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孫仲謀大堂議事 魯子敬江夏吊喪
關燈
小
中
大
箭三老歸天&rdquo,即一支箭射死三個老将:西川嚴顔,長沙黃忠,江東黃蓋。
老将軍黃蓋聞說曹兵殺來,張昭勸主歸降,真是氣得不得了:張昭啊!小霸王臨終重托于你,望你助主安邦定國,不料你竟說此屁話,我黃蓋豈能等閑視之!見張昭退下來,黃蓋要緊搶步上前:&ldquo老夫是公覆,忠心報吳侯!主公在上,黃蓋有禮了。
&rdquo 孫權見黃老将軍火氣十足,知道他必有妙見,便問:&ldquo老将軍怎樣?&rdquo &ldquo主公,你要知道,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降曹乃是從奸助賊,必然招禍。
黃蓋看來,理應與賊交戰!&rdquo 那末孫權啊,既然張昭勸你投降,你不願意,現在黃蓋叫你與曹操交戰,就應該采納他的主張。
可是孫權兩者皆不用。
他的想法,最好是既不要投降,又不要打仗。
他對黃蓋看看,我不是不想打,就是怕吃敗仗。
吃了敗仗以後,會像張昭說的那樣,六郡要招災的!因此把手一招:&ldquo老将軍退在旁側,容權再來商議。
&rdquo 黃蓋退下來,對文人班中張昭看看,你在文人班中最有威信,我黃蓋也是武将中的老前輩,你要降曹是不對的,對付曹操隻有立足在打上。
被你黃蓋朝文人班中張昭這樣一看麼,壞事了!張昭想,在日裡我說長就長,講短就短。
今朝我說降,你黃蓋要戰,在大堂之上擺什麼老資格,存心和我作對。
老實講,我就有這點本事吓得主人不敢打。
因此,重又踏出來:&ldquo昭見主公!&rdquo 孫權見張昭再次踏出來,便問道:&ldquo子布何事?&rdquo &ldquo主公,當年袁紹有七十萬人馬,曹操号稱十萬,實則隻有七萬兵馬。
但七萬打敗袁紹七十萬,何況今日之曹操。
望主公詳察。
&rdquo張昭自己明明知道錯了,又曉得主人沒有作戰經驗,而且膽小,不思安慰壯膽,反而為了同黃老将軍賭氣,再次踏出來進行恐吓。
孫權聽了,又覺得有理。
想當年曹操戰河北,袁本初實力雄厚,勢大滔天,雄兵七十萬,手下大将有四庭柱,一正梁,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外甥。
曹操隻有七萬人馬,隻及他十分之一,可是曹操能将袁紹殺敗,并且一舉踏平河北省,剿滅袁紹,将他的兒子等全部斬盡殺絕。
官渡之戰,遠近聞名。
他當時七萬人馬已經如此厲害,何況現在百萬雄師!倘然我一仗敗北,豈不要落得個不可收場、滿門抄斬?因此對黃蓋看看,看來打也無濟于事。
再對張昭望望,意思是投降之事關系重大,不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數。
不知其他文人還有良策否:&ldquo列位先生意下如何?&rdquo 張昭見孫權猶豫不決,心裡想今朝一定要與老黃蓋鬥一鬥氣。
便回頭對衆文人一看,意思是,我們大家一條心,異口同聲都願降曹,看你黃蓋有什麼話講。
在當時的社會裡,出言吐語都要有資格,有身價。
張昭是東吳的上大夫,又是孫權面前的紅客,一般知識淺薄些的文人,哪個還敢有異議。
頓時,這班文人唯唯諾諾,對着上面的孫權:&rdquo主公,下官看來降曹為上。
&rdquo&ldquo某等看來,降曹為上。
&rdquo&hellip&hellip堂上是一片降曹之聲。
張昭得意洋洋,一手撩須,一邊對武将班中的老将黃蓋微微好笑,一個勁地點着頭,&ldquo呃哈&hellip&hellip&rdquo看誰鬥得過誰! 老黃蓋見此情景,直氣得白須抖動。
子布啊,我并不與你鬥什麼氣,這是國家大事。
在此大堂上共同商議對敵計策,都要為國家安危着想。
你說降曹為上策,我以為不然,所以踏出來說明戰曹的道理,你竟煽動文人一起投降,存心與我作對,把國家安危、庶民的存亡撇在腦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那末,你能吓得主公不敢打,我也能講得孫權不敢降。
所以,黃蓋也是二次閃出:&ldquo蓋見主公。
&rdquo &ldquo老将軍怎樣了?&rdquo孫權見他怒容滿面,要緊問他。
&ldquo昔日袁本初降曹,全家被殺;近日劉琮降曹.母子被害。
前車之轍,後車之鑒。
望吳侯三思。
&rdquo 老實說,曹操這個人的手段比強盜還要辣,強盜搶了錢财,不要人的命。
曹操既要地盤,又要害人性命。
當初袁紹投降了曹操,他的幾個兒子:袁尚、袁譚、袁熙,全部被曹操殺光。
就是今年的九月裡,劉表的兒子劉琮,将O拱手獻與曹操,但母子兩人還是逃不脫自取滅亡的命運,而雙雙被害在去青州的路上。
你吳侯要降曹,早有先例在此。
孫權一聽,心裡一頓。
這倒難了,降要死,不降也要亡。
聽了張昭的話去投降麼,要招來殺身之禍。
若要打麼,單靠你老将軍一個人,也是不行的。
還是聽聽武将們的意見怎樣:&ldquo列位将軍意下如何?&rdquo 老将軍黃蓋也對衆位将軍看看,我們都受主公的恩祿,現在國難當頭,大敵當前,正是英雄用武之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豈可屈膝繳械!文人要降,我們不能降。
這班武将早已磨拳擦掌,戰意已決,見黃老将軍對他們一瞥,心裡想,先主囑托,宛如目前,豈能忘恩負義!甯可沙場戰死,不願在曹操手下偷生。
因此個個理直氣壯對孫權說:&ldquo吳侯聽着,常言道,&lsquo食君之祿,報君之恩。
&rsquo小将欲戰!末将欲打!&hellip&hellip&rdquo 一片激戰之聲。
黃蓋放聲大笑:&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 此時東吳正是國泰民按,百業興旺時期。
要是武将聽見打仗個個畏懼,那末國家便危險了。
現在武将聽說曹兵百萬意欲吞并江東,個個義憤填膺,同仇敵忾,這是國家興盛的征象。
孫權見兩邊文武結了幫,互相鬥氣,間文官總是到到擔?問武将總是打打打。
商議軍情大事到了這等程度,好算是走上了絕路。
因此招呼張昭、黃蓋二人退下。
孫權也不必多問了,兩隻手在虎案角上一撐,一對綠眼睛對大堂的兩旁漫無目的地張望着,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神情。
不料就被他這樣四周環視下來,倒看出妙策來了。
盡管當今外有曹兵百萬涉境,内存文武兩幫怄氣,難道這六郡八十一州,竟無一人能出萬安之計麼?隻見文班前排有兩個人,都是上大夫,一個總是搖頭,一個隻管點頭,旁若無人,泰然處之。
這兩個人至今一言未發。
孫權想,點頭搖頭必有道理!一個人的舉動,都受思想的支配,要是沒有思想支配的亂動,除非是神經上有毛病。
我本來舉棋不定,倒不如請教他們。
到底先問誰呢?見點頭者十分起勁,不知他贊同哪一方?原來此人乃是諸葛亮的同胞兄長,名叫諸葛瑾,宇子瑜。
孫權新近多次聞聽劉備一反過去常敗之态,連連取勝。
燒博望
老将軍黃蓋聞說曹兵殺來,張昭勸主歸降,真是氣得不得了:張昭啊!小霸王臨終重托于你,望你助主安邦定國,不料你竟說此屁話,我黃蓋豈能等閑視之!見張昭退下來,黃蓋要緊搶步上前:&ldquo老夫是公覆,忠心報吳侯!主公在上,黃蓋有禮了。
&rdquo 孫權見黃老将軍火氣十足,知道他必有妙見,便問:&ldquo老将軍怎樣?&rdquo &ldquo主公,你要知道,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降曹乃是從奸助賊,必然招禍。
黃蓋看來,理應與賊交戰!&rdquo 那末孫權啊,既然張昭勸你投降,你不願意,現在黃蓋叫你與曹操交戰,就應該采納他的主張。
可是孫權兩者皆不用。
他的想法,最好是既不要投降,又不要打仗。
他對黃蓋看看,我不是不想打,就是怕吃敗仗。
吃了敗仗以後,會像張昭說的那樣,六郡要招災的!因此把手一招:&ldquo老将軍退在旁側,容權再來商議。
&rdquo 黃蓋退下來,對文人班中張昭看看,你在文人班中最有威信,我黃蓋也是武将中的老前輩,你要降曹是不對的,對付曹操隻有立足在打上。
被你黃蓋朝文人班中張昭這樣一看麼,壞事了!張昭想,在日裡我說長就長,講短就短。
今朝我說降,你黃蓋要戰,在大堂之上擺什麼老資格,存心和我作對。
老實講,我就有這點本事吓得主人不敢打。
因此,重又踏出來:&ldquo昭見主公!&rdquo 孫權見張昭再次踏出來,便問道:&ldquo子布何事?&rdquo &ldquo主公,當年袁紹有七十萬人馬,曹操号稱十萬,實則隻有七萬兵馬。
但七萬打敗袁紹七十萬,何況今日之曹操。
望主公詳察。
&rdquo張昭自己明明知道錯了,又曉得主人沒有作戰經驗,而且膽小,不思安慰壯膽,反而為了同黃老将軍賭氣,再次踏出來進行恐吓。
孫權聽了,又覺得有理。
想當年曹操戰河北,袁本初實力雄厚,勢大滔天,雄兵七十萬,手下大将有四庭柱,一正梁,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外甥。
曹操隻有七萬人馬,隻及他十分之一,可是曹操能将袁紹殺敗,并且一舉踏平河北省,剿滅袁紹,将他的兒子等全部斬盡殺絕。
官渡之戰,遠近聞名。
他當時七萬人馬已經如此厲害,何況現在百萬雄師!倘然我一仗敗北,豈不要落得個不可收場、滿門抄斬?因此對黃蓋看看,看來打也無濟于事。
再對張昭望望,意思是投降之事關系重大,不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數。
不知其他文人還有良策否:&ldquo列位先生意下如何?&rdquo 張昭見孫權猶豫不決,心裡想今朝一定要與老黃蓋鬥一鬥氣。
便回頭對衆文人一看,意思是,我們大家一條心,異口同聲都願降曹,看你黃蓋有什麼話講。
在當時的社會裡,出言吐語都要有資格,有身價。
張昭是東吳的上大夫,又是孫權面前的紅客,一般知識淺薄些的文人,哪個還敢有異議。
頓時,這班文人唯唯諾諾,對着上面的孫權:&rdquo主公,下官看來降曹為上。
&rdquo&ldquo某等看來,降曹為上。
&rdquo&hellip&hellip堂上是一片降曹之聲。
張昭得意洋洋,一手撩須,一邊對武将班中的老将黃蓋微微好笑,一個勁地點着頭,&ldquo呃哈&hellip&hellip&rdquo看誰鬥得過誰! 老黃蓋見此情景,直氣得白須抖動。
子布啊,我并不與你鬥什麼氣,這是國家大事。
在此大堂上共同商議對敵計策,都要為國家安危着想。
你說降曹為上策,我以為不然,所以踏出來說明戰曹的道理,你竟煽動文人一起投降,存心與我作對,把國家安危、庶民的存亡撇在腦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那末,你能吓得主公不敢打,我也能講得孫權不敢降。
所以,黃蓋也是二次閃出:&ldquo蓋見主公。
&rdquo &ldquo老将軍怎樣了?&rdquo孫權見他怒容滿面,要緊問他。
&ldquo昔日袁本初降曹,全家被殺;近日劉琮降曹.母子被害。
前車之轍,後車之鑒。
望吳侯三思。
&rdquo 老實說,曹操這個人的手段比強盜還要辣,強盜搶了錢财,不要人的命。
曹操既要地盤,又要害人性命。
當初袁紹投降了曹操,他的幾個兒子:袁尚、袁譚、袁熙,全部被曹操殺光。
就是今年的九月裡,劉表的兒子劉琮,将O拱手獻與曹操,但母子兩人還是逃不脫自取滅亡的命運,而雙雙被害在去青州的路上。
你吳侯要降曹,早有先例在此。
孫權一聽,心裡一頓。
這倒難了,降要死,不降也要亡。
聽了張昭的話去投降麼,要招來殺身之禍。
若要打麼,單靠你老将軍一個人,也是不行的。
還是聽聽武将們的意見怎樣:&ldquo列位将軍意下如何?&rdquo 老将軍黃蓋也對衆位将軍看看,我們都受主公的恩祿,現在國難當頭,大敵當前,正是英雄用武之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豈可屈膝繳械!文人要降,我們不能降。
這班武将早已磨拳擦掌,戰意已決,見黃老将軍對他們一瞥,心裡想,先主囑托,宛如目前,豈能忘恩負義!甯可沙場戰死,不願在曹操手下偷生。
因此個個理直氣壯對孫權說:&ldquo吳侯聽着,常言道,&lsquo食君之祿,報君之恩。
&rsquo小将欲戰!末将欲打!&hellip&hellip&rdquo 一片激戰之聲。
黃蓋放聲大笑:&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 此時東吳正是國泰民按,百業興旺時期。
要是武将聽見打仗個個畏懼,那末國家便危險了。
現在武将聽說曹兵百萬意欲吞并江東,個個義憤填膺,同仇敵忾,這是國家興盛的征象。
孫權見兩邊文武結了幫,互相鬥氣,間文官總是到到擔?問武将總是打打打。
商議軍情大事到了這等程度,好算是走上了絕路。
因此招呼張昭、黃蓋二人退下。
孫權也不必多問了,兩隻手在虎案角上一撐,一對綠眼睛對大堂的兩旁漫無目的地張望着,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神情。
不料就被他這樣四周環視下來,倒看出妙策來了。
盡管當今外有曹兵百萬涉境,内存文武兩幫怄氣,難道這六郡八十一州,竟無一人能出萬安之計麼?隻見文班前排有兩個人,都是上大夫,一個總是搖頭,一個隻管點頭,旁若無人,泰然處之。
這兩個人至今一言未發。
孫權想,點頭搖頭必有道理!一個人的舉動,都受思想的支配,要是沒有思想支配的亂動,除非是神經上有毛病。
我本來舉棋不定,倒不如請教他們。
到底先問誰呢?見點頭者十分起勁,不知他贊同哪一方?原來此人乃是諸葛亮的同胞兄長,名叫諸葛瑾,宇子瑜。
孫權新近多次聞聽劉備一反過去常敗之态,連連取勝。
燒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