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孫仲謀大堂議事 魯子敬江夏吊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回孫仲謀大堂議事魯子敬江夏吊喪
話說劉備兵敗江縣諸葛亮定計在江夏開喪,估計東吳必來吊喪。
劉備擔心孫權不派人來,孔明聽了笑笑,說不會不來,并且決定延長三天時間。
劉備問:&ldquo如若三天内不來又怎樣?&rdquo 諸葛亮:&ldquo三天内不來,第四天一準閉喪。
&rdquo 要向江東究竟來與不來,書分兩頭交代。
曹孟德親率雄兵百萬,戰将千員,屯兵赤壁,虎視江東。
自從曹操在赤壁山駐紮軍隊以後,三江口日夜謠言四起,時常在夜半時分,有人高成:&ldquo曹兵曹将殺過江來了!&rdquo有辰光幾個人在晚間吵架,也往往誤以為曹兵在渡江了。
當地官府,見軍情重要,寫好一道告急文書,遣人報向南徐(現在的鎮江)。
後來孫權遷都到秣陵(現稱南京),三國時,孫權初建南京城,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手裡再修南京,又稱謂建業. 小兵到南鐵孫權府第下馬,直報到裡面。
孫權的父親孫堅,在虎華關讨董卓之時,夜間突然從井内撈到一個死屍,乃是宮廷内的一名宮女,腰裡懸挂一隻匣子。
打開匣子一看,内有一塊玉玺方印,上面刻好八個字:&ldquo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rdquo一看,已經少去一隻角,用金子鑲嵌的。
這原是東漢太後,把這塊方印擲向奸人。
故而碎去一角。
孫堅得到玉玺,想自己定有帝王之相,因此在虎牢關悄悄收兵。
在回轉東吳的路上,被荊襄的劉表截住,要孫堅繳出玉玺。
孫堅說,我并沒有此物。
劉表要想搜查。
孫堅說,我堂堂虎牢關的諸侯,豈能讓你搜身。
結果孫堅死在劉表的亂箭之下。
當時孫堅雖死,但玉玺已被心腹手下拿回江東,交給了他的長子孫策。
孫策,字伯符。
年紀更輕,也是個當世之英雄,人稱小霸王。
他拿到了這方玉玺,心裡想,此乃是錦上添花之物,要有了一定的地盤與實力,才能有用。
現在我需要的是擴充人馬,而不是這一方印,因此也不足為奇。
此時,袁術,袁公路正在各種招賢納士,招兵買馬,想南面稱帝。
孫來便将此印送與袁術,換得三千人馬。
未料竟被他打下江東六郡八十一州。
不過在他平定江南六都後,壽命不長,僅活了三十六歲,使夭逝身亡了。
三國期間,共有四個名人,都隻活了三十六歲:第一個便是小霸王孫策;第二個江東小輩英雄周瑜;第三個乃号稱鳳雛的龐統;第四個就是曹操的孫子曹睿。
當然,小百姓三十六歲死的,就不包括在内了。
孫策一死,便傳位給兄弟孫權。
今年三十二歲。
他受了父兄傳下來的基業,至今沒有經過什麼風浪。
他在三國之中稱英雄,是在赤壁敗曹之後。
孫權一生為人光明磊落,從不幹那些不光彩的事。
但在即位初期,尤其是赤壁之戰的時期,由于他很少參戰,經驗不足,故而比較膽小。
就因為他的膽怯,變化出了許多奧妙事情來,諸如孔明過江,孫、劉聯兵,全在他的少有經驗上而來。
赤壁之後,他的膽也大了.經驗亦豐富了。
孫權是南方人,生的北方相,所謂&ldquo南人北相&rdquo是也。
碧眼紫髯,就是綠眼睛、紫胡須。
立平地八尺左右,頭戴龍冠,身穿龍袍;足用粉底烏靴,腰懸龍泉寶劍。
早已說過,三國之時,各路諸侯都是各霸一方,帝王打扮。
孫權見手下人進見,将告急文書接到手裡。
看完,他心慌意亂。
心想,太平飯吃到今朝,看來要不太平了。
今有曹操百萬雄兵,紮在對江赤壁,虎視眈眈,妄想犯我境地。
我江東雖則地勢險要,防守堅固,兵精糧足,然怎與曹操精銳之師相敵?是與他打,還是投降于他?我雖然是六郡之主,但未經戰事,如此之大事,叫我如何處置?倒不如讓我升坐大堂,問計于文武衆人。
便命手下退出。
一聲令下:&ldquo來!與我起鼓升堂。
&rdquo 大堂之上&ldquo咚&hellip&hellip!當&hellip&hellip!&rdquo鐘鼓齊鳴,文武得悉,立即彙集于大堂之上。
文人近百位,皆是紗帽袍服:大袍闊服;武将兩百左右,都是頂盔貫甲,盔明甲亮。
至大堂上兩旁分列,斬斬齊齊。
麒麟門開,孫權從裡面移步出來。
兩邊虎威連連:&ldquo吳侯升堂!呼&hellip&hellip哎&hellip&hellip&rdquo孫權一聲痰嗽:&ldquo八十一州建六郡,父兄基業定江東。
&rdquo他中間坐定,兩旁文武上前見孫權。
因為他是江東之主,所以稱他為吳侯。
&ldquo下官等見吳侯!&rdquo&ldquo末将等見吳侯!&rdquo&hellip&hellip &ldquo罷了!站過兩旁。
&rdquo 文武退下來,兩邊站立。
孫權使對左右說道:&ldquo堂上衆位!今有告急到來,曹孟德他雄兵百萬,戰将千員,屯兵赤壁,虎視江東。
或戰或降,權不能決。
兩旁看來如何啊?&rdquo 文武聽得曹操屯兵江北,主公提問,大家你看我,我望你,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文人班裡,大家不約而同都看着一個人。
此人姓張名昭,宇子布。
小霸王臨終所托兩個人,命兄弟孫權,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定問周瑜。
張昭今年三十一歲,立平地八尺,生得眉清目秀,身上紗帽紅袍。
年輕有為,确有才幹。
見大家都看着自己,心裡明白,不論在什麼場合,事情何等大小,我的話,孫權總是十分相信。
因此他過于自信,并不多加考慮,說要降曹。
在赤壁這回書中,張昭是走錯了棋,被孫權看不起,被孔明在舌戰時大罵一頓,也被周瑜訓斥了一番。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遺恨!張昭見衆文武不作聲,就從文班前排從容踏出,到孫權向前,一拱到底:&ldquo昭見吳侯。
&rdquo &ldquo子布有何高論?&rdquo &ldquo吳侯,曹操兵多将廣,我軍兵微将寡。
戰之不勝,六郡遭災。
依昭看來,降曹則為上策。
&rdquo 孫權雖然向文武問策&ldquo或戰或降&rdquo,但畢竟是英雄氣概,現在聽張昭如此說法,心想父兄打下來的天下,難道就這樣,白白地送與曹操,豈不被人恥笑我貪生怕死,苟且偷安?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不能同意。
眼前你這般說活,隻好看在父兄拜托的情份上,我就買你三分帳;倘若别人講了,我定要問罪于他。
因此把手一揮:&ldquo子布先生退過一旁,待權再來商議。
&rdquo 張昭滿不在乎,退到文人班中立定。
哪裡知道,你這番說話,已經激怒了武将班中一員老将,此人姓黃名蓋,宇公覆。
今年六十四歲,三世舊人。
他先助孫堅,再幫孫策,現輔孫權,是江東三代老人馬,功勞立了無數。
現有的一些年輕大将,大都是他的門生。
到後三國連營寨裡,有一回書,名叫&rdquo一
劉備擔心孫權不派人來,孔明聽了笑笑,說不會不來,并且決定延長三天時間。
劉備問:&ldquo如若三天内不來又怎樣?&rdquo 諸葛亮:&ldquo三天内不來,第四天一準閉喪。
&rdquo 要向江東究竟來與不來,書分兩頭交代。
曹孟德親率雄兵百萬,戰将千員,屯兵赤壁,虎視江東。
自從曹操在赤壁山駐紮軍隊以後,三江口日夜謠言四起,時常在夜半時分,有人高成:&ldquo曹兵曹将殺過江來了!&rdquo有辰光幾個人在晚間吵架,也往往誤以為曹兵在渡江了。
當地官府,見軍情重要,寫好一道告急文書,遣人報向南徐(現在的鎮江)。
後來孫權遷都到秣陵(現稱南京),三國時,孫權初建南京城,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手裡再修南京,又稱謂建業. 小兵到南鐵孫權府第下馬,直報到裡面。
孫權的父親孫堅,在虎華關讨董卓之時,夜間突然從井内撈到一個死屍,乃是宮廷内的一名宮女,腰裡懸挂一隻匣子。
打開匣子一看,内有一塊玉玺方印,上面刻好八個字:&ldquo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rdquo一看,已經少去一隻角,用金子鑲嵌的。
這原是東漢太後,把這塊方印擲向奸人。
故而碎去一角。
孫堅得到玉玺,想自己定有帝王之相,因此在虎牢關悄悄收兵。
在回轉東吳的路上,被荊襄的劉表截住,要孫堅繳出玉玺。
孫堅說,我并沒有此物。
劉表要想搜查。
孫堅說,我堂堂虎牢關的諸侯,豈能讓你搜身。
結果孫堅死在劉表的亂箭之下。
當時孫堅雖死,但玉玺已被心腹手下拿回江東,交給了他的長子孫策。
孫策,字伯符。
年紀更輕,也是個當世之英雄,人稱小霸王。
他拿到了這方玉玺,心裡想,此乃是錦上添花之物,要有了一定的地盤與實力,才能有用。
現在我需要的是擴充人馬,而不是這一方印,因此也不足為奇。
此時,袁術,袁公路正在各種招賢納士,招兵買馬,想南面稱帝。
孫來便将此印送與袁術,換得三千人馬。
未料竟被他打下江東六郡八十一州。
不過在他平定江南六都後,壽命不長,僅活了三十六歲,使夭逝身亡了。
三國期間,共有四個名人,都隻活了三十六歲:第一個便是小霸王孫策;第二個江東小輩英雄周瑜;第三個乃号稱鳳雛的龐統;第四個就是曹操的孫子曹睿。
當然,小百姓三十六歲死的,就不包括在内了。
孫策一死,便傳位給兄弟孫權。
今年三十二歲。
他受了父兄傳下來的基業,至今沒有經過什麼風浪。
他在三國之中稱英雄,是在赤壁敗曹之後。
孫權一生為人光明磊落,從不幹那些不光彩的事。
但在即位初期,尤其是赤壁之戰的時期,由于他很少參戰,經驗不足,故而比較膽小。
就因為他的膽怯,變化出了許多奧妙事情來,諸如孔明過江,孫、劉聯兵,全在他的少有經驗上而來。
赤壁之後,他的膽也大了.經驗亦豐富了。
孫權是南方人,生的北方相,所謂&ldquo南人北相&rdquo是也。
碧眼紫髯,就是綠眼睛、紫胡須。
立平地八尺左右,頭戴龍冠,身穿龍袍;足用粉底烏靴,腰懸龍泉寶劍。
早已說過,三國之時,各路諸侯都是各霸一方,帝王打扮。
孫權見手下人進見,将告急文書接到手裡。
看完,他心慌意亂。
心想,太平飯吃到今朝,看來要不太平了。
今有曹操百萬雄兵,紮在對江赤壁,虎視眈眈,妄想犯我境地。
我江東雖則地勢險要,防守堅固,兵精糧足,然怎與曹操精銳之師相敵?是與他打,還是投降于他?我雖然是六郡之主,但未經戰事,如此之大事,叫我如何處置?倒不如讓我升坐大堂,問計于文武衆人。
便命手下退出。
一聲令下:&ldquo來!與我起鼓升堂。
&rdquo 大堂之上&ldquo咚&hellip&hellip!當&hellip&hellip!&rdquo鐘鼓齊鳴,文武得悉,立即彙集于大堂之上。
文人近百位,皆是紗帽袍服:大袍闊服;武将兩百左右,都是頂盔貫甲,盔明甲亮。
至大堂上兩旁分列,斬斬齊齊。
麒麟門開,孫權從裡面移步出來。
兩邊虎威連連:&ldquo吳侯升堂!呼&hellip&hellip哎&hellip&hellip&rdquo孫權一聲痰嗽:&ldquo八十一州建六郡,父兄基業定江東。
&rdquo他中間坐定,兩旁文武上前見孫權。
因為他是江東之主,所以稱他為吳侯。
&ldquo下官等見吳侯!&rdquo&ldquo末将等見吳侯!&rdquo&hellip&hellip &ldquo罷了!站過兩旁。
&rdquo 文武退下來,兩邊站立。
孫權使對左右說道:&ldquo堂上衆位!今有告急到來,曹孟德他雄兵百萬,戰将千員,屯兵赤壁,虎視江東。
或戰或降,權不能決。
兩旁看來如何啊?&rdquo 文武聽得曹操屯兵江北,主公提問,大家你看我,我望你,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文人班裡,大家不約而同都看着一個人。
此人姓張名昭,宇子布。
小霸王臨終所托兩個人,命兄弟孫權,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定問周瑜。
張昭今年三十一歲,立平地八尺,生得眉清目秀,身上紗帽紅袍。
年輕有為,确有才幹。
見大家都看着自己,心裡明白,不論在什麼場合,事情何等大小,我的話,孫權總是十分相信。
因此他過于自信,并不多加考慮,說要降曹。
在赤壁這回書中,張昭是走錯了棋,被孫權看不起,被孔明在舌戰時大罵一頓,也被周瑜訓斥了一番。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遺恨!張昭見衆文武不作聲,就從文班前排從容踏出,到孫權向前,一拱到底:&ldquo昭見吳侯。
&rdquo &ldquo子布有何高論?&rdquo &ldquo吳侯,曹操兵多将廣,我軍兵微将寡。
戰之不勝,六郡遭災。
依昭看來,降曹則為上策。
&rdquo 孫權雖然向文武問策&ldquo或戰或降&rdquo,但畢竟是英雄氣概,現在聽張昭如此說法,心想父兄打下來的天下,難道就這樣,白白地送與曹操,豈不被人恥笑我貪生怕死,苟且偷安?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不能同意。
眼前你這般說活,隻好看在父兄拜托的情份上,我就買你三分帳;倘若别人講了,我定要問罪于他。
因此把手一揮:&ldquo子布先生退過一旁,待權再來商議。
&rdquo 張昭滿不在乎,退到文人班中立定。
哪裡知道,你這番說話,已經激怒了武将班中一員老将,此人姓黃名蓋,宇公覆。
今年六十四歲,三世舊人。
他先助孫堅,再幫孫策,現輔孫權,是江東三代老人馬,功勞立了無數。
現有的一些年輕大将,大都是他的門生。
到後三國連營寨裡,有一回書,名叫&rdquo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