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甘甯飛舟救都督 蔣幹過江作說客
關燈
小
中
大
糧斷草絕,不攻自破矣。
因此,曹操準備退兵。
曹操共有三次想退兵而又未退兵。
第一次,将幹初次過江;第二次,諸葛亮&ldquo借&rdquo箭之後;第三次,黃蓋詐降。
現在曹操想,我先問一下大帳上的文武,可有取江東之計。
有之,不退兵;反之,回去算了。
曹操問道:&ldquo列公,老父屯兵赤壁以來,屢遭不利。
依老夫看來,若要取勝江東,定要用計。
兩旁可有妙計?&rdquo假使兩旁無人接應,倒便宜了曹操的百萬人馬。
赤壁是曹操的倒楣所在。
因此從旁閃出一個文人,名叫蔣幹。
就是他要兩次去江東,為周瑜去立下&ldquo汗馬功勞&rdquo。
但見此刻他上前說道:&ldquo丞相,下官有一計在此。
&rdquo曹操問:&ldquo有何妙計?&rdquo蔣幹說:&ldquo丞相,江東孫權全仗周郎。
要是周瑜肯歸順丞相,則江東不戰而能平定。
&rdquo曹操想,你的話等于放屁。
要是周瑜願意投降,何用我興師動衆?所以說:&ldquo爾要知曉,周郎豈肯歸順老夫?&rdquo&ldquo此事極易。
&rdquo曹操見蔣幹說話如此輕飄,好似有十分把握,又問:&ldquo爾計将安出?&rdquo&ldquo丞相,下官與周公瑾當年在九江同窗共學,十分莫逆,言聽計從。
憑我三寸不爛之舌,去三江勸說周郎歸順。
丞相意下如何?&rdquo&ldquo過江去做說客?&rdquo&ldquo正是。
&rdquo曹操想,能勸轉周瑜歸順那再好也沒有了。
一旦勸說不成,反被人嘲笑我曹操戰事無能,遣出說客,這多麼沒有面子。
因此,先問他有沒有把握:&ldquo爾能成功否?&rdquo&ldquo丞相,下官以為定然成功,無有不成功之理。
&rdquo曹操一聽,就知道蔣幹不會成功的。
因為世間從無一件大事是靠說大話成功的。
成大事的人,事先從不誇口,這叫滿飯好吃,滿話難說。
其實曹操深知他幹不了大事,就不必派他前去了。
但曹操有個怪脾氣,就是:不成功也讓他去走一趟,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如果被周瑜殺死,他也不可惜,在他的大帳上,象蔣幹這樣的文人真的可以抓一把揀揀。
曹操自以為打的大算盤,實際上他是個大&ldquo洋盤&rdquo。
此番蔣幹過江,死倒沒有死,相反掮回來一個大木梢。
這一點,大大出乎曹操的意料。
曹操又把蔣幹過江的日期問明,蔣幹回答說:&ldquo今日動身,明日歸來。
&rdquo曹操也不在意,讓他去東吳,自己在赤壁聽候消息。
蔣幹回到寝處,脫下官服,穿上一套便巾便服。
為什麼呢?蔣幹認為,本來同窗好友,現在他為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都督,權勢滔天,愈顯得自己官卑職小,非比我為顯官達貴,身價比周瑜大,那末,穿了官服到江東去兜兜風是自己的體面。
今日穿了這一身便服,江東人不知我官居何職,叫他們不敢怠慢我。
蔣幹穿戴停當,他帶上一個十五、六歲的小童,手執紙扇,來到赤壁江邊呼喚官船。
蔡瑁、張允聽說蔣幹要過江去勸說周瑜歸降,忙迎上前來殷勤招呼。
他們想,蔣先生過江于我們大大有利。
倘使我們一個月後操完水軍,即使人人精勇,可是我等的本領不及周瑜,打起仗來未必能勝他。
這次長江交戰再失利,我們的人性命不保。
如果蔣先生能夠勸轉周瑜,那末,我們的性命就有了保障,也用不着在此操練水軍了。
想到這裡,蔡瑁和張允一面為蔣幹去準備船隻,一面搶步上前打拱作揖:&ldquo啊!蔣大夫,蔡瑁有禮了。
&rdquo&ldquo張允在此恭迎。
&rdquo今日蔣幹與蔡、張二人還非常客套,到明日從對江掮了周瑜的木梢回來時,面部表情就沒有這樣活絡了。
蔣幹忙回禮道:&ldquo啊!兩位都督,下官還禮了。
&rdquo&ldquo聽聞大夫奉丞相之命,過江勸說周瑜歸順。
&rdquo&ldquo是啊。
&rdquo&ldquo若然周瑜歸降丞相,本督也無須操兵了。
&rdquo&ldquo是啊!公瑾若願降,毋須兩位都督費心勞神了。
&rdquo&ldquo我等費心、拜托、仰仗大夫了。
&rdquo蔡瑁的話好象是說:費心大夫從江東掮個木梢回來,叫曹操把我們兩人的腦袋搬下來吧!&ldquo請二位都督放心,全在下官身上。
&rdquo須臾,官船已到,兩個小奸把蔣幹送下船,拱别回營,聽候下落。
周瑜探營逃回,天一亮,将幹就奉命過江了。
船過江心,直抵三江口,被巡哨小兵發現,喊停了船。
巡哨跳到蔣幹的官船上,進艙見一位文人端坐,問訊道:&ldquo呔!爾等是何許樣人?從何而來?往哪裡而去?&rdquo蔣幹忙起身答道:&ldquo我乃姓蔣名幹,與周大都督乃是九江同窗,今天特來拜望。
&rdquo巡哨聽得他是都督的同窗,面孔上的表情馬上和藹得多,就把這隻官船攔到江邊停下,一個小兵上岸禀報都督,其餘看守住這隻船。
不一會,那個小兵從岸上跳到官船上,呼喚道:&ldquo哪一位蔣老?&rdquo蔣幹忙應聲道:&ldquo蔣幹在此。
&rdquo&ldquo請登岸。
&rdquo&ldquo是是是!&rdquo蔣幹扶着小童離舟登岸。
人剛上岸,從旁側擡過來一頂牙鑲大轎,小兵照應道:&ldquo請蔣老坐轎。
&rdquo蔣幹見了這頂三十六人擡的牙鑲大轎,好不洋洋得意!心想,坐這種轎子的人都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大人物,周瑜有資格坐,我從未坐過,也未曾想到要坐這大轎,今日周瑜不忘同窗之情,如此款待于我。
早知道周瑜要請我坐牙鑲大轎,我應該穿了官服前來。
俗話說:武将騎馬威風,文官乘轎氣概。
現在蔣幹身上不是大袍闊服,坐在大轎中也不等品。
真好有一比:大棺材裡躺了一個小死人。
蔣幹把小童的手一放,上了大轎。
這小童自有手下人去伺候他。
此話後書再提。
手下擡了蔣幹來到陸營前,停轎出轎。
蔣幹邊平瘟邊在想,從江邊到大營,周瑜請我坐大轎,大概現在周瑜正在營前迎接我。
不料蔣幹跨出大轎擡頭一看,營前冷冷清清,哪有周瑜的影子。
他想,周瑜可能在大帳口接我。
蔣幹一路跨進大營,到大帳口,隻聽見虎威連連。
他擡頭一望,隻見周瑜坐在中央,文武站立兩旁。
蔣幹對他看看,意思是:既然大轎相迎至此,為何見了面視而不見?他隻覺得心中納悶。
大帳口的守衛弟兄,見一個文人在此伸頭探腦,喝道:&ldquo呔!什麼人在此張望?&rdquo蔣幹對他看看:别狐假虎威,仗勢欺人。
我的名字報出來
因此,曹操準備退兵。
曹操共有三次想退兵而又未退兵。
第一次,将幹初次過江;第二次,諸葛亮&ldquo借&rdquo箭之後;第三次,黃蓋詐降。
現在曹操想,我先問一下大帳上的文武,可有取江東之計。
有之,不退兵;反之,回去算了。
曹操問道:&ldquo列公,老父屯兵赤壁以來,屢遭不利。
依老夫看來,若要取勝江東,定要用計。
兩旁可有妙計?&rdquo假使兩旁無人接應,倒便宜了曹操的百萬人馬。
赤壁是曹操的倒楣所在。
因此從旁閃出一個文人,名叫蔣幹。
就是他要兩次去江東,為周瑜去立下&ldquo汗馬功勞&rdquo。
但見此刻他上前說道:&ldquo丞相,下官有一計在此。
&rdquo曹操問:&ldquo有何妙計?&rdquo蔣幹說:&ldquo丞相,江東孫權全仗周郎。
要是周瑜肯歸順丞相,則江東不戰而能平定。
&rdquo曹操想,你的話等于放屁。
要是周瑜願意投降,何用我興師動衆?所以說:&ldquo爾要知曉,周郎豈肯歸順老夫?&rdquo&ldquo此事極易。
&rdquo曹操見蔣幹說話如此輕飄,好似有十分把握,又問:&ldquo爾計将安出?&rdquo&ldquo丞相,下官與周公瑾當年在九江同窗共學,十分莫逆,言聽計從。
憑我三寸不爛之舌,去三江勸說周郎歸順。
丞相意下如何?&rdquo&ldquo過江去做說客?&rdquo&ldquo正是。
&rdquo曹操想,能勸轉周瑜歸順那再好也沒有了。
一旦勸說不成,反被人嘲笑我曹操戰事無能,遣出說客,這多麼沒有面子。
因此,先問他有沒有把握:&ldquo爾能成功否?&rdquo&ldquo丞相,下官以為定然成功,無有不成功之理。
&rdquo曹操一聽,就知道蔣幹不會成功的。
因為世間從無一件大事是靠說大話成功的。
成大事的人,事先從不誇口,這叫滿飯好吃,滿話難說。
其實曹操深知他幹不了大事,就不必派他前去了。
但曹操有個怪脾氣,就是:不成功也讓他去走一趟,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如果被周瑜殺死,他也不可惜,在他的大帳上,象蔣幹這樣的文人真的可以抓一把揀揀。
曹操自以為打的大算盤,實際上他是個大&ldquo洋盤&rdquo。
此番蔣幹過江,死倒沒有死,相反掮回來一個大木梢。
這一點,大大出乎曹操的意料。
曹操又把蔣幹過江的日期問明,蔣幹回答說:&ldquo今日動身,明日歸來。
&rdquo曹操也不在意,讓他去東吳,自己在赤壁聽候消息。
蔣幹回到寝處,脫下官服,穿上一套便巾便服。
為什麼呢?蔣幹認為,本來同窗好友,現在他為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都督,權勢滔天,愈顯得自己官卑職小,非比我為顯官達貴,身價比周瑜大,那末,穿了官服到江東去兜兜風是自己的體面。
今日穿了這一身便服,江東人不知我官居何職,叫他們不敢怠慢我。
蔣幹穿戴停當,他帶上一個十五、六歲的小童,手執紙扇,來到赤壁江邊呼喚官船。
蔡瑁、張允聽說蔣幹要過江去勸說周瑜歸降,忙迎上前來殷勤招呼。
他們想,蔣先生過江于我們大大有利。
倘使我們一個月後操完水軍,即使人人精勇,可是我等的本領不及周瑜,打起仗來未必能勝他。
這次長江交戰再失利,我們的人性命不保。
如果蔣先生能夠勸轉周瑜,那末,我們的性命就有了保障,也用不着在此操練水軍了。
想到這裡,蔡瑁和張允一面為蔣幹去準備船隻,一面搶步上前打拱作揖:&ldquo啊!蔣大夫,蔡瑁有禮了。
&rdquo&ldquo張允在此恭迎。
&rdquo今日蔣幹與蔡、張二人還非常客套,到明日從對江掮了周瑜的木梢回來時,面部表情就沒有這樣活絡了。
蔣幹忙回禮道:&ldquo啊!兩位都督,下官還禮了。
&rdquo&ldquo聽聞大夫奉丞相之命,過江勸說周瑜歸順。
&rdquo&ldquo是啊。
&rdquo&ldquo若然周瑜歸降丞相,本督也無須操兵了。
&rdquo&ldquo是啊!公瑾若願降,毋須兩位都督費心勞神了。
&rdquo&ldquo我等費心、拜托、仰仗大夫了。
&rdquo蔡瑁的話好象是說:費心大夫從江東掮個木梢回來,叫曹操把我們兩人的腦袋搬下來吧!&ldquo請二位都督放心,全在下官身上。
&rdquo須臾,官船已到,兩個小奸把蔣幹送下船,拱别回營,聽候下落。
周瑜探營逃回,天一亮,将幹就奉命過江了。
船過江心,直抵三江口,被巡哨小兵發現,喊停了船。
巡哨跳到蔣幹的官船上,進艙見一位文人端坐,問訊道:&ldquo呔!爾等是何許樣人?從何而來?往哪裡而去?&rdquo蔣幹忙起身答道:&ldquo我乃姓蔣名幹,與周大都督乃是九江同窗,今天特來拜望。
&rdquo巡哨聽得他是都督的同窗,面孔上的表情馬上和藹得多,就把這隻官船攔到江邊停下,一個小兵上岸禀報都督,其餘看守住這隻船。
不一會,那個小兵從岸上跳到官船上,呼喚道:&ldquo哪一位蔣老?&rdquo蔣幹忙應聲道:&ldquo蔣幹在此。
&rdquo&ldquo請登岸。
&rdquo&ldquo是是是!&rdquo蔣幹扶着小童離舟登岸。
人剛上岸,從旁側擡過來一頂牙鑲大轎,小兵照應道:&ldquo請蔣老坐轎。
&rdquo蔣幹見了這頂三十六人擡的牙鑲大轎,好不洋洋得意!心想,坐這種轎子的人都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大人物,周瑜有資格坐,我從未坐過,也未曾想到要坐這大轎,今日周瑜不忘同窗之情,如此款待于我。
早知道周瑜要請我坐牙鑲大轎,我應該穿了官服前來。
俗話說:武将騎馬威風,文官乘轎氣概。
現在蔣幹身上不是大袍闊服,坐在大轎中也不等品。
真好有一比:大棺材裡躺了一個小死人。
蔣幹把小童的手一放,上了大轎。
這小童自有手下人去伺候他。
此話後書再提。
手下擡了蔣幹來到陸營前,停轎出轎。
蔣幹邊平瘟邊在想,從江邊到大營,周瑜請我坐大轎,大概現在周瑜正在營前迎接我。
不料蔣幹跨出大轎擡頭一看,營前冷冷清清,哪有周瑜的影子。
他想,周瑜可能在大帳口接我。
蔣幹一路跨進大營,到大帳口,隻聽見虎威連連。
他擡頭一望,隻見周瑜坐在中央,文武站立兩旁。
蔣幹對他看看,意思是:既然大轎相迎至此,為何見了面視而不見?他隻覺得心中納悶。
大帳口的守衛弟兄,見一個文人在此伸頭探腦,喝道:&ldquo呔!什麼人在此張望?&rdquo蔣幹對他看看:别狐假虎威,仗勢欺人。
我的名字報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