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南屏破土孔明築壇 三江解糧伯言陷衷
關燈
小
中
大
吳侯,說軍中急需&lsquo大糧&rsquo二十船。
今日,卑職便是奉了吳侯鈞旨,将這二十條&lsquo糧船&rsquo解到軍前交割。
喏,有吳侯的将令與公文在此。
&rdquo&ldquo噢,哦!&rdquo周瑜接過文書一看,好極了,這二十條火船來得正是時候!說一聲:&ldquo先生辛苦了!&rdquo&ldquo理當效力。
&rdquo都督便命一個心腹到内帳去取了一支令箭,連同這角公文一起送往西山江,請黃老将軍馬上來驗收這二十船&ldquo軍糧&rdquo。
此時帳上已掌燈。
都督設宴款待陸遜。
酒過三巡,那個心腹回來複命。
說,黃老将軍驗收已畢,公文上已經批過了。
周瑜叫他把令箭放回原處,自己在文書上再批了一筆,然後還給陸遜。
陸伯言想,這樁公事已經完畢。
但是,既然到了這裡,總不能空手而歸吧!多少也應當出一點力,大小也該立一點功勞。
哎,都督不是準備火攻破曹嗎?放火必須順風;冬天隻有頂頭的西北風,逆風不能縱火。
他心裡一定十分着急,因為他是不懂天文的。
你看他的人也瘦多了,也許就是為了這個緣故吧?那末,讓我來安安他的心:我已經看出來了,就在這一、兩天裡,将有東南風降臨,約摸刮一天一夜。
――他這份天氣預報不夠準确。
非但把東南風少算了兩天兩夜,而且算不準具體的起訖時間。
可見他的天文比起諸葛亮來,還要差一些。
不過,能夠看出有東南風,也足夠把孔明吓一跳了――陸遜想,我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都督,讓他可以馬上作好火攻的準備,不就是一樁大功嗎?――孔明的腦袋已經搖搖欲墜啦!――書生連忙把杯箸一放,對周瑜把手一拱道:&ldquo恭喜大都督!賀喜大都督!&rdquo他故意這樣沒頭沒腦地來這麼一句,想勾起大都督對這句話的興趣。
心想,你必然要問&ldquo喜從何來?&rdquo這是肯定的。
那末我就跟你說,近日内将有一天一夜東南風,正好成全你大都督的火攻之計,豈非一樁大喜麼?如果真的按他的想法去做,諸葛亮的頭和身體馬上就要脫離關系了。
嘿!說也奇怪,現在的周瑜是萬事俱備,一樣都不缺,東風承包給諸葛亮,他偏偏一反常情,不問喜從何來,而隻是投之以疑問的一瞥,然後,非常冷漠地應了一聲:&ldquo然也。
&rdquo這算什麼道理呢?難道真象迷信所說的,諸葛氣數未盡,命不該絕嗎?那當然不是羅。
而是周瑜自作聰明,過于自信。
他聽到了陸遜對他的恭賀,本來正打算問一下喜從何來,突然一想,哦明白了。
諸葛亮登壇借東風這件事,肯定轟動了整個三江口,弄得滿城風雨,到處議論紛紛。
因為這種新聞實在太離奇了,神話将成為現實,是人們見所未見的,故而人人好奇,個個驚奇,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陸遜一上岸就刮到了這個風聲,而這又可以作為恭維我的資料,來向我道喜。
肯定就是這麼回事。
那末,如果我問他喜從何來,正是投其所好。
于是乎,他必然要把諸葛亮吹捧一通,說他如何如何了不起,我們江東如何如何全虧了他,說得他似神仙下凡,菩薩救世。
難道我生怕肚子裡沒有氣,故意要聽聽這種戳心的話?所以周瑜非但懶于開口,而且對他頗有反感,用一種冷冰冰的&ldquo然也&rdquo,來把對方的嘴巴堵住。
陸伯言感到十分意外。
心想,我倒好心好意來指點一下你,說不上是獻計獻策麼,總也不是廢話,對你,對江東都有好處。
你卻陰陽怪氣講一聲&ldquo然也&rdquo,難道你也知道這幾天有東風嗎?我不相信。
因問:&ldquo請問都督,怎樣&lsquo然也&rsquo?&rdquo周瑜想,好了,今天碰着一個長舌頭根,非要追根創底不可。
這要問你的羅!你恭的是什麼喜呀!哦,看來你想說是另外一件事。
哎呀!早知道這樣,我剛才就應該接你的話茬子了。
你既然未看出我的心思,倒不如讓我簡要地跟他講幾句。
便答道,如此恁般,這等這樣――&ldquo諸葛軍師可向上蒼乞借三日東風,豈非一樁大大的喜事麼?&rdquo&ldquo原來如此。
&rdquo諸葛亮的&ldquo六斤四兩&rdquo馬上就要掉下來了,還剩二兩牽住在那裡。
陸伯言聽完周瑜這番&ldquo狗屁不通&rdquo的說話,又看到都督臉上那種既神秘,又一本正經的樣子,差一點笑了出來:有這個諸葛亮想得出這種鬼花樣,也有你這位大都督居然良莠不辨會深信不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你年紀比我長十幾歲,地位比我高幾十倍,資格比我老得多,見識比我廣得多,但在這件事情上,不是我自吹自擂,你卻遠遠不如我這無名小卒。
不管東風究竟是刮一天一夜還是三天三夜,反正我知道這兩天内肯定有東風,諸葛亮休想在我陸遜面前擺這個騙局。
而你卻簡直象三歲頑童一樣,被他玩弄于掌股之間,還在自鳴得意。
你不懂天文,這是你的不足之處,但是,風這個東西是不可能借的,這一點是誰都知道的呀!你怎會相信他這種鬼話呢?難道就因為他熟知天文,因而他的一舉一動就是千真萬确,你就聽而信之,被他迷惑了嗎?不可思議!陸遜新來乍到,還不了解周瑜與孔明之間糾纏不清的矛盾,更不明白周瑜存心要借此機會殺掉諸葛亮,所以覺得詫異。
書生心裡想,諸葛亮啊諸葛亮,你也太肆無忌憚、目空一切了,把我們江東文武都當作泥塑木雕一般!你肯定沒有想到吧,江東有一個姓陸的小人物居然也懂天文,并且将要捅你一個大漏洞!隻要憑我一句話,馬上可以請你這顆六陽魁首&ldquo喬遷&rdquo!盡管你老謀深算,未雨綢缪,已經作好了溜之大吉的一切準備――七星壇故意築在南屏江邊,分明就是因為那裡逃往樊口山最近便;看來你早已交代劉備派人來接你的了。
然而,你要逃回去已經來不及了,我馬上就要向都督戳穿你的鬼把戲,周瑜要殺你,那是在所難免的了;死了,還不知道是怎麼死的,死于誰人之手。
皆因你欺人太甚,所以今天得到報應了。
我早不來,晚不來,恰恰在你将去未去之時到此三江口,就好象命運有意這樣安排,派我前來懲誅你這妖道;也是我陸某人脫穎而出、嶄露頭角的機會到了。
不但可以立下一樁大功,而且,頓時成了屠&ldquo龍&rdquo英雄,馬上可以名揚四海,威震天下。
陸遜越想越得意,越想越興奮。
不過,再一轉念,又覺得這種想法太簡單了事。
諸葛亮既然以為江東文武不足為患,那他又何必要以借風為由,準備不辭而别,潛逃過江呢?既然擔心被人識破,那又為何要冒此風險,拿自己的腦袋來開這個玩笑呢?炫耀自己?戲弄别人?不。
那都隻能是些半瓶子醋的家夥所幹的蠢事,與諸葛亮的為人是格格不入的,他才不會那樣淺薄,那樣傻呢。
我雖然沒有直接同他打交道,但早就聽說他作事十分謹慎,為人相當謙遜。
如此看來,或許是由于某種我所不了解的原因,迫使他铤而走險,不得已才這樣做的。
再說,大都督為什麼會相信這種無稽之談,背後對諸葛亮又存有什麼用心,我不得而知;方才那陰森森的&ldquo然也&rdquo二字,又該怎樣去理解呢?&hellip&hellip其中定有蹊跷。
我在這裡人生地不熟,不摸底細,怎麼可以急于判定是孔明的不是呢?還是把事情的原委弄弄清楚再說吧。
――不,也不對。
縱使他有千種緣由,萬般起因,欺騙大都督總是該殺之罪,怎麼可以為他開脫罪責呢?我若知而不言,非但無功,而且有罪,為罪犯辯解,何異于窩藏、包庇兇犯?功過利弊,我應該權衡一下,不要利令智昏。
看來,我非得說穿不可。
那末,要說就要快,别給他得到風聲溜掉了。
陸伯言的說話已經到了嘴邊,突然已戛地止住,重又咽了回去。
思忖道,且慢。
我怎麼想來想去總是在&ldquo我&rdquo這個範圍内兜圈子呢?有志者應該以天下為重,高瞻遠矚,胸襟要開闊些,往遠處看看,往大處算算啊!諸葛亮這個人非同尋常,他的生死存亡直接影響到天下局勢的變遷。
因此,我這一句話關系極為重大,有關諸葛亮的安危。
說出去容易,要收回來就不可能了;砍他的頭方便,要裝上去就别去想了!我得把牙齒築築齊,舌頭上掂掂份量才能開口呢。
待我仔細盤算盤算其中的得失:殺掉諸葛亮,對江東有什麼好處,什麼壞處?他不死,又對東吳有什麼益處,什麼害處?如果現在天下隻有我們孫、劉兩家,那末不必多說,當然殺掉諸葛亮好,江東可以少一個勁敵,便于一統天下。
然而,加了一個曹操進去,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那情形就全然不同了,事情就複雜得多了。
雖則,從種種迹象來分析,曹孟德此番是注定要敗得一塌糊塗,難以收拾。
但他地盤大,家底厚,實力強,根基深,即使百萬人馬無一生還,葬身赤壁,隻要他本人不死――他也肯定不會死的。
因為我們不可能将他團團包圍的;而他又有三十年戰場經驗和上千員戰将的緊緊護衛――他敗歸許昌之後,至多三年五載,便可養好創傷,恢複元氣,重新糾合六、七十萬人馬不
今日,卑職便是奉了吳侯鈞旨,将這二十條&lsquo糧船&rsquo解到軍前交割。
喏,有吳侯的将令與公文在此。
&rdquo&ldquo噢,哦!&rdquo周瑜接過文書一看,好極了,這二十條火船來得正是時候!說一聲:&ldquo先生辛苦了!&rdquo&ldquo理當效力。
&rdquo都督便命一個心腹到内帳去取了一支令箭,連同這角公文一起送往西山江,請黃老将軍馬上來驗收這二十船&ldquo軍糧&rdquo。
此時帳上已掌燈。
都督設宴款待陸遜。
酒過三巡,那個心腹回來複命。
說,黃老将軍驗收已畢,公文上已經批過了。
周瑜叫他把令箭放回原處,自己在文書上再批了一筆,然後還給陸遜。
陸伯言想,這樁公事已經完畢。
但是,既然到了這裡,總不能空手而歸吧!多少也應當出一點力,大小也該立一點功勞。
哎,都督不是準備火攻破曹嗎?放火必須順風;冬天隻有頂頭的西北風,逆風不能縱火。
他心裡一定十分着急,因為他是不懂天文的。
你看他的人也瘦多了,也許就是為了這個緣故吧?那末,讓我來安安他的心:我已經看出來了,就在這一、兩天裡,将有東南風降臨,約摸刮一天一夜。
――他這份天氣預報不夠準确。
非但把東南風少算了兩天兩夜,而且算不準具體的起訖時間。
可見他的天文比起諸葛亮來,還要差一些。
不過,能夠看出有東南風,也足夠把孔明吓一跳了――陸遜想,我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都督,讓他可以馬上作好火攻的準備,不就是一樁大功嗎?――孔明的腦袋已經搖搖欲墜啦!――書生連忙把杯箸一放,對周瑜把手一拱道:&ldquo恭喜大都督!賀喜大都督!&rdquo他故意這樣沒頭沒腦地來這麼一句,想勾起大都督對這句話的興趣。
心想,你必然要問&ldquo喜從何來?&rdquo這是肯定的。
那末我就跟你說,近日内将有一天一夜東南風,正好成全你大都督的火攻之計,豈非一樁大喜麼?如果真的按他的想法去做,諸葛亮的頭和身體馬上就要脫離關系了。
嘿!說也奇怪,現在的周瑜是萬事俱備,一樣都不缺,東風承包給諸葛亮,他偏偏一反常情,不問喜從何來,而隻是投之以疑問的一瞥,然後,非常冷漠地應了一聲:&ldquo然也。
&rdquo這算什麼道理呢?難道真象迷信所說的,諸葛氣數未盡,命不該絕嗎?那當然不是羅。
而是周瑜自作聰明,過于自信。
他聽到了陸遜對他的恭賀,本來正打算問一下喜從何來,突然一想,哦明白了。
諸葛亮登壇借東風這件事,肯定轟動了整個三江口,弄得滿城風雨,到處議論紛紛。
因為這種新聞實在太離奇了,神話将成為現實,是人們見所未見的,故而人人好奇,個個驚奇,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陸遜一上岸就刮到了這個風聲,而這又可以作為恭維我的資料,來向我道喜。
肯定就是這麼回事。
那末,如果我問他喜從何來,正是投其所好。
于是乎,他必然要把諸葛亮吹捧一通,說他如何如何了不起,我們江東如何如何全虧了他,說得他似神仙下凡,菩薩救世。
難道我生怕肚子裡沒有氣,故意要聽聽這種戳心的話?所以周瑜非但懶于開口,而且對他頗有反感,用一種冷冰冰的&ldquo然也&rdquo,來把對方的嘴巴堵住。
陸伯言感到十分意外。
心想,我倒好心好意來指點一下你,說不上是獻計獻策麼,總也不是廢話,對你,對江東都有好處。
你卻陰陽怪氣講一聲&ldquo然也&rdquo,難道你也知道這幾天有東風嗎?我不相信。
因問:&ldquo請問都督,怎樣&lsquo然也&rsquo?&rdquo周瑜想,好了,今天碰着一個長舌頭根,非要追根創底不可。
這要問你的羅!你恭的是什麼喜呀!哦,看來你想說是另外一件事。
哎呀!早知道這樣,我剛才就應該接你的話茬子了。
你既然未看出我的心思,倒不如讓我簡要地跟他講幾句。
便答道,如此恁般,這等這樣――&ldquo諸葛軍師可向上蒼乞借三日東風,豈非一樁大大的喜事麼?&rdquo&ldquo原來如此。
&rdquo諸葛亮的&ldquo六斤四兩&rdquo馬上就要掉下來了,還剩二兩牽住在那裡。
陸伯言聽完周瑜這番&ldquo狗屁不通&rdquo的說話,又看到都督臉上那種既神秘,又一本正經的樣子,差一點笑了出來:有這個諸葛亮想得出這種鬼花樣,也有你這位大都督居然良莠不辨會深信不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你年紀比我長十幾歲,地位比我高幾十倍,資格比我老得多,見識比我廣得多,但在這件事情上,不是我自吹自擂,你卻遠遠不如我這無名小卒。
不管東風究竟是刮一天一夜還是三天三夜,反正我知道這兩天内肯定有東風,諸葛亮休想在我陸遜面前擺這個騙局。
而你卻簡直象三歲頑童一樣,被他玩弄于掌股之間,還在自鳴得意。
你不懂天文,這是你的不足之處,但是,風這個東西是不可能借的,這一點是誰都知道的呀!你怎會相信他這種鬼話呢?難道就因為他熟知天文,因而他的一舉一動就是千真萬确,你就聽而信之,被他迷惑了嗎?不可思議!陸遜新來乍到,還不了解周瑜與孔明之間糾纏不清的矛盾,更不明白周瑜存心要借此機會殺掉諸葛亮,所以覺得詫異。
書生心裡想,諸葛亮啊諸葛亮,你也太肆無忌憚、目空一切了,把我們江東文武都當作泥塑木雕一般!你肯定沒有想到吧,江東有一個姓陸的小人物居然也懂天文,并且将要捅你一個大漏洞!隻要憑我一句話,馬上可以請你這顆六陽魁首&ldquo喬遷&rdquo!盡管你老謀深算,未雨綢缪,已經作好了溜之大吉的一切準備――七星壇故意築在南屏江邊,分明就是因為那裡逃往樊口山最近便;看來你早已交代劉備派人來接你的了。
然而,你要逃回去已經來不及了,我馬上就要向都督戳穿你的鬼把戲,周瑜要殺你,那是在所難免的了;死了,還不知道是怎麼死的,死于誰人之手。
皆因你欺人太甚,所以今天得到報應了。
我早不來,晚不來,恰恰在你将去未去之時到此三江口,就好象命運有意這樣安排,派我前來懲誅你這妖道;也是我陸某人脫穎而出、嶄露頭角的機會到了。
不但可以立下一樁大功,而且,頓時成了屠&ldquo龍&rdquo英雄,馬上可以名揚四海,威震天下。
陸遜越想越得意,越想越興奮。
不過,再一轉念,又覺得這種想法太簡單了事。
諸葛亮既然以為江東文武不足為患,那他又何必要以借風為由,準備不辭而别,潛逃過江呢?既然擔心被人識破,那又為何要冒此風險,拿自己的腦袋來開這個玩笑呢?炫耀自己?戲弄别人?不。
那都隻能是些半瓶子醋的家夥所幹的蠢事,與諸葛亮的為人是格格不入的,他才不會那樣淺薄,那樣傻呢。
我雖然沒有直接同他打交道,但早就聽說他作事十分謹慎,為人相當謙遜。
如此看來,或許是由于某種我所不了解的原因,迫使他铤而走險,不得已才這樣做的。
再說,大都督為什麼會相信這種無稽之談,背後對諸葛亮又存有什麼用心,我不得而知;方才那陰森森的&ldquo然也&rdquo二字,又該怎樣去理解呢?&hellip&hellip其中定有蹊跷。
我在這裡人生地不熟,不摸底細,怎麼可以急于判定是孔明的不是呢?還是把事情的原委弄弄清楚再說吧。
――不,也不對。
縱使他有千種緣由,萬般起因,欺騙大都督總是該殺之罪,怎麼可以為他開脫罪責呢?我若知而不言,非但無功,而且有罪,為罪犯辯解,何異于窩藏、包庇兇犯?功過利弊,我應該權衡一下,不要利令智昏。
看來,我非得說穿不可。
那末,要說就要快,别給他得到風聲溜掉了。
陸伯言的說話已經到了嘴邊,突然已戛地止住,重又咽了回去。
思忖道,且慢。
我怎麼想來想去總是在&ldquo我&rdquo這個範圍内兜圈子呢?有志者應該以天下為重,高瞻遠矚,胸襟要開闊些,往遠處看看,往大處算算啊!諸葛亮這個人非同尋常,他的生死存亡直接影響到天下局勢的變遷。
因此,我這一句話關系極為重大,有關諸葛亮的安危。
說出去容易,要收回來就不可能了;砍他的頭方便,要裝上去就别去想了!我得把牙齒築築齊,舌頭上掂掂份量才能開口呢。
待我仔細盤算盤算其中的得失:殺掉諸葛亮,對江東有什麼好處,什麼壞處?他不死,又對東吳有什麼益處,什麼害處?如果現在天下隻有我們孫、劉兩家,那末不必多說,當然殺掉諸葛亮好,江東可以少一個勁敵,便于一統天下。
然而,加了一個曹操進去,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那情形就全然不同了,事情就複雜得多了。
雖則,從種種迹象來分析,曹孟德此番是注定要敗得一塌糊塗,難以收拾。
但他地盤大,家底厚,實力強,根基深,即使百萬人馬無一生還,葬身赤壁,隻要他本人不死――他也肯定不會死的。
因為我們不可能将他團團包圍的;而他又有三十年戰場經驗和上千員戰将的緊緊護衛――他敗歸許昌之後,至多三年五載,便可養好創傷,恢複元氣,重新糾合六、七十萬人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