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易華章孔明誦賦 屯精兵孫權贈劍
關燈
小
中
大
,要緊上前:&ldquo門上有人麼?&rdquo
門公一看,出色!三十好幾的人,竟象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樣哭上門來,也不怕被人笑話。
故而上前迎接:&ldquo先生,小的迎接,在此有禮。
&rdquo &ldquo費心通報我家賢弟。
&rdquo &ldquo少待。
&rdquo 門公直奔到書房:&ldquo報禀軍師,你家老兄大先生在外。
他啼哭而來,要見軍師,請定奪。
&rdquo 孔明自從回到軍師府以後,一直在考慮着周瑜去見吳侯,定然不出我之所料,肯定他更欽佩于我。
現在聽到門公報禀,自己的兄長哭上門來,感到出乎意料。
想自己的兄長又不是童稚,要這等啼哭為了何事呢?孔明再仔細一想,明白了。
周瑜聽我之言去見吳侯,将來龍去脈弄了個一清二楚,唯恐日後我家主人成了三分天下,前來奪取江東,因此他心存不良,叫我家兄長到此先來勸降。
若我不允,必有謀害之意。
想到這裡,孔明懊悔自己不該早露鋒芒,以緻種下禍根。
雖則我的目的已經達到,周瑜也肯定意識到自己的才能不及我。
但我今後在江東的日腳難過了,因此我更要處處設防,小心謹慎,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遺恨。
今天兄長哭到我的門上來,顯而易見,這是因為魯肅聽說周瑜有殺我之心,故而派我兄長來此勸我投降,即使不降,也好讓我早有準備。
我家兄長比魯肅還要老實,是個無用之人,明知不能遂周瑜之願,所以隻好效學劉備三顧隆中時,哭求相助,他以為我見哭伯,不料我這個人軟硬不怕,要應付自己的兄長還是手到拿來,不費吹灰之力。
孔明想定主意,吩咐手下;&ldquo來!傳令開正門,說我出接。
&rdquo 手下接令開正門,一路喊出去&ldquo軍師出接&rdquo。
孔明随後向外出來。
此時諸葛瑾正從外向裡進來,弟兄兩人在中門相遇。
孔明搶步上前,把手一拱:&ldquo來者兄長,小弟見兄長有禮了。
&rdquo &ldquo賢弟罷了。
&rdquo &ldquo兄長請了。
&rdquo &ldquo賢弟請了&mdash一&rdquo諸葛瑾說到後來,故意聲帶哭音。
孔明見他哭喪着臉,眼膛裡挂着雨滴淚珠,不覺心裡好笑,領着自己的兄長,兩人一前一後來到書房,各自坐定。
諸葛瑾擡起頭來對兄弟看看,意思是我這兩笃眼淚來之不易,大概你也已經看見了,那末我要揩去了。
大先生起袍袖将雙眼揩拭。
&ldquo請問兄長,緣何悲傷前來?莫非江東人欺侮兄長麼?&rdquo孔明開口問道。
諸葛瑾想,你兄弟玲現剔透,人稱未蔔先知,我的來意定然明白,我又不是小孩子喜怒無常,受了欺侮向你告狀。
既然你裝模作樣,讓我用言語來撩撥你,看你怎樣回答。
因此說道:&ldquo賢弟,愚兄想起當年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所以悲傷。
&rdquo 孔明一聽就聽出兄長的意思來。
他是借古喻今,十分得當。
當年伯夷、叔齊結拜弟兄,志同道合,不願為周朝出力,甯肯在首陽山下吃樹葉,結果兩人餓死在一起。
言外之意,伯夷、叔齊給義弟兄尚且同甘共苦、死在一起,我倆同胞手足反而各分東西,朝夕不能相顧,實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但是,孔明今朝隻得裝作笨人,當作聽不懂。
反而勸起兄長來:&ldquo兄長,伯夷、叔齊死之已久,哭之亦無用,何勞悲傷?&rdquo他們兩人死了幾百年,白骨已成灰,又何必去哭他們。
諸葛瑾一聽,知道自己兄弟領會錯了。
心裡想,我是用這話作個開場白,說穿了不稀奇,想你今朝如此對答,那我隻有打開天窗說亮話了。
&ldquo賢弟,想他們弟兄死在一起,我等同胞手足反而各分東西,因此悲傷。
&rdquo說完,兩隻眼睛對着兄弟看,這下子你總不會不懂了。
孔明聽得自己的兄長将心裡話和盤托出,心裡轉念道:既然你這麼講,那明話不如實說,不必兜圈子:&ldquo足見兄長有弟兄之情、手足之義。
小弟有一計在此。
&rdquo 諸葛瑾想,兄弟大概到了江東以後,見江東民安物阜,人才輩出,大有前途,故而有心要棄劉備、投江東,苦無中人作保引見吳侯,今日我們弟兄相會,他是迫不及待地吐露真言。
讓我來問他一聲:&ldquo賢弟,有何妙計?&rdquo &ldquo來朝請兄長大堂辭别吳侯,跟小弟共去江夏郡共助劉皇叔,上可漢臣相稱,下能弟兄相見,此乃兩全之策。
兄長以為如何?&rdquo 諸葛瑾不聽則已,一聽則象洩了氣的皮球一樣渾身無力。
本想說服兄弟投順江東,共圖大事,不料被他三言兩語反說了過來,叫我投奔江夏,我來讨債,反被債讨。
所說,諸葛瑾的言辭哪裡及得上孔明,他知道自讨沒趣,所以說道:&ldquo好雖好,無奈吳侯待愚兄不薄,愚兄不願負心。
&rdquo &ldquo好雖好,無位适待小弟不錯,小弟也不願背主。
&rdquo 見自己的兄弟并無回心轉意,諸葛瑾隻得讪讪地說:&ldquo如此看來,隻能各事其主。
那末愚兄告退了。
&rdquo 說了這一席話,都不能使對方心服口服,因此隻得黃牛角,水牛角,各歸各。
孔明送走自己的兄長,一方面囑咐自己今後嚴防周瑜謀害自己。
這警戒之心直要到三氣周瑜之後才稍有松懈。
諸葛瑾辭别孔明,心中怏怏不樂。
幸得周瑜有言在先,不會怪罪于他,心内稍安。
因此來到帥府進見都督:&ldquo瑾見都督。
&rdquo &ldquo令弟歸降麼?&rdquo &ldquo都督,我家兄弟原說不出山的,緣何被劉備請去的呢?原來皇叔到卧龍崗去哭求的。
所以我也去哭。
&rdquo 周瑜想,你真是個老實人,不知自已的兄弟早有出山之心,乃是時機未到。
一旦從事漢室,他豈背改弦易轍,空留罵名?又問道:&ldquo那末後來怎樣?&rdquo &ldquo後來見了兄弟,問我來意,我說起當年伯夷、叔齊之事。
&rdquo 周瑜想,這個比喻倒切中要害,不知孔明如何對答?&ldquo令弟有何說法?&rdquo &ldquo我家兄弟說有一計。
&rdquo &ldquo有何妙計?&rdquo &ldquo叫我明朝上堂向吳侯辭職,跟他到江夏郡共助劉皇叔,上可漢臣相稱,下可弟兄團聚。
&rdquo 周瑜又想,孔明實在有道理,自己不肯投降,反要将兄長拉過江去。
&ldquo那你便怎樣?&rdquo &ldquo我說好雖好,何奈吳侯待我情深似海,我不用負心。
&rdquo &ldquo那令弟怎樣?&rdquo &ldquo我家兄弟說,好雖好,何位适待他義重如山,他不肯背主。
&rdquo &ldquo那末現在便怎樣?&rdquo &ldquo現在講得妥妥帖帖&mdash&mdash各事其主。
&rdquo 周瑜本來就對此不抱有很大希望,也不甚介意。
隻可惜諸葛瑾空跑一趟,反被自己兄弟愚弄一番。
諸葛瑾見周瑜不作聲,不知其意,所以又問道:&ldquo都督,我家兄弟不降,都督欲把他怎樣?&rdquo 周瑜肚子裡轉念道:&ldquo有什麼怎樣,不降我就殺。
這話不能對你講,一則用你膽小吓不起,二則你們到底有手足之情,走漏風聲,幹系不小。
&rdquo所以說道:&ldquo本督自有主張。
&rdquo &ldquo下官告退了。
&rdquo &ldquo退就是了。
&rdquo 諸葛瑾退出。
周瑜對魯肅再次說道:&ldquo本督定要殺孔明!&rdquo 不知周瑜施何計策殺諸葛亮,且聽下回分解。
故而上前迎接:&ldquo先生,小的迎接,在此有禮。
&rdquo &ldquo費心通報我家賢弟。
&rdquo &ldquo少待。
&rdquo 門公直奔到書房:&ldquo報禀軍師,你家老兄大先生在外。
他啼哭而來,要見軍師,請定奪。
&rdquo 孔明自從回到軍師府以後,一直在考慮着周瑜去見吳侯,定然不出我之所料,肯定他更欽佩于我。
現在聽到門公報禀,自己的兄長哭上門來,感到出乎意料。
想自己的兄長又不是童稚,要這等啼哭為了何事呢?孔明再仔細一想,明白了。
周瑜聽我之言去見吳侯,将來龍去脈弄了個一清二楚,唯恐日後我家主人成了三分天下,前來奪取江東,因此他心存不良,叫我家兄長到此先來勸降。
若我不允,必有謀害之意。
想到這裡,孔明懊悔自己不該早露鋒芒,以緻種下禍根。
雖則我的目的已經達到,周瑜也肯定意識到自己的才能不及我。
但我今後在江東的日腳難過了,因此我更要處處設防,小心謹慎,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遺恨。
今天兄長哭到我的門上來,顯而易見,這是因為魯肅聽說周瑜有殺我之心,故而派我兄長來此勸我投降,即使不降,也好讓我早有準備。
我家兄長比魯肅還要老實,是個無用之人,明知不能遂周瑜之願,所以隻好效學劉備三顧隆中時,哭求相助,他以為我見哭伯,不料我這個人軟硬不怕,要應付自己的兄長還是手到拿來,不費吹灰之力。
孔明想定主意,吩咐手下;&ldquo來!傳令開正門,說我出接。
&rdquo 手下接令開正門,一路喊出去&ldquo軍師出接&rdquo。
孔明随後向外出來。
此時諸葛瑾正從外向裡進來,弟兄兩人在中門相遇。
孔明搶步上前,把手一拱:&ldquo來者兄長,小弟見兄長有禮了。
&rdquo &ldquo賢弟罷了。
&rdquo &ldquo兄長請了。
&rdquo &ldquo賢弟請了&mdash一&rdquo諸葛瑾說到後來,故意聲帶哭音。
孔明見他哭喪着臉,眼膛裡挂着雨滴淚珠,不覺心裡好笑,領着自己的兄長,兩人一前一後來到書房,各自坐定。
諸葛瑾擡起頭來對兄弟看看,意思是我這兩笃眼淚來之不易,大概你也已經看見了,那末我要揩去了。
大先生起袍袖将雙眼揩拭。
&ldquo請問兄長,緣何悲傷前來?莫非江東人欺侮兄長麼?&rdquo孔明開口問道。
諸葛瑾想,你兄弟玲現剔透,人稱未蔔先知,我的來意定然明白,我又不是小孩子喜怒無常,受了欺侮向你告狀。
既然你裝模作樣,讓我用言語來撩撥你,看你怎樣回答。
因此說道:&ldquo賢弟,愚兄想起當年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所以悲傷。
&rdquo 孔明一聽就聽出兄長的意思來。
他是借古喻今,十分得當。
當年伯夷、叔齊結拜弟兄,志同道合,不願為周朝出力,甯肯在首陽山下吃樹葉,結果兩人餓死在一起。
言外之意,伯夷、叔齊給義弟兄尚且同甘共苦、死在一起,我倆同胞手足反而各分東西,朝夕不能相顧,實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但是,孔明今朝隻得裝作笨人,當作聽不懂。
反而勸起兄長來:&ldquo兄長,伯夷、叔齊死之已久,哭之亦無用,何勞悲傷?&rdquo他們兩人死了幾百年,白骨已成灰,又何必去哭他們。
諸葛瑾一聽,知道自己兄弟領會錯了。
心裡想,我是用這話作個開場白,說穿了不稀奇,想你今朝如此對答,那我隻有打開天窗說亮話了。
&ldquo賢弟,想他們弟兄死在一起,我等同胞手足反而各分東西,因此悲傷。
&rdquo說完,兩隻眼睛對着兄弟看,這下子你總不會不懂了。
孔明聽得自己的兄長将心裡話和盤托出,心裡轉念道:既然你這麼講,那明話不如實說,不必兜圈子:&ldquo足見兄長有弟兄之情、手足之義。
小弟有一計在此。
&rdquo 諸葛瑾想,兄弟大概到了江東以後,見江東民安物阜,人才輩出,大有前途,故而有心要棄劉備、投江東,苦無中人作保引見吳侯,今日我們弟兄相會,他是迫不及待地吐露真言。
讓我來問他一聲:&ldquo賢弟,有何妙計?&rdquo &ldquo來朝請兄長大堂辭别吳侯,跟小弟共去江夏郡共助劉皇叔,上可漢臣相稱,下能弟兄相見,此乃兩全之策。
兄長以為如何?&rdquo 諸葛瑾不聽則已,一聽則象洩了氣的皮球一樣渾身無力。
本想說服兄弟投順江東,共圖大事,不料被他三言兩語反說了過來,叫我投奔江夏,我來讨債,反被債讨。
所說,諸葛瑾的言辭哪裡及得上孔明,他知道自讨沒趣,所以說道:&ldquo好雖好,無奈吳侯待愚兄不薄,愚兄不願負心。
&rdquo &ldquo好雖好,無位适待小弟不錯,小弟也不願背主。
&rdquo 見自己的兄弟并無回心轉意,諸葛瑾隻得讪讪地說:&ldquo如此看來,隻能各事其主。
那末愚兄告退了。
&rdquo 說了這一席話,都不能使對方心服口服,因此隻得黃牛角,水牛角,各歸各。
孔明送走自己的兄長,一方面囑咐自己今後嚴防周瑜謀害自己。
這警戒之心直要到三氣周瑜之後才稍有松懈。
諸葛瑾辭别孔明,心中怏怏不樂。
幸得周瑜有言在先,不會怪罪于他,心内稍安。
因此來到帥府進見都督:&ldquo瑾見都督。
&rdquo &ldquo令弟歸降麼?&rdquo &ldquo都督,我家兄弟原說不出山的,緣何被劉備請去的呢?原來皇叔到卧龍崗去哭求的。
所以我也去哭。
&rdquo 周瑜想,你真是個老實人,不知自已的兄弟早有出山之心,乃是時機未到。
一旦從事漢室,他豈背改弦易轍,空留罵名?又問道:&ldquo那末後來怎樣?&rdquo &ldquo後來見了兄弟,問我來意,我說起當年伯夷、叔齊之事。
&rdquo 周瑜想,這個比喻倒切中要害,不知孔明如何對答?&ldquo令弟有何說法?&rdquo &ldquo我家兄弟說有一計。
&rdquo &ldquo有何妙計?&rdquo &ldquo叫我明朝上堂向吳侯辭職,跟他到江夏郡共助劉皇叔,上可漢臣相稱,下可弟兄團聚。
&rdquo 周瑜又想,孔明實在有道理,自己不肯投降,反要将兄長拉過江去。
&ldquo那你便怎樣?&rdquo &ldquo我說好雖好,何奈吳侯待我情深似海,我不用負心。
&rdquo &ldquo那令弟怎樣?&rdquo &ldquo我家兄弟說,好雖好,何位适待他義重如山,他不肯背主。
&rdquo &ldquo那末現在便怎樣?&rdquo &ldquo現在講得妥妥帖帖&mdash&mdash各事其主。
&rdquo 周瑜本來就對此不抱有很大希望,也不甚介意。
隻可惜諸葛瑾空跑一趟,反被自己兄弟愚弄一番。
諸葛瑾見周瑜不作聲,不知其意,所以又問道:&ldquo都督,我家兄弟不降,都督欲把他怎樣?&rdquo 周瑜肚子裡轉念道:&ldquo有什麼怎樣,不降我就殺。
這話不能對你講,一則用你膽小吓不起,二則你們到底有手足之情,走漏風聲,幹系不小。
&rdquo所以說道:&ldquo本督自有主張。
&rdquo &ldquo下官告退了。
&rdquo &ldquo退就是了。
&rdquo 諸葛瑾退出。
周瑜對魯肅再次說道:&ldquo本督定要殺孔明!&rdquo 不知周瑜施何計策殺諸葛亮,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