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孫仲謀大堂議事 魯子敬江夏吊喪

關燈
,焚新野,連燒曹兵二十萬,名望頗高,燒得曹兵聞風喪膽。

    這些功績全仗卧龍諸葛亮運籌決策。

    我這裡也有個諸葛先生,怎麼他就不及孔明? 說書人要交代幾句。

    諸葛弟兄有三人,兄長諸葛瑾,江東孫權手下的上大夫,是個忠臣;孔明排行第二,小的名叫諸葛均,以後助曹操的孫子曹睿。

    照理說,一棵樹上有一隻果子甜,那末這棵樹上的果子都是甜的了。

    因此,這時候孫權在想,既然兄弟諸葛亮本領大,那阿哥肯定也不會差多少。

    讓我來問一問看:&ldquo子瑜大夫。

    &rdquo 諸葛瑾正點頭點得十分得意之時,主公的呼聲他還未聽見。

    孫權重又招呼他:&ldquo子瑜大夫。

    &rdquo 堂上文武聽得孫權連喊兩聲,竟然仍舊沒有答應,心裡都在想,諸葛瑾怎麼搞的?睡着了嗎?目光不約而同一齊掃向前排,都注視着諸葛瑾。

    這時,諸葛瑾還在點頭,點得非常起勁,感覺到周圍有些騷動,頓覺得氣氛有些不同,為何無數目光直盯住自己在看?&ldquo子瑜大夫。

    &rdquo聽得孫權第三聲招呼,方才恍然大悟,要緊從旁閃出,到孫權面前,躬身到底:&ldquo主公在上,下官在此有紮。

    &rdquo 孫權望着他,心裡在琢磨,軍情大事有關國家存亡,商談到現在,還未有個定論。

    你諸葛瑾雖不及兄弟孔明,也非等閑之輩,趁早拿出個主意,我也可以見機行事了。

    你說打,我就全力以赴,憑借長江天險,決一死戰。

    你說降,我也省得再操這份心思,免遭這刀兵之災。

    所以對他說道:&ldquo或降或戰,望子瑜一決。

    &rdquo 諸葛瑾想,要我與兄弟孔明相比,那真是望塵莫及。

    要是我有孔明那樣的才幹,也用不着大家在此枉費心機,愁眉苦臉的了。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叫我一個人拿出個權宜之計,這點本領我還未學到家。

    文官欲降,武将主戰,我雖然也是個文墨之輩,卻難吃準是降好還是戰好。

    見吳侯望着自己,目光殷切,知道不能再屏下去。

    隻有把話講得模棱兩可,活裡活絡,方可在此解圍。

    便說道:&ldquo啊!吳侯。

    子布先生說道降曹,倒可聽得。

     孫權一聽,連你諸葛瑾也要降曹,那也不必再費事了:&ldquo如此說來,一準降曹。

    &rdquo &ldquo慢!降曹雖好,老将黃蓋說道,要被曹操加害。

    那末同曹操決戰,卻甚有道理。

    &rdquo &ldquo照如此說來,決定與曹操交戰。

    &rdquo &rdquo慢!交戰雖好,萬一失敗,六郡卻要招災。

    &rdquo &ldquo這&hellip&hellip&rdquo孫權想;你這個先生搞些什麼名堂,吞吞吐吐,反複無常。

    降要防殺,打要慮敗。

    前怕虎,後怕狼,講了半天,等于沒有說。

    照這麼看來,兄弟好,阿哥不一定好;一棵樹上的果子,不一定隻隻都甜的。

    因此命諸葛瑾退下。

     諸葛瑾自己一邊退下去,一邊也在暗暗好笑。

    我不這樣回答,又怎樣回答呢?這樣一說,兩邊都不得罪。

    否則,我若說降文官贊成,武将反對;說戰,武将贊成,文官反對。

    就像按住了頭,腳要翹;按住了腳,頭要翅一樣。

    何必由我來做此冤家!他心安理得地退了下去。

     聽完諸葛瑾的一番話,孫權大失所望。

    想不到這些文官聽得百萬官兵壓境,竟會吓得如此手足無措。

    真是可笑!不知這搖頭者心中可有計策? 要問這搖頭者是何人,他就是江東的一位大政治家,姓魯名肅,字子敬。

    今年四十歲。

    此人胸懷韬略,腹隐機謀。

    當時諸葛亮采取的政策是聯孫拒曹,以成三分天下。

    而魯肅的想法是:第一,曹操的勢力最大;第二,曹操是天下共同的敵人;第三,孤軍作戰難以取勝,必須聯劉拒曹,兩下聯合起來。

    因此人稱魯肅有諸葛亮之才。

    江東,前後共有六個都督:程普,自知年高才小,讓位與周瑜;周瑜死,魯肅接位八年;魯肅死,呂蒙;呂蒙死,陸遜;陸遜死;便是丁奉。

    江東丞相是顧雍。

    在這些人中,魯肅當了都督,江東最太平。

    八年之中,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無戰事之擾。

    在當時,要有八年不發生戰争,是不容易的。

    他就是采取了聯劉的策略。

    他秉性忠厚,為人老實,不善說話,好多人都叫他是&ldquo踱頭&rdquo。

    不過他的目光很遠,判斷事情非常正确,從不輕易改變主張,甚至甯可抛掉頭上的紗帽。

    在火燒赤壁中,他不但為江東破曹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而且從頭至尾,出謀劃策。

    沒有魯肅與諸葛亮的配合,很難想象能擊敗曹操。

    故而說書人将東吳十計中的魯肅視為&ldquo赤壁之戰&rdquo的書中之膽。

     孫權見魯肅不停地搖頭,不知他對時局怎樣看法。

    大概不會使我失望吧。

    因此招呼一聲:&ldquo子敬大夫。

    &rdquo &ldquo對江百萬兵。

    江南将士驚。

    下官來了!&rdquo魯肅聽到主人叫他,便将身上紅袍一提,從旁閃出。

    走到孫權案前,一拱到底:&ldquo主公在上,下官魯肅有禮了。

    &rdquo 孫權想這裡大堂上的文官武将,都無計可出,軍情緊急,不能再拖延了。

    你大夫足智多謀,諒必想一條計策,還是不成問題的,便說道:&ldquo子敬,降、戰未決,大計未成,請子敬一議。

    &rdquo &ldquo是&hellip&hellip&rdquo要我拿個主意出來,一下子倒還未想好。

    兩邊文武都在看我,期待着我能夠贊同他們的說法。

    我又不是諸葛瑾那樣的人,對就對,錯就錯,決不能是非混淆,含糊不清。

    降曹肯定不對。

    我助孫權,又不是來勸他投降的,而是幫他謀圖霸業;因此隻有戰,但又要力求獲勝!怎麼辦&hellip&hellip有了!便說道:&ldquo主公,張子布主張降曹,而老将軍黃蓋欲圖與曹操長江交兵。

    這兩個辦法麼&hellip&hellip照下官看來,都不好!&rdquo 倘然魯肅說好,孫權肯定不悅,現在聽得說,兩個辦法都不好,知道他不同凡響。

    既然否定别人的看法,必定有自己的見解。

    要緊問道:&ldquo那末,請問子敬有何妙計?&rdquo &ldquo問下官計麼?&rdquo &ldquo是啊!&rsquo &ldquo嘿&hellip&hellip!計麼,下官也沒有啊!&rdquo 又碰到了個半死人。

    你沒有計,就不要講别人的說法不好。

    總以為你考慮成熟,胸有成竹,自有退兵之計。

    想不到你不冷不熱,說出個&ldquo沒有&rdquo來。

    孫權本來焦急萬分,聽到他這麼說,又是火上澆油,心火直冒。

    倘然往日裡,我孫權不來計較,今朝事情大,商談到現在還未見眉目,你又這麼不負責任。

    既然你說了都不好,我一定要叫你想出個好辦法來。

    否則不讓你退下去。

    這叫&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