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七星壇諸葛亮祭風 南屏江周公瑾除患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回 七星壇諸葛亮祭風 南屏江周公瑾除患
馬忠把孔明和魯肅送到營前,拱拱手,見他們往壇前去,立即派人去回複都督。
周瑜得悉孔明披頭散發、短衣赤足,開始初次登壇,雖則明知諸葛亮的本領非千裡之才可比,但總有點疑慮不解:難道天公獨與他有情,肯借他三天東風?便吩咐手下仔細察看諸葛亮上壇之後的情景。
那五百小兵一見軍師進山套,知道他要登壇祭風了,立即按方才的吩咐,各就各位,上下三層,四面八方站着,個個低頭閉目。
壇上的手執七星旗幡,壇下的垂手肅立,井然有序。
魯肅到七星壇下站定,捋須觀看,隻覺得這種所象森嚴的場合有點令人毛骨悚然。
又見諸葛亮這種小心翼翼、謹慎從事的神态,更感到真實可信。
孔明在壇下邊脫去了草拖鞋,赤着腳,在西北風中噔噔噔噔地登臨七星壇,直至頂層。
&ldquo呼――&rdquo凜冽的西風從山套口灌進來,站在高阜之處更覺寒風直透肌骨。
四下的旗幡&ldquo啪&hellip&hellip&rdquo忽兒吹皺,急兒展平,整個土壇也好象冷得瑟瑟發攔而在微微搖晃。
中間半桌上放着一隻盛滿清水的淨盂和一口桃木劍。
一應祭具,盡皆齊備。
孔明平了平氣,左手端起淨盂,右手執着桃木劍,面對正東方,挺然傲首。
魯肅站在壇下舉目向上一望,喲,好威風啊!頭發被背後來的風吹得飄了起來,面目恍惚,看上去真有點寒毛凜凜的,跟他平常那種端莊鎮靜的樣子相比,簡直是判若二人了。
看來這作法确實有道理,不是我們這般平庸之輩所能辦到的。
哎,他的嘴唇在那裡緩緩蠕動,但又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恐怕太遠了聽不見。
想必他在上天表奏達天廷,召請天神天将吧。
其實,别說你魯大夫在壇下聽不見,就是站在半桌旁的四個小兵什麼也沒有聽見。
那末,肯定是諸葛亮在默默通神,暗暗祝告啰?這是哪裡話!他深知東風屆時不請自到,豈肯做此荒唐之事?他是在嘀咕自己的事情呢:&ldquo我主劉皇叔兵敗汝南,荊襄依劉表,鎮守樊城、新野,區區彈丸之地。
城郭不固,甲兵不完;糧不繼日,軍不經練;兵不完千,将不滿十。
經徐元直走馬舉薦,我主三顧茅廬。
亮出山以來,火燒博望、新野,用水白河,破曹兵二十萬。
怎奈兵微将寡,少不勝多,以緻敗北當陽,寄迹江夏。
魯子敬江夏吊喪,亮随其出師江東,結成孫、劉聯盟,共破曹兵百萬。
但等東風降臨,赤壁火起,我主從中漁利。
欲成漢室三分天下,在此一遭也。
&rdquo 孔明說到此間,在淨盂中喝了一口清水,向東方&ldquo哺――&rdquo地噴了出去,右手的桃木劍向天一指,口中輕輕地喝了一聲:&ldquo嚯!&rdquo 魯肅見了這種無法理解的舉動,心想,這寶劍一戳,難道要戳穿南天門不成?孔明旋轉身來,面朝北方,正對着隔江屯紮的百萬曹營,口中又是念念有詞:&ldquo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欺君罔上。
興師動衆,兵下江南;屯紮赤壁,攀搭連環,欲思席卷天下。
但等東風起處,管教你灰飛煙滅,傾家蕩産。
&rdquo說完,又喝一口清水&ldquo哱&rdquo噴出去,寶劍直刺青天,低聲喝道:&ldquo嚯!&rdquo 然後再轉向西面&hellip&hellip 魯肅想,喔,看來召請天神天将要向四方通神呢。
孔明遙對周瑜的中軍大營,默誦道:&ldquo周郎啊周郎,亮自到江東以來,長江初次大戰,代你指揮将士,一仗大獲全勝,破曹軍船尾炮三十尊;你夜探曹營,亮遣甘甯相救;你缺少狼牙十萬,本軍師親赴敵營,草船借箭,助你用兵。
然而你卻恩将仇報:誘人犯法,借刀殺人,掘坑逮虎,屢屢欲害本軍師。
但等東風起,亮返回樊口山,與你戰場相會!&rdquo 孔明想,所受之氣,今後要一一奉還。
發洩完畢,口中又含了一中清水向前噴出去,把桃木劍朝西一指,對周瑜的營頭憤憤地喝一聲:&ldquo嚯!&rdquo接着移動身軀,轉向南方,俯首向下一看,隻見魯肅正仰着頭好奇地又聚精會神地對自己看着,好象想要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孔明凝視着這位寬厚大度的長者,恭敬備至,暗說道:&ldquo魯子敬仁義忠厚,體察大局,與亮江夏一見如故。
孫、劉聯兵,全仗大夫傾心玉成。
周瑜數次加害于亮,而未能得逞,亦然幸得魯子敬悉力佑護。
此恩此德,亮記記在心,日後必當厚報。
&rdquo 魯肅盯着壇上的孔明看個不停,隻見他的嘴巴在動,哪裡知道他會有這麼多名堂,更不知道孔明會在這個當口擺自己的功勞,暗中感激自己。
孔明想,為人在世,首先要恩怨分明,善惡辯清,知恩報德,疾惡如仇,豈可是非混淆,做個糊塗人!借東風,是諸葛亮出師江東一個多月的最後歸結。
别人以為他在祝告四方,祈求上帝的相助。
其實不然,他卻是借了這座無人幹擾的土壇,在此暫時彌留之際,對善惡恩怨作一個正确的評價。
&ldquo通神&rdquo完畢,孔明放下淨盂,執了桃木劍,開始步罡踏鬥。
孔明雖然不是真的道士,也從來沒有學過這套東西。
但是他生來聰明,再複雜的東西都能掌握,這種小玩藝兒根本不在話下,看看就會了。
而且裝得活龍活現,照樣走出禹步來――所謂禹步,是大禹因治水多年,下肢受了風濕,走路發拐。
而道士步罡踏鬥就要學他這種走法。
道教的祖師是老聃,與大禹毫無關系,為什麼要走禹步?真有點莫名其妙。
這就叫做迷信,東拉西扯,牽強附會――孔明一邊走,一邊在想,二十天之前,我交給主公一封錦囊,叫他今晚派趙雲改扮漁舟到南屏江來接我。
此時想必子龍早已來了。
步罡踏鬥之後,孔明把桃木劍往半桌上一放,雙肘往桌上一撐,上身撲在桌上。
魯肅看了心想,這個動作我懂的,名為&ldquo伏台&rdquo,就是在等候天神天将的降臨。
孔明伏什麼鬼的台,騙騙老實人,全是假的!隻因他一向斯斯文文,從未象今天這樣手舞足蹈過,所以時間一長,氣也有點喘,借伏台為名,乘機休息一會。
按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伏了二十分鐘,突然&ldquo轟&rdquo地挺直身子,劍眉倒豎,俊目圓睜,面露殺氣&hellip&hellip魯肅猛吃一驚:孔明向來非常和善,逢人遇事總是面帶微笑,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殺氣騰騰的形狀。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隻見他左手端淨盂,右手執了桃木劍,從七星壇上&ldquo噔噔噔噔&rdquo直沖下來&hellip&hellip早已說過,有個眼開眼閉的小兵一直在眄着眼睛偷看。
此人站在第二層東邊第三個。
見諸葛亮從壇上奔下來,到下面,拖起草拖鞋,踢裡趿拉往南屏江邊沖去。
這小兵想,方才他還說天神天将是騎了馬從南天門下來,到山頂上接腳的,怎麼現在将改乘航船,從水路上來,所以他到江邊去恭迎了。
其實,孔明是去摸摸底,偵察一番:趙子龍的漁船來了沒有?如果船已到此,我在壇上也就更加放心了。
即使被周瑜看出破綻,我再逃走也不成問題。
先生一口氣奔到江邊。
雖然七星壇離江邊半裡路還到些,但山套彎彎曲曲,壇上壇下的小兵一點都看不到諸葛亮的動靜;然而,七星壇上面的燈光卻可以射到江邊。
孔明站定身子,舉目對江面上環顧一望,隻見白浪滔滔,夜幕沉沉,别說漁船沒有一隻,就是木闆也難以找到一塊,真可謂片闆全無。
兩邊江灘上的蘆葦茂密,随着晚風搖搖擺擺。
四周冷清清、靜悄悄,杳無人影。
隻有風聲、水聲、浪聲混雜在一起,響成一片。
孔明不見漁船,心裡有點着急了。
心想,我在錦囊上宣得清清楚楚,而且旁邊畫了好多圈圈,意思就是叫主公切記切記,不能有一點疏虞。
莫非東家搞錯日子了,把今天十九當作十八了?啊呀,主公啊,你把日子一記錯,我的腦袋就難保了!不過,諸葛亮畢竟是個沉着冷靜的人,再翻過來一想,現在才初次登壇,離東風起還早,可能趙雲還在路上,不一會就将到達。
料想主公決不會在此生死攸關的時候耽誤大事。
于是,孔明在淨盂裡喝了一口冷水,向江面上猛地噴出去,用桃木劍朝對江使勁一戳,厲聲一喝:&ldquo嚯!&rdquo看官要問,既然借東風是假的,諸葛亮在七星壇是為了避免被周瑜看出破綻,所以要做得滴水不漏,無懈可擊。
那末,這裡四顧無人,他還要&ldquo嚯&rdquo什麼呢?須知,諸葛亮做事一向謹慎穩重,處處小心周到,尤其此番在三江用計,更要步步為營,小心在意。
他想,俗話說,&ldquo家眼不見野眼見&rdquo,我以為四下無人,放松了戒備,倘或暗底裡倒有人窺探我的動靜呢?他們見我煞有介事地奔到江邊,總以為我有所作為,結果毫無行動,就會生疑。
一禀報周瑜,馬上會引起他關于我從水路上遁逃的遐想。
他若派兵把這裡的各個江口都封鎖住,這下我真的是死路一條了,趙子龍本領再大也沒有用,這是在水裡,由不得他沖殺的。
為山九仞,功虧一篑;千裡長堤,毀于蟻穴,這種事情往往會發生。
我有&ldquo嚯&rdquo沒&ldquo嚯&rdquo,譬如不&ldquo嚯&rdquo,反正不要什麼功本的。
孔明這一連串的動作做完,回上七星壇,把淨盂和桃木劍放好,宣布初次登壇結束,大家可以休息一會了。
孔明又回下壇來。
小兵都上前見過軍師。
孔明問,方才你們都看我借東風了嗎?怎麼不看!憑你如何恐吓,偷看的人還是不止一
周瑜得悉孔明披頭散發、短衣赤足,開始初次登壇,雖則明知諸葛亮的本領非千裡之才可比,但總有點疑慮不解:難道天公獨與他有情,肯借他三天東風?便吩咐手下仔細察看諸葛亮上壇之後的情景。
那五百小兵一見軍師進山套,知道他要登壇祭風了,立即按方才的吩咐,各就各位,上下三層,四面八方站着,個個低頭閉目。
壇上的手執七星旗幡,壇下的垂手肅立,井然有序。
魯肅到七星壇下站定,捋須觀看,隻覺得這種所象森嚴的場合有點令人毛骨悚然。
又見諸葛亮這種小心翼翼、謹慎從事的神态,更感到真實可信。
孔明在壇下邊脫去了草拖鞋,赤着腳,在西北風中噔噔噔噔地登臨七星壇,直至頂層。
&ldquo呼――&rdquo凜冽的西風從山套口灌進來,站在高阜之處更覺寒風直透肌骨。
四下的旗幡&ldquo啪&hellip&hellip&rdquo忽兒吹皺,急兒展平,整個土壇也好象冷得瑟瑟發攔而在微微搖晃。
中間半桌上放着一隻盛滿清水的淨盂和一口桃木劍。
一應祭具,盡皆齊備。
孔明平了平氣,左手端起淨盂,右手執着桃木劍,面對正東方,挺然傲首。
魯肅站在壇下舉目向上一望,喲,好威風啊!頭發被背後來的風吹得飄了起來,面目恍惚,看上去真有點寒毛凜凜的,跟他平常那種端莊鎮靜的樣子相比,簡直是判若二人了。
看來這作法确實有道理,不是我們這般平庸之輩所能辦到的。
哎,他的嘴唇在那裡緩緩蠕動,但又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恐怕太遠了聽不見。
想必他在上天表奏達天廷,召請天神天将吧。
其實,别說你魯大夫在壇下聽不見,就是站在半桌旁的四個小兵什麼也沒有聽見。
那末,肯定是諸葛亮在默默通神,暗暗祝告啰?這是哪裡話!他深知東風屆時不請自到,豈肯做此荒唐之事?他是在嘀咕自己的事情呢:&ldquo我主劉皇叔兵敗汝南,荊襄依劉表,鎮守樊城、新野,區區彈丸之地。
城郭不固,甲兵不完;糧不繼日,軍不經練;兵不完千,将不滿十。
經徐元直走馬舉薦,我主三顧茅廬。
亮出山以來,火燒博望、新野,用水白河,破曹兵二十萬。
怎奈兵微将寡,少不勝多,以緻敗北當陽,寄迹江夏。
魯子敬江夏吊喪,亮随其出師江東,結成孫、劉聯盟,共破曹兵百萬。
但等東風降臨,赤壁火起,我主從中漁利。
欲成漢室三分天下,在此一遭也。
&rdquo 孔明說到此間,在淨盂中喝了一口清水,向東方&ldquo哺――&rdquo地噴了出去,右手的桃木劍向天一指,口中輕輕地喝了一聲:&ldquo嚯!&rdquo 魯肅見了這種無法理解的舉動,心想,這寶劍一戳,難道要戳穿南天門不成?孔明旋轉身來,面朝北方,正對着隔江屯紮的百萬曹營,口中又是念念有詞:&ldquo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欺君罔上。
興師動衆,兵下江南;屯紮赤壁,攀搭連環,欲思席卷天下。
但等東風起處,管教你灰飛煙滅,傾家蕩産。
&rdquo說完,又喝一口清水&ldquo哱&rdquo噴出去,寶劍直刺青天,低聲喝道:&ldquo嚯!&rdquo 然後再轉向西面&hellip&hellip 魯肅想,喔,看來召請天神天将要向四方通神呢。
孔明遙對周瑜的中軍大營,默誦道:&ldquo周郎啊周郎,亮自到江東以來,長江初次大戰,代你指揮将士,一仗大獲全勝,破曹軍船尾炮三十尊;你夜探曹營,亮遣甘甯相救;你缺少狼牙十萬,本軍師親赴敵營,草船借箭,助你用兵。
然而你卻恩将仇報:誘人犯法,借刀殺人,掘坑逮虎,屢屢欲害本軍師。
但等東風起,亮返回樊口山,與你戰場相會!&rdquo 孔明想,所受之氣,今後要一一奉還。
發洩完畢,口中又含了一中清水向前噴出去,把桃木劍朝西一指,對周瑜的營頭憤憤地喝一聲:&ldquo嚯!&rdquo接着移動身軀,轉向南方,俯首向下一看,隻見魯肅正仰着頭好奇地又聚精會神地對自己看着,好象想要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孔明凝視着這位寬厚大度的長者,恭敬備至,暗說道:&ldquo魯子敬仁義忠厚,體察大局,與亮江夏一見如故。
孫、劉聯兵,全仗大夫傾心玉成。
周瑜數次加害于亮,而未能得逞,亦然幸得魯子敬悉力佑護。
此恩此德,亮記記在心,日後必當厚報。
&rdquo 魯肅盯着壇上的孔明看個不停,隻見他的嘴巴在動,哪裡知道他會有這麼多名堂,更不知道孔明會在這個當口擺自己的功勞,暗中感激自己。
孔明想,為人在世,首先要恩怨分明,善惡辯清,知恩報德,疾惡如仇,豈可是非混淆,做個糊塗人!借東風,是諸葛亮出師江東一個多月的最後歸結。
别人以為他在祝告四方,祈求上帝的相助。
其實不然,他卻是借了這座無人幹擾的土壇,在此暫時彌留之際,對善惡恩怨作一個正确的評價。
&ldquo通神&rdquo完畢,孔明放下淨盂,執了桃木劍,開始步罡踏鬥。
孔明雖然不是真的道士,也從來沒有學過這套東西。
但是他生來聰明,再複雜的東西都能掌握,這種小玩藝兒根本不在話下,看看就會了。
而且裝得活龍活現,照樣走出禹步來――所謂禹步,是大禹因治水多年,下肢受了風濕,走路發拐。
而道士步罡踏鬥就要學他這種走法。
道教的祖師是老聃,與大禹毫無關系,為什麼要走禹步?真有點莫名其妙。
這就叫做迷信,東拉西扯,牽強附會――孔明一邊走,一邊在想,二十天之前,我交給主公一封錦囊,叫他今晚派趙雲改扮漁舟到南屏江來接我。
此時想必子龍早已來了。
步罡踏鬥之後,孔明把桃木劍往半桌上一放,雙肘往桌上一撐,上身撲在桌上。
魯肅看了心想,這個動作我懂的,名為&ldquo伏台&rdquo,就是在等候天神天将的降臨。
孔明伏什麼鬼的台,騙騙老實人,全是假的!隻因他一向斯斯文文,從未象今天這樣手舞足蹈過,所以時間一長,氣也有點喘,借伏台為名,乘機休息一會。
按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伏了二十分鐘,突然&ldquo轟&rdquo地挺直身子,劍眉倒豎,俊目圓睜,面露殺氣&hellip&hellip魯肅猛吃一驚:孔明向來非常和善,逢人遇事總是面帶微笑,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殺氣騰騰的形狀。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隻見他左手端淨盂,右手執了桃木劍,從七星壇上&ldquo噔噔噔噔&rdquo直沖下來&hellip&hellip早已說過,有個眼開眼閉的小兵一直在眄着眼睛偷看。
此人站在第二層東邊第三個。
見諸葛亮從壇上奔下來,到下面,拖起草拖鞋,踢裡趿拉往南屏江邊沖去。
這小兵想,方才他還說天神天将是騎了馬從南天門下來,到山頂上接腳的,怎麼現在将改乘航船,從水路上來,所以他到江邊去恭迎了。
其實,孔明是去摸摸底,偵察一番:趙子龍的漁船來了沒有?如果船已到此,我在壇上也就更加放心了。
即使被周瑜看出破綻,我再逃走也不成問題。
先生一口氣奔到江邊。
雖然七星壇離江邊半裡路還到些,但山套彎彎曲曲,壇上壇下的小兵一點都看不到諸葛亮的動靜;然而,七星壇上面的燈光卻可以射到江邊。
孔明站定身子,舉目對江面上環顧一望,隻見白浪滔滔,夜幕沉沉,别說漁船沒有一隻,就是木闆也難以找到一塊,真可謂片闆全無。
兩邊江灘上的蘆葦茂密,随着晚風搖搖擺擺。
四周冷清清、靜悄悄,杳無人影。
隻有風聲、水聲、浪聲混雜在一起,響成一片。
孔明不見漁船,心裡有點着急了。
心想,我在錦囊上宣得清清楚楚,而且旁邊畫了好多圈圈,意思就是叫主公切記切記,不能有一點疏虞。
莫非東家搞錯日子了,把今天十九當作十八了?啊呀,主公啊,你把日子一記錯,我的腦袋就難保了!不過,諸葛亮畢竟是個沉着冷靜的人,再翻過來一想,現在才初次登壇,離東風起還早,可能趙雲還在路上,不一會就将到達。
料想主公決不會在此生死攸關的時候耽誤大事。
于是,孔明在淨盂裡喝了一口冷水,向江面上猛地噴出去,用桃木劍朝對江使勁一戳,厲聲一喝:&ldquo嚯!&rdquo看官要問,既然借東風是假的,諸葛亮在七星壇是為了避免被周瑜看出破綻,所以要做得滴水不漏,無懈可擊。
那末,這裡四顧無人,他還要&ldquo嚯&rdquo什麼呢?須知,諸葛亮做事一向謹慎穩重,處處小心周到,尤其此番在三江用計,更要步步為營,小心在意。
他想,俗話說,&ldquo家眼不見野眼見&rdquo,我以為四下無人,放松了戒備,倘或暗底裡倒有人窺探我的動靜呢?他們見我煞有介事地奔到江邊,總以為我有所作為,結果毫無行動,就會生疑。
一禀報周瑜,馬上會引起他關于我從水路上遁逃的遐想。
他若派兵把這裡的各個江口都封鎖住,這下我真的是死路一條了,趙子龍本領再大也沒有用,這是在水裡,由不得他沖殺的。
為山九仞,功虧一篑;千裡長堤,毀于蟻穴,這種事情往往會發生。
我有&ldquo嚯&rdquo沒&ldquo嚯&rdquo,譬如不&ldquo嚯&rdquo,反正不要什麼功本的。
孔明這一連串的動作做完,回上七星壇,把淨盂和桃木劍放好,宣布初次登壇結束,大家可以休息一會了。
孔明又回下壇來。
小兵都上前見過軍師。
孔明問,方才你們都看我借東風了嗎?怎麼不看!憑你如何恐吓,偷看的人還是不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