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走荒山借屍遁迹 宴長江橫槊賦詩
關燈
小
中
大
拿來。
大部分戰将都想依仗連環船的威力,穩穩獲取大功,而不願放棄這現成的好處去幹那種兇吉難以預測的事情。
兩旁文武聽了丞相的問話,沒有一個站出來。
道理就在于被曹操所估計到的。
不但在這裡無風險可擔,有功可立,而且都有好奇心,要看看陸軍也來參加水戰。
尤其嘗嘗乘連環舟殺過長江的滋味到底怎麼樣,再則,大多數人對馬騰、馬超、馬岱也有點畏懼之心,知道來者不善,特别是馬騰之子馬超的功夫厲害非凡,十六歲時就一馬一條金槍,天下無敵,海内聞名,人稱飛将軍錦馬超。
我們丢掉了這裡現成的功勞,老遠地送到他槍上去,不要說去死,吃了敗仗回來,日子就難過了。
這裡打了勝仗人人凱歌而回,我們那裡吃了敗仗狼狽不堪,這又有什麼光彩的呢?假使這種傳說是謠言,我們象充軍似地白跑一趟,雖則也有功勞,也不合算。
所以,大家部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
徐庶想,我料定這些文武都貪求功利,除我之外無人肯去的;再說,有些人也根本沒有資格帶兵前去獨當一面。
我在曹操這裡一年多從未幫過他一點忙。
為帳上無人肯去,也為我自己脫身,今天我要為他圓個場也為自己解個圍。
故而元直從旁閃出,拱手道:&ldquo丞相,徐某有禮。
&rdquo 曹操對徐庶一看:你從去年到現在,從未為我想過一條計,出過一點力,反而連連叫我上當,壞我大事。
我并非不明白,而是因為愛你之才所以至今不忍将你殺戮、總期望你能被我的誠意所感化,早日回心轉意,與我曹操共圖大業,同享天下。
你自己想想看,我曹操掮了你那麼多的木梢,從無半句怨言,待待你何等寬厚、忍讓!你若是個有血肉心肝的人的話,也總該改弦易轍為我效力了。
哪裡知道,你這個人是鐵石心腸。
不但沒有一點報效我的良心,今天莫非又想起乘人之危,叫我上當了。
那末徐庶,今天我正在火氣旺盛的時候,你如果不識相,我就先殺了你,再考慮對付馬騰的事。
丞相心裡這樣想,嘴裡依然應答:&ldquo元直公怎樣?&rdquo &ldquo丞相,三馬謀反,無人前往潼關,徐某願效犬馬之勞。
&rdquo 曹操倒一愣:怎麼,你肯去?不知是真是假。
如果是真的,勝過我親自帶兵回防,你的用兵我是領教過的,當年幫助劉備一下子消滅了我三萬三千人馬。
正因為如此,我才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把你騙到許昌。
老實說,别人帶兵去抵擋三馬,我還不太放心呢,你能代我去的話,我便無後顧之憂了,盡管一心一意搭好了連環舟進軍江東。
但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你突然願意幫我的忙了呢:大概他見我的實力一天強似一天,特别是龐統來獻了連環計,天下賢能之士知我必成大業,紛紛歸順,江東勢已孤單,不久便為我所破,劉備隻是窮途暮年,無處藏身;二來,受了我曹操的恩德,有愧于心,此番想想冤家宜解不宜結,日後也好圖個爵祿、光耀門庭,既然這樣,隻要你從今往後真心幫我的忙,過去的事可以一筆勾銷,你我言歸于好打平天下,共坐江山。
故而丞相信疑參久,問道:&ldquo元直公此話當真?&rdquo &ldquo怎敢哄騙丞相,以徐某看來倘若丞相親自帶兵前往潼關舍棄連環,丢下江東,實為可惜。
故而徐某願代丞相之勞,立即趕奔潼關鎮守二十天。
請丞相放心,徐某足可擔當。
&rdquo &ldquo如此甚好,不知元直公需要多少兵将?&rdquo &ldquo徐某隻需一員戰将三千人馬盡足夠矣。
&rdquo 曹操一聽,以為他又在胡鬧了。
心想,西涼來四十萬兵,人人精銳,你隻要三千?三隻馬如此骁勇,你隻需一将?哪伯這員大将本領确實高強,也難以抵擋三馬圍攻。
這一點兵将,在用兵上不可能有什麼大的變化,打來打去老是這員大将出戰,鐵也要軟的呀!所以曹操正色道:&ldquo元直休得兒戲!&rdquo 徐庶也肅然道:&ldquo丞相,軍情緊要,哪來戲言。
目下三馬謀反之說,畢竟隻是傳聞,并非準信。
丞相命人前往,無非是要探聽一個虛實真假。
因此,首要之事授是行軍迅退早日趕到潼關早把準信報與丞相,若是謠言,帶了許多兵将非但一無所用,反而行軍遲緩;倘然确有其事,則救兵如救火,更須及早趕到。
後方處處皆有兵将鎮守,憑着丞相将令,就地征調一、二十萬人馬,二、三十員戰将還不是易如反掌,何必大動幹戈,勞師遠征?況且此間正是用人之際。
故而徐某以為,兵将少帶為宜,務求行軍迅速。
不知丞相鈞意如何?&rdquo 曹操聽完這番話,放聲大笑。
心中暗暗稱歎:徐庶畢竟是非凡之才,見識勝我多矣!若然早日歸順于我,恐怕早已成了天下了。
但現在為時還不算晚。
冤家變親家,格外顯得親。
曹操一切依從徐庶的要求。
心想,你說隻要一将,那末由你挑選,我手下的大将大多數是各有所長的善戰慣征的能者。
因為知道你的脾氣古怪得很,我點的大将未必中你的意,也也不一定與你合得來,還是你自己任意選擇一員超群絕倫、文武兼備的名将。
&ldquo元直公,爾要哪一位上将,隻管挑選便了。
&rdquo 徐庶想,我是恐伯多帶了大将成為自己脫身的累贅,所以越少越好。
老實說,哪員大将被我徐庶點中,這是他的造化。
留在這裡即使不燒死、戰死,也至少要受些驚吓,吃些苦頭。
跟了我去,最多趕一點路,火燒和大敗的苦頭都可以避免了。
但這些大将中,沒有一個是我的真朋友,我救誰呢?隻能挑一員本領不好又不壞、人又不太聰明的大将算了。
因為選了太差的,要引起曹操的疑心;而那些本領好的、又是曹操的心腹,我希望他們都被大火燒得焦頭爛額,絕對不救他們的。
元直對武将班令看了一會,回答曹操:&ldquo丞相,徐某看來,臧霸将軍甚為合适。
&rdquo &ldquo宣高麼?&rdquo曹操想,你與臧霸非親非眷,無怨無仇怎麼會點中他的呢?說明你的用兵并不在于手下的大将本領如何,故而丞相更不疑心徐庶有何花招。
便拔令箭在手:&ldquo宣高将軍聽令!&rdquo &ldquo末将臧霸在。
&rdquo &ldquo老夫付爾将令一支,帶兵三千,跟随徐元直前往潼關,一切聽候元直調遣。
鎮守二十天,其功勝過赤壁破吳;若無戰事,也有大功。
&rdquo 臧霸本則聽到徐庶指名叫他,心中大不高興,以為被他壞了自己将要到手的功勞。
後來聽到丞相說無戰也有大功。
心想,我的武藝在此帳上可稱平常得極,比我高強的大将有的是,打平江東功勞雖大,但大家分分拆拆,輪到我頭上的功勞,可想而知,都是挑剩揀餘的了。
現在跟了徐庶去,最多隻要守二十天,大功就可以獨得了。
或許根本不需要打,也是功勞累累,無人可及。
所以威霸欣然領命,接過令箭。
丞相另外取一文令箭交給徐庶。
同元直講,如果确是三馬造反,你可以用這條令箭就地調兵遣将。
元直接令箭,對曹操把手拱拱:&ldquo丞相,兵貴神速,徐某告退了。
&rdquo&ldquo待老夫相送。
&rdquo這下曹操把徐庶看作恩公一般,帶領全體文武把他送到營前。
臧霸上馬提斧徐庶執鞭握缰。
三千騎兵排列得斬斬齊齊。
元直在馬上對曹操把手一拱道:&ldquo丞相,潼關再見了!──心裡在想,要與你下一輩子碰頭了!為了老娘的墳,在你這裡禁閉了一年多,好比籠中之鳥,有翅難以騰達,而今小鳥兒飛出了牢籠,去了豈再複返。
曹操亦然對徐庶拱手道:&ldquo老夫的潼關全仗元直公了!再會。
&rdquo徐庶一聲吩咐出發。
便和臧霸帶了三千騎兵離開赤壁,往北而去。
曹操見徐庶去了,心想,徐庶在我身邊時,雖然他老是給我上當,我也明知他的說話總有圈套,但自己偏要上當,時間一長,性格也搞熟了,聽聽他的話,倒也是一種樂趣,當然有些當是上得太尴尬,要把他恨之入骨。
而後想想自己也太愚笨了,可恨之餘,就有些可笑了:這一段時間我也熱鬧慣了。
現在他一走、反覺覺點冷清,無人敢象他那樣既放肆、又有分寸,既露骨、又含蓄地對我說話了。
尤其是他現在已願意幫我的忙了,更加有點依依不舍了、故而丞相望着徐庶遠
大部分戰将都想依仗連環船的威力,穩穩獲取大功,而不願放棄這現成的好處去幹那種兇吉難以預測的事情。
兩旁文武聽了丞相的問話,沒有一個站出來。
道理就在于被曹操所估計到的。
不但在這裡無風險可擔,有功可立,而且都有好奇心,要看看陸軍也來參加水戰。
尤其嘗嘗乘連環舟殺過長江的滋味到底怎麼樣,再則,大多數人對馬騰、馬超、馬岱也有點畏懼之心,知道來者不善,特别是馬騰之子馬超的功夫厲害非凡,十六歲時就一馬一條金槍,天下無敵,海内聞名,人稱飛将軍錦馬超。
我們丢掉了這裡現成的功勞,老遠地送到他槍上去,不要說去死,吃了敗仗回來,日子就難過了。
這裡打了勝仗人人凱歌而回,我們那裡吃了敗仗狼狽不堪,這又有什麼光彩的呢?假使這種傳說是謠言,我們象充軍似地白跑一趟,雖則也有功勞,也不合算。
所以,大家部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
徐庶想,我料定這些文武都貪求功利,除我之外無人肯去的;再說,有些人也根本沒有資格帶兵前去獨當一面。
我在曹操這裡一年多從未幫過他一點忙。
為帳上無人肯去,也為我自己脫身,今天我要為他圓個場也為自己解個圍。
故而元直從旁閃出,拱手道:&ldquo丞相,徐某有禮。
&rdquo 曹操對徐庶一看:你從去年到現在,從未為我想過一條計,出過一點力,反而連連叫我上當,壞我大事。
我并非不明白,而是因為愛你之才所以至今不忍将你殺戮、總期望你能被我的誠意所感化,早日回心轉意,與我曹操共圖大業,同享天下。
你自己想想看,我曹操掮了你那麼多的木梢,從無半句怨言,待待你何等寬厚、忍讓!你若是個有血肉心肝的人的話,也總該改弦易轍為我效力了。
哪裡知道,你這個人是鐵石心腸。
不但沒有一點報效我的良心,今天莫非又想起乘人之危,叫我上當了。
那末徐庶,今天我正在火氣旺盛的時候,你如果不識相,我就先殺了你,再考慮對付馬騰的事。
丞相心裡這樣想,嘴裡依然應答:&ldquo元直公怎樣?&rdquo &ldquo丞相,三馬謀反,無人前往潼關,徐某願效犬馬之勞。
&rdquo 曹操倒一愣:怎麼,你肯去?不知是真是假。
如果是真的,勝過我親自帶兵回防,你的用兵我是領教過的,當年幫助劉備一下子消滅了我三萬三千人馬。
正因為如此,我才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把你騙到許昌。
老實說,别人帶兵去抵擋三馬,我還不太放心呢,你能代我去的話,我便無後顧之憂了,盡管一心一意搭好了連環舟進軍江東。
但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你突然願意幫我的忙了呢:大概他見我的實力一天強似一天,特别是龐統來獻了連環計,天下賢能之士知我必成大業,紛紛歸順,江東勢已孤單,不久便為我所破,劉備隻是窮途暮年,無處藏身;二來,受了我曹操的恩德,有愧于心,此番想想冤家宜解不宜結,日後也好圖個爵祿、光耀門庭,既然這樣,隻要你從今往後真心幫我的忙,過去的事可以一筆勾銷,你我言歸于好打平天下,共坐江山。
故而丞相信疑參久,問道:&ldquo元直公此話當真?&rdquo &ldquo怎敢哄騙丞相,以徐某看來倘若丞相親自帶兵前往潼關舍棄連環,丢下江東,實為可惜。
故而徐某願代丞相之勞,立即趕奔潼關鎮守二十天。
請丞相放心,徐某足可擔當。
&rdquo &ldquo如此甚好,不知元直公需要多少兵将?&rdquo &ldquo徐某隻需一員戰将三千人馬盡足夠矣。
&rdquo 曹操一聽,以為他又在胡鬧了。
心想,西涼來四十萬兵,人人精銳,你隻要三千?三隻馬如此骁勇,你隻需一将?哪伯這員大将本領确實高強,也難以抵擋三馬圍攻。
這一點兵将,在用兵上不可能有什麼大的變化,打來打去老是這員大将出戰,鐵也要軟的呀!所以曹操正色道:&ldquo元直休得兒戲!&rdquo 徐庶也肅然道:&ldquo丞相,軍情緊要,哪來戲言。
目下三馬謀反之說,畢竟隻是傳聞,并非準信。
丞相命人前往,無非是要探聽一個虛實真假。
因此,首要之事授是行軍迅退早日趕到潼關早把準信報與丞相,若是謠言,帶了許多兵将非但一無所用,反而行軍遲緩;倘然确有其事,則救兵如救火,更須及早趕到。
後方處處皆有兵将鎮守,憑着丞相将令,就地征調一、二十萬人馬,二、三十員戰将還不是易如反掌,何必大動幹戈,勞師遠征?況且此間正是用人之際。
故而徐某以為,兵将少帶為宜,務求行軍迅速。
不知丞相鈞意如何?&rdquo 曹操聽完這番話,放聲大笑。
心中暗暗稱歎:徐庶畢竟是非凡之才,見識勝我多矣!若然早日歸順于我,恐怕早已成了天下了。
但現在為時還不算晚。
冤家變親家,格外顯得親。
曹操一切依從徐庶的要求。
心想,你說隻要一将,那末由你挑選,我手下的大将大多數是各有所長的善戰慣征的能者。
因為知道你的脾氣古怪得很,我點的大将未必中你的意,也也不一定與你合得來,還是你自己任意選擇一員超群絕倫、文武兼備的名将。
&ldquo元直公,爾要哪一位上将,隻管挑選便了。
&rdquo 徐庶想,我是恐伯多帶了大将成為自己脫身的累贅,所以越少越好。
老實說,哪員大将被我徐庶點中,這是他的造化。
留在這裡即使不燒死、戰死,也至少要受些驚吓,吃些苦頭。
跟了我去,最多趕一點路,火燒和大敗的苦頭都可以避免了。
但這些大将中,沒有一個是我的真朋友,我救誰呢?隻能挑一員本領不好又不壞、人又不太聰明的大将算了。
因為選了太差的,要引起曹操的疑心;而那些本領好的、又是曹操的心腹,我希望他們都被大火燒得焦頭爛額,絕對不救他們的。
元直對武将班令看了一會,回答曹操:&ldquo丞相,徐某看來,臧霸将軍甚為合适。
&rdquo &ldquo宣高麼?&rdquo曹操想,你與臧霸非親非眷,無怨無仇怎麼會點中他的呢?說明你的用兵并不在于手下的大将本領如何,故而丞相更不疑心徐庶有何花招。
便拔令箭在手:&ldquo宣高将軍聽令!&rdquo &ldquo末将臧霸在。
&rdquo &ldquo老夫付爾将令一支,帶兵三千,跟随徐元直前往潼關,一切聽候元直調遣。
鎮守二十天,其功勝過赤壁破吳;若無戰事,也有大功。
&rdquo 臧霸本則聽到徐庶指名叫他,心中大不高興,以為被他壞了自己将要到手的功勞。
後來聽到丞相說無戰也有大功。
心想,我的武藝在此帳上可稱平常得極,比我高強的大将有的是,打平江東功勞雖大,但大家分分拆拆,輪到我頭上的功勞,可想而知,都是挑剩揀餘的了。
現在跟了徐庶去,最多隻要守二十天,大功就可以獨得了。
或許根本不需要打,也是功勞累累,無人可及。
所以威霸欣然領命,接過令箭。
丞相另外取一文令箭交給徐庶。
同元直講,如果确是三馬造反,你可以用這條令箭就地調兵遣将。
元直接令箭,對曹操把手拱拱:&ldquo丞相,兵貴神速,徐某告退了。
&rdquo&ldquo待老夫相送。
&rdquo這下曹操把徐庶看作恩公一般,帶領全體文武把他送到營前。
臧霸上馬提斧徐庶執鞭握缰。
三千騎兵排列得斬斬齊齊。
元直在馬上對曹操把手一拱道:&ldquo丞相,潼關再見了!──心裡在想,要與你下一輩子碰頭了!為了老娘的墳,在你這裡禁閉了一年多,好比籠中之鳥,有翅難以騰達,而今小鳥兒飛出了牢籠,去了豈再複返。
曹操亦然對徐庶拱手道:&ldquo老夫的潼關全仗元直公了!再會。
&rdquo徐庶一聲吩咐出發。
便和臧霸帶了三千騎兵離開赤壁,往北而去。
曹操見徐庶去了,心想,徐庶在我身邊時,雖然他老是給我上當,我也明知他的說話總有圈套,但自己偏要上當,時間一長,性格也搞熟了,聽聽他的話,倒也是一種樂趣,當然有些當是上得太尴尬,要把他恨之入骨。
而後想想自己也太愚笨了,可恨之餘,就有些可笑了:這一段時間我也熱鬧慣了。
現在他一走、反覺覺點冷清,無人敢象他那樣既放肆、又有分寸,既露骨、又含蓄地對我說話了。
尤其是他現在已願意幫我的忙了,更加有點依依不舍了、故而丞相望着徐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