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鎮守華容關羽立狀 火攻赤壁周瑜發兵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六回 鎮守華容關羽立狀 火攻赤壁周瑜發兵
孔明手持令箭,對文官班中喚道:&ldquo憲和先生聽令。
&rdquo雲長想,哦!還有個二号文官簡雍沒有走呢。
簡大夫應聲而出。
&ldquo某簡雍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帶兵五百,帳篷一座,酒肴一席,設于樊口山巅。
今晚亮與主公在彼飲酒觀火。
&rdquo&ldquo遵命。
&rdquo 憲和先生接令而去。
雲長想,這下帳上真的沒有人了,連喝酒的令箭都發了,那可以叫到我了吧?隻見孔明又拔起一支令箭,左手伸到右袖中摸出一封錦囊。
關羽想,果然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錦囊都另外藏開的。
又見孔明從座上擡身。
雲長想,那麼客氣,還要站起來?再一看,孔明不朝自己,而轉向大哥那邊。
咦,這令箭發給誰啊?這支令箭是給客人的。
因為劉備在長坂坡大敗之後,土無一寸,瓦無一張,幸虧阿侄劉琦有個江夏郡,這才立足栖身,日常的許多開支也靠劉琦負擔。
實際上此間的真正主人卻是公子爺。
而且他身體不好,所以孔明對他格外照應幾分,特别客氣。
&ldquo公子聽令。
&rdquo 劉備一驚:哎呀!我大侄兒身子不爽,你有事派别的人去嘛,何必要叫這樣一個病人去操勞?這事不用你擔心,孔明早就想得周全、細緻,決不會勞累于他,這樁事情隻消生病人去做,比拾取金銀還要省事得多,甚至躺在那裡都可以幹的。
如果此人連躺着都不行,那就該給他準備後事了。
因此,若派健康人去反是浪費。
而且派劉琦去,有許多方便。
劉琦倒也十分期望自己能出一點力。
他想,軍師早就說過:有我諸葛亮在,一定幫你把老大王的領土收複回來。
今天赤壁火一起,軍師用兵,或許就是奪回父王的荊襄。
我作為父親的繼承人,自然責無旁貸,理應盡力。
故而連忙從座上擡身,畢恭畢敬地應道:&ldquo小子劉琦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帶領本标五千弟兄及其木筏,今日黃昏時分,去至赤壁山前連環舟西北三裡的江面之上。
待等連環火起,按錦囊所示,收取降兵十餘萬名。
&rdquo孔明料就,從連環舟上逃下來的曹兵,來不及遊上岸去,在江中掙紮着向西北漂浮。
看見木筏,必然蜂擁而至。
公子隻消躺在上面指揮軍士一面高喊:&ldquo降者免死!&rdquo一面把這批落湯雞看押起來好了。
公子接令而去。
此時,帳上文武除了關羽他們三人還在焦急等待外,真的差遣一空,錦囊也早已發光了。
孔明把羽扇一執,兩眼一合,閉目養神了。
關雲長一直注意着軍師的神态,見他如此光景,暗暗叫苦,上了諸葛亮的當了。
什麼&ldquo另有要事相托&rdquo!分明是搪塞于我。
你是軍師,不給我将令,存心要我坍台,我也沒有辦法。
我本領雖強,空有壯志,受制于你,隻得由你擺布。
雲長把長髯一撩,身子一側,閉起丹鳳眼,悶悶地生氣。
劉備一看,孔明的令箭總算發完了。
他倒處處體諒孔明,心想,自他出山以來,從未發過這麼許多的将令,籌劃計策,心力交瘁,不知要比大将戰場厮殺艱巨多少倍,現在他肯定疲憊已極。
便招呼道:&ldquo軍師辛苦了。
&rdquo&ldquo理所應當。
&rdquo--身為軍師,布置将令是份内之事,根本職責,談不上辛苦不辛苦,隻要看戰場上的收效如何。
為難的是,我錦囊寫好,還要想辦法巧妙地發遣文武兼備,但又對我口服心不服的大将。
所以他喊一聲:&ldquo惜乎啊,惜乎!&rdquo 劉備想,這是你的老脾氣,每次發完令總要發這麼一聲感歎。
今天能發這樣大的财,還有什麼可惜的事呢?&ldquo軍師,惜乎什麼?&rdquo&ldquo惜乎缺少上将一員。
&rdquo劉備一聽,又氣又好笑:你到江東去了趟,也沾染上了周瑜的刻薄毛病了。
二弟方才問了你一句,問得不當,你現在馬上就要報複,故意視而不見,置之不理,而在我面前發感歎,說刁話,好象我家二弟不是上将,沒有用場的;一定要他向你讨令,你才舒服。
這也太小孩子脾氣了。
劉備對雲長看看:你别急,讓我來問問他,要一員上将幹什麼。
如果适合你擔當的話,我馬上舉薦你,接下令箭。
劉備問道:&ldquo軍師,還需一員上将,有何要事?&rdquo&ldquo主公,亮料曹孟德從葫蘆谷口脫逃之後,定然敗走華容小道。
到那時,他身旁文武所剩無幾,皆又疲憊不堪,無力交戰。
若有上将一員埋伏于彼,生擒曹賊易如探囊取物,可為天下除兇誅暴也。
然而,目下無有上将可遣,眼睜睜被曹孟德僥幸逃生,豈非惜乎?&rdquo 劉備想,原來擒捉曹賊就在此一舉,那好極了!曹賊生平最怕雲長,那派我二弟前去萬無一失。
便道:&ldquo軍師,我家二弟在此,豈非一員上将麼?&rdquo &ldquo令弟哪一位?&rdquo諸葛亮佯裝不知。
劉備有點生氣了:你越說越不象話了,連我二弟是誰都不知道了!大家久别重逢,何必斤斤計較呢?關羽對大哥看看:算了,你不用白費口舌了。
他近來與我不和,你再舉薦也沒用。
劉備城府深邃,他懂得在這種場合上,語言之中遷就退讓要比頂真斥責來得高明些。
你諸葛亮問得出,他也照樣答得上。
&ldquo軍師,我家二弟姓關名羽,表字雲長,漢壽亭侯是也。
&rdquo 諸葛亮淡淡地說一聲:&ldquo原來君侯。
&rdquo &ldquo是也。
&rdquo--你才知道啊! &ldquo主公有所不知。
亮本當早将此事拜托君候,隻因其中尚有緣故,故而不敢仰仗。
&rdquo關将軍聽到這一句話,一股怒氣直貫腦門。
心想,什麼緣故?還不是小住曹營六十三天!我來得清,去得明,有什麼可非議的呢!别人說長道短,尚情有可原。
你是個明白人,又是軍師,竟然把這種非議當作奚落屬下的話柄,豈不可恨!你要用就用,不用就别說這種半吊子的話。
既然你說有緣故,那就請你把這緣故開誠布公地說說清楚。
否則,傳揚出動必然引起許多議論和猜測,以為我與曹操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勾當呢!聲譽攸關,非同尋常。
雲長再次離座,拱手道:&ldquo請問軍師,關某不能鎮守華容、擒拿曹操,其緣故何在?乞道其詳。
&rdquo&ldquo君侯聽了:亮未出隆中早已聞得,當初君侯為保二位皇嫂,逗留曹營六十三天。
曹孟德敬如上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敬,下馬迎;贈袍賜馬&hellip&hellip可稱恩深似海。
将軍知,此番将那曹賊逼至華容小道,是何等的不易啊!乃多少人嘔心于帷幄,多少人用命于疆場之果。
若被君侯賣個人情,放他逃生,本軍師怎對天下人?故而不敢仰仗。
&rdquo 關羽聞言,揚聲大笑:我料到你就是這一番&ldquo緣故&rdquo,那是不經一駁的。
&ldquo軍師,此言差矣。
&rdquo&ldquo亮差在何處?&rdquo&ldquo軍師但知一其一,未知其二。
當初某在曹營之時,曹孟德果然待某不薄。
然而,關某斬顔良、解白馬之圍;誅文醜,救曹瞞性命,早已報答了他待某這恩了。
&rdquo--這并不是我事後的胡編亂造,而是我當初就有先見之明了。
我想,曹操與我大哥是冤家對頭,我們畢竟是敵人,現在他待我這麼好,将來戰場上碰了頭怎麼辦?放他吧,對不起大哥,對不起萬歲,也對不起天下人;殺他,捉他吧,我忘恩負義,恩将仇報,問心有愧。
所以我千方百計尋找機會,一定要把他的恩情報答之後再離開曹營。
結果,斬顔良、誅文醜,這兩樁大功足以抵過他待我之恩,早已還清了這筆人情債。
現在我無債一身輕,捉他、殺他,問心無愧,旁人也無可指責。
&ldquo況且,當年這交,乃是私情;今日鎮守華容,生擒此賊,是為天下之公。
某雖不才,亦知先公而後私,公重而私輕,豈能徇私而廢公?還望軍師分清這公私二字!&rdquo&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孔明一聲冷笑:你别以為熟讀《春秋》,知書達理,象煞有介事來教訓别人。
隻怕你嘴硬骨頭酥!你以為曹操敗到華容道時還象你以前看到的那樣,頭戴一字相貂,身穿紫羅蟒袍,手捧灑金令字旗,前呼後擁,凜凜威風嗎?若是這樣,那我相信你是不會放過他的。
可惜事實并非如此。
莫說周瑜所布置的人馬如何精銳勇猛,光是我這一批将令,已經足夠曹操受用了。
我料他敗到華容道時必定是秃頭、赤腳、短套,狼狽不堪;倘然再給他一根棒,一隻籃,那就完全是個叫花子了!你的脾氣是見兇不怕,見軟不欺,見了他這種模樣在你馬前苦苦哀求,你先已手軟了。
再論私人交情,曹操對你們劉關張三弟兄都曾有過大恩,你們象借了陰債似的,今生今世永遠還不清了。
你講他不過,隻得高舉龍刀,放他逃生。
故而先生擺擺羽扇道:&ldquo君侯言雖有理,隻怕到得華容道時未必如此。
&rdquo哼!紅面孔想,腦袋長在我的頸項上,怎麼我的行為由你作主呢?别人都會被你估死,我的行為你就休想料準。
我向來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真所謂牙齒好當階沿石的,說話算數。
&ldquo軍師,信乃立身之本;大丈夫言出如山,豈能出爾反爾!倘若關某放走曹操,回來甘當軍令!&rdquo &ldquo口說無憑。
可願立下軍令狀否?&rdq
&rdquo雲長想,哦!還有個二号文官簡雍沒有走呢。
簡大夫應聲而出。
&ldquo某簡雍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帶兵五百,帳篷一座,酒肴一席,設于樊口山巅。
今晚亮與主公在彼飲酒觀火。
&rdquo&ldquo遵命。
&rdquo 憲和先生接令而去。
雲長想,這下帳上真的沒有人了,連喝酒的令箭都發了,那可以叫到我了吧?隻見孔明又拔起一支令箭,左手伸到右袖中摸出一封錦囊。
關羽想,果然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錦囊都另外藏開的。
又見孔明從座上擡身。
雲長想,那麼客氣,還要站起來?再一看,孔明不朝自己,而轉向大哥那邊。
咦,這令箭發給誰啊?這支令箭是給客人的。
因為劉備在長坂坡大敗之後,土無一寸,瓦無一張,幸虧阿侄劉琦有個江夏郡,這才立足栖身,日常的許多開支也靠劉琦負擔。
實際上此間的真正主人卻是公子爺。
而且他身體不好,所以孔明對他格外照應幾分,特别客氣。
&ldquo公子聽令。
&rdquo 劉備一驚:哎呀!我大侄兒身子不爽,你有事派别的人去嘛,何必要叫這樣一個病人去操勞?這事不用你擔心,孔明早就想得周全、細緻,決不會勞累于他,這樁事情隻消生病人去做,比拾取金銀還要省事得多,甚至躺在那裡都可以幹的。
如果此人連躺着都不行,那就該給他準備後事了。
因此,若派健康人去反是浪費。
而且派劉琦去,有許多方便。
劉琦倒也十分期望自己能出一點力。
他想,軍師早就說過:有我諸葛亮在,一定幫你把老大王的領土收複回來。
今天赤壁火一起,軍師用兵,或許就是奪回父王的荊襄。
我作為父親的繼承人,自然責無旁貸,理應盡力。
故而連忙從座上擡身,畢恭畢敬地應道:&ldquo小子劉琦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帶領本标五千弟兄及其木筏,今日黃昏時分,去至赤壁山前連環舟西北三裡的江面之上。
待等連環火起,按錦囊所示,收取降兵十餘萬名。
&rdquo孔明料就,從連環舟上逃下來的曹兵,來不及遊上岸去,在江中掙紮着向西北漂浮。
看見木筏,必然蜂擁而至。
公子隻消躺在上面指揮軍士一面高喊:&ldquo降者免死!&rdquo一面把這批落湯雞看押起來好了。
公子接令而去。
此時,帳上文武除了關羽他們三人還在焦急等待外,真的差遣一空,錦囊也早已發光了。
孔明把羽扇一執,兩眼一合,閉目養神了。
關雲長一直注意着軍師的神态,見他如此光景,暗暗叫苦,上了諸葛亮的當了。
什麼&ldquo另有要事相托&rdquo!分明是搪塞于我。
你是軍師,不給我将令,存心要我坍台,我也沒有辦法。
我本領雖強,空有壯志,受制于你,隻得由你擺布。
雲長把長髯一撩,身子一側,閉起丹鳳眼,悶悶地生氣。
劉備一看,孔明的令箭總算發完了。
他倒處處體諒孔明,心想,自他出山以來,從未發過這麼許多的将令,籌劃計策,心力交瘁,不知要比大将戰場厮殺艱巨多少倍,現在他肯定疲憊已極。
便招呼道:&ldquo軍師辛苦了。
&rdquo&ldquo理所應當。
&rdquo--身為軍師,布置将令是份内之事,根本職責,談不上辛苦不辛苦,隻要看戰場上的收效如何。
為難的是,我錦囊寫好,還要想辦法巧妙地發遣文武兼備,但又對我口服心不服的大将。
所以他喊一聲:&ldquo惜乎啊,惜乎!&rdquo 劉備想,這是你的老脾氣,每次發完令總要發這麼一聲感歎。
今天能發這樣大的财,還有什麼可惜的事呢?&ldquo軍師,惜乎什麼?&rdquo&ldquo惜乎缺少上将一員。
&rdquo劉備一聽,又氣又好笑:你到江東去了趟,也沾染上了周瑜的刻薄毛病了。
二弟方才問了你一句,問得不當,你現在馬上就要報複,故意視而不見,置之不理,而在我面前發感歎,說刁話,好象我家二弟不是上将,沒有用場的;一定要他向你讨令,你才舒服。
這也太小孩子脾氣了。
劉備對雲長看看:你别急,讓我來問問他,要一員上将幹什麼。
如果适合你擔當的話,我馬上舉薦你,接下令箭。
劉備問道:&ldquo軍師,還需一員上将,有何要事?&rdquo&ldquo主公,亮料曹孟德從葫蘆谷口脫逃之後,定然敗走華容小道。
到那時,他身旁文武所剩無幾,皆又疲憊不堪,無力交戰。
若有上将一員埋伏于彼,生擒曹賊易如探囊取物,可為天下除兇誅暴也。
然而,目下無有上将可遣,眼睜睜被曹孟德僥幸逃生,豈非惜乎?&rdquo 劉備想,原來擒捉曹賊就在此一舉,那好極了!曹賊生平最怕雲長,那派我二弟前去萬無一失。
便道:&ldquo軍師,我家二弟在此,豈非一員上将麼?&rdquo &ldquo令弟哪一位?&rdquo諸葛亮佯裝不知。
劉備有點生氣了:你越說越不象話了,連我二弟是誰都不知道了!大家久别重逢,何必斤斤計較呢?關羽對大哥看看:算了,你不用白費口舌了。
他近來與我不和,你再舉薦也沒用。
劉備城府深邃,他懂得在這種場合上,語言之中遷就退讓要比頂真斥責來得高明些。
你諸葛亮問得出,他也照樣答得上。
&ldquo軍師,我家二弟姓關名羽,表字雲長,漢壽亭侯是也。
&rdquo 諸葛亮淡淡地說一聲:&ldquo原來君侯。
&rdquo &ldquo是也。
&rdquo--你才知道啊! &ldquo主公有所不知。
亮本當早将此事拜托君候,隻因其中尚有緣故,故而不敢仰仗。
&rdquo關将軍聽到這一句話,一股怒氣直貫腦門。
心想,什麼緣故?還不是小住曹營六十三天!我來得清,去得明,有什麼可非議的呢!别人說長道短,尚情有可原。
你是個明白人,又是軍師,竟然把這種非議當作奚落屬下的話柄,豈不可恨!你要用就用,不用就别說這種半吊子的話。
既然你說有緣故,那就請你把這緣故開誠布公地說說清楚。
否則,傳揚出動必然引起許多議論和猜測,以為我與曹操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勾當呢!聲譽攸關,非同尋常。
雲長再次離座,拱手道:&ldquo請問軍師,關某不能鎮守華容、擒拿曹操,其緣故何在?乞道其詳。
&rdquo&ldquo君侯聽了:亮未出隆中早已聞得,當初君侯為保二位皇嫂,逗留曹營六十三天。
曹孟德敬如上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敬,下馬迎;贈袍賜馬&hellip&hellip可稱恩深似海。
将軍知,此番将那曹賊逼至華容小道,是何等的不易啊!乃多少人嘔心于帷幄,多少人用命于疆場之果。
若被君侯賣個人情,放他逃生,本軍師怎對天下人?故而不敢仰仗。
&rdquo 關羽聞言,揚聲大笑:我料到你就是這一番&ldquo緣故&rdquo,那是不經一駁的。
&ldquo軍師,此言差矣。
&rdquo&ldquo亮差在何處?&rdquo&ldquo軍師但知一其一,未知其二。
當初某在曹營之時,曹孟德果然待某不薄。
然而,關某斬顔良、解白馬之圍;誅文醜,救曹瞞性命,早已報答了他待某這恩了。
&rdquo--這并不是我事後的胡編亂造,而是我當初就有先見之明了。
我想,曹操與我大哥是冤家對頭,我們畢竟是敵人,現在他待我這麼好,将來戰場上碰了頭怎麼辦?放他吧,對不起大哥,對不起萬歲,也對不起天下人;殺他,捉他吧,我忘恩負義,恩将仇報,問心有愧。
所以我千方百計尋找機會,一定要把他的恩情報答之後再離開曹營。
結果,斬顔良、誅文醜,這兩樁大功足以抵過他待我之恩,早已還清了這筆人情債。
現在我無債一身輕,捉他、殺他,問心無愧,旁人也無可指責。
&ldquo況且,當年這交,乃是私情;今日鎮守華容,生擒此賊,是為天下之公。
某雖不才,亦知先公而後私,公重而私輕,豈能徇私而廢公?還望軍師分清這公私二字!&rdquo&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孔明一聲冷笑:你别以為熟讀《春秋》,知書達理,象煞有介事來教訓别人。
隻怕你嘴硬骨頭酥!你以為曹操敗到華容道時還象你以前看到的那樣,頭戴一字相貂,身穿紫羅蟒袍,手捧灑金令字旗,前呼後擁,凜凜威風嗎?若是這樣,那我相信你是不會放過他的。
可惜事實并非如此。
莫說周瑜所布置的人馬如何精銳勇猛,光是我這一批将令,已經足夠曹操受用了。
我料他敗到華容道時必定是秃頭、赤腳、短套,狼狽不堪;倘然再給他一根棒,一隻籃,那就完全是個叫花子了!你的脾氣是見兇不怕,見軟不欺,見了他這種模樣在你馬前苦苦哀求,你先已手軟了。
再論私人交情,曹操對你們劉關張三弟兄都曾有過大恩,你們象借了陰債似的,今生今世永遠還不清了。
你講他不過,隻得高舉龍刀,放他逃生。
故而先生擺擺羽扇道:&ldquo君侯言雖有理,隻怕到得華容道時未必如此。
&rdquo哼!紅面孔想,腦袋長在我的頸項上,怎麼我的行為由你作主呢?别人都會被你估死,我的行為你就休想料準。
我向來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真所謂牙齒好當階沿石的,說話算數。
&ldquo軍師,信乃立身之本;大丈夫言出如山,豈能出爾反爾!倘若關某放走曹操,回來甘當軍令!&rdquo &ldquo口說無憑。
可願立下軍令狀否?&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