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運玄機西山紮船 趁濃霧曹營借箭

關燈
第三回運玄機西山紮船 趁濃霧曹營借箭 魯肅離了糧寨,往陸營而來。

    一路走,一路在動腦筋:孔明要我陪他一夜,而且要瞞過都督,這倒實在有點難辦。

    因為我這參謀官,無事時十分空閑,一有事情,周瑜就要來叫我的,找不到我,他就要疑心。

    最好是既在孔明那裡,又要使都督有事也不來叫我,想一個兩全之策出來。

    這個借口一時之間,到哪裡去找呢? 魯肅邊走邊想,已到都督寝帳,辦法還未想出來,隻得暫且放下這個念頭,等一會再說。

    他上前見過都督,一旁坐下。

     周瑜開口便問:&ldquo子敬,孔明造箭怎樣了?&rdquo 魯肅想,箭雖未造,但計已想好。

    不過,今日萬萬不能與你說實話了。

    隻好敷衍一下:&ldquo半支未造,還在蒙頭大睡。

    &rdquo &ldquo哦?&rdquo 周瑜想,他吃了兩天酒,今日最後一天,還在睡他的安穩覺,難道他真的無計可施而坐以待斃了嗎?不可能。

    對了,他是水軍參謀、長江總巡哨,他的官船常在江面上行走,水路熟悉,而且通行無阻,不要今天晚上被他溜走了呀!到明天我要找他算帳時,人都不知到哪裡去了。

    這樣吧,反正魯肅與他合得來,又沒有什麼大事,叫魯肅到船上去,明則陪伴,實則監視孔明一個晚上。

    所以說:&ldquo子敬,今日晚上爾去看守孔明一宵。

    &rdquo 魯肅一聽,差點開心得跳起來。

    心想,來得正好!我正愁想不出個脫身之計好去陪他一宵,現在你叫我去看住他一夜,那真是求之不得。

    這下我是奉公差遣,名正言順的了。

    所以連聲應道:&ldquo喏喏喏!&rdquo 因為是周瑜自己叫魯肅去監視孔明的,所以草船借箭回來,周瑜無法責怪魯肅。

    倘然他說:&ldquo你為什麼陪諸葛亮去借箭?&rdquo踱頭就可以回答:&ldquo你叫我看住他,我忠于職守,寸步不離,一直看守到了赤壁山,這總算負責了吧!&rdquo 魯肅心裡高興,表面上不露聲色。

    現在踱頭也學得乖了,稱了他的心,恨不得馬上就到孔明那裡去送個回音,再到西山去看看黃蓋準備的東西如何了,但為了不引起周瑜的疑心,他是一個上午始終沒有離開都督的寝帳,表示自己無事纏身,無所牽挂。

    直到下午,才離開陸營,趕奔到西山江邊去看黃蓋準備的東西,并等待孔明的到來。

     再說諸葛亮,等到太陽偏西,跨上船頭,準備叫王四将船開往西山。

     就在這時,岸上來了五十一個箭匠,看見孔明,連連招呼:&ldquo軍師!軍師&hellip&hellip&rdquo 他們今天怎麼來得這樣遲?因為他們曉得造箭造不好了,軍師也不會叫他們造箭了,隻怕來得早了軍師又要叫他們吃酒,實在不好意思,但是不來又不好。

    所以,捱到現在才來報個到,意思一下。

     &ldquo軍師,要不要造箭啊?&rdquo 這句話完全是空敷衍,一共隻剩下半天加一夜,造與不造沒啥大區别了。

     孔明問道:&ldquo箭匠們,你們造箭是何日開工的?&rdquo &ldquo初五。

    &rdquo &ldquo今日幾時了?&rdquo &ldquo初七。

    &rdquo &ldquo造了多少狼牙?&rdquo &ldquo一支也沒有造。

    &rdquo &ldquo啊!初五開工,今日初七,怎說一支狼牙未造呀?!&rdquo &ldquo咦,軍師你怎麼又忘啦!初五吃開工酒,初六吃完工酒,所以到現在一支箭都沒有造啊!&rdquo &ldquo那末今日上午呢?&rdquo &ldquo今日上午末,咱們怕你軍師再叫咱們吃酒,所以沒有來。

    &rdquo 孔明面孔一闆,說,哼,你們真該死!我對造箭是外行,你們都是内家,明知三天造不了多少箭,居然還有胃口吃兩天酒?而且今天上午幹脆來都不來!你們自己想想,象話不象話! &ldquo哎喲!軍師,你這話可比打咱們還厲害呀!軍師,憑良心說,這酒是你一定要咱們吃的,又不是我們自己要吃!現在吃已吃下去,挖又挖不出來,這怎麼辦呢?&rdquo 孔明說,過去的事情不去說它了。

    不過,我讓你們吃了兩天酒,你們要不要拿點良心出來? &ldquo軍師,你隻管吩咐,你怎麼說,咱們就怎麼辦。

    &rdquo 先生說,我沒有其他要求,就是要你們造箭。

    現在還有半天不到一點,再加上一個晚上──今天顧不得你們傷眼睛了,要開夜工了。

     &ldquo一句話。

    不過軍師,半天一夜時間無論如何造不出十萬支箭的呀!&rdquo &ldquo并非定要十萬。

    爾等盡力而為,多造一支箭,本軍師就少一份罪責,縱然本軍師依然難逃一死,也怨不着爾等了。

    &rdquo &ldquo那好,我們一定拼命幹。

    從現在一直幹到明天早晨你交令時為止,中間停都不停,茶都不喝,省得老是解手,耽擱時間。

    軍師,我們走了!&rdquo &ldquo且慢!&rdquo &ldquo怎麼說?&rdquo 孔明說,你們造的箭,要箭頭歸箭頭,箭杆歸箭杆,不要裝起來;翎毛理好後,也不要粘在箭杆上,三個部分各歸各放開。

     &ldquo軍師,這,這不成為箭的呀!&rdquo &ldquo本軍師自有道理。

    &rdquo &ldquo知道了。

    這樣更加方便,少了好幾道手續,可以多造不少箭呢。

    &rdquo 那末孔明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考慮到從曹營上借來的箭,雖則大多數是完好無損的,但也有少量會有些損壞,需要整修、拆換。

    因此要備好一批新的零件。

    這樣,就可以壞了箭頭換箭頭,斷了箭杆換箭杆,翎毛脫落粘翎毛。

    等于現在的自行車行裡配鋼絲、換輪胎一樣。

     箭匠們立即趕到箭廠,馬上動工。

    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明天早晨孔明借箭回來,中間歇都沒有歇,那真是賣力得不得了。

    共造了多少呢?八千支。

    這是創紀錄的了,本則三天隻能造一萬支。

    但這八千支都沒有裝配起來,而是八千套零件。

     其實孔明借來的箭是超過十萬的,這八千支不裝配也綽綽有餘。

    軍師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為了蒙蔽周瑜。

    他估計到周瑜今晚很可能到箭廠裡去查看。

    如果看見那裡漆黑一團鬼都沒有一個,他就要疑心,馬上要查究我的動靜,萬一派兵把我追截回來,那就完完大結了。

    相反,周瑜看到箭匠們都在十分緊張地造箭,他就不會疑心,以為我臨死抱佛腳,他就不會有别的花招了。

     的确,周瑜晚上是想到箭廠去看看的。

    但跨出大營就吓了一跳,隻見漫天濃霧,對面不見人影。

    周瑜就此吓得不敢去了。

    心想,反正這種天氣孔明也無法逃遁,而且有魯肅看住在那裡。

    所以,返身回營,安心睡覺。

    等他一覺睡醒,孔明已借了箭滿載而歸了。

     現在,孔明待箭匠們走了之後,就命王四把自己的大旗降下來,然後将船駛往西山江邊。

     魯肅早在西山江邊等候,見一隻大船駛來,孔明站在船頭上,便招呼道:&ldquo軍師,下官在此等候好久了。

    &rdquo 孔明的船靠上碼頭、帶纜、穿跳,先生離舟登岸。

    見五百老軍已經聚集在岸邊或坐或立。

    軍師想,先要給這些老軍談談話,給他們一點音頭。

    邊走邊招呼道:&ldquo老軍們!&rdquo 五百老軍統統站了起來,一個個捋着胡須,應道:&ldquo軍師!軍師&hellip&hellip&rdquo 孔明說,今天要辛苦你們幫幫我的忙。

    跟着我諸葛亮,哪怕有天大的危險,都能逢兇化吉。

    縱然死了,你們陪着我而死,也是合算的了。

    因為我還隻有廿七歲,你們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了。

    當然,并不是叫你們去送死,而是說明沒有一點危險。

     老軍們聽了半天,也沒有聽懂他在講些什麼。

     其實,孔明的話都有道理的。

    呆一會兒,老軍們的船開到了曹操的營前時,就要想到他說的這番話了:他是大漢軍師中郎将,二十七歲,年齡尚輕,總不會随随便便到曹營來尋死的。

    他都不怕,我們是一大把胡子的人了,還怕什麼。

    即使跟着軍師死了,也是我們的造化。

    否則,這些老軍毫無思想淮備,到了曹營之前,大家慌亂起來,不聽号令,箭就會借不成。

     孔明自己隻有二十七歲,到死也不過翻個一倍,五十四歲,但他非常能恰如其份地運用老軍。

    他覺得,姜是老的辣。

    雖然他們年邁體弱,沖營殺敵已喪失了戰鬥力。

    但是,他們見識廣、閱曆深,沉着冷靜,積累了一生的應付各種意料之外發生事情的經驗。

    所以他越是在危急、困難的情況下,越是善用老軍。

    今日借箭用老軍;将來進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