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拜師伏台周濟替身 追舟縱敵徐丁擔罪

關燈
第四回 拜師伏台周濟替身 追舟縱敵徐丁擔罪 魯肅見徐盛、丁奉已經接令而去,急得他涕淚交注,痛楚萬分。

    心想,他們大将的馬跑得快,我兩條腿怎趕得上四隻蹄子?他們一去,孔明定死無疑。

    因為他借到了東風一定很高興,以為幫了江東這麼一個大忙,周都督自然對他十分感激,必定前嫌盡釋,親自去接他下壇,為他慶功。

    誰知周瑜這般喪天良,竟會派兩個大将去殺他?功勞大得連頭都掉下來了!我特地把他請到江東來,他為我們出了那麼大的力,結果落得如此下場,可憐不可憐!可悲不可悲!我魯肅怎麼對得起他!又怎麼對得起劉皇叔相托之恩!魯大夫忠厚善良,心腸軟,想到此處,不由得淚如雨下,&ldquo軍師死得可憐&hellip&hellip&rdquo魯肅哭了一會,突然煞住。

    用袍袖把眼淚一揩,&ldquo哈哈哈哈!&rdquo破涕為笑了。

    他想,人家都說我踱頭,我一直不服氣,今天一看哪,還真有點踱的。

    你想,諸葛亮與天都有商有量,難道自己的死日他會一無所知麼?大都督屢次設計害他,都被他未蔔先知,安然處之,今天的事情他會料不到嗎?即使他一時疏忽,那天神天将會護佑他,及時提醒他:老朋友,你不辭辛勞地向我們借風,幫周瑜的忙;你可知道,他非但不感激你,反而恩将仇報,馬上要派人來殺你了。

    你快走吧。

    所以,先生肯定早已遠走高飛了。

    也可能是軍師想走,卻被天神天将叫住了。

    跟他說,你放心,有我們在這兒,周瑜害不着你。

    我們既然肯把風借給你,當然也就不會看着你蒙難。

    讓他們來好了,我們收拾他們不在話下的。

    那當然,大将怎麼碰得過天将呢?徐盛、丁奉執了寶劍沖上去,經不住天将的輕輕一腿,咕隆咕隆地滾下壇去,跌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hellip&hellip哈哈,有趣!我還是等在這裡耳聽好消息吧。

    周瑜等到怒氣稍平,估計魯肅也早已走了,便從内帳回到寝帳。

    一看,咦,踱頭還沒有走?隻見他一個人在那裡指手劃腳、叽裡咕噜不知講些什麼話,臉上還笑嘻嘻。

    這是怎麼回事呢?他想,先不去管他,反正徐盛、丁奉此時肯定已到七星壇了,馬上可以把諸葛亮的腦袋搬下來了。

    都督坐定身子,擺好了一副耳聽好消息的架勢,等候外面報來。

    再說徐、丁二将,當時見都督惡狠狠地把令箭丢在地上,知道難以收回成命了。

    故而兩人相視片刻:看樣子隻能去了。

    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從良心上講,我們也對得起諸葛亮了,可以說問心無愧。

    奉公差遣,将令難違,孔明軍師也怨不得我們的了。

    于是,徐盛拾起令箭,同丁奉一起跑出寝帳。

    在外面點了五百兵,吩咐他們統統上船待命。

    因為都督命令要分水陸兩路的。

    但現在水路還不必立即出發,隻叫軍士們作好準備,等候命令。

    兩将各自躍馬揚鞭,片刻之間,已到南屏山山套口。

    馬忠一看,來了兩員都督的護衛将軍,手捧大令,知道是來殺諸葛亮的。

    便對他們眨眨眼睛歪歪嘴,意思是:孔明還在裡邊,沒有出來,否則我早就把他抓住了,你們快進去吧。

     兩騎馬掃進山套。

    雖然此時天已拂曉,但山套中還很黑。

    隻見七星壇上燈火輝煌,無數旗幡在東風中獵獵飄揚。

    壇上壇下那五百小兵經過一夜的折騰,全都筋疲力盡,即使現在允許他們看,也無人有這個胃口了,大家沉着頭,閉着眼,有的把手裡的旗杆當拐杖,歪歪扭扭,都快要打瞌睡了。

    唯獨那個眼開眼閉的老兄毅力最好,堅持到底,精神不減昨晚,非要親眼看一看天神天将是什麼模樣不可。

    現在聽見馬蹄得得之聲由遠而近,他一隻眼米成一條縫,目光從眼梢上瞟過去,一看,果然來兩個天神天将,一個金盔金甲黃骠馬,一個銀盔銀甲銀鬃馬。

    心想,軍師還以為他們是乘航船來的呢,他剛剛到江邊去接,怎麼他們到底是從南天門騎了馬來的?當然,天上的事,人間的凡人怎麼料得到呢?他們是乘航船來還是騎着馬來,哪能憑軍師來料斷呢?小兵仔細一看,咦,這兩個天将好象面熟得很。

    一個象是徐盛徐将軍,一個又象是丁丁将軍嘛!奇怪,天将的面孔和我們三江的大将很象,好似同胞手足。

    ――什麼象不象,本來就是這回事嘛!你自己要睜大雙眼,轉過頭來正視一下,這樣眼開眼閉地眯,怎麼眯得清楚呢?徐、丁二将到七星壇旁下馬,提着甲攔裙锵锵锵锵步上七星壇。

    徐盛在前,丁奉在後。

    一路往上爬,一路在思忖:孔明先生,但願你已經遠走高飛,不在壇上了,那末,你也活了命,我們也可以回去交令,責怪不到我們的頭上了;如果你還沒有走,這就沒法了,公私兩難兼顧,隻能對你不起了。

    你死了以後,去找大都督算帳,與我們無關,我們不過奉公差遣,将令難違&hellip&hellip走到頂層一看,糟糕!孔明非但沒有走,而且還在那裡虔誠地伏台。

    頭戴綸巾,身穿鶴氅,伏在半桌上一動都不動。

    徐、丁二将想,諸葛亮啊,你那麼能幹,樣樣料事如神,風都可以借到,自己的死日卻不得知!而且現在東風已起,你還要在這裡伏什麼台啊!你這個聰明人今天怎麼成了傻瓜了呢?!徐、丁二将又氣又怨,脫口而出:&ldquo嗨,昏了,昏了!&rdquo 嗨!奇怪。

    你們一說昏了昏了,那伏台的卻把頭頸慢慢地伸長了。

     徐盛、丁奉倒吃一驚:怎麼,你知道我們來殺你了,故意把頭頸伸伸長,讓我們動起手來方便些,是嗎?又咕道:&ldquo真是昏了!真是昏了!&rdquo你們越說昏了,他的頭頸也就伸得越長。

     二位将軍,你們看看仔細呀!伏台的到底是不是諸葛亮。

    孔明豈肯呆在這裡白白等死,這是他的高徒周濟在為其先生盡忠效力啊!孔明的第三次登壇是算準了時辰的。

    從大營出來,同周濟二人走得極慢。

    到馬忠營内再耽擱一會。

    見一旁點燃的時辰香上卯時将完,辰時快到,才起身帶着周濟出馬忠的營頭。

    前兩次上壇都除掉綸巾鶴氅的,這次卻不然,隻是脫去靴襪,拖着草拖鞋一路進山套。

    到了七星壇上,叫周濟站在旁邊看,他自己仍舊拿着淨盂、桃木劍假裝四方祝告,實際上眼睛一直在注意四周的旗幡。

    到卯末辰初,見旗幡突然從東南飄向西北。

    東風來了。

    心想,它來了,我要去了。

    便對周濟講,賢契,天神天将馬上要到了,我要到江邊去迎接他們。

    但現在還不能斷定他們究竟是不是坐船來,或許騎着馬從南天門下來亦未可知。

    如果我到江邊去接,而他們卻在山頂上接了腳之後上七星壇來了,一看我不在壇上,他們馬上就要走的。

    一回到天上去,再請就請不到了。

    他們生了氣,東風也就借不到了。

    反過來,我在這裡等,他們倒坐船來了,見江邊沒有人接,又要一氣而走的。

    周濟說,那怎麼辦呢?先生講,幸虧我收了你這個學生在此。

    我到江邊去接,你代替我在這裡伏台。

    天神天将上來一看,見有人在伏台,他們就不會馬上就走了。

    好在我到江邊接不着他們,立即就會回來的。

    周濟說,如果被天神天将看破伏台的不是你,而是我的話,他們要發脾氣的!孔明說,不妨,你隻要穿上我這身衣服就行了。

    孔明就叫他伏在台上。

    自己把綸巾摘下來,往他頭上一套。

    綸巾的尺寸大,周濟的腦袋小,一套上去,前面罩到眉毛上,兩邊蓋沒耳朵尖。

    孔明再把鶴氅卸下來,往周濟身上一披。

    孔明身高八尺,周濟身材矮小,鶴氅披上去,上面的領圈接牢綸巾,兩邊包過去把耳朵也包住,下面連鬓腳都遮沒。

    孔明叮囑道,我不叫你站起來,你無論如何不能動,也不準開口。

    但有一句話要牢牢記住:聽到靴子聲、铠甲聲,便要把頭頸伸長。

    周濟十分認真地回答道:&ldquo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