問:&ldquo軍師,既然欲放曹操,何必又命我家二弟鎮守華容?豈非多此一舉了麼?&rdquo孔明說,不然,這是一種謀略。
倘然華容道無人鎮守,曹操定要藐視我們,以為我們計窮智短失算了。
現在這麼吓他一吓,使他知道我們的厲害,條條路都算到,都封住的。
他必定這樣以為,幸虧遇到關雲長,才僥幸逃脫一條老命。
這樣,他對我們就存有恐懼之心,今後更加不敢輕易興師南下了。
皇叔連連點頭稱是:&ldquo軍師深謀遠慮,神機妙算,劉備佩服之至!&rdquo從此以後,劉玄德對孔明更加敬崇不已,更加言聽計從了,從而,孔明的各項計劃也得到更順利的實施。
到傍晚時分,君臣二人同上樊口山,在篷帳中一邊飲酒,一邊觀賞赤壁火燒。
樊口山一切布置就緒,回過頭來再說三江口。
雖然相隔了兩回書,但實際上事情的發生是同時進行的。
周瑜派徐盛、丁奉去追趕孔明後,自己便與魯肅一起上七星壇去收兄弟的周濟的屍。
兩人到南屏山套,上七星壇,真至頂層。
周瑜見自己兄弟的沒頭屍端還磕在半桌上。
雖然這兄弟是飯桶,但畢竟是一母所生,同胞手足,見他死得這麼慘,這麼冤,不覺悲從衷來,哭一聲:&ldquo賢弟&hellip&hellip啊&hellip&hellip&rdquo 不料孔明臨走時給死屍畫好&ldquo符&rdquo,念好&ldquo咒語&rdquo的。
你周瑜&ldquo哇啦&rdquo叫一聲賢弟,那周濟的沒頭屍卻在那裡一牽一牽地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