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七星壇諸葛亮祭風 南屏江周公瑾除患
關燈
小
中
大
個。
我說書的無非是把那個眼開眼閉的小兵作一個典型的代表而已。
現在經先生這麼并無惡意地一問,大家都很老實,紛紛答道,&ldquo我看的。
&rdquo&ldquo我也窺了一窺。
&rdquo&hellip&hellip 孔明問:&ldquo好看嗎?&rdquo 大家搖搖頭,說,憑良心講,這樣的仗劍祭風一點都沒啥好看。
不知二次登壇可能有些變化? 孔明說,二次登壇和方才一模一樣,毫無變化。
――說了有變化,你們要不死心的,等一下還是要看的,第三次還是要看,我逃起來就麻煩了。
諸葛亮也明白,光靠恫吓是沒有用的。
越是不準他們看,他們就越要看一個徹底,因為好奇。
那就讓你們看一看初次登壇。
你們把希望寄托得越大,看了以後也就越失望。
我再告訴你們,二次,三次的登壇,與初次的情景完全一樣,到後來,你們就會自覺自願地不要看了。
兵家雲:&ldquo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rdquo諺語道:&ldquo好曲子不唱三遍。
&rdquo如此單調乏味的表演,看一遍已足夠江中這些人的好奇心了。
二次登壇時,即使還有個把人不時地偷看,但一看果然與初次的一般無二,早已厭煩了。
第三次就肯定沒有人看了。
我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溜之大吉了。
孔明又吩咐手下人,把淨盂裡的清水加滿,準備第二次登壇。
魯肅走上前對孔明把手拱拱:&ldquo軍師辛苦了。
&rdquo&ldquo理所應當。
&rdquo&ldquo回營歇息去吧。
&rdquo&ldquo請。
&rdquo 兩人出山套。
馬忠早在營前迎接。
孔明就在馬忠的營内稍事休息,與魯肅談談說說。
馬忠私下裡命手下将孔明初次登壇的詳細情況去向都督回複。
手下到大帳,将諸葛亮初次登壇前後情形繪聲繪色地叙述了一遍:起初他在壇上四方通神,接着步罡踏鬥,再伏了一會兒台,最後奔向江邊噴水,片刻之後又回到壇上。
現在正在馬将軍營中休息。
大都督聽完這番話,沒有發現其中有什麼可疑之事。
心想,看來現在孔明不會到我這兒來了,要等到二次登壇完畢之後再會來吃素齋了。
因此吩咐手下,繼續打探,及時禀報。
孔明在馬忠營内休息半個時辰光景,方傳令二次登壇。
起身出營,往山套而去。
魯肅也起身相随。
馬忠把他們送到營前。
五百小兵聽得軍師令下,早已各就各位站立妥當。
這一次除了那個眼開眼閉的小兵還不甘心以外,基本上沒有人再有興趣偷看了。
孔明仍舊老一套:先是四方祝告,接着步罡踏鬥,最後伏台;伏了十分鐘台後,端淨盂,執木劍,直步下七星壇,拖了草拖鞋往江邊而去。
那個眼開眼閉的家夥見了心想:他又往江邊去了?大概方才天神天将沒有趕上航船,誤點了,改乖下一班船,所以他又去接了,看來這次要來了,讓我作好準備。
――純粹在胡思亂想。
其實,孔明即使上一次就看到了趙子龍的漁船,這一次仍舊要奔進去的。
他這是一條疲兵之計,好比是寫文章的伏筆,第一次、第二次都是進去了一下就出來的,第三次進去後,大家以為他出來是不成問題的,同前兩次一樣,馬上就會出來的。
不料他這次進去之後就不出來了,上了趙雲的漁舟一直朝樊口山去了。
所以。
這兩進兩出等于是一種麻醉劑,使所有的人都不提防他會不聲不響地從那裡溜掉,而且一下子還難以發覺。
現在因為第一次沒有看見趙雲的船,第二次就更加非去不可了。
孔明奔到江邊一看,江面上依然空空如也,片闆全無。
這下孔明真的有點急了。
心想,皇叔他絕不會拆我的爛污,到現在還不來,其中必有緣故。
會不會是趙雲在半路上遇上什麼意外事情,耽擱了時間?好在還有近半夜天的時光,相信子龍智勇雙全,不負我和皇叔之望,定能及時趕到的。
孔明暗暗囑咐自己:冷靜些,不必急躁。
他喝一口清水噴出去,寶劍對空一指,&ldquo嚯!&rdquo再回轉身來。
眼開眼閉的小兵下看,天神天将又沒有接到。
心想,這天神天将的脾氣跟他諸葛亮倒頗有相似之處,就象劉備三顧茅廬一樣,也要三請才肯來呢。
孔明回到壇上,放下淨盂、木劍,宣布二次登壇結束,大家休息一會。
孔明與魯肅出山套,到馬忠營裡。
諸葛亮暗算思量道:東風要在辰時初刻起,我第三次登壇就要捱到卯時将完成時才開始。
這樣,在時間上正好銜接起來,旁人方才信以為真。
現在時光還早呢,我再到大營裡去喝一會酒,和周瑜見一次面,讓他感到我&ldquo心頭無事涼飕飕&rdquo,根本沒有想要逃走的意圖。
所以孔明把發帚理好,戴上綸巾,穿好鶴氅,套上靴襪。
魯大夫一看,知道第三次登壇要相隔很長一段時間,便問:&ldquo軍師哪裡去?&rdquo &ldquo亮往都督營中一去。
大夫可要同往?&rdquo&ldquo下官有些俗事,稍停再見。
&rdquo其實魯肅也看得乏味而厭倦,實在沒啥看出來中,轉念要去睡覺了。
原以為借東風乃是千載難逢的奇事,少睡一夜覺,飽飽眼福。
哪裡想得到卻隻有這麼幾下子就守結了,真有點大失所望。
而且第三次登壇還不知要到什麼時候呢,沒有這樣的雅興再等了。
反正東風能否借到,隻要擡着看看天好了。
所以,等一下孔明逃走時,魯子敬非便不知道,而且也不在場。
周瑜已經得報:孔明二次登壇完畢,正向大營而來,便故意裝得一無所知。
直到孔明走進寝帳,見過禮之後,才吩咐手下把暖着的素齋端上來,杯箸放好。
招呼道:&ldquo軍師祭風辛苦了,請用酒。
&rdquo&ldquo都督請。
&rdquo&ldquo請問軍師借風之事可有眉目否?&rdquo孔明想,雖然你早派人打探得一清二楚,但我隻當你還不知道。
孔明便把兩次登壇的情形複述了遍:我四方祝告,上天表,召請天将;兩度去往江邊恭迎,皆未接到。
想必定要三次登壇之後,天神天将才肯降臨凡間。
&ldquo那末,先生,何時能有東風?&rdquo&ldquo亮早就說過,需要三次登壇,召到天将之後,方能借得東風。
&rdquo孔明嘴上在敷衍,心裡在盤算:兩次到江邊都沒有看到趙子龍的漁船。
雖然我相信他是肯定會來的,但恐怕時間要晚了。
東風一起,周瑜馬上要派人到七星壇去殺我。
他們見我不在壇上,必定立刻追往江邊。
因為西頭的口子有馬忠把守着,就象捏住了瓶口一樣。
如果到那時趙雲的船還沒有來,前有長江攔截,後有周瑜趕到,真可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怎麼辦呢?我又無回天之力,可以叫東風推遲一點來的!即使那裡子龍的船已經趕到,但我事先不知道它泊在哪裡,我還是無法從死裡逃生。
當然,我這裡發現東風要比周瑜營裡早,但畢竟是有限的,早不了多少時間。
他們大将的馬來得快,不消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趕到,我的性命仍然有危險。
看來這條脫身計還得充實一點内容進去:要有一個人代替我在七星壇上伏台,讓徐盛、丁奉瞎貓拖了死老鼠,把這個假諸葛亮一劍殺掉,然後提着腦袋去見周瑜;周郎讓出不是我的首級,重新再命徐、丁二将來追。
這樣兩個來回,可以牽制住他們不少時間。
那裡,趙雲的船無論如何可以到了,我也可以從從容容上船而去了。
就是說,在金蟬脫殼計中還要加一條緩兵之計,準備好一個替死鬼。
本來我也打算要在七星壇上放一個替身的,但是絕對不要置他于死命的。
現在因為趙雲的船至今未到,情況有變,為了保險起見,隻得讓一個人受此不白之冤,做刀下之鬼了。
那末,叫誰替死呢?找個小兵?不作興的。
雖然是個無名小兵卒,但他既未犯法造孽,又與我無仇無冤,怎能叫他做個屈死鬼呢?最好找一個與周瑜有點關系的人,此人一死,也好讓周郎傷感一番。
因為臨江會時,他企圖謀害我主劉皇叔,幸得關雲長相随保駕,陰謀未遂。
否則主公一死,三分天下付之東流,我諸葛亮與關、張弟兄不知要何等悲恸、沮喪呢!所以,也要讓他自己體驗體驗這種痛苦的滋味。
但是到哪裡去覓這樣的人呢?不可能的,隻是空想而已。
外面鼓敲五更。
孔明想,今天正巧是冬至,一年中最長的一天,如果是夏至的話,天都亮了。
但這替死鬼還沒有物色好呢。
唉,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巧事情。
正在此時,一名衛兵進來禀報:&ldquo回大都督,外面來了一位相公,姓周名濟,表字尚瑾,說是都督的胞弟,特來探望大都督的。
&rdquo怎麼,周瑜還有個弟弟叫周濟?從來沒有聽說過嘛。
的确,此事知者甚少。
因為周瑜足智多謀,&ldquo雄姿英發&rdquo,是江東的一位小輩英雄,馳名疆場,有非凡的将才,所以名聲大,人人皆知。
而這位嫡親兄弟卻跟他毫無相似之處。
外貌難看且不說,而且笨、鈍、戆三字俱全。
年紀已三十出頭,一字不識――橫劃,文不能測字,武不會練功,什麼事情都幹不來,也不會幹。
一方面是先天不足,生來低能,愚昧無知,另一方面懶惰成性,好逸惡勞,無人管束。
既不肯讀書,又不肯學藝。
尤其是阿哥二十四歲就被封為建威中郎将之後,權勢顯赫,門庭生輝,他更是依仗着哥哥的金字招牌,吃阿哥,穿阿哥,住阿哥,用阿哥,全部包在阿哥的身上。
那裡的社會是&ldquo一人得道,雞犬升天&rdquo的。
但是這位老弟實在不行,三百六十行樣樣不懂,難怪周瑜非但不給他任何官職,而且在外面連提都不願提着他。
看在父母的份上,養到他死算
我說書的無非是把那個眼開眼閉的小兵作一個典型的代表而已。
現在經先生這麼并無惡意地一問,大家都很老實,紛紛答道,&ldquo我看的。
&rdquo&ldquo我也窺了一窺。
&rdquo&hellip&hellip 孔明問:&ldquo好看嗎?&rdquo 大家搖搖頭,說,憑良心講,這樣的仗劍祭風一點都沒啥好看。
不知二次登壇可能有些變化? 孔明說,二次登壇和方才一模一樣,毫無變化。
――說了有變化,你們要不死心的,等一下還是要看的,第三次還是要看,我逃起來就麻煩了。
諸葛亮也明白,光靠恫吓是沒有用的。
越是不準他們看,他們就越要看一個徹底,因為好奇。
那就讓你們看一看初次登壇。
你們把希望寄托得越大,看了以後也就越失望。
我再告訴你們,二次,三次的登壇,與初次的情景完全一樣,到後來,你們就會自覺自願地不要看了。
兵家雲:&ldquo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rdquo諺語道:&ldquo好曲子不唱三遍。
&rdquo如此單調乏味的表演,看一遍已足夠江中這些人的好奇心了。
二次登壇時,即使還有個把人不時地偷看,但一看果然與初次的一般無二,早已厭煩了。
第三次就肯定沒有人看了。
我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溜之大吉了。
孔明又吩咐手下人,把淨盂裡的清水加滿,準備第二次登壇。
魯肅走上前對孔明把手拱拱:&ldquo軍師辛苦了。
&rdquo&ldquo理所應當。
&rdquo&ldquo回營歇息去吧。
&rdquo&ldquo請。
&rdquo 兩人出山套。
馬忠早在營前迎接。
孔明就在馬忠的營内稍事休息,與魯肅談談說說。
馬忠私下裡命手下将孔明初次登壇的詳細情況去向都督回複。
手下到大帳,将諸葛亮初次登壇前後情形繪聲繪色地叙述了一遍:起初他在壇上四方通神,接着步罡踏鬥,再伏了一會兒台,最後奔向江邊噴水,片刻之後又回到壇上。
現在正在馬将軍營中休息。
大都督聽完這番話,沒有發現其中有什麼可疑之事。
心想,看來現在孔明不會到我這兒來了,要等到二次登壇完畢之後再會來吃素齋了。
因此吩咐手下,繼續打探,及時禀報。
孔明在馬忠營内休息半個時辰光景,方傳令二次登壇。
起身出營,往山套而去。
魯肅也起身相随。
馬忠把他們送到營前。
五百小兵聽得軍師令下,早已各就各位站立妥當。
這一次除了那個眼開眼閉的小兵還不甘心以外,基本上沒有人再有興趣偷看了。
孔明仍舊老一套:先是四方祝告,接着步罡踏鬥,最後伏台;伏了十分鐘台後,端淨盂,執木劍,直步下七星壇,拖了草拖鞋往江邊而去。
那個眼開眼閉的家夥見了心想:他又往江邊去了?大概方才天神天将沒有趕上航船,誤點了,改乖下一班船,所以他又去接了,看來這次要來了,讓我作好準備。
――純粹在胡思亂想。
其實,孔明即使上一次就看到了趙子龍的漁船,這一次仍舊要奔進去的。
他這是一條疲兵之計,好比是寫文章的伏筆,第一次、第二次都是進去了一下就出來的,第三次進去後,大家以為他出來是不成問題的,同前兩次一樣,馬上就會出來的。
不料他這次進去之後就不出來了,上了趙雲的漁舟一直朝樊口山去了。
所以。
這兩進兩出等于是一種麻醉劑,使所有的人都不提防他會不聲不響地從那裡溜掉,而且一下子還難以發覺。
現在因為第一次沒有看見趙雲的船,第二次就更加非去不可了。
孔明奔到江邊一看,江面上依然空空如也,片闆全無。
這下孔明真的有點急了。
心想,皇叔他絕不會拆我的爛污,到現在還不來,其中必有緣故。
會不會是趙雲在半路上遇上什麼意外事情,耽擱了時間?好在還有近半夜天的時光,相信子龍智勇雙全,不負我和皇叔之望,定能及時趕到的。
孔明暗暗囑咐自己:冷靜些,不必急躁。
他喝一口清水噴出去,寶劍對空一指,&ldquo嚯!&rdquo再回轉身來。
眼開眼閉的小兵下看,天神天将又沒有接到。
心想,這天神天将的脾氣跟他諸葛亮倒頗有相似之處,就象劉備三顧茅廬一樣,也要三請才肯來呢。
孔明回到壇上,放下淨盂、木劍,宣布二次登壇結束,大家休息一會。
孔明與魯肅出山套,到馬忠營裡。
諸葛亮暗算思量道:東風要在辰時初刻起,我第三次登壇就要捱到卯時将完成時才開始。
這樣,在時間上正好銜接起來,旁人方才信以為真。
現在時光還早呢,我再到大營裡去喝一會酒,和周瑜見一次面,讓他感到我&ldquo心頭無事涼飕飕&rdquo,根本沒有想要逃走的意圖。
所以孔明把發帚理好,戴上綸巾,穿好鶴氅,套上靴襪。
魯大夫一看,知道第三次登壇要相隔很長一段時間,便問:&ldquo軍師哪裡去?&rdquo &ldquo亮往都督營中一去。
大夫可要同往?&rdquo&ldquo下官有些俗事,稍停再見。
&rdquo其實魯肅也看得乏味而厭倦,實在沒啥看出來中,轉念要去睡覺了。
原以為借東風乃是千載難逢的奇事,少睡一夜覺,飽飽眼福。
哪裡想得到卻隻有這麼幾下子就守結了,真有點大失所望。
而且第三次登壇還不知要到什麼時候呢,沒有這樣的雅興再等了。
反正東風能否借到,隻要擡着看看天好了。
所以,等一下孔明逃走時,魯子敬非便不知道,而且也不在場。
周瑜已經得報:孔明二次登壇完畢,正向大營而來,便故意裝得一無所知。
直到孔明走進寝帳,見過禮之後,才吩咐手下把暖着的素齋端上來,杯箸放好。
招呼道:&ldquo軍師祭風辛苦了,請用酒。
&rdquo&ldquo都督請。
&rdquo&ldquo請問軍師借風之事可有眉目否?&rdquo孔明想,雖然你早派人打探得一清二楚,但我隻當你還不知道。
孔明便把兩次登壇的情形複述了遍:我四方祝告,上天表,召請天将;兩度去往江邊恭迎,皆未接到。
想必定要三次登壇之後,天神天将才肯降臨凡間。
&ldquo那末,先生,何時能有東風?&rdquo&ldquo亮早就說過,需要三次登壇,召到天将之後,方能借得東風。
&rdquo孔明嘴上在敷衍,心裡在盤算:兩次到江邊都沒有看到趙子龍的漁船。
雖然我相信他是肯定會來的,但恐怕時間要晚了。
東風一起,周瑜馬上要派人到七星壇去殺我。
他們見我不在壇上,必定立刻追往江邊。
因為西頭的口子有馬忠把守着,就象捏住了瓶口一樣。
如果到那時趙雲的船還沒有來,前有長江攔截,後有周瑜趕到,真可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怎麼辦呢?我又無回天之力,可以叫東風推遲一點來的!即使那裡子龍的船已經趕到,但我事先不知道它泊在哪裡,我還是無法從死裡逃生。
當然,我這裡發現東風要比周瑜營裡早,但畢竟是有限的,早不了多少時間。
他們大将的馬來得快,不消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趕到,我的性命仍然有危險。
看來這條脫身計還得充實一點内容進去:要有一個人代替我在七星壇上伏台,讓徐盛、丁奉瞎貓拖了死老鼠,把這個假諸葛亮一劍殺掉,然後提着腦袋去見周瑜;周郎讓出不是我的首級,重新再命徐、丁二将來追。
這樣兩個來回,可以牽制住他們不少時間。
那裡,趙雲的船無論如何可以到了,我也可以從從容容上船而去了。
就是說,在金蟬脫殼計中還要加一條緩兵之計,準備好一個替死鬼。
本來我也打算要在七星壇上放一個替身的,但是絕對不要置他于死命的。
現在因為趙雲的船至今未到,情況有變,為了保險起見,隻得讓一個人受此不白之冤,做刀下之鬼了。
那末,叫誰替死呢?找個小兵?不作興的。
雖然是個無名小兵卒,但他既未犯法造孽,又與我無仇無冤,怎能叫他做個屈死鬼呢?最好找一個與周瑜有點關系的人,此人一死,也好讓周郎傷感一番。
因為臨江會時,他企圖謀害我主劉皇叔,幸得關雲長相随保駕,陰謀未遂。
否則主公一死,三分天下付之東流,我諸葛亮與關、張弟兄不知要何等悲恸、沮喪呢!所以,也要讓他自己體驗體驗這種痛苦的滋味。
但是到哪裡去覓這樣的人呢?不可能的,隻是空想而已。
外面鼓敲五更。
孔明想,今天正巧是冬至,一年中最長的一天,如果是夏至的話,天都亮了。
但這替死鬼還沒有物色好呢。
唉,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巧事情。
正在此時,一名衛兵進來禀報:&ldquo回大都督,外面來了一位相公,姓周名濟,表字尚瑾,說是都督的胞弟,特來探望大都督的。
&rdquo怎麼,周瑜還有個弟弟叫周濟?從來沒有聽說過嘛。
的确,此事知者甚少。
因為周瑜足智多謀,&ldquo雄姿英發&rdquo,是江東的一位小輩英雄,馳名疆場,有非凡的将才,所以名聲大,人人皆知。
而這位嫡親兄弟卻跟他毫無相似之處。
外貌難看且不說,而且笨、鈍、戆三字俱全。
年紀已三十出頭,一字不識――橫劃,文不能測字,武不會練功,什麼事情都幹不來,也不會幹。
一方面是先天不足,生來低能,愚昧無知,另一方面懶惰成性,好逸惡勞,無人管束。
既不肯讀書,又不肯學藝。
尤其是阿哥二十四歲就被封為建威中郎将之後,權勢顯赫,門庭生輝,他更是依仗着哥哥的金字招牌,吃阿哥,穿阿哥,住阿哥,用阿哥,全部包在阿哥的身上。
那裡的社會是&ldquo一人得道,雞犬升天&rdquo的。
但是這位老弟實在不行,三百六十行樣樣不懂,難怪周瑜非但不給他任何官職,而且在外面連提都不願提着他。
看在父母的份上,養到他死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