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諸葛亮智激孫權 吳國太舉薦周瑜

關燈
忘,尚能記得這些話,讓我來提醒一下他吧。

    因此說道:&ldquo兒啊!爾兄臨終說道:&lsquo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定問周瑜。

    &rsquo你何不命人到鄱陽湖請周公瑾回來一問呢?&rdquo 這幾天來,被文官武将們攪得神思恍惚,再加上諸葛亮的到來,雖然他已決意要戰,但心中總覺不踏實,把自己的軍隊交于别人指揮,總不是辦法。

    因此把周瑜這樣一個大人物疏了。

    好得國太及時提醒,使他恍然大悟,便揚聲大笑:&ldquo啊嘿嘿哈哈!幸得母後提及,孩兒險些忘懷的了。

    &rdquo 國太見孫權暢懷大笑,知道他患的不是什麼大病,也不須求醫服藥,隻要心裡高興,毛病就會好的。

    故而安慰了幾句,便回進内室去了。

    真是心病還須心藥醫。

     孫權自從被娘親這樣一講,心情寬暢,頓覺病體痊可,飯香夢甜,精神大好。

    到來朝,他起身就命人傳魯肅。

    魯子敬這幾天也是心神不定,在這節骨眼上主人病倒,大敵犯境,至今未成定論,急得他象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現在聽得主人身體康複,傳令召見,又不知有什麼事情商議,故而他急急來到孫權府第,見過主人。

    孫權便對他說過:&ldquo子敬,你去辦一角文書,去鄱陽湖相請公瑾回來。

    &rdquo 魯肅聽說去請周瑜回來,情不自禁,哈哈大笑。

    想我們獨自在這裡降啊戰的大做文章,如何決斷卻一籌莫展,竟然把周公瑾忘得一幹二淨。

    當今外患強敵,内存異論,應該及早把他請回來,定有良謀。

    公瑾與我乃是生死之交,情深義厚。

    曾記得當年周瑜數千人糧絕,來問我借糧。

    我在家鄉時是一個員外,見他儀表不俗,風度偏偏,知他是個将材,因此慷慨接濟,就對他說,要多少糧,任憑拿取。

    将幾千石白米送與他。

    當時他正處于危難境地,若無我這些大糧救饑,恐怕周郎就有性命危險。

    後來他在孫權面前舉薦我魯肅,我便出來扶助江東。

    所以我與周瑜的交情非比一般。

    我自從到此東吳,周瑜他待我不薄,逢事總要先與我商量。

    就說平常見面吧,文武見了他都要行大禮,起碼一拱到底,唯有我魯肅見他可以随和一點,隻要走到他面前,把手拱拱,叫一聲&ldquo都督&rdquo,周瑜便用一個指頭在鼻子底下一拭,回答一聲&ldquo啊!子敬。

    &rdquo這樣就算打過招呼了。

    我們兩人意氣相投,遂成至交。

    現在正是吳侯用人之際,讓我趕快回去命人将他請來。

    因此辭别孫權,回到家中。

    好在他是執掌文書的,可以代表吳侯,十分便當。

    不消多時,一角文書已經寫好,就命文人呂範去鄱陽湖走一趟。

    一面讓呂範動身,一面自己回複孫權。

    諸事停當,魯肅來見孔明。

     這幾天孫權不升堂,孔明感到十分無聊,獨自在書房中思量: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會忽然病倒?恰恰又是在議定在交付兵權的時候,想必他又有反複。

    這便如何是好?現在聽得魯肅到來,忙說:&ldquo有請。

    &rdquo &ldquo軍師,下官有禮。

    &rdquo &ldquo大夫,吳侯病體如何?&rdquo &ldquo吳侯已經恢複了。

    軍師,你可知道我江東有個周瑜大都督的嗎?&rdquo &ldquo亮久聞其名,他乃是吳中人材,聽說一十三歲便披發為将。

    可是亮到了江東至今未見周郎,不知現在何處?&rdquo &ldquo軍師,我家都督現在鄱陽湖。

    他自去年帶兵前往操練,至今将達一年。

    吳侯命下官去請他回來,如今呂範業已前去。

    軍師啊!我家都督掌握着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大權。

    别人說降或說戰,都不能決定。

    隻要都督回來,他說降,吳侯必降,他說戰,吳侯必戰。

    事無巨細,一切都要聽從他的說話。

    &rdquo 諸葛亮聽了魯肅這番說話後,心中一頓。

    私下裡想道:看來要叫江東人打曹操,孫權說了還不能算數。

    照魯肅的說法,周瑜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我此番從江夏趕來江東的意圖,就連這班文人都一目了然,因此要與我激烈争辯,何況周瑜文武兼備,乃是江東堂堂大都督。

    前番這班文人窮兇極惡地要與我舌戰,是由于他們還沒有驅逐我出境的權力,而且他們欲降曹這個緻命弱點被我牢牢抓住,我才能将他們各個擊破。

    可是這個周瑜就不同了,他手握重權,威勢顯赫,要我諸葛亮離開江東,隻消他一句話。

    這倒實實在在是個大問題了。

    倘然在江東無我諸葛亮一席之地,那等于白跑一趟前功盡棄。

    看來也隻有憑我這三寸不爛之舌,說得他留住我。

    隻要他能留我在此,我就可以尋找機會,為主人争奪三分天下。

    聽說已派呂範前去相請,不日便可到來。

    不過以我之見,周瑜肯定不見我的。

    相反,隻要能見到周瑜我就有辦法對付他。

    對。

    對于周瑜的情況,讓我來問一問魯肅。

    因此開口問道:&ldquo大夫。

    &rdquo &ldquo軍師。

    &rdquo魯肅道。

     &ldquo你與都督的關系怎樣?&rdquo &ldquo先生,與我交友的日期還不長。

    不是我魯肅誇口,大都督與我是勝過弟兄之情。

    &rdquo魯肅面露得意之色,言簡意明地将他與周瑜的關系數說了一遍。

     孔明也一本正經地在聽他說話,感到魯肅的話,我大有文章可做。

    可以利用他們的關系來解脫與周瑜不必要的糾紛。

    又問道:&ldquo大夫,可能待都督回來,煩你引領前去,見一見你家都督?&rdquo 魯肅滿不在乎地說:&ldquo這請放心,乃小事而已。

    &rdquo他還以為見一見周瑜乃是區區小事,尤其你諸葛亮也是我魯肅的朋友,他更應該見一見這位英才卓越的軍師。

    不要說你提出要見他,就是不關照我也會領你去的,你們兩人都是當世的能人,我都要交這朋友的。

    等都督一回來,我就領你去。

    到時你們兩人一見面,我就說;&ldquo都督,這便是燒博望、新野,兩把火破曹兵二十萬的大漢軍師諸葛先生。

    &rdquo一面我就把我們江東的小輩英雄、周大都督介紹給諸葛先生。

    一回生兩回熟,隻要大家一交談,就會結成朋友。

    這不是十分便當的嗎?&rdquo 孔明哪裡知道你魯肅這樣想法,聽他說是小事,自己心裡也在轉念:恐怕小事不小,而是很大的大事。

    想魯肅這個人真正敦厚誠實,總是往事情的好的方面想,一點沒有察覺到見與不見的利害關系。

    現在你既然拍下胸脯,那就讓你去試試。

    要是周瑜回來不見我的話,我再來尋你。

    還是要作好多種準備,凡事留有餘地。

    此話暫且不提。

     話說呂範奉命到鄱陽湖送信,一路之上十分迅速,并無耽擱。

    是否此信定要送到鄱陽湖呢?倘然是的話,長途跋涉,來去時間長,等到周瑜回來,那曹操百萬大軍早已打過江東了,這還象《三國》中的小輩英雄?就象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

    事實上,呂範走出不遠,周瑜已經靠近南徐州了。

     周瑜年紀雖輕,見識不凡。

    他目光深遠,早已料到曹操有如一日必要侵犯江東,吞并六郡八十一州。

    因此及早提備,從去年至今親率水率七萬(号稱十萬),日夜操練;在鄱陽湖秣馬厲兵,把七萬水軍訓練得個個精壯,人人勇猛,在水面上練得&ldquo竄、跳、蹦、縱、躲、避、偏、閃&rdquo樣樣皆能。

    真是水上飛,浪裡鑽,如掠平地。

    隻因前不久,聞得曹操取荊襄,殺劉琮母子;又在長坂坡殺敗劉備,一直在同劉氏弟兄打交道,争天下,戰事不休。

    近又得息曹操舍窮兵不追回師直下江南,雄兵百萬,戰将千員,屯兵赤壁,虎視江東,大有鲸吞之勢。

    縱觀全局,曹操數年來屢戰屢捷,滅袁紹,并劉表,勝劉備,勢大滔天,不可一世。

    企圖一舉殲滅江東孫權,然後圍剿劉備,以達到獨霸天下的目的。

    幸得我有先見之明,不然等到曹操殺來,我再操練水軍,恐為時已晚,措手不及。

    這老賊果真老奸巨猾,老謀深算!不過曹操啊!憑你刁猾,我周瑜早已胸有成竹,來日與你殺一個你死我活。

    但想到自己的主人膽略不大,老友魯肅雖則為事謹慎,恐怕也難以獨擋一面,還是讓我早些回去,以安主人之心,以免發生意外。

    周瑜他哪裡知道,意外之事早已發生,文武各執已見,吳侯優柔寡斷,孔明不宣而至等等,他哪裡料得到。

    因此,前幾天就收拾一切,起程回歸南徐。

     現在,江面之上大小戰船首尾銜接,絡繹不絕,排得象一字長蛇相仿。

    船上刀槍旗幡密布,吳兵個個身強力壯,全新的号衣顔色鮮明,背上各插一口鋼刀寒光閃閃,威風凜凜,精神抖擻,站立在船頭船艄上,一路之上鑼聲響亮。

    陸戰前進擊鼓,後退敲鑼。

    水戰是敲鑼即為前進,故而鑼聲震天,&ldquo乓&mdash&mdash&rdquo。

    最前排的大船上,一面獵獵作響的大旗,旗幟上寫着:&ldquo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水陸大都督、理内外事&rdquo,中間一個大&ldquo周&rdquo宇,随風飄揚。

     船頭上水手們依仗着都督的威勢,耀武揚威,肆無忌憚:&ldquo呔!讓路!小船讓路!&rdquo一路上的小船,見此聲勢浩大,迅速向岸邊靠攏回避,讓戰船過去。

     就在此時,迎面一隻小船急駛而來。

    大船上的水兵們連聲叫喊讓路,不料這隻小船非但不讓,反而直向大船撞來,急的大船上的水兵連忙撐篙停船。

     不知前面來者何許樣人,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