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觀風向周瑜咯血 請良醫魯肅傳言

關燈
第十五回觀風向周瑜咯血 請良醫魯肅傳言 曹操因為平時對人駕官指頭鑿慣的,忘記了現在手中提着一條金槊。

    他剛才舞槊的時候用了功勁,還沒有放松,二十來斤重的金槊,并不覺得有多少分量,竟然會對着劉馥很自然地搠了過去。

     劉大夫哪裡會想得到有這麼一下子,他剛好一個喏唱下去,巧極了!槊尖正好對準了他的頭頂囟,&ldquo殼!啡!&rdquo頓時腦漿迸裂,&ldquo得兒&hellip&hellip噌!&rdquo跌倒在船闆上。

     &ldquo呣!&rdquo曹操一怔。

    啊呀,這老頭兒被我搠死了!雖然我是無意中失手誤傷,但打死了人總是我的過錯。

    就叫他不明不白地死去?怎麼辦? 衆文武見此情形,無不瞠目結舌,坐在那裡呆若木雞,一聲都不敢響。

    心想,樂極生悲了,喝酒喝出人性命來了! 一個手下人連忙跑過來向曹操禀報:&ldquo啟禀丞相,劉大夫他&hellip&hellip&rdquo 手下人剛想說&ldquo他被丞相一槊搠死了。

    &rdquo隻見曹操的一對三角眼對他一瞪:你敢講!你如果說是我把他打死的,那我索性詐酒三分,連你也一起捅死了拉倒!你要替我把責任轉嫁到死人頭上去。

    懂嗎? 曹操的這幾個心腹手下,都是玲珑乖巧的聰明人,而且早已摸透了丞相的脾氣。

    見他眼睛一瞪,連忙把話縮住,立即轉口道:&ldquo劉大夫他&hellip&hellip喝醉了酒,在丞相的家夥上撞死了。

    &rdquo 曹操想,你說得出是他撞死在我的家夥上,我佩服你!但現在被你這麼一說,我就沒有責任了;他撞死,是他自己不留神。

    曹操愈加裝得酒癡糊塗,對手下道:&ldquo命他下回當心便了!&rdquo 人都死了,還有什麼下回?! 曹操說完這句話,把槊一丢,裝出身體搖晃,好象力不可支要倒下去的樣子。

    手下連忙将他扶住。

    &ldquo丞相醉了!丞相醉了!&rdquo把他扶下連環舟,返回陸營大帳。

    曹操無故殺了人,面子也不要了,頭上的相貂還留在船上。

     一場喜氣洋洋的宴會就此不歡而散。

    真是有興而來敗興歸。

    文武統統上岸回陸營。

    連環舟上由于禁、毛玠兩人吩咐手下拾掇幹淨。

    又派人把相貂送往中軍大營。

     劉馥的兒子劉熙聞得噩耗,立即趕到連環舟上,撲在父親的屍體上嚎啕大哭。

    到天亮,劉熙哭進丞相的寝帳,跪在曹操的面前問道:&ldquo請問丞相,我家父親身犯何罪?丞相因何将他活活打死?&rdquo 曹操想,他有什麼罪呢?無非是曲解了我的幾句歌詞。

    我喝多了酒,失手誤傷。

    現在不能再裝吃醉了,但還可以裝糊塗。

    因此裝作驚訝之狀,問道:&ldquo什麼,老夫幾時打死令尊大人哪?&rdquo &ldquo昨宵在連環舟上&hellip&hellip&rdquo如此恁般,這等那樣,&ldquo還不是丞相所打死?&rdquo&ldquo啊!真有其事麼?那定是老夫喝得酩酊大醉,不慎誤傷令尊大人。

    啊呀劉大夫啊,悔煞老夫也&hellip&hellip&rdquo貓哭老鼠,兩滴眼淚。

    又道:&ldquo賞爾銀兩三千,将令尊大人伴柩回鄉。

    回來加官晉爵。

    &rdquo 又是老方一帖,想以爵祿來買回人心。

    不料,這并非萬靈仙丹,劉熙不是蔡中、蔡和。

    公子心想,我倘若再要在你手下為官,也太沒志氣了,天地如此之大,我何處不可容身,何必非要吊死在你這棵樹上不可呢?現在我拿你沒有辦法,以後找機會與你算帳!劉熙領了三千兩銀子,将父親棺木成殓,伴柩回鄉。

    然後就投到了東川張魯的手下去了。

    後書孔明伐東川時,再提到劉熙。

     赤壁山前這幾天别無他事,就是按照曹操的命令,将七千條戰船攀搭成連環舟。

     有書則說,無書則表。

    十六、十七、十八,三天轉眼而過,連環舟已經全部完工。

    曹操到江邊一看,不得了!簡直象是一個半島。

    站在江邊望去,連長江都看不見了,要登上将台,才能望見連環舟外側的滾滾白浪。

     那末,這連環舟究竟有多少大呢?我們都沒有看見過。

    但是可以大緻計算一下。

    當時的大号戰艦,用現在的尺度來量,至少長三十米,闊十米吧。

    那末每條船就是三百平方米,七千條船就有二百一十萬平方米,即二點一平方公裡,合三千一百五十畝。

    如果橫向是一千五百米長,那縱向就是一千四百米;沿着連環舟跑一圈,要五千八百米,将近十二華裡。

     曹操想,這麼大的一片地方,别說水軍全部可以容納,陸軍也可駐紮一部分上去。

    丞相吩咐紮十萬馬隊上去。

    他以身作則,把中軍大帳也搬上去了。

    從今天開始,就在連環舟上料理一切軍務。

    但是,陸營上還有三十五萬人馬,這座大營不能撤去,那就必須留幾員得力的大将鎮守。

    曹操命張遼鎮守前營,河北名将張郃鎮守後營,左營李典,右營樂進,派癡虎将許褚鎮守中軍大營,并保護好四百輛饷銀車。

    每輛車上有五十隻小木箱,每箱一千兩銀子,每車五萬兩;四百輛車子,總共裝載白銀二千萬兩。

    曹操打算等龐統到、黃蓋來,連環舟殺過長江。

    并從出兵時起,每人都發雙饷。

    把陸營的事情安排妥貼後,丞相帶領文武上連環舟。

     連環舟上大營紮得密密麻麻。

    為了節省占地面積,營頭都連在一起,隻留出一些通道。

    請看:曹操非但連舟,而且連營,論用兵之道是錯上加錯。

    所以,燒起來一無生路!如今陸軍在頂棚上面,水軍在船艙裡。

    曹操的金頂牛皮大帳,紮在連環舟上層的最中心。

    帳外将台高築,聳入雲端。

     曹操于十九日清晨搬上連環舟,二十日晚上就開始火燒了,到下半夜被張遼救上岸:總共在連環舟上投有呆滿兩個晝夜。

    但是,十九日這一天,我們說書的要說好幾個回目。

    因為其中有個大事件,就是&ldquo東吳十計&rdquo中的最後一計,諸葛亮的金蟬脫殼計──借東風。

    那末,怎麼會引出借東風這段事情的呢?這裡就有一個&ldquo榫頭&rdquo了。

     原來,早在數天之前,曹操就命焦觸、張南二将去往荊州解運十萬石軍糧到此。

    焦、張二人是河北袁紹的降将。

    西川也有個張南,乃是同名同姓。

    《三國》中人物太多,《演義》上有姓氏的人物共有九百八十多人,其中光是帝王後妃、文官武将,便有四百七十七人。

    正象西川有個馬忠,江東也有個馬忠一樣。

    因此難免有姓名相同者。

    ──昨日半夜,焦、張二将把軍糧解到聚鐵山糧寨。

    因為押解軍糧是不能錯過時辰的。

    即使這裡軍糧多得發黴,假使軍糧未能按時運到,也要以軍法問斬。

    糧營上有四十二員将、十萬兵,保護着一百六十萬石軍糧。

    這些糧食一面消耗,一面又源源不斷地運來,始終要保持一百六十萬石,隻能多,不可少。

    現在這十萬石米運到後,暫時就有一百七十萬石了。

    糧營的都督有兩位,正的是夏侯惇,副的是曹洪。

    小兵把十萬石米檢點驗收下來,在解糧的公文上戳上夏侯惇的印,表示如數收訖。

    焦、張二将接過文書,連夜飛馬趕奔赤壁,來見丞相交令。

    至陸營前,天剛剛亮。

    兩将下落馬背,對守營兵道:&ldquo費心通報丞相,我等解糧回來交令。

    &rdquo 守營兵答道,丞相不在陸營内,中軍大帳已遷到連環舟上去了。

     兩位将軍聽了不懂。

    因為龐統到此地獻連環計的時候,他們巳奉命去催糧,所以不明白連環舟是什麼意思。

    問守營兵:&ldquo何為連環舟?&rdquo 小兵說,這連環舟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解說清楚的。

    你們到江邊一看便知。

     兩将重新上馬,往江邊而來。

    未到江邊,已經看見江中一片平地。

    遠遠望去,上面營頭拔地而起,正不知有多少人馬,刀槍林立,旗幡招展。

    焦、張二人感到十分詫異。

    心想,才離開了這麼幾天,此地有偌大的變化。

    看來這就是所謂的連環舟了。

     兩人到江邊下馬,帶着戰馬下得小船;船劃出水營門,到連環舟旁,連人帶馬登上連環舟。

    新來乍到,不識瓢碗鍋竈。

    便向軍士問訊,丞相在哪裡?小兵指着中央說,你們看,那邊将台高築,将台之下,便是丞相的中軍大帳,兩人朝着那個方向迳直而去,到大帳前招呼道:&ldquo費心通禀丞相,我等解糧回來交令。

    &rdquo 手下進帳禀報:&ldquo啟禀丞相,焦、張二将解糧回來,在帳外候見。

    &rdquo 丞相道:&ldquo傳他們進見。

    &rdquo 兩人上帳,見過丞相,呈上令箭,交割文書。

    曹操一看,未誤時日,便記功一次。

     焦、張問道:&ldquo丞相,緣何攀搭連環?&rdquo 曹操想,這還用問??如果沒有連環舟,怎能殺過長江?你們這些馬背上的大将更是寸步難行。

    現在你們解糧剛回,不知道這連環舟的來曆和妙處,便簡明扼要地講給他們聽了。

     不料事與願違,恰恰焦觸、張南聽了不以為然,反而有氣心想,别的事情可以依賴旁人之力,打仗是要用性命去拚的,哪有什麼靠别人去立功的事?你把連環舟說得神乎其神,好象我們過江非靠連環舟不可,沒有連環舟,我們做大将的都是廢物了!那我們倒不服帖了。

    隻要有本領,小船照樣可以殺過江去。

    所以二将道:&ldquo丞相,我等不需連環舟,隻要浪裡鑽、水上飛,也要殺往對江,斬将立功。

    &rdquo 如果是别人這樣講,那就腦袋不保了。

    因為曹操早已宣布,誰敢言連環無用,以軍法問斬的。

    但這兩個人當時不在場,是例外的情況。

    所以不知者,不罪也。

     曹操心想,怎麼,你們也敢小看連環舟?那很好。

    我知道的,不相信連環舟的不僅僅是你們兩人,文武中大有人在。

    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