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甘甯三江顯身手 孔明将台破艨艟

關燈
第十六回甘甯三江顯身手孔明将台破艨艟 周瑜思慮停當,重又拔出令箭一支。

    此令有千鈞之重,一來授命孔明代理都督,以示鄭重;二則初戰敗北,令箭就是罪狀,唯他是問。

    周瑜問道:&ldquo啊!先生代理本督麼?&rdquo諸葛亮說:&ldquo是也。

    &rdquo&ldquo那末,将令一支在此,爾長江指揮作戰,須要當心了。

    &rdquo意思是,敗下陣來軍法無情。

    諸葛亮完全知道周瑜的用心,明知此事勞而無功,有罰無賞,但又不得不這樣做。

    他心裡想,照你周瑜這樣用兵,肯定一敗塗地。

    既然号令已下,令出如山,不可更改,隻有我諸葛亮來化險為夷,挽回敗局。

    如今有了大權在手,三軍将士不敢不從。

    估計現在大将小兵将臨江邊,不能在此延誤了!不然将士下了戰船,再叫上岸來與軍不利。

    因此先生接令在手,回答周瑜:&ldquo大都督且放寬心,亮保得大獲全勝。

    &rdquo周瑜以為孔明口出狂言,暗暗好笑:死到臨頭還不知曉,尚且還在拍胸擔保。

    本來,殺人一千,自死八百,也可算是大功告成。

    大獲全勝,就是既要殺敗敵人,又要我軍無一損傷。

    料想兩軍對陣,互有死傷,到那時我以此來責詢孔明,看他有何詞說。

    其實,諸葛亮比周瑜要想得遠,說到代理都督,決計不打無把握之仗,一仗而取全勝,無一兵一卒傷亡。

    所以,他接令便走。

    周瑜退帳,文武退出。

    魯肅跟了周瑜進入寝帳,開口問道:&ldquo大都督,緣何應允孔明代理指揮?&rdquo周瑜說:&ldquo子敬,長江一敗,孔明自取其禍,本督殺之有名矣!&rdquo魯肅聽得周瑜又要殺孔明,歎了一口氣:&ldquo嗳!都督,若雲取長江之敗而斬孔明之首,恐吳侯擔憂。

    &rdquo周瑜想,不錯。

    我早在主人面前講過,把第一仗作為目标,勝則戰,敗則回。

    我怎能隻顧了殺諸葛亮,卻忽略了整個大局。

    最好是既殺諸葛亮,又打勝仗。

    周瑜想到此間,命手下傳令潘、董二将而來。

    不一會,紫面孔潘璋、黑面孔董襲來到寝帳,見過周瑜。

    周瑜命他們兩人各帶兵三千到西山腳下,聽候調遣。

    兩将接令,各去安紮。

    周瑜想,我與魯肅兩人上西山觀戰,若見我軍失利,不等曹兵驅兵掩殺,我就命潘、董二将從西山兩旁橫斜裡殺出,打一個措手不及,定然敗中取勝。

    等到戰事結束,我就把孔明叫上帳來,當面羞辱他一番,說來你自己曾誇口要大獲全勝,今日若非本督早有埋伏,定然全軍覆沒。

    然後将其枭首示衆。

    周瑜又想道:如果孔明出師不利,他知道難以向我交帳,或逃跑或自刎,這便如何是好?我此番定要親手将其處死。

    所以,周瑜又命小兵二十五人準備繩索杠棒,到将台把孔明看守。

    關照他們:若孔明問是何意,你們隻說奉令保護。

    明曰保護,暗中監視。

    見長江水軍失敗,就把孔明繩串索綁,押來見我。

    手下人得令退出。

    魯肅在旁聽得,暗暗叫苦:哉枉也!想孔明赤誠相助,反被周瑜暗中算計。

    我袖手旁觀,坐視其死,于心何忍。

    周瑜對魯肅說:&ldquo子敬,與本督同去西山觀戰。

    &rdquo魯肅想,好極了!今日孔明敢代理都督,定有妙計。

    我能親眼目睹他的用兵,實是有幸得很。

    周瑜安排完畢,和魯肅帶了五百名護衛,來到離大營五裡的西山,到半山坳,兩人坐定,舉起手中的瞟遠鏡眺望江面。

    這裡與将台相隔一座陸軍大營,将台雖高,但是望不到。

    等一會諸葛亮在将台奧妙的指揮,他們都看不見,隻能看到江中的變化。

    下來再提。

    孔明手捧令箭,匆匆出得大營。

    他想,照我這樣鵝行鴨步到江邊,恐怕來不及了。

    軍情緊急,我隻有奔向江邊了。

    前番智激周瑜第一奔,今日長江交戰第二奔。

    隻見孔明一手執扇捧令,一手提起鶴氅,潑開雙腿,一口氣直奔江邊而來。

    到江邊,已跑得孔明氣喘籲籲,汗流浃背。

    他立定腳步,見甘、韓、周三将帶領所有弟兄準備下船。

    他想,下了船,事情就麻煩了。

    因此,他屏足力氣,提高喉嚨大聲喊道:&ldquo呔&mdash&mdash大都督令下!&rdquo說罷,将手中的令箭高高舉起。

    被這突如其來的一聲大喊,衆兵将都站定身軀,回頭觀望,隻見諸葛亮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滿面通紅。

    三員大将都在想,都督啊!你要傳令,江東能走善行的人不計其數,為何偏差這文質彬彬的孔明前來?故而,三将齊跑到孔明面前:&ldquo軍師在上,末将等有禮。

    不知有何吩咐,有勞都督趕奔到此?&rdquo諸葛亮叫住了三員大将,方才放下心來。

    孔明想,恐怕江面上曹兵已臨近,這關系不大,隻要指揮得當,同樣可以殺退。

    因此說道:&ldquo大都督令下:誰人違令,軍法懲處!&rdquo三将齊聲說:&ldquo末将等遵命。

    敵兵已近,請軍師吩咐。

    &rdquo諸葛亮說:&ldquo适才都督命甘甯為頭隊,現在改換。

    &rdquo甘甯聽說要改換自己,感到十分不高興。

    因為本領高強的戰将,總希望自己沖殺在前,建立功勳。

    現在要改換,不是二隊就是三隊。

    所以,問道:&ldquo請問軍師,不用甘甯,欲改換哪一個?&rdquo&ldquo改換甘興霸将軍。

    &rdquo&ldquo軍師,甘甯即是甘興霸,甘興霸便是甘甯&mdash&mdash便是末将。

    &rdquo&ldquo都督命的是頂盔貫甲的甘甯,本軍師改換的是下手打扮的甘興霸。

    &rdquo甘甯至此方才明白,原來換的不是人,而是換一身裝束。

    心想,不錯,水戰穿了盔甲諸多不便,掉入水中,非死即亡,應該改換水戰衣裳。

    因此,甘甯一聲号令全軍将士一律改換水手服色,他自己也是輕裝紮束:頭上油卷捆頭,身上油卷短襖,腳上一雙沙魚皮托底的戰靴。

    這身打扮既緊身,又輕軟,跳入水中再躍上戰船可以滴水全無。

    加上這雙魚皮靴可防跌滑,不論水中交戰還是船上角鬥,行動方便,來去自如。

    腰佩弓箭,手捧兩柄短戟,又是一番英雄氣概。

    韓當、周泰兩員老将亦然如此打扮。

    一切裝束停當。

    孔明開始布置陣容。

    原來,周瑜命諸将以大船迎戰。

    現在,孔明吩咐頭隊甘甯一律用浪裡鑽,水上飛這樣的小舟。

    小船能集中能分散,靈活多變,調動迅速。

    二十五個小兵成一小隊,一小隊駕一隻小船;三千一百二十隊,駕一百二十隻小船。

    并且每隻小船上都要準備十根三尺長、二寸闊的毛竹片,命弟兄們把鑼鼓用繩索都結在腰裡。

    雖然敲打不大方便,接下來自有道理。

    孔明又命第二隊用二百隻大船,船上插滿刀槍旗幡,每隻船上隻有二、三個弟兄,把船駛到江中,然後跳入長江,遊回江岸,讓大船随流漂向對江。

    第三隊二員老将,也是輕舟小船,聽候軍師調遣。

    諸葛亮的用兵善于虛虛實實。

    頭隊甘甯是實,兵精将勇;二隊大船是虛。

    看起來二百隻大船橫貫長江,以為船上都是兵将,橫篷扯足,坪蕩蕩殺過江來。

    其實,到時候連兩三個小兵都照諸葛亮的吩咐,早已跳入江内,船上鬼都沒有一個。

    等歇三十尊大炮向這裡打來,把這些船都打得幹幹淨淨。

    孔明号令完畢,三将各回舟船。

    諸葛亮這才轉身,向将台走去。

    他擡頭向上一看,将台高矗,聳入雲端。

    要走上去倒是很難。

    孔明站在将台前觀望思索着。

    不料,正在此時,一隊小兵手拿繩索趕來。

    見軍師站立将台前,以為他等候多時,都上前見過:&ldquo軍師!軍師!&rdquo孔明聽到衆人叫喊,忙回頭問道:&ldquo爾等到此何事?&rdquo&ldquo我等奉都督之命,特地前來保護軍師。

    &rdquo孔明一聽便知周瑜的用意,明是保護,暗則監禁。

    心裡想,周瑜啊!你不往好處想,專向壞處想,長江還未交兵,捉我的人已經布置好了,恐怕我長江失利逃之夭夭。

    不過,他這樣做,我也有好處的,我上将台可以一步不走了,讓他們把我擡上去。

    孔明想完,便一聲吩咐:&ldquo來!&rdquo小兵們忙應聲道:&ldquo在!&rdquo孔明命令四個小兵中,兩個扶手,兩個擡腳,把自己送上将台。

    這班小兵想,都督吩咐暗中監視,不料先被他受用。

    好在孔明人弱體輕,我們隻好象棺材一樣,送他上西天。

    四個小兵上前把孔明手腳輕輕一扶,就将他高高擡起,後面二十一個小兵緊緊跟随,一行人很快來到将台之上。

    然後将孔明緩緩放下,齊聲說道:&ldquo軍師,請站穩了。

    &rdquo說罷,二十五人分左右兩旁站立。

    将台上風很大,眼将台邊一張台子早已放在那裡,台上瞟遠鏡、旗架、令旗齊全。

    孔明走過去,把羽扇和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