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開弓斷索子龍傳言 臨艙抱筆孔明議計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回 開弓斷索子龍傳言 臨艙抱筆孔明議計
徐、丁二将聽得弓弦響,身體連忙向左右分别一偏。
哪知趙雲根本不是射人的,是射中間那道主桅上的篷索。
月牙箭,顧名思義,箭镞形如月牙,象一把小小的鐮刀。
篷索本來繃得很緊,月牙箭象一柄鋒利的劍割去,&ldquo嚓&rdquo地一聲,篷索射斷,風帆&ldquo嘩&rdquo地一下落了下來;箭往桅杆上&ldquo啪&rdquo地釘牢。
箭剛脫手,子龍便回頭一聲命令:&ldquo扯起風帆!&rdquo 小船揚起一道白帆,闆槳劃急,船也似離弦的箭一樣飛了出去。
大船的主帆本來受足了風,篷索蓦地射斷,布帆猛地落下,等于一個急刹車,船身劇然一震,船上的吳兵哪裡站立得穩,都往前一沖。
幸虧江東水軍船上功底紮實,一沖後即已複原。
如果是曹兵的話,難免有人要翻身落水了。
徐盛、丁奉也被這一突如其來的震動搖晃了一下,向前閃了半步後,馬上忍住。
擡頭一看,啊呀,索斷篷落,小船卻揚帆而去。
心想,就你會射箭,咱們都不會射嗎?也來射斷你的篷索,不讓你逃跑。
他們剛要張弓搭箭,朝前一看:不好,已經距離兩百步開外了。
大船沒了主帆行駛起來更加緩慢,而小船似飛而去,肯定追不上了。
所以徐、丁二将命令停止追趕,再叫小兵爬上桅杆去把那支箭拔下來。
徐盛、丁奉接過箭來一看,箭杆上用火烙着&ldquo常山趙&rdquo三個字。
心想,碰到&ldquo長衫潮&rdquo(常山趙),我們得短衫濕了。
一看,箭杆上紮着封信。
心想,原來剛才不是在放毒藥。
他們把信解下來展平一看,是寫給周都督的。
人家信封上總是把收信人的名字作為台頭,自己的姓名落下款的,而諸葛亮卻倒過頭來:&ldquo大漢軍師中郎将諸葛,緻書于江東周公瑾開拆&rdquo。
非但不稱他都督,連閣下、将軍等稱謂也沒有,不叫他周郎還算客氣了呢;自己&ldquo東吳長江水軍參謀、兼理水路總巡哨&rdquo的頭銜也舍棄了,因為這是周瑜封的,現在時過境遷,已經作廢無效了。
徐盛、丁奉想,這封信是寫給都督的,我們不能拆看,帶回去交給都督。
其實,你們還是不帶去的好。
諸葛亮會有什麼好話寫給他呢?不過,毀掉都督的信是有罪的。
這支箭也應該帶回去,可以證明我們确實是追的,但被趙雲一箭射斷了篷索才沒有追上諸葛亮的。
并且可以留個紀念,因為得到趙子龍的箭不是容易的,被他射的人總是死的,我們真是難得。
于是,命令船隻掉頭回去。
今天晚上火燒連環舟,白天周瑜同孔明同時發令。
但一張嘴不能同時說江兩岸的事,隻能說完一邊再說另一邊。
所以,徐、丁二将回去交令以及周瑜點将發兵諸事,隻得暫且按下不提,先說諸葛亮。
趙子龍挂好弓,回進船艙。
回複軍師,吳舟已退。
孔明叫他坐下。
趙雲坐在旁邊看着孔明這副狼狽的模樣老是在發笑:你這種樣子回到樊口山,東家要吓一跳的。
今日樊口山擺足了場面在歡迎你,文官武将都是簇嶄全新的打扮,人人滿臉堆笑,你卻披頭散發,赤腳、短套,和那邊的氣氛太不相稱了!你的貴門生張飛見了第一個要捧腹大笑。
軍師對他望望:你不要笑,我馬上換一身新的&ldquo行頭&rdquo給你看,比先前穿的一身更考究,更神氣!小船很快到了七蘆灣。
諸葛亮的官船停在那裡。
船頭上的王四果然看見那條漁船又回出來了。
心想,先生吩咐的,它回出來時就要攔住它,要擺足架子,叫它停下來,要搜檢搜檢。
王四凸出了肚皮,彎起了舌頭,對着疾駛而來的小船大聲喊道:&ldquo呔!漁船停下,要搜檢搜檢。
&rdquo漢兵連忙進艙禀報趙雲:前面有一艘東吳官船攔住去路,要搜檢。
子龍探出頭一望,就是來時遇到的那條官船。
回頭對孔明講,軍師,這條東吳官船一直停在這裡,昨夜我們來的時候就看見了;當時他們倒沒有響,我看他們不懷好意,不是善良之輩。
現在我們反正回去了,要不要讓我跳過船去,殺他們一個船翻人亡?孔明問:&ldquo你可知曉這是哪一個的官船?&rdquo&ldquo船上無有旗号,故而不知。
&rdquo&ldquo實不相瞞,就是本軍師的參謀船也。
&rdquo&ldquo哦,原來如此!嗬唷,好險哪!幸得昨晚相遇之時,他們十分知趣,如若不然,趙雲早将他們殺得雞犬不留,掀翻舟船,毀屍滅迹的了。
&rdquo孔明說,你放心,他們不識相,我的腦子卻清醒得很。
我早就吩咐他們,看見漁船過來,不能多管閑事,要等漁船回出來時,再攔住搜檢。
子龍笑笑:原來軍師早已有言在先,作了安排。
孔明跨出船艙,對王四道:&ldquo王四,你可認識我否?&rdquo王四一看,&ldquo哎呀!軍師,你怎麼弄成這副模樣,而坐在這等破漁舟上?快請過來。
&rdquo小船與大船靠幫,王四在上面拉一把,孔明跨上大船,子龍随後也跟了上去。
小船兜到大船的後艄,帶了纜,等會兒大船拖了一起走。
孔明進艙坐定,王四端正好洗臉水、洗腳水。
孔明梳洗已畢,叫王四把後艙床上的包裹拿來,然後從上至下裝束起來:頭戴綸巾,身穿鶴氅,腳着靴襪,手執羽扇。
還有那條周瑜給他以後忘記收回的密令,這是最要緊的寶貝,往靴統裡一插。
見趙雲趴在窗口上看江景,便招呼一聲:&ldquo子龍。
&rdquo趙雲回頭一看,喲!隻覺得眼前一亮,心想,剛才還象個讨飯叫化子,這下又容光煥發起來了。
真是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憑你諸葛亮風流倜傥,也要有一身貼體而又相稱的外套相配,這才象個軍師。
孔明叫王四上前見過趙子龍将軍。
王四唱喏道:&ldquo趙将軍,王四有禮。
&ldquo 子龍以為,一個船家,何足道哉。
因此把手一擡,淡淡地說一聲:&ldquo罷了。
&rdquo王四很不高興。
心想,趙将軍好大的架子!軍師早就許諾于我,回到樊口山之後,我要做什麼官,他就給我做什麼官,肥馬輕裘,由我挑選。
如果我說要做武将,那職位真要比你高呢,你不要神氣活現! 孔明看出王四的心思。
便對趙雲道,子龍,你休要小看了他。
我在江東,一半靠他幫忙,乃有有功之人。
你應當還個禮。
趙雲聽軍師這麼一講,對王四便有幾分敬意,就起身還了一禮:&ldquo王四兄弟,趙雲還禮了。
&rdquo王四這才開心了:軍師說我是有功之人,你不敢不還禮。
孔明吩咐王四:&ldquo立即啟航,全速駛往樊口山。
&rdquo&ldquo是。
&rdquo 官船上馬上起錨,三道篷帆扯足,乘東風,破萬裡浪,直往樊口山進發。
船開了以後,孔明又叫王四給他把桌子移到窗口;準備文房四寶。
要寫錦囊了。
孔明本來想在回去的船上略事休息,平靜一下心,但考慮到一回到樊口山就要升帳發令,要與江東周瑜争地盤,所以隻得放棄了原先的想法,利用這一段并不長的時間來寫錦囊。
前三國的三蓬火,要算火燒赤壁規模最大,諸葛亮發的令箭也最多,事情也就最繁瑣複雜。
好在他早已胸有成竹,腹稿也已完備,現在隻要按照自己的計劃,一一筆錄到書面上就可以了。
趙雲見軍師在拟寫錦囊,不敢驚擾他,就悄悄地離開窗口,跑到另一側的窗口去觀賞江景。
因為統帥的軍事機密,戰将不可窺探的。
用錦囊的目的,不隻是為了發令時簡捷、明了,更主要的就是為了保守秘密。
使每一個接令的大将隻知道自己所擔負的這部分任務,即使出現意外,也不會影響到全局,全局隻有統帥一個人掌握。
諸葛亮把一封封錦囊全部寫好,把墨迹扇扇幹,折起來,整整齊齊放進錦囊套,最後塞進袖管裡。
這才叫王四收去紙墨筆硯,桌子搬回老地方。
再問子龍,你的大旗可曾帶來?子龍說,帶來的,在後面小船上。
孔明又吩咐王四,把趙将軍的旗幟拿來,和我的那面舊的大旗一起扯在船上,我的在上首,他的在下首。
王四将兩面大纛扯上旗杆,讓它在東風的吹拂下高高飄揚。
舟船威風凜凜直駛樊口山。
今日的樊口山碼頭上熱鬧非凡,吹鼓這、彩牌樓昨日就已布置好,張燈結彩,披紅戴綠,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劉皇叔和全體文武都一夜未合眼,天還未亮都到碼頭上來恭候了。
文官都換上了新的紗袍帽服,武将都披挂着明亮盔亮甲,可謂鮮衣怒馬。
劉備自然也穿上了新的四爪蟒袍,帶上了新的龍冠。
他一手捋着花白的三绺須髯,一手打着瞟遠鏡,全神貫注地望着七蘆灣方向的江面上。
左邊的關雲長不動聲色,閉着丹鳳眼,捋着五绺長髯,耐心等待。
右邊的翼德三将軍非常興奮,拉開虎須,張大嘴巴,露出一副鋼牙,瞪大了環眼,翹着遠眺:東風早已起了,恩師大人怎麼還不回來?忽聽&ldquo乓&hellip&hellip&rdquo一陣鑼聲,從橫裡駛來數十艘艨艟、戰艦和一批木排;船上&ldquo劉&rdquo字旗高飄。
原來是公子爺劉琦來了。
劉琦最近身體不大好。
但是聽說諸葛軍師今天回來,他無論如何要拖着病體到此迎接軍師。
因為孔明軍師是他的救命恩公,&ldquo荊州城公子三求計&rdquo,諸葛亮教了他一條脫身這計,非但保全了他的性命,而且還占有了江夏郡這塊地盤,所以他對孔明十分感激和尊敬。
再則,聽說阿叔最近在籌集大船和木
哪知趙雲根本不是射人的,是射中間那道主桅上的篷索。
月牙箭,顧名思義,箭镞形如月牙,象一把小小的鐮刀。
篷索本來繃得很緊,月牙箭象一柄鋒利的劍割去,&ldquo嚓&rdquo地一聲,篷索射斷,風帆&ldquo嘩&rdquo地一下落了下來;箭往桅杆上&ldquo啪&rdquo地釘牢。
箭剛脫手,子龍便回頭一聲命令:&ldquo扯起風帆!&rdquo 小船揚起一道白帆,闆槳劃急,船也似離弦的箭一樣飛了出去。
大船的主帆本來受足了風,篷索蓦地射斷,布帆猛地落下,等于一個急刹車,船身劇然一震,船上的吳兵哪裡站立得穩,都往前一沖。
幸虧江東水軍船上功底紮實,一沖後即已複原。
如果是曹兵的話,難免有人要翻身落水了。
徐盛、丁奉也被這一突如其來的震動搖晃了一下,向前閃了半步後,馬上忍住。
擡頭一看,啊呀,索斷篷落,小船卻揚帆而去。
心想,就你會射箭,咱們都不會射嗎?也來射斷你的篷索,不讓你逃跑。
他們剛要張弓搭箭,朝前一看:不好,已經距離兩百步開外了。
大船沒了主帆行駛起來更加緩慢,而小船似飛而去,肯定追不上了。
所以徐、丁二将命令停止追趕,再叫小兵爬上桅杆去把那支箭拔下來。
徐盛、丁奉接過箭來一看,箭杆上用火烙着&ldquo常山趙&rdquo三個字。
心想,碰到&ldquo長衫潮&rdquo(常山趙),我們得短衫濕了。
一看,箭杆上紮着封信。
心想,原來剛才不是在放毒藥。
他們把信解下來展平一看,是寫給周都督的。
人家信封上總是把收信人的名字作為台頭,自己的姓名落下款的,而諸葛亮卻倒過頭來:&ldquo大漢軍師中郎将諸葛,緻書于江東周公瑾開拆&rdquo。
非但不稱他都督,連閣下、将軍等稱謂也沒有,不叫他周郎還算客氣了呢;自己&ldquo東吳長江水軍參謀、兼理水路總巡哨&rdquo的頭銜也舍棄了,因為這是周瑜封的,現在時過境遷,已經作廢無效了。
徐盛、丁奉想,這封信是寫給都督的,我們不能拆看,帶回去交給都督。
其實,你們還是不帶去的好。
諸葛亮會有什麼好話寫給他呢?不過,毀掉都督的信是有罪的。
這支箭也應該帶回去,可以證明我們确實是追的,但被趙雲一箭射斷了篷索才沒有追上諸葛亮的。
并且可以留個紀念,因為得到趙子龍的箭不是容易的,被他射的人總是死的,我們真是難得。
于是,命令船隻掉頭回去。
今天晚上火燒連環舟,白天周瑜同孔明同時發令。
但一張嘴不能同時說江兩岸的事,隻能說完一邊再說另一邊。
所以,徐、丁二将回去交令以及周瑜點将發兵諸事,隻得暫且按下不提,先說諸葛亮。
趙子龍挂好弓,回進船艙。
回複軍師,吳舟已退。
孔明叫他坐下。
趙雲坐在旁邊看着孔明這副狼狽的模樣老是在發笑:你這種樣子回到樊口山,東家要吓一跳的。
今日樊口山擺足了場面在歡迎你,文官武将都是簇嶄全新的打扮,人人滿臉堆笑,你卻披頭散發,赤腳、短套,和那邊的氣氛太不相稱了!你的貴門生張飛見了第一個要捧腹大笑。
軍師對他望望:你不要笑,我馬上換一身新的&ldquo行頭&rdquo給你看,比先前穿的一身更考究,更神氣!小船很快到了七蘆灣。
諸葛亮的官船停在那裡。
船頭上的王四果然看見那條漁船又回出來了。
心想,先生吩咐的,它回出來時就要攔住它,要擺足架子,叫它停下來,要搜檢搜檢。
王四凸出了肚皮,彎起了舌頭,對着疾駛而來的小船大聲喊道:&ldquo呔!漁船停下,要搜檢搜檢。
&rdquo漢兵連忙進艙禀報趙雲:前面有一艘東吳官船攔住去路,要搜檢。
子龍探出頭一望,就是來時遇到的那條官船。
回頭對孔明講,軍師,這條東吳官船一直停在這裡,昨夜我們來的時候就看見了;當時他們倒沒有響,我看他們不懷好意,不是善良之輩。
現在我們反正回去了,要不要讓我跳過船去,殺他們一個船翻人亡?孔明問:&ldquo你可知曉這是哪一個的官船?&rdquo&ldquo船上無有旗号,故而不知。
&rdquo&ldquo實不相瞞,就是本軍師的參謀船也。
&rdquo&ldquo哦,原來如此!嗬唷,好險哪!幸得昨晚相遇之時,他們十分知趣,如若不然,趙雲早将他們殺得雞犬不留,掀翻舟船,毀屍滅迹的了。
&rdquo孔明說,你放心,他們不識相,我的腦子卻清醒得很。
我早就吩咐他們,看見漁船過來,不能多管閑事,要等漁船回出來時,再攔住搜檢。
子龍笑笑:原來軍師早已有言在先,作了安排。
孔明跨出船艙,對王四道:&ldquo王四,你可認識我否?&rdquo王四一看,&ldquo哎呀!軍師,你怎麼弄成這副模樣,而坐在這等破漁舟上?快請過來。
&rdquo小船與大船靠幫,王四在上面拉一把,孔明跨上大船,子龍随後也跟了上去。
小船兜到大船的後艄,帶了纜,等會兒大船拖了一起走。
孔明進艙坐定,王四端正好洗臉水、洗腳水。
孔明梳洗已畢,叫王四把後艙床上的包裹拿來,然後從上至下裝束起來:頭戴綸巾,身穿鶴氅,腳着靴襪,手執羽扇。
還有那條周瑜給他以後忘記收回的密令,這是最要緊的寶貝,往靴統裡一插。
見趙雲趴在窗口上看江景,便招呼一聲:&ldquo子龍。
&rdquo趙雲回頭一看,喲!隻覺得眼前一亮,心想,剛才還象個讨飯叫化子,這下又容光煥發起來了。
真是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憑你諸葛亮風流倜傥,也要有一身貼體而又相稱的外套相配,這才象個軍師。
孔明叫王四上前見過趙子龍将軍。
王四唱喏道:&ldquo趙将軍,王四有禮。
&ldquo 子龍以為,一個船家,何足道哉。
因此把手一擡,淡淡地說一聲:&ldquo罷了。
&rdquo王四很不高興。
心想,趙将軍好大的架子!軍師早就許諾于我,回到樊口山之後,我要做什麼官,他就給我做什麼官,肥馬輕裘,由我挑選。
如果我說要做武将,那職位真要比你高呢,你不要神氣活現! 孔明看出王四的心思。
便對趙雲道,子龍,你休要小看了他。
我在江東,一半靠他幫忙,乃有有功之人。
你應當還個禮。
趙雲聽軍師這麼一講,對王四便有幾分敬意,就起身還了一禮:&ldquo王四兄弟,趙雲還禮了。
&rdquo王四這才開心了:軍師說我是有功之人,你不敢不還禮。
孔明吩咐王四:&ldquo立即啟航,全速駛往樊口山。
&rdquo&ldquo是。
&rdquo 官船上馬上起錨,三道篷帆扯足,乘東風,破萬裡浪,直往樊口山進發。
船開了以後,孔明又叫王四給他把桌子移到窗口;準備文房四寶。
要寫錦囊了。
孔明本來想在回去的船上略事休息,平靜一下心,但考慮到一回到樊口山就要升帳發令,要與江東周瑜争地盤,所以隻得放棄了原先的想法,利用這一段并不長的時間來寫錦囊。
前三國的三蓬火,要算火燒赤壁規模最大,諸葛亮發的令箭也最多,事情也就最繁瑣複雜。
好在他早已胸有成竹,腹稿也已完備,現在隻要按照自己的計劃,一一筆錄到書面上就可以了。
趙雲見軍師在拟寫錦囊,不敢驚擾他,就悄悄地離開窗口,跑到另一側的窗口去觀賞江景。
因為統帥的軍事機密,戰将不可窺探的。
用錦囊的目的,不隻是為了發令時簡捷、明了,更主要的就是為了保守秘密。
使每一個接令的大将隻知道自己所擔負的這部分任務,即使出現意外,也不會影響到全局,全局隻有統帥一個人掌握。
諸葛亮把一封封錦囊全部寫好,把墨迹扇扇幹,折起來,整整齊齊放進錦囊套,最後塞進袖管裡。
這才叫王四收去紙墨筆硯,桌子搬回老地方。
再問子龍,你的大旗可曾帶來?子龍說,帶來的,在後面小船上。
孔明又吩咐王四,把趙将軍的旗幟拿來,和我的那面舊的大旗一起扯在船上,我的在上首,他的在下首。
王四将兩面大纛扯上旗杆,讓它在東風的吹拂下高高飄揚。
舟船威風凜凜直駛樊口山。
今日的樊口山碼頭上熱鬧非凡,吹鼓這、彩牌樓昨日就已布置好,張燈結彩,披紅戴綠,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劉皇叔和全體文武都一夜未合眼,天還未亮都到碼頭上來恭候了。
文官都換上了新的紗袍帽服,武将都披挂着明亮盔亮甲,可謂鮮衣怒馬。
劉備自然也穿上了新的四爪蟒袍,帶上了新的龍冠。
他一手捋着花白的三绺須髯,一手打着瞟遠鏡,全神貫注地望着七蘆灣方向的江面上。
左邊的關雲長不動聲色,閉着丹鳳眼,捋着五绺長髯,耐心等待。
右邊的翼德三将軍非常興奮,拉開虎須,張大嘴巴,露出一副鋼牙,瞪大了環眼,翹着遠眺:東風早已起了,恩師大人怎麼還不回來?忽聽&ldquo乓&hellip&hellip&rdquo一陣鑼聲,從橫裡駛來數十艘艨艟、戰艦和一批木排;船上&ldquo劉&rdquo字旗高飄。
原來是公子爺劉琦來了。
劉琦最近身體不大好。
但是聽說諸葛軍師今天回來,他無論如何要拖着病體到此迎接軍師。
因為孔明軍師是他的救命恩公,&ldquo荊州城公子三求計&rdquo,諸葛亮教了他一條脫身這計,非但保全了他的性命,而且還占有了江夏郡這塊地盤,所以他對孔明十分感激和尊敬。
再則,聽說阿叔最近在籌集大船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