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易華章孔明誦賦 屯精兵孫權贈劍

關燈
萬曹兵無可畏懼,倘然出師不利,立即收兵,再謀良圖。

    未知吳侯意下如何?&rdquo 孫權想,隻有這樣了,象做生意一樣,第一次投下一筆本錢,如有利可囹,那末再做下去。

    如果第一次生意就賠本,就馬上改行。

    因此說道:&ldquo一言為定,看三江口交兵勝負,再從長計議。

    &rdquo 周瑜見主公主意已定,告辭孫權,回出吳侯府第。

    一路之上周瑜心中暗自盤算道:曹操一百萬軍隊雖說聲勢顯赫,是江東一大患,然而,依我看來外強中幹,不足為懼。

    如果交起鋒來,江東最多不過損些兵将,不可能被曹操吞并。

    倒是這個孔明,非閑人可及,智謀過人,天下之事盡在他的腹中,社稷安危、家邦存亡,盡受其操縱,實是我江東的心腹大患。

    此患不除,江東無安定之日。

    他說吳、劉聯兵,是為了借我江東之力,漁可圖之利,為劉備打天下。

    孔明年紀比我輕,本領比我大,今朝共破曹操,能保今後劉備不打江東麼?俗話說,舌頭與牙齒可算要好,尚且也有咬痛之時,何況兩國鄰近,怎避口角之争,兵刃相向?到那時追悔莫及。

    怎麼辦呢?隻有先治内,後攘外;先殺孔明,後破曹兵。

    對!這樣方保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無虞。

    周瑜回到帥府,面晤魯肅。

     肅遵周瑜吩咐,在帥府等候。

    見他回轉,要緊問道:&ldquo大都督你去打聽消息,吳侯怎樣?&rdquo &ldquo盡被孔明料及!&rdquo &ldquo那末都督,軍師确是個奇才,請都督多與軍師聯絡。

    &rdquo 魯肅自鳴得意,交了一個好朋友,還在那裡稱頌孔明的才幹,哪裡知道,周瑜居心叵測,面色早已改變。

     &ldquo子敬,本督要殺諸葛亮!&rdquo 魯肅不防周瑜說出這種話來,頓然一呆。

    剛才還好好地要向孔明請教破曹之計,緣何吳侯府走了一趟,反倒要将孔明殺了?真是人心難測啊!不過,魯肅想想不可能,以為周瑜在與他打趣。

    因此一點也不着急,對周瑜笑笑,說道:&ldquo都督,你的說話當真麼?&rdquo &ldquo子敬聽了,孔明料事如神,他有晏子之才。

    今日若不殺死于他,日後他欲取江東,恐我等難以招架于他。

    為此督先殺孔明,後破曹兵。

    &rdquo 魯肅這才明白周瑜蓄意圖謀。

    倒說借口恐怕今後諸葛亮攻打江東,所以要殺他。

    魯肅想,都督啊!在這點上我比你看得清楚,你與孔明相處的時間還不長,這個人我了解他,是個懂好壞的人,你待他三分好,他要回你至少四分好;你待他不好,他也不會待你好的。

    你不要說殺他,即使動他一根毫毛,他的主人劉備絕不會與我幹休。

    因為我曾去過江夏,他到江東來的一切都要我擔保。

    得罪了他,關羽、張飛、趙雲都要與我算帳。

    紅、黑、白三隻面孔發起火來,天皇老子都不認帳。

    所以魯肅對着周瑜雙手亂搖:&ldquo都督啊!孔明大丈夫,知恩報恩、知德報德。

    而且與曹操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他與江東不但無怨,而且唇齒相依,絕不會奪取江東。

    尤其此番下官前往江夏都,劉皇叔與關、張、趙三将,一再重托下官。

    要是軍師有什麼三長兩短,下官性命不保。

    下官一死倒是小事,隻恐怕江東也有危險了.望都督萬萬不可。

    三思啊三思!&rdquo 老實人急得汗流滿面。

    魯肅這番說話,與其說在為孔明讨情,倒不如說分析了當時敵我對峙的局勢,吳、劉聯兵的重要性,卻是金玉良言,千真萬确的。

    所說魯肅是江東第一位大政治家,頗有預見和洞察力。

    這番說話,直要到二年以後,周瑜臨終,方才大徹大悟,完全相信。

    因此臨死推薦魯肅接任都督。

    可是,現在哪裡聽得進去,不假思索對着魯肅冷冷地說道:&lsquo哼!子敬,你好膽小!劉備孤窮,有何怕懼!一切由本督擔保。

    &rdquo劉、關、張、趙真正要尋着你的活,我周瑜為你擔保。

     魯肅見周瑜如此執迷不悟,非要緻孔明于死而後快不可,心裡想,真正到那時,恐怕你周瑜自顧不暇,自身難保。

    我與你多年知交,情投意合,感情十分融洽。

    就是在諸葛亮的問題上,各執所見,有所分歧。

    你要殺他,我要保他;你說殺諸葛亮是為了成全江東,我看保牢孔明的性命,倒是真正的忠心江東。

    因此魯踱頭定一定神,問周瑜道:&ldquo都督,你要怎樣才能不殺孔明呢?&rdquo &ldquo子敬聽了,隻要孔明棄劉備助江東,本督非但不殺,并且本督讓位于他,情願做他下手,要不然定殺不休。

    &rdquo 俗話說,愛得過分就是害。

    周瑜本來确實敬重孔明幾分,甘拜下風,就因為孔明過于勝過周瑜,因此反成壞事。

    再則,周瑜與諸葛亮不是私人之仇,兩人各為其主,他們之間的成見,不是私下可以解脫的。

    倘能是私隙,往往在某種條件下可以了結。

    現在,要是孔明不投順江東,周瑜是非殺他不可的。

     魯肅想,劉備窮雖窮,要孔明棄劉備、投江東,這是癡心妄想,就好比叫你周瑜棄孫權、投劉備一樣不可能。

    但是,事在危急,隻要有個辦法,把周瑜一時之氣平一平,諒必日後不會再殺孔明了。

    再想到孔明這個人,也實在不識時務,在周瑜面前顯什麼本領、逞什麼能呢?好得他的長兄在江東身為上大夫,倒不如請諸葛瑾去勸解勸解他,一來緩和一下周瑜的怨恨,二則借此機會給孔明送個消息,免傷兩人、兩國之和氣。

    故而說道:&ldquo大都督,既然要孔明督江東,照下官看來,何不請子瑜大夫到來,叫他走一遭,想必兄長之言,孔明定然肯聽從的。

    &rdquo 周瑜想,這倒是兩全之計策,成功不成功,先去試一試,因此命人相請諸葛瑾。

     諸葛瑾聽說都督相請,要緊來到帥府,進見周瑜:&ldquo下官見都督。

    &rdquo &ldquo費心子瑜先生,前去勸說令弟歸順江東。

    &rdquo 諸葛瑾馬上回答道:&ldquo都督,我等兄弟雖好,但志向不同。

    我助吳侯,命我棄主歸順旁人,我決不應允。

    我弟亦然如此。

    我看不必前去。

    &rdquo &ldquo爾去走一遭,成則有功,不成則無罪。

    &rdquo 諸葛瑾想,這種差使倒好,有益無害,那就去跑一趟。

     諸葛瑾離開帥府,一路上往孔明府第走來,一面暗自思量看見了兄弟如何開口。

    心裡想,我家兄弟這張嘴能說會道,我實非他的對手。

    想當初我叫他一起出山扶助江東,他對我講永遠不出山,不知什麼緣故又去相助劉備了。

    據說劉備三顧茅廬,哭得我家兄弟出山。

    照這樣看來,兄弟見哭怕的。

    那末,讓我也在兄弟面前哭上這麼一哭,哭得他棄劉投吳罷休。

     諸葛瑾真比魯肅還要老實,他不知道劉備的哭大有奧妙所在,他有什麼道理呢?一般地說,心中悲傷,或有苦衷,而抑制不住要哭。

    諸葛瑾身為上大夫,高官厚祿,家境又不錯,又有什麼苦衷可言!尤其他的兒子葛恪,人稱神童,年未滿十,就才華橫溢。

    有一次,孫權宴請江東文武,諸葛瑾帶子赴宴。

    席間,孫權命手下牽一頭驢子上堂,用蘸着白粉的毛筆,在驢子的面孔上寫着&ldquo諸葛瑾&rdquo三字。

    因為大先生諸葛瑾生一個長方馬臉,意在取笑他的睑象驢面,頓時哄堂大笑。

    諸葛瑾老實人明知孫權與他打趣,可是他隻會笑,不會辯駁。

    哪知他的兒子諸葛恪從旁走出,不慌不忙将孫權的筆拿到手裡,到驢子面前,踮起小腳,在驢面上&ldquo諸葛謹&rdquo三字之下添上兩個字:&ldquo之驢&rdquo,這樣大易原意,這頭驢便成了諸葛瑾的了。

    所以&ldquo諸葛瑾之驢&rdquo,并不是諸葛瑾象驢,弄得孫權驚呆,堂上文武個個誇獎,由此出名&ldquo神童&rdquo,到處傳揚。

    所以他一路走,一路屏,好不容易屏到孔明府,總算屏出兩滴可貴的眼淚水。

    他無論如何不舍得揩去,要讓自己的親兄弟看看。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