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削鐵鎖青釭試鋒 下戰書長江交兵
關燈
小
中
大
督的意旨,回到船上,将三十條船及大炮訓練一番,準備來朝迎戰。
翌日,正是建安十三年十月三十日,長江初決戰的日子。
我們說書的,不論什麼樣的書,哪怕是曆史書,往往隻說年份,最多關照一下季節、月份,極少說明具體日期的。
《三國》也不例外。
唯有&ldquo赤壁之戰&rdquo這一段書,年、月、日都要說全,從頭至尾要按日期為序,直至赤壁燒、曹操敗走華容道。
東方微曉,赤壁江邊船艦無數。
頭隊蔡勳帶兵一萬,都是大好艨艟,二号船艦。
船上插滿刀槍旗幟,聲勢浩大。
蔡勳渾身下水打扮,手執兩柄闆斧,船上高懸大纛一面,&ldquo蔡&rdquo字旗随風飄蕩;二隊蔡立、蔡新,各領兵一萬,在蔡勳的左右兩翼,同時向前;最後隊金槍将文聘,帶領三十一隻巨艦,上有三十尊船尾炮,在自己大船的左右分布。
現在船頭朝江東高高翹起,整裝待發。
因為蔡瑁關照,要等頭隊、二隊敗陣下來,才能發兵。
中間一隻船上沒有大炮,是一隻指揮船,文聘站立船頭,手執金槍,目視着對江;在水營門前的一隻大船的船頭上,搭起一座高大的瞭望台,上面蔡瑁、張允兩個都督親自觀戰,身便擺着五顔六色的各種信号小旗。
再說陸營上,曹操一早升坐大帳。
心中明白,今日初次交兵舉足輕重,有關大局,非同陸戰。
所以聚集文武。
待文武到齊,曹操開口說道:&ldquo列公!&rdquo衆文武齊聲應道:&ldquo丞相啊!&rdquo&ldquo跟随老夫上得将台觀看水戰。
&rdquo衆人附和道:&ldquo請哪!&rdquo丞相在前,文武随後,紛紛上得将台。
曹操居中坐定,文武兩旁站立。
居高臨下,江邊風光盡收眼底。
見水營之前早已準備完畢,大小船艦布置嚴密,井然有序。
大家都覺得此仗必勝無疑。
此時,紅日破曉,江面上濁浪翻滾,一片金黃。
小奸蔡瑁在瞭望台上回頭見陸營将台上,曹操和文武都在觀望,似乎都在誇耀水軍的陣容整肅,稱贊他指揮有方。
瑁頗覺得意,手舉紅旗,号令進軍。
頓時金鑼響亮,催軍起程。
江面上千舟競發,頭、二兩隊排開陣勢,浩浩蕩蕩向三江口進發。
且不說曹兵如何殺奔而來,三江口将台上的巡哨小兵聽得對江傳來隐隐約約的鑼聲。
這一點全憑諸葛亮的巧妙安排,在江邊建造将台。
不然如何能知道對江動靜?他們忙打起瞟遠鏡一望,隻見江面上遠遠墨黑一條線,小兵們推測這必是一排船頭,忙說道:&ldquo弟兄們,不好了!敵人殺過來了。
快去禀報都督,早作準備。
&rdquo一個小兵急匆匆奔下将台,直向大營寝帳而來:&ldquo報大都督,不好了!小的們在将台之上望見曹兵船艦無數殺過江來。
望都督定奪!&rdquo周瑜早已端坐寝帳,聽得告禀,吩咐小兵:&ldquo退下。
&rdquo心裡想,長江交戰,我是天下無敵。
昨日殺了他的差官,料定今日有此一仗。
何足過慮,隻消差遣一員大将帶領兵卒,他們都在鄱陽湖操練成熟,個個骁勇,人人精壯,長江迎敵勢如破竹,足夠曹兵受用。
輕則打他們一個潰不成軍,重則殺他們一個片甲不回。
所以,周瑜傳令升帳。
巡哨小兵退出。
帳上鳴鼓點炮,聚集三營将士。
周瑜坐帳,兩旁見過。
外面諸葛亮進帳。
先生想,今日長江初戰,是一仗關鍵的争戰。
或赢或輸,關系重大。
周瑜肯定思慮成熟,胸有成竹,定要發十條八條将令,差十員八員大将,以禦強敵。
我倒要看他怎樣發令,有否漏洞。
他上前見過周瑜,旁側坐定。
衆将也都預感到首戰的艱巨性,不可掉以輕心。
因此,目光都集中到都督的身上,等候接令。
周瑜說:&ldquo帳上衆位,手下報到曹兵渡江。
本督欲命人長江迎敵。
&rdquo他從令架上抽出将令一支,對着大将中喊道:&ldquo興霸将軍聽令。
&rdquo甘甯甘興霸乃是江東水軍中第一員大将,他全身披挂從旁閃出:&ldquo末将在此。
&rdquo周瑜說:&ldquo将令一支,帶兵三千長值小5勝便要回來,千萬不可殺往曹營。
不得有誤!&rdquo甘甯說:&ldquo末将得令。
&rdquo他接令轉身,就走出大帳,到江邊整頓船隻,等候都督前來指揮。
因為水站要主帥登高指揮,不能單獨行動。
周瑜看到甘甯退出大帳,心裡想,雖說我命甘甯攻打頭陣,足以鐘曹兵。
但?不甚放心,唯恐興霸赢了一陣,沖往曹兵大營,損兵折将,反而勝後取敗。
所以要命他得勝便回。
不過,&ldquo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rdquo我還須派兩員戰将跟随其後,一則策應前軍,二則提醒甘甯切莫意氣用事。
周瑜又拔令在手:&ldquo韓、周兩老聽令。
&rdquo韓當、周泰兩人從旁健步踏出,&ldquo韓當在!&rdquo&ldquo周泰有!&rdquo周瑜道:&ldquo爾等各引水軍三千,在後接應甘甯。
千萬不可沖往曹營。
&rdquo兩員老将響亮回答:&ldquo得令!&rdquo衆将士聽得曹兵殺奔而來,早已摩拳擦掌,意氣奮發,都企求能領兵帶将與曹兵戰一場。
諸葛亮坐在旁側閉目養神,專心緻志地聆聽着周瑜的調兵遣将。
不料,周瑜發了兩條令箭,三員大将和九千水軍就此草草收場:&ldquo衆位耳聞取勝消息,待本督上将台親自指揮。
&rdquo說罷,欲下令退帳。
諸葛亮聽說周瑜發令完畢,雙眼微啟看着他。
心想,曹操的為人我早已聽聞,昨日被你周瑜殺了差官,他肯定懷恨在心。
今日出兵必定全力以赴。
你隻差三員戰将、九千水軍,兩方實力相差懸殊,實是有敗無勝。
況且蔡瑁、張允原是劉表手下重臣,水軍操練有素,久慣沙場,奸詐多端。
縱然這些水軍都有三頭六臂,也是寡不敵衆。
雖然你周瑜足智多謀,善于用兵,也要謹小慎微,不可大意。
正象書法家一樣,如果下筆不用功,決不會出人頭地,自成風格。
倘然初戰失利,下次再要反敗為勝,那談何容易!首先孫權不敢再戰,文人更是勸主投曹,武将士氣低落,還有誰肯與曹操作戰?豈不是一失足成千古之遺恨。
當然,靠這些兵将要戰勝曹操,我諸葛亮自有辦法,就是你周瑜下令命我代理都督,上将台指揮。
這并非我的本領比你大,而是因為我已摸清曹操的底細,胸中有數。
這叫&ldquo知彼知己,百戰不殆&rdquo。
我心裡明白,自告奮勇上将台,這是有百弊而無一利,若有差池我性命不保。
何況周瑜千方百計地要害我,苦無良策。
今日我代理都督,實是铤而走險。
隻是為了劉備的三分天下,不得不暫時保存江東實力,從而借孫權之手,得劉備之基業,我隻好将生死置之度外,以全漢事。
想到這裡,諸葛亮趕緊立起身來,對周瑜把手一拱:&ldquo亮見都督。
&rdquo周瑜正準備退帳,見諸葛亮有話說,忙問道:&ldquo啊!先生怎樣?&rdquo諸葛亮說:&ldquo都督,今日長江初次交兵,乃是小戰而已。
&rdquo孔明曉得是大事情,為了要代替周瑜上将台,故意迎合他的意思,說成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ldquo何勞都督将台親自指揮?亮雖不才,願代都督上将台揮旗督戰。
未知都督意下如何?&rdquo此番說話正中下懷。
周瑜對諸葛亮看了一眼,心裡想,我這幾天無暇顧及你的腦袋,隻能暫且緩一緩。
既然你自薦上将台,那來得正是時候。
水軍作戰不似陸戰,更兼上将台舞旗,舞旗變化無常,非尋常之事。
此事看來你難以勝任,你指揮水戰肯定有敗無勝。
隻要你初戰失利,那沒有什麼好客氣的,馬上将你斬首,以絕後患。
這叫火中取栗,自食其果,自取其禍。
我也殺你有名,叫你死而無怨。
這叫做孔明勞心,巧立鼎足雄勢;公瑾苦慮,智授将台兵符。
接下來諸葛亮上将台舞旗迎戰曹兵。
未知勝敗如何,諸葛亮性命可有危險,且聽下回分解。
翌日,正是建安十三年十月三十日,長江初決戰的日子。
我們說書的,不論什麼樣的書,哪怕是曆史書,往往隻說年份,最多關照一下季節、月份,極少說明具體日期的。
《三國》也不例外。
唯有&ldquo赤壁之戰&rdquo這一段書,年、月、日都要說全,從頭至尾要按日期為序,直至赤壁燒、曹操敗走華容道。
東方微曉,赤壁江邊船艦無數。
頭隊蔡勳帶兵一萬,都是大好艨艟,二号船艦。
船上插滿刀槍旗幟,聲勢浩大。
蔡勳渾身下水打扮,手執兩柄闆斧,船上高懸大纛一面,&ldquo蔡&rdquo字旗随風飄蕩;二隊蔡立、蔡新,各領兵一萬,在蔡勳的左右兩翼,同時向前;最後隊金槍将文聘,帶領三十一隻巨艦,上有三十尊船尾炮,在自己大船的左右分布。
現在船頭朝江東高高翹起,整裝待發。
因為蔡瑁關照,要等頭隊、二隊敗陣下來,才能發兵。
中間一隻船上沒有大炮,是一隻指揮船,文聘站立船頭,手執金槍,目視着對江;在水營門前的一隻大船的船頭上,搭起一座高大的瞭望台,上面蔡瑁、張允兩個都督親自觀戰,身便擺着五顔六色的各種信号小旗。
再說陸營上,曹操一早升坐大帳。
心中明白,今日初次交兵舉足輕重,有關大局,非同陸戰。
所以聚集文武。
待文武到齊,曹操開口說道:&ldquo列公!&rdquo衆文武齊聲應道:&ldquo丞相啊!&rdquo&ldquo跟随老夫上得将台觀看水戰。
&rdquo衆人附和道:&ldquo請哪!&rdquo丞相在前,文武随後,紛紛上得将台。
曹操居中坐定,文武兩旁站立。
居高臨下,江邊風光盡收眼底。
見水營之前早已準備完畢,大小船艦布置嚴密,井然有序。
大家都覺得此仗必勝無疑。
此時,紅日破曉,江面上濁浪翻滾,一片金黃。
小奸蔡瑁在瞭望台上回頭見陸營将台上,曹操和文武都在觀望,似乎都在誇耀水軍的陣容整肅,稱贊他指揮有方。
瑁頗覺得意,手舉紅旗,号令進軍。
頓時金鑼響亮,催軍起程。
江面上千舟競發,頭、二兩隊排開陣勢,浩浩蕩蕩向三江口進發。
且不說曹兵如何殺奔而來,三江口将台上的巡哨小兵聽得對江傳來隐隐約約的鑼聲。
這一點全憑諸葛亮的巧妙安排,在江邊建造将台。
不然如何能知道對江動靜?他們忙打起瞟遠鏡一望,隻見江面上遠遠墨黑一條線,小兵們推測這必是一排船頭,忙說道:&ldquo弟兄們,不好了!敵人殺過來了。
快去禀報都督,早作準備。
&rdquo一個小兵急匆匆奔下将台,直向大營寝帳而來:&ldquo報大都督,不好了!小的們在将台之上望見曹兵船艦無數殺過江來。
望都督定奪!&rdquo周瑜早已端坐寝帳,聽得告禀,吩咐小兵:&ldquo退下。
&rdquo心裡想,長江交戰,我是天下無敵。
昨日殺了他的差官,料定今日有此一仗。
何足過慮,隻消差遣一員大将帶領兵卒,他們都在鄱陽湖操練成熟,個個骁勇,人人精壯,長江迎敵勢如破竹,足夠曹兵受用。
輕則打他們一個潰不成軍,重則殺他們一個片甲不回。
所以,周瑜傳令升帳。
巡哨小兵退出。
帳上鳴鼓點炮,聚集三營将士。
周瑜坐帳,兩旁見過。
外面諸葛亮進帳。
先生想,今日長江初戰,是一仗關鍵的争戰。
或赢或輸,關系重大。
周瑜肯定思慮成熟,胸有成竹,定要發十條八條将令,差十員八員大将,以禦強敵。
我倒要看他怎樣發令,有否漏洞。
他上前見過周瑜,旁側坐定。
衆将也都預感到首戰的艱巨性,不可掉以輕心。
因此,目光都集中到都督的身上,等候接令。
周瑜說:&ldquo帳上衆位,手下報到曹兵渡江。
本督欲命人長江迎敵。
&rdquo他從令架上抽出将令一支,對着大将中喊道:&ldquo興霸将軍聽令。
&rdquo甘甯甘興霸乃是江東水軍中第一員大将,他全身披挂從旁閃出:&ldquo末将在此。
&rdquo周瑜說:&ldquo将令一支,帶兵三千長值小5勝便要回來,千萬不可殺往曹營。
不得有誤!&rdquo甘甯說:&ldquo末将得令。
&rdquo他接令轉身,就走出大帳,到江邊整頓船隻,等候都督前來指揮。
因為水站要主帥登高指揮,不能單獨行動。
周瑜看到甘甯退出大帳,心裡想,雖說我命甘甯攻打頭陣,足以鐘曹兵。
但?不甚放心,唯恐興霸赢了一陣,沖往曹兵大營,損兵折将,反而勝後取敗。
所以要命他得勝便回。
不過,&ldquo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rdquo我還須派兩員戰将跟随其後,一則策應前軍,二則提醒甘甯切莫意氣用事。
周瑜又拔令在手:&ldquo韓、周兩老聽令。
&rdquo韓當、周泰兩人從旁健步踏出,&ldquo韓當在!&rdquo&ldquo周泰有!&rdquo周瑜道:&ldquo爾等各引水軍三千,在後接應甘甯。
千萬不可沖往曹營。
&rdquo兩員老将響亮回答:&ldquo得令!&rdquo衆将士聽得曹兵殺奔而來,早已摩拳擦掌,意氣奮發,都企求能領兵帶将與曹兵戰一場。
諸葛亮坐在旁側閉目養神,專心緻志地聆聽着周瑜的調兵遣将。
不料,周瑜發了兩條令箭,三員大将和九千水軍就此草草收場:&ldquo衆位耳聞取勝消息,待本督上将台親自指揮。
&rdquo說罷,欲下令退帳。
諸葛亮聽說周瑜發令完畢,雙眼微啟看着他。
心想,曹操的為人我早已聽聞,昨日被你周瑜殺了差官,他肯定懷恨在心。
今日出兵必定全力以赴。
你隻差三員戰将、九千水軍,兩方實力相差懸殊,實是有敗無勝。
況且蔡瑁、張允原是劉表手下重臣,水軍操練有素,久慣沙場,奸詐多端。
縱然這些水軍都有三頭六臂,也是寡不敵衆。
雖然你周瑜足智多謀,善于用兵,也要謹小慎微,不可大意。
正象書法家一樣,如果下筆不用功,決不會出人頭地,自成風格。
倘然初戰失利,下次再要反敗為勝,那談何容易!首先孫權不敢再戰,文人更是勸主投曹,武将士氣低落,還有誰肯與曹操作戰?豈不是一失足成千古之遺恨。
當然,靠這些兵将要戰勝曹操,我諸葛亮自有辦法,就是你周瑜下令命我代理都督,上将台指揮。
這并非我的本領比你大,而是因為我已摸清曹操的底細,胸中有數。
這叫&ldquo知彼知己,百戰不殆&rdquo。
我心裡明白,自告奮勇上将台,這是有百弊而無一利,若有差池我性命不保。
何況周瑜千方百計地要害我,苦無良策。
今日我代理都督,實是铤而走險。
隻是為了劉備的三分天下,不得不暫時保存江東實力,從而借孫權之手,得劉備之基業,我隻好将生死置之度外,以全漢事。
想到這裡,諸葛亮趕緊立起身來,對周瑜把手一拱:&ldquo亮見都督。
&rdquo周瑜正準備退帳,見諸葛亮有話說,忙問道:&ldquo啊!先生怎樣?&rdquo諸葛亮說:&ldquo都督,今日長江初次交兵,乃是小戰而已。
&rdquo孔明曉得是大事情,為了要代替周瑜上将台,故意迎合他的意思,說成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ldquo何勞都督将台親自指揮?亮雖不才,願代都督上将台揮旗督戰。
未知都督意下如何?&rdquo此番說話正中下懷。
周瑜對諸葛亮看了一眼,心裡想,我這幾天無暇顧及你的腦袋,隻能暫且緩一緩。
既然你自薦上将台,那來得正是時候。
水軍作戰不似陸戰,更兼上将台舞旗,舞旗變化無常,非尋常之事。
此事看來你難以勝任,你指揮水戰肯定有敗無勝。
隻要你初戰失利,那沒有什麼好客氣的,馬上将你斬首,以絕後患。
這叫火中取栗,自食其果,自取其禍。
我也殺你有名,叫你死而無怨。
這叫做孔明勞心,巧立鼎足雄勢;公瑾苦慮,智授将台兵符。
接下來諸葛亮上将台舞旗迎戰曹兵。
未知勝敗如何,諸葛亮性命可有危險,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