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南屏破土孔明築壇 三江解糧伯言陷衷
關燈
小
中
大
等待黃蓋投誠;周公瑾等待東風降臨;劉玄德等待孔明軍師的安然返回。
同樣是一夜不睡的代價,最合算的是劉備。
赤壁一燒,曹操百萬大軍的一大半家當都落到了劉備手裡,窮劉備從此摘掉了窮帽子,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成了個暴發戶。
周瑜隻是破了曹操,保住江東,自己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基本上本利相當,略有盈利。
最倒楣的是曹操這老賊,白白地丢下百萬大軍,以及難以勝數的車仗、糧草。
俗話說:&ldquo有福不會享,坐着等天亮&rdquo,他是有禍不提防,坐等吃敗仗。
魯肅離了黃蓋的船,途經西山腳下,偶爾擡頭一看,瞥見山上的三間草屋。
心想,龐士元從對江回來之後仍舊住在那裡,而且還有另外幾位有名望的山林隐士,也到這裡來聚居了。
不知這裡的飲食起居他們滿意否,反正看借風的時光還早,倒不如上山去走一趟,結訓一下這些有名之士。
魯肅信步登上西山,到草屋前,聽得裡面都在高談闊論,聲音嘈雜,好不熱鬧,便推門進去。
裡面聽得啟門聲,好幾個人同時問道:&ldquo哪一個?&rdquo&ldquo是誰啊?&rdquo魯肅對裡面一看,好極了,這裡變成了道觀哉!你看,一個個都是道家打扮,都是些素不相識的生面孔,隻有龐統是老相識,讓我上前與他打招呼吧。
所以魯肅走近幾步拱手道:&ldquo鳳雛先生,下官有禮。
龐統連忙還禮。
魯肅問道:&ldquo請問鳳雛先生,這幾位先生乃是何等人物?&rdquo龐統一一介紹。
魯肅想,他們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不能簡慢他們,便向他們唱了一個總喏:&ldquo衆位先生辱臨鄙地,魯肅求見似渴。
今日拜見,足慰平生。
下官有禮了!&rdquo隐士們對魯肅的為人也早有聽聞,知道他是一個厚道的長者。
因此,也都十分謙恭,還了一禮。
魯肅又問龐統:&ldquo列位先生到此何事?&rdquo龐統答道:&ldquo皆來觀看赤壁火攻。
&rdquo魯肅聽說他們都來看火燒,不覺脫口而出:&ldquo如此看來,軍師借風定能成功。
&rdquo龐統聽了不解其意。
心想,從來未曾聽說誰能向天借風借雨的。
我與他相處這些年,本領不相上下,他怎會呼風喚雨的呢?我怎麼不知道的呢?便問:&ldquo魯大夫,怎說孔明借風哪?&rdquo魯子敬也不管這些話是真是假,有聲有色地講給龐統聽:因為用火攻必須有東風;目前嚴冬時節隻有西北風,不能放火。
所以軍師在南屏山套裡建造七星壇一座,今晚登壇作法,向上蒼乞借三天三夜東風。
列位先生不顧旅途艱辛,莅臨賤地,觀看火燒赤壁,以下官度之,軍師定能借到東風。
龐統一聽,哎喲!孔明兄,你的花頭真不少啊!要逃就逃嘛,何必還要築壇借風、愚弄周瑜呢!你别以為無人識得此計,這裡大有人在。
龐士元本領不差,可惜器量小,他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天文不亞于孔明,打算揭孔明這張底牌,戳穿孔明的脫身計:天上來本來有風,何用孔明借!旁邊的水鏡先生見龐統眼珠一轉,知道他不動好腦筋,便輕輕咳一聲冷嗽,眼睛對他一瞪:我們誰都知道這是計策,偏你能幹,要拆這個爛污!孔明是為興漢室,煞費苦心,讓他太太平平走了算了。
你要逞強,到江夏去與他見個高下。
龐士無隻得打消方才的念頭,一笑道:&ldquo孔明兄本領出人頭地,定能借得東風。
大夫,待等東風一起,都督出兵之時,有勞大夫吩咐手下送一席酒肴到此,我等要在此西山飲酒賞火。
&rdquo魯肅想,你們山林隐士有這個閑情逸緻,真是隔江觀火。
人家隻有飲酒賞月、賞燈、賞花&hellip&hellip你們還會賞火。
這種清福隻有你們會享。
不過,俗諺雲:&ldquo火燒好看,難為人家&rdquo。
想必火燒一定也别有風味吧。
便道:&ldquo此番火攻破曹,全仗鳳雛先生巧獻連環。
這一席酒肴,乃是理所當然的了。
到那時候,下官一定命人送上山來。
告辭了。
&rdquo魯肅興沖沖地下山,回營。
周瑜見魯肅一走之後,立即派一個心腹到水營上去關照甘甯:嚴密監視二蔡,不準他們随便行動。
倘被他們把借東風一事傳過江去,我們的火攻計劃就全部被曹操知道。
接着,都督又把大将馬忠傳進帳來,給他一支令箭,吩咐道,你帶兵五百,立即到南屏山山套口架設篷帳,紮起一座臨時浮營。
表面上保護軍師,服侍卧龍先生――因為他要三次登壇,三次下壇,讓他有個落腳休息的地方――其實是封鎖口子。
如果他想逃循,立即将他拿下,千萬不可被他走漏了。
待馬忠接令而去之後,大都督又想到了一樁大事情:如果能夠借到東風,我遲至明天傍晚一定要發令開兵火燒曹營了。
但是,放火的本錢還沒有準備好呢。
我叫阚澤帶信給吳侯,請他在南徐備好二十條火船,以遣送軍糧的名義解到三江口來。
此事已經六、七天了,怎麼還不見火船來到?現在太陽已經落山,如果到明天天亮還不來,我隻得就地準備了。
你放心,孫權在這樁重大事情上,絕對不會馬虎了事的。
就在青山銜日,暮霭未升之時,長江面上有二十一艘大船扯着側逢,借着橫風溯流而上。
後面二十條船名為走舸,是一種長型運輸艦,船體狹長,速度很快。
走舸上大包大袋的貨物堆積如山,上面油布覆蓋。
粗望之間,以為真的是解到前線來的軍糧。
苦仔細打量,就會發現份量不對,船身輕而浮,不可能是糧食。
原來都是硫磺、煙硝、火藥、魚油&hellip&hellip引火之物,乃是二十條火船。
在火船的前面,是一條二号官船。
船頭上站立一位白面書生,今年隻有一十九歲,生得面如敷粉,唇若塗朱;文質彬彬,潇灑飄逸,倜傥風流。
此刻,他眺望夕陽晚霞照映下的長江景色,見高山流水都染成了一片橙紅色,好似看到了赤壁曹營的沖天火光,心中十分欣喜。
暗想,什麼時候我當上了統帥的話,一定也要用一場震驚天下的火攻。
想到此處,不禁口中自言自語:&ldquo上識天文寒暑,下知地理險峽。
在下,姓陸名遜,表字伯言。
信奉吳侯之命,解運火船二十艘前來三江。
喲,看那都督的大營已遙遙在望了。
&rdquo陸遜,本名陸議,年輕有為,是江東的後起之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休看他現在官卑職小,不過是吳侯門下一個普通的幕賓,有道是,不飛則已,飛必沖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十四年後,至黃武元年,劉備為了替關、張兩個兄弟報仇,興兵大舉伐吳。
江東敗得不堪收拾,孫權數次請降,劉備不允。
此時東吳無人敢于出任都督,孫仲謀隻得預備北面降曹。
在此緊要關頭,陸遜的好朋友阚德潤大夫力排張昭、顧雍等一班老頭兒的非議,對孫權說,若用陸遜,必敗劉備;不用伯言,江東休矣。
臣以合家性命提保!于是,&ldquo守江口書生拜大将&rdquo,陸遜任第五任大都督。
果然用了一場可以與火燒赤壁齊名的大火攻――火燒連營七百裡,挽救了瀕臨絕境的江東。
諸葛亮用火攻為劉備争來的這份家當,被陸遜用一蓬火,燒去十之七、八,劉玄德不久也就一命嗚呼了。
從此陸遜威震天下,平步青去。
到後來,以上大将軍、右都護、&ldquo并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rdquo的身份,再兼丞相之職,出将入相,&ldquo總司三事,以訓群僚&rdquo,東吳的軍政大權操于一人之手。
他的兒子陸抗,也官拜吳國大司馬、荊州牧。
孫子陸機、陸雲,都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文學家。
&ldquo除三害&rdquo中的周處,實際上就是在陸雲的教誨下棄邪歸正的。
那末,這次怎麼會派他押運火船的呢?因為陸遜知道自己年齡尚輕,涉世不深,還需要見見世面,開開眼界。
心想,赤壁鏖兵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而且是以弱制強以少勝多的戰争,若能到前線去走走、聽聽、看看,一定可以增長許多見識。
所以他自告奮勇,押解火船。
阚澤也在旁極力贊同、保舉。
于是,孫權就将此任務交付與他。
二十一條大船駛抵三江口,靠上碼頭。
岸上的哨兵問道:&ldquo什麼樣船?&rdquo&ldquo糧船。
&rdquo船上的吳兵答道。
&ldquo糧船停到西山江去。
&rdquo&ldquo不,咱們一定要停在這兒。
&rdquo陸遜捧着孫權的令箭,離舟登岸。
對哨兵道:&ldquo我等奉了吳侯之命解運大糧到此。
爾等不得多問,還須嚴加看守。
若無都督将令,一概不得私上糧船。
違者以軍法論處,格殺勿論!&rdquo哨兵聽他這般口氣,又看了看他手中的令箭,知道來頭不小,立即緘口,不敢多言。
陸伯言這才一手捧令箭,一手提袍角,徑往陸營而去。
到中軍大營門口,命門崗進去通禀。
聞得都督有請,便趨步直抵寝帳。
見周瑜居中坐定,忙施一禮道:&ldquo大都督在上,卑職陸遜參見。
&rdquo&ldquo伯言先生少禮,一旁請坐。
&rdquo&ldquo告坐。
&rdquo&ldquo先生怎樣到此?&rdquo&ldquo前者大都督有書信一封,命阚德潤大夫面呈
同樣是一夜不睡的代價,最合算的是劉備。
赤壁一燒,曹操百萬大軍的一大半家當都落到了劉備手裡,窮劉備從此摘掉了窮帽子,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成了個暴發戶。
周瑜隻是破了曹操,保住江東,自己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基本上本利相當,略有盈利。
最倒楣的是曹操這老賊,白白地丢下百萬大軍,以及難以勝數的車仗、糧草。
俗話說:&ldquo有福不會享,坐着等天亮&rdquo,他是有禍不提防,坐等吃敗仗。
魯肅離了黃蓋的船,途經西山腳下,偶爾擡頭一看,瞥見山上的三間草屋。
心想,龐士元從對江回來之後仍舊住在那裡,而且還有另外幾位有名望的山林隐士,也到這裡來聚居了。
不知這裡的飲食起居他們滿意否,反正看借風的時光還早,倒不如上山去走一趟,結訓一下這些有名之士。
魯肅信步登上西山,到草屋前,聽得裡面都在高談闊論,聲音嘈雜,好不熱鬧,便推門進去。
裡面聽得啟門聲,好幾個人同時問道:&ldquo哪一個?&rdquo&ldquo是誰啊?&rdquo魯肅對裡面一看,好極了,這裡變成了道觀哉!你看,一個個都是道家打扮,都是些素不相識的生面孔,隻有龐統是老相識,讓我上前與他打招呼吧。
所以魯肅走近幾步拱手道:&ldquo鳳雛先生,下官有禮。
龐統連忙還禮。
魯肅問道:&ldquo請問鳳雛先生,這幾位先生乃是何等人物?&rdquo龐統一一介紹。
魯肅想,他們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不能簡慢他們,便向他們唱了一個總喏:&ldquo衆位先生辱臨鄙地,魯肅求見似渴。
今日拜見,足慰平生。
下官有禮了!&rdquo隐士們對魯肅的為人也早有聽聞,知道他是一個厚道的長者。
因此,也都十分謙恭,還了一禮。
魯肅又問龐統:&ldquo列位先生到此何事?&rdquo龐統答道:&ldquo皆來觀看赤壁火攻。
&rdquo魯肅聽說他們都來看火燒,不覺脫口而出:&ldquo如此看來,軍師借風定能成功。
&rdquo龐統聽了不解其意。
心想,從來未曾聽說誰能向天借風借雨的。
我與他相處這些年,本領不相上下,他怎會呼風喚雨的呢?我怎麼不知道的呢?便問:&ldquo魯大夫,怎說孔明借風哪?&rdquo魯子敬也不管這些話是真是假,有聲有色地講給龐統聽:因為用火攻必須有東風;目前嚴冬時節隻有西北風,不能放火。
所以軍師在南屏山套裡建造七星壇一座,今晚登壇作法,向上蒼乞借三天三夜東風。
列位先生不顧旅途艱辛,莅臨賤地,觀看火燒赤壁,以下官度之,軍師定能借到東風。
龐統一聽,哎喲!孔明兄,你的花頭真不少啊!要逃就逃嘛,何必還要築壇借風、愚弄周瑜呢!你别以為無人識得此計,這裡大有人在。
龐士元本領不差,可惜器量小,他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天文不亞于孔明,打算揭孔明這張底牌,戳穿孔明的脫身計:天上來本來有風,何用孔明借!旁邊的水鏡先生見龐統眼珠一轉,知道他不動好腦筋,便輕輕咳一聲冷嗽,眼睛對他一瞪:我們誰都知道這是計策,偏你能幹,要拆這個爛污!孔明是為興漢室,煞費苦心,讓他太太平平走了算了。
你要逞強,到江夏去與他見個高下。
龐士無隻得打消方才的念頭,一笑道:&ldquo孔明兄本領出人頭地,定能借得東風。
大夫,待等東風一起,都督出兵之時,有勞大夫吩咐手下送一席酒肴到此,我等要在此西山飲酒賞火。
&rdquo魯肅想,你們山林隐士有這個閑情逸緻,真是隔江觀火。
人家隻有飲酒賞月、賞燈、賞花&hellip&hellip你們還會賞火。
這種清福隻有你們會享。
不過,俗諺雲:&ldquo火燒好看,難為人家&rdquo。
想必火燒一定也别有風味吧。
便道:&ldquo此番火攻破曹,全仗鳳雛先生巧獻連環。
這一席酒肴,乃是理所當然的了。
到那時候,下官一定命人送上山來。
告辭了。
&rdquo魯肅興沖沖地下山,回營。
周瑜見魯肅一走之後,立即派一個心腹到水營上去關照甘甯:嚴密監視二蔡,不準他們随便行動。
倘被他們把借東風一事傳過江去,我們的火攻計劃就全部被曹操知道。
接着,都督又把大将馬忠傳進帳來,給他一支令箭,吩咐道,你帶兵五百,立即到南屏山山套口架設篷帳,紮起一座臨時浮營。
表面上保護軍師,服侍卧龍先生――因為他要三次登壇,三次下壇,讓他有個落腳休息的地方――其實是封鎖口子。
如果他想逃循,立即将他拿下,千萬不可被他走漏了。
待馬忠接令而去之後,大都督又想到了一樁大事情:如果能夠借到東風,我遲至明天傍晚一定要發令開兵火燒曹營了。
但是,放火的本錢還沒有準備好呢。
我叫阚澤帶信給吳侯,請他在南徐備好二十條火船,以遣送軍糧的名義解到三江口來。
此事已經六、七天了,怎麼還不見火船來到?現在太陽已經落山,如果到明天天亮還不來,我隻得就地準備了。
你放心,孫權在這樁重大事情上,絕對不會馬虎了事的。
就在青山銜日,暮霭未升之時,長江面上有二十一艘大船扯着側逢,借着橫風溯流而上。
後面二十條船名為走舸,是一種長型運輸艦,船體狹長,速度很快。
走舸上大包大袋的貨物堆積如山,上面油布覆蓋。
粗望之間,以為真的是解到前線來的軍糧。
苦仔細打量,就會發現份量不對,船身輕而浮,不可能是糧食。
原來都是硫磺、煙硝、火藥、魚油&hellip&hellip引火之物,乃是二十條火船。
在火船的前面,是一條二号官船。
船頭上站立一位白面書生,今年隻有一十九歲,生得面如敷粉,唇若塗朱;文質彬彬,潇灑飄逸,倜傥風流。
此刻,他眺望夕陽晚霞照映下的長江景色,見高山流水都染成了一片橙紅色,好似看到了赤壁曹營的沖天火光,心中十分欣喜。
暗想,什麼時候我當上了統帥的話,一定也要用一場震驚天下的火攻。
想到此處,不禁口中自言自語:&ldquo上識天文寒暑,下知地理險峽。
在下,姓陸名遜,表字伯言。
信奉吳侯之命,解運火船二十艘前來三江。
喲,看那都督的大營已遙遙在望了。
&rdquo陸遜,本名陸議,年輕有為,是江東的後起之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休看他現在官卑職小,不過是吳侯門下一個普通的幕賓,有道是,不飛則已,飛必沖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十四年後,至黃武元年,劉備為了替關、張兩個兄弟報仇,興兵大舉伐吳。
江東敗得不堪收拾,孫權數次請降,劉備不允。
此時東吳無人敢于出任都督,孫仲謀隻得預備北面降曹。
在此緊要關頭,陸遜的好朋友阚德潤大夫力排張昭、顧雍等一班老頭兒的非議,對孫權說,若用陸遜,必敗劉備;不用伯言,江東休矣。
臣以合家性命提保!于是,&ldquo守江口書生拜大将&rdquo,陸遜任第五任大都督。
果然用了一場可以與火燒赤壁齊名的大火攻――火燒連營七百裡,挽救了瀕臨絕境的江東。
諸葛亮用火攻為劉備争來的這份家當,被陸遜用一蓬火,燒去十之七、八,劉玄德不久也就一命嗚呼了。
從此陸遜威震天下,平步青去。
到後來,以上大将軍、右都護、&ldquo并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rdquo的身份,再兼丞相之職,出将入相,&ldquo總司三事,以訓群僚&rdquo,東吳的軍政大權操于一人之手。
他的兒子陸抗,也官拜吳國大司馬、荊州牧。
孫子陸機、陸雲,都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文學家。
&ldquo除三害&rdquo中的周處,實際上就是在陸雲的教誨下棄邪歸正的。
那末,這次怎麼會派他押運火船的呢?因為陸遜知道自己年齡尚輕,涉世不深,還需要見見世面,開開眼界。
心想,赤壁鏖兵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而且是以弱制強以少勝多的戰争,若能到前線去走走、聽聽、看看,一定可以增長許多見識。
所以他自告奮勇,押解火船。
阚澤也在旁極力贊同、保舉。
于是,孫權就将此任務交付與他。
二十一條大船駛抵三江口,靠上碼頭。
岸上的哨兵問道:&ldquo什麼樣船?&rdquo&ldquo糧船。
&rdquo船上的吳兵答道。
&ldquo糧船停到西山江去。
&rdquo&ldquo不,咱們一定要停在這兒。
&rdquo陸遜捧着孫權的令箭,離舟登岸。
對哨兵道:&ldquo我等奉了吳侯之命解運大糧到此。
爾等不得多問,還須嚴加看守。
若無都督将令,一概不得私上糧船。
違者以軍法論處,格殺勿論!&rdquo哨兵聽他這般口氣,又看了看他手中的令箭,知道來頭不小,立即緘口,不敢多言。
陸伯言這才一手捧令箭,一手提袍角,徑往陸營而去。
到中軍大營門口,命門崗進去通禀。
聞得都督有請,便趨步直抵寝帳。
見周瑜居中坐定,忙施一禮道:&ldquo大都督在上,卑職陸遜參見。
&rdquo&ldquo伯言先生少禮,一旁請坐。
&rdquo&ldquo告坐。
&rdquo&ldquo先生怎樣到此?&rdquo&ldquo前者大都督有書信一封,命阚德潤大夫面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