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削鐵鎖青釭試鋒 下戰書長江交兵
關燈
小
中
大
來!與我亂棒趕出。
&rdquo手下起皮鞭、軍棍,朝差官劈頭蓋腦地打去。
差官慘叫連連,抱頭鼠竄而去。
這名謂&ldquo周公瑾斬使毀書&rdquo。
周瑜在帳上哈哈大笑。
他想,長江水戰,莫說你曹操百萬雄師,就是天兵神将我也不怕!江東水戰,可稱天下無敵。
諸葛亮見差官被亂棒打出,已知明日必有惡戰。
畢竟曹操有人馬百萬,兵多将廣,能征慣戰,不可等閑視之,宜早作準備,以防不測。
此刻,周瑜傳令退帳,自己回進寝帳。
文武退出。
諸葛亮回轉水營。
單說這割鼻去耳的差官,忍熬着劇痛,一口氣逃到江邊,氣喘籲籲地跳上小船,吩咐開船。
這隻從對江赤壁駛過來的小船上的水手,見這下戰書的差官渾身血肉模糊,頸項之下蕩着一顆人頭,都吓一大跳。
他們想,剛才兩人好端端上岸,奉丞相之命下戰書,耀武揚威去見周瑜。
怎麼不大一會工夫,耳鼻全無,帶了一個人頭回來。
水手們不問已知,慌忙開船,朝着赤壁方向回去。
過江心,到對江。
赤壁,沿江一帶分左右兩座水營,中間二十四座營門好比月牙形一樣排列,門外木排連綿不斷。
大号、二号戰艦似城牆一般,鱗次栉比,層層疊疊;巡哨小舟如飛梭相仿,川流不息,來來往往。
幡旌旆遮天蔽日,獵獵作響。
刀槍劍戟叱風咤雲,閃閃發光。
正是:未及箭穿魯缟,先将陣營阻江流。
這副差官小船進得水營門,離鄣岸,然後?開雙腿直向?營奔去。
聽得裡面傳見,副差官急步進營,雙膝跪下,哭喪着臉将此去江東下戰書的前因後果講了一個明白。
大營上,曹操居中坐定。
他聽完這差官的告禀後,已将來龍去脈搞清楚了。
因此吩咐:&ldquo擡起頭來。
&rdquo副差官把頭擡起,兩眼看着丞相。
曹操對下面一看,一個腦袋挂在他頸項之中,便情不自禁地叫一聲:&ldquo啊&mdash&mdash!&rdquo心想,實是可憐!周瑜真好歹毒,竟将差人斬首,割鼻去耳。
常言道:兩國相争,不斬來使。
何至于要他皮肉受苦。
再仔細一看,好象有題字系挂在那裡,關照:&ldquo将首級取來觀看。
&rdquo副差官呈上首級,曹操取過回文觀看,嘴裡還在喃喃讀着:&ldquo&lsquo來朝長江決雌雄&rsquo&mdash&mdash同老夫交兵。
&rdquo接下來默念道:&ldquo洗頸伺候斬曹賊。
&rdquo&mdash&mdash&ldquo呀呸!&rdquo曹操看到&ldquo賊&rdquo字,知道周瑜在罵人,便馬上改為默念,等他念完,喊了一聲&ldquo呀呸!&rdquo曹操想,周瑜啊!你膽敢斬使毀書,藐視老夫,定叫你江東六郡玉石俱毀。
要是陸戰的話,我連夜拔營起寨,殺過江去。
曹操即命差官回營敷藥醫治,把首級埋葬。
然後傳令蔡瑁、張允兩位水軍都督到來。
蔡、張二人聽得相爺傳喚,要緊上岸。
到大帳,見過曹操:&ldquo丞相,蔡瑁、張允見丞相。
有禮了。
&rdquo&ldquo二位都督坐了。
&rdquo兩人坐定後,蔡瑁忙啟口問道:&ldquo請問丞相,有何吩咐?&rdquo曹操說:&ldquo二位都督,今日老夫命人對江下戰書,豈料周瑜斬使毀書。
來朝長江交兵,拜托二位費心。
&rdquo蔡瑁忙應承道:&ldquo丞相且寬心,來朝長江決戰,我等願效犬馬之勞。
&rdquo曹操想,我一世不用小人。
當初不殺你們兩人,就因為自己不谙水戰,明日與孫權決戰,就要用你們。
再則,周瑜殺我使者,我恨不得生啖其肉,立時動身。
豈能顧全他們兩人。
此時,曹操複仇心切,問兩個小奸道:&ldquo來朝長江水戰,可能穩操勝券麼?&rdquo勝敗乃兵家常事,哪有事先保證的?曹操問得糊塗,兩個小奸答得幹脆。
他們為了博得相爺的歡心,奉承拍馬,不假思索地說:&ldquo請丞相放心,來朝長江水戰,我等擔保一仗取勝。
&rdquo曹操聽得他倆回答得如此幹淨利落,自然心裡十分歡悅,以為他們善于水戰,兵法精通,明日馬到成功。
哪裡知道,長江初戰,二奸輸得一敗塗地,隻得将他們斬首。
蔡、張二人見曹操不響,起身推托準備水戰,告辭相爺。
曹操告訴他們:&ldquo來朝老夫在此将台觀戰。
&rdquo二人退出。
回歸水營。
來到大船上,蔡瑁問:&ldquo張大夫,我等在丞相面前誇下海口,未知張大夫有何良策?&rdquo張允說:&ldquo大都督,明日水戰若能取勝,萬事皆休。
若不能取勝,以我之見,用三十尊船尾大炮,将對江轟一個寸草不留。
&rdquo蔡瑁說:&ldquo此計甚妙。
&rdquo原來,劉表當年常同江東交戰,每戰必敗。
由此,老大王積勞成疾,卧倒床榻。
他想,今世裡我倘能打一次勝仗,死而瞑目。
因而,老大王劉表命人在船尾鑄造三十尊大炮,企圖與江東再決一戰而取勝。
可惜船尾炮造好,老大王一命嗚呼。
劉表一死,劉琮降曹,将父親的基業和家産拱手交于曹操。
蔡瑁貪圖富貴榮華,不惜卑躬屈膝,欲求泰山之靠。
故而,劉表手下原班人馬和船艦艨艟俱在赤壁。
不過,船尾炮屬于暗器。
古代打仗,不到萬不得已之際,不用暗器,用之則受人唾罵。
這船尾炮裝置在船艄之上,兩軍對陣時,看不到船尾炮。
直要到掉轉船頭方才看見。
今日蔡、張二人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暗自商定初次交兵用船尾炮,即使取勝,也要遭殺身之禍。
他們以為曹操不懂水戰,可以瞞人耳目。
兩人商議完畢,召集水營上将到艙中按班站立。
蔡瑁發令道:&ldquo蔡勳聽令!&rdquo蔡勳是蔡瑁的侄兒,長江水戰可稱本領高強。
曾與江東甘甯交過四、五次鋒,不分上下。
聽得呼喚,從旁閃出:&ldquo蔡勳在!&rdquo蔡瑁命:&ldquo明日帶兵一萬為頭隊,殺過江去。
&rdquo&ldquo是!&rdquo蔡勳接令退下。
瑁又拔令在手:&ldquo蔡立、蔡新二将聽令!&rdquo二将同時踏出,&ldquo有!&rdquo&ldquo在!&rdquo&ldquo爾等弟兄各率兵一萬為二隊,殺往對江。
&rdquo&ldquo得令!&rdquo二人接令退下。
瑁又喚:&ldquo蔡小蔡和聽令!&rdquo蔡中、蔡和兩人踏出。
&ldquo蔡中在!&rdquo&ldquo蔡和有!&rdquo&ldquo本督付爾等将令一支,各帶兵一萬為第三隊。
頭隊取勝,爾等上前助威,頭隊失利,立刻退下。
&rdquo因為頭隊能赢,再以大兵掩殺可獲全勝,就不必用船尾炮;若頭對難以取勝,後面也未必可勝,第三隊就沒有必要再上去,索性統統撤回,用大炮轟擊。
小奸蔡瑁今朝專派自己人,自以為此仗必勝,打了勝仗,全都歸功于自己,可稱是如意算盤。
現在,請令付畢。
他在想,用到船尾炮,必定要有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将督戰。
過去,荊襄有兩個老将,一個叫李珪,一個叫王威,都是水戰的好手,可惜都已亡故。
隻有金槍将文聘将軍,還能勝任此職,讓他指揮船尾炮萬無一失。
故而,蔡瑁再拔令在手,招呼道:&ldquo文聘聽令。
&rdquo文聘應聲道:&ldquo文聘在。
&rdquo蔡瑁說:&ldquo本督付你将令一支,帶兵三千,總督三十尊船尾大炮。
來朝見本督紅旗招,沖殺上前,打他們一個落花流水。
&rdquo文聘明白,來朝長江初開兵,不能貿然用此大炮。
要緊說道:&ldquo大都督,明日萬萬不能用此大炮。
若被丞相知曉,末将擔當不起。
&rdquo蔡瑁想,管它可用不可用,隻要打勝仗。
想來丞相也不會怪罪于我。
所以,蔡瑁不以為然地說:&ldquo丞相責備,自有本督擔保,與爾無幹。
&rdquo文聘見蔡瑁滿有把握,也不與他争執,接了令箭退下,按都
&rdquo手下起皮鞭、軍棍,朝差官劈頭蓋腦地打去。
差官慘叫連連,抱頭鼠竄而去。
這名謂&ldquo周公瑾斬使毀書&rdquo。
周瑜在帳上哈哈大笑。
他想,長江水戰,莫說你曹操百萬雄師,就是天兵神将我也不怕!江東水戰,可稱天下無敵。
諸葛亮見差官被亂棒打出,已知明日必有惡戰。
畢竟曹操有人馬百萬,兵多将廣,能征慣戰,不可等閑視之,宜早作準備,以防不測。
此刻,周瑜傳令退帳,自己回進寝帳。
文武退出。
諸葛亮回轉水營。
單說這割鼻去耳的差官,忍熬着劇痛,一口氣逃到江邊,氣喘籲籲地跳上小船,吩咐開船。
這隻從對江赤壁駛過來的小船上的水手,見這下戰書的差官渾身血肉模糊,頸項之下蕩着一顆人頭,都吓一大跳。
他們想,剛才兩人好端端上岸,奉丞相之命下戰書,耀武揚威去見周瑜。
怎麼不大一會工夫,耳鼻全無,帶了一個人頭回來。
水手們不問已知,慌忙開船,朝着赤壁方向回去。
過江心,到對江。
赤壁,沿江一帶分左右兩座水營,中間二十四座營門好比月牙形一樣排列,門外木排連綿不斷。
大号、二号戰艦似城牆一般,鱗次栉比,層層疊疊;巡哨小舟如飛梭相仿,川流不息,來來往往。
幡旌旆遮天蔽日,獵獵作響。
刀槍劍戟叱風咤雲,閃閃發光。
正是:未及箭穿魯缟,先将陣營阻江流。
這副差官小船進得水營門,離鄣岸,然後?開雙腿直向?營奔去。
聽得裡面傳見,副差官急步進營,雙膝跪下,哭喪着臉将此去江東下戰書的前因後果講了一個明白。
大營上,曹操居中坐定。
他聽完這差官的告禀後,已将來龍去脈搞清楚了。
因此吩咐:&ldquo擡起頭來。
&rdquo副差官把頭擡起,兩眼看着丞相。
曹操對下面一看,一個腦袋挂在他頸項之中,便情不自禁地叫一聲:&ldquo啊&mdash&mdash!&rdquo心想,實是可憐!周瑜真好歹毒,竟将差人斬首,割鼻去耳。
常言道:兩國相争,不斬來使。
何至于要他皮肉受苦。
再仔細一看,好象有題字系挂在那裡,關照:&ldquo将首級取來觀看。
&rdquo副差官呈上首級,曹操取過回文觀看,嘴裡還在喃喃讀着:&ldquo&lsquo來朝長江決雌雄&rsquo&mdash&mdash同老夫交兵。
&rdquo接下來默念道:&ldquo洗頸伺候斬曹賊。
&rdquo&mdash&mdash&ldquo呀呸!&rdquo曹操看到&ldquo賊&rdquo字,知道周瑜在罵人,便馬上改為默念,等他念完,喊了一聲&ldquo呀呸!&rdquo曹操想,周瑜啊!你膽敢斬使毀書,藐視老夫,定叫你江東六郡玉石俱毀。
要是陸戰的話,我連夜拔營起寨,殺過江去。
曹操即命差官回營敷藥醫治,把首級埋葬。
然後傳令蔡瑁、張允兩位水軍都督到來。
蔡、張二人聽得相爺傳喚,要緊上岸。
到大帳,見過曹操:&ldquo丞相,蔡瑁、張允見丞相。
有禮了。
&rdquo&ldquo二位都督坐了。
&rdquo兩人坐定後,蔡瑁忙啟口問道:&ldquo請問丞相,有何吩咐?&rdquo曹操說:&ldquo二位都督,今日老夫命人對江下戰書,豈料周瑜斬使毀書。
來朝長江交兵,拜托二位費心。
&rdquo蔡瑁忙應承道:&ldquo丞相且寬心,來朝長江決戰,我等願效犬馬之勞。
&rdquo曹操想,我一世不用小人。
當初不殺你們兩人,就因為自己不谙水戰,明日與孫權決戰,就要用你們。
再則,周瑜殺我使者,我恨不得生啖其肉,立時動身。
豈能顧全他們兩人。
此時,曹操複仇心切,問兩個小奸道:&ldquo來朝長江水戰,可能穩操勝券麼?&rdquo勝敗乃兵家常事,哪有事先保證的?曹操問得糊塗,兩個小奸答得幹脆。
他們為了博得相爺的歡心,奉承拍馬,不假思索地說:&ldquo請丞相放心,來朝長江水戰,我等擔保一仗取勝。
&rdquo曹操聽得他倆回答得如此幹淨利落,自然心裡十分歡悅,以為他們善于水戰,兵法精通,明日馬到成功。
哪裡知道,長江初戰,二奸輸得一敗塗地,隻得将他們斬首。
蔡、張二人見曹操不響,起身推托準備水戰,告辭相爺。
曹操告訴他們:&ldquo來朝老夫在此将台觀戰。
&rdquo二人退出。
回歸水營。
來到大船上,蔡瑁問:&ldquo張大夫,我等在丞相面前誇下海口,未知張大夫有何良策?&rdquo張允說:&ldquo大都督,明日水戰若能取勝,萬事皆休。
若不能取勝,以我之見,用三十尊船尾大炮,将對江轟一個寸草不留。
&rdquo蔡瑁說:&ldquo此計甚妙。
&rdquo原來,劉表當年常同江東交戰,每戰必敗。
由此,老大王積勞成疾,卧倒床榻。
他想,今世裡我倘能打一次勝仗,死而瞑目。
因而,老大王劉表命人在船尾鑄造三十尊大炮,企圖與江東再決一戰而取勝。
可惜船尾炮造好,老大王一命嗚呼。
劉表一死,劉琮降曹,将父親的基業和家産拱手交于曹操。
蔡瑁貪圖富貴榮華,不惜卑躬屈膝,欲求泰山之靠。
故而,劉表手下原班人馬和船艦艨艟俱在赤壁。
不過,船尾炮屬于暗器。
古代打仗,不到萬不得已之際,不用暗器,用之則受人唾罵。
這船尾炮裝置在船艄之上,兩軍對陣時,看不到船尾炮。
直要到掉轉船頭方才看見。
今日蔡、張二人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暗自商定初次交兵用船尾炮,即使取勝,也要遭殺身之禍。
他們以為曹操不懂水戰,可以瞞人耳目。
兩人商議完畢,召集水營上将到艙中按班站立。
蔡瑁發令道:&ldquo蔡勳聽令!&rdquo蔡勳是蔡瑁的侄兒,長江水戰可稱本領高強。
曾與江東甘甯交過四、五次鋒,不分上下。
聽得呼喚,從旁閃出:&ldquo蔡勳在!&rdquo蔡瑁命:&ldquo明日帶兵一萬為頭隊,殺過江去。
&rdquo&ldquo是!&rdquo蔡勳接令退下。
瑁又拔令在手:&ldquo蔡立、蔡新二将聽令!&rdquo二将同時踏出,&ldquo有!&rdquo&ldquo在!&rdquo&ldquo爾等弟兄各率兵一萬為二隊,殺往對江。
&rdquo&ldquo得令!&rdquo二人接令退下。
瑁又喚:&ldquo蔡小蔡和聽令!&rdquo蔡中、蔡和兩人踏出。
&ldquo蔡中在!&rdquo&ldquo蔡和有!&rdquo&ldquo本督付爾等将令一支,各帶兵一萬為第三隊。
頭隊取勝,爾等上前助威,頭隊失利,立刻退下。
&rdquo因為頭隊能赢,再以大兵掩殺可獲全勝,就不必用船尾炮;若頭對難以取勝,後面也未必可勝,第三隊就沒有必要再上去,索性統統撤回,用大炮轟擊。
小奸蔡瑁今朝專派自己人,自以為此仗必勝,打了勝仗,全都歸功于自己,可稱是如意算盤。
現在,請令付畢。
他在想,用到船尾炮,必定要有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将督戰。
過去,荊襄有兩個老将,一個叫李珪,一個叫王威,都是水戰的好手,可惜都已亡故。
隻有金槍将文聘将軍,還能勝任此職,讓他指揮船尾炮萬無一失。
故而,蔡瑁再拔令在手,招呼道:&ldquo文聘聽令。
&rdquo文聘應聲道:&ldquo文聘在。
&rdquo蔡瑁說:&ldquo本督付你将令一支,帶兵三千,總督三十尊船尾大炮。
來朝見本督紅旗招,沖殺上前,打他們一個落花流水。
&rdquo文聘明白,來朝長江初開兵,不能貿然用此大炮。
要緊說道:&ldquo大都督,明日萬萬不能用此大炮。
若被丞相知曉,末将擔當不起。
&rdquo蔡瑁想,管它可用不可用,隻要打勝仗。
想來丞相也不會怪罪于我。
所以,蔡瑁不以為然地說:&ldquo丞相責備,自有本督擔保,與爾無幹。
&rdquo文聘見蔡瑁滿有把握,也不與他争執,接了令箭退下,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