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關雲長火牛顯威 莽張飛拜師孔明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三将軍請了!&rdquo
張飛:&ldquo軍師請!&rdquo
劉備招呼兄弟說:&ldquo三弟坐下用酒吧!&rdquo
張飛:&ldquo這個&hellip&hellip大哥請!&rdquo
張飛在口中好象應允,其實他并不坐下來。
本來是劉、關、張三人,多年來一直共席同飲,就是逢到我所喜愛的酒菜,大哥、二哥都不吃,讓給我張飛。
今天不然,有了孔明先生在座,即使我張飛喜歡的酒菜,大哥也不能讓我一個人吃,要是我多吃了幾筷,孔明對我看看,我便吓得連吃都不敢吃,連看都不敢看,這不是受罪麼?所以,他嘴裡答應劉備,但他并不坐下來,一對眼睛四處觀望,看了半天,隻見一桌上坐着毛、苟、劉、龔四将。
他想,到他們桌上去最為适宜。
因此張飛走了過去,對着他們提高嗓音說:&ldquo呔!你們這幾個人,老張還沒有到,你們倒吃得爽快。
&rdquo 四将看見張飛,馬上站起身來招呼說:&ldquo将軍請,将軍請!&rdquo 張飛坐了下來,手下人準備了大碗,一壺酒便是一大碗,一碗酒他便是一口。
四将一看張飛來了,我們隻好看他吃。
其實,今天三将軍沒有象往常一樣一個勁地吃下去。
他喝了幾杯以後,就望着上面的孔明軍師。
他想,我張飛雖勇,卻不會用計,再勇也隻好稱為勇而無謀,要是我能夠象諸葛亮一樣,有了一肚子妙計那就好了,在戰場作戰的時候,能戰者則戰,萬一戰而不勝便可用計,以計來取勝對方,這樣便成了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的上将。
但是各種計策憑空瞎想是不行的,一定要從師拜友才能學到。
那末,我張飛來拜孔明為師,請他教授用兵的妙計。
再一想,我年紀四十三歲,孔明隻有二十七歲,要是我早一些讨老婆的話,恐怕也能把他養出來。
最後又一想,有本領的人不管年齡大小總是老師。
俗語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枉活百歲。
想到這裡,張飛便等待着賀功喜酒宴罷,好去拜孔明為師。
到傍晚時分,包括孔明在内、果然都向劉備告退,各人回去安睡了。
劉備看見張飛,便招呼他說道:&ldquo三弟,早些睡吧!&rdquo 張飛:&ldquo大哥,你先去安睡。
兄弟在錦囊上還有些事情沒有幹好。
&rdquo 劉備當他是真的,因此回答說:&ldquo那末三弟,幹完之後早些安睡吧!&rdquo 張飛:&ldquo請大哥放心,兄弟去去就來。
&rdquo 這時,張飛一人要緊匆匆出得衙門。
他想,時光不太早了,萬一孔明已經安睡,這便如何是好?張飛還是小孩子的想法。
因此,他上馬直往孔明軍師府而來。
來到孔明公館前,一看還好,大門還沒有關,兩個小僮立在門口,見張飛趕來,立即到他馬前迎接于他:&ldquo三将軍,我們在此有禮了!&rdquo 張飛:&ldquo小僮,不必客套。
老張回禮!&rdquo說罷,他便下了馬,對小僮說:&ldquo小僮,時光不早,你們如何不睡覺?&rdquo 小僮:&ldquo三将軍,我們本來早已睡了,因為今天軍師說你三将軍要來拜先生,所以在此等你。
&rdquo 張飛聽了一吓,連連倒退幾步。
他心想,我這件事在大哥、二哥面前從沒有說起過,孔明怎樣已經知道我會來拜先生呢?他對着自己的肚子看了一看,難道它漏氣的麼?否則,諸葛亮豈能知道?真是好奇啊!但是,看來我這個徒弟他是一定肯收的,要是不收,早已關門去睡了,何必還要命小僮在外面等候我呢?他想到這裡,讓我快些進去吧!因此,他便叫兩個小僮看好地的馬匹,方始跨進軍師府,直到裡面廳堂之上。
隻見先生端坐中間,正在閉目養神。
那末三将軍你應該先問一聲:&ldquo我這個徒弟你到底收不收?&rdquo可是,張飛問都不問。
他想,你開門等着我肯定是收的,這種廢話不必多說。
因此跨上前來,就對孔明雙膝跪下,叫一聲:&ldquo恩師大人在上,徒弟張飛叩見了!&rdquo 諸葛亮對他一看,心想,你這個徒弟到底收還是不收你也還成問題,上來就是自稱徒弟。
先生不覺好笑。
因此,對他把手一招,叫一聲:&ldquo罷了!&rdquo 張飛:&ldquo不是罷了,要叫賢契的。
&rdquo 孔明想,這一些,想不到張飛倒又是很懂的。
賢契就賢契,因此回答:&ldquo賢契!&rdquo 張飛:&ldquo謝恩師大人!&rdquo 張飛從地上站起來立在孔明的背後。
他對諸葛亮說道:&ldquo請老師傳授計策吧!&rdquo 孔明想,哪有這樣快?不要說學用兵之計,即使一般武功也不是一下子便能傳授的,因此回答他說:&ldquo将軍,談及用計,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傳授。
希望你在今後空閑的時候趕來這裡,我方能教你。
&rdquo 其實,孔明還不準備收他。
可是,張飛不嫌怠慢,除非無空,今後隻要有一點空閑,不管早夜,他總是趕到孔明這裡,懇求孔明傳授。
就這樣,諸葛亮感到張飛确是一片誠心。
那時候,諸葛亮才真心地收他為徒。
因此,首先對他說:用計者,膽要大心要細,這是第一個原則;第二要看對象,同樣一條計,對象不準就不能輕易用之;第三要看前後四處環境,環境不對,四處條件不夠就不能同樣用此一計。
例如:對方相信女人的是貪色之徒,你以此擊之,施用美人計;對方疑心重的,你可用各種不同的疑兵之計;要是對方力量強大,要使他們自己分化,若能找到一定的根據,造成他們自相殘殺,此乃謂之反間計;逢到戰将勇而無謀,你可用驕兵計。
總之,人不對不可用;境不對不可用;時不到不可用。
一句話:用計者定要人、境、時三者結合,才能确定相當之計而克敵制勝!孔明說,這是最初的基本知識,象寫字樣,隻不過是一個開場白,真還要無計不成,非一朝一夕之功。
希望你将軍今後在本軍師用兵之時仔細觀察,同時多看兵書,慢慢地學來。
張飛聽完先生的一番諄諄之言,幡然醒悟,起初認為一拜先生就能用計,現在方始明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可是,三将軍并不為此悲觀失望,半途而廢。
這是第一次孔明對他的教益。
當然,也不止一次、二次。
孔明一生收兩個傳弟:前張飛,後姜維,名師出高徒。
前《三國》張飛跟了孔明不到半年便能用計,有名的樊城之戰,隻用一百兵,張飛便能擋住曹操六十五萬人馬,到長坂坡他隻有二十五人對付曹操八十三萬,包括今後取西川,打東川,張飛用了各種妙計為劉備三分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績。
這也都是孔明的功勞。
直到諸葛亮死,他的第二個徒弟姜維九伐中原大敗魏兵,也是後《三國》中一個了不起的主将。
過幾天之後,孔明得訊雲長收到曹兵一萬有餘,他便同劉備一起到校場,先命令手下問這班曹兵,真正不願投降者,隻要自願講明情況,本軍師立即按回鄉的路費撥付給他們,讓他們回去。
起初這班曹兵,以為孔明這是戲言,一個都沒有跑出來,後來孔明再三表明,皇叔乃是漢室親宗,我乃是大漢軍師,決不會騙你們這班弟兄。
說到這裡,有的曹兵也在想,這倒是事實,你真正要殺我們,那又何必說此假話?因此,有幾個小兵壯大了膽,上來對孔明說,我家住長安,在此吃糧不便。
孔明就給他一定的盤費,當場放他回去。
隻要一開頭,就有很多人擁了上來,都是家鄉離此很遠的,在此吃糧不便要求回去。
孔明查明情況,-一發放盤纏,放他們回鄉,一下子就放走了二三千人。
留下來的不滿一萬,他們感到劉備、孔明确是仁義待人。
因此,即使要走的也不走了。
不懂的人,認為孔明做了傻瓜。
不但放走人,還要給他們盤費。
事實上,用兵好的人都懂得這一點,知道他們在戰場為了保全性命暫時投降。
今後他們乘機還是要跑掉的。
這樣影響就不好。
本來要走的隻有一、二千人,結果不走的也要帶走,反而多走,現在當衆釋放,動搖的人相反倒安下心來,這班本來要跑的,我就堂堂皇皇地放他,放走與逃走影響截然不同。
現在他們拿了盤纏回到家鄉,定然要說皇叔的仁義,盡 感皇叔不殺之恩。
這樣,劉備的威望就逐漸擴大,&ldquo仁義&rdquo二字布滿天下。
今後,我相助皇叔平定漢室,就有了一定的基礎。
因此,諸葛亮初次用兵,釋放曹兵是他的深謀遠慮。
在這當時,關雲長要求軍師讓他從中挑選五百人作為他的心腹。
諸葛亮一口應承。
關将軍從中點了五百年輕精悍的三軍,作為他的私人部下,取名謂&ldquo校刀手&rdquo。
從今以後,聽着他的指揮。
一面孔明便命令降兵改換身上制服。
雖然劉備窮,畢竟是一家皇叔,做些衣服還是辦得到的。
劉備對先生說:&ldquo曹操可要殺來?&rdquo孔明回答:&ldquo我看博望坡雖燒,曹操必不會甘休,定然再要前來。
&rdquo劉備問:&ldquo難道再來十萬大軍麼?&rdquo孔明回答說:&ldquo隻多不少!&rdquo皇叔說:&ldquo這便如何?&rdquo諸葛亮說:&ldquo請你放心,要是曹兵到來,亮自有辦法。
&rdquo果真不出所料,曹兵不是來十萬八萬,而是到來百萬曹兵。
下回書究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本來是劉、關、張三人,多年來一直共席同飲,就是逢到我所喜愛的酒菜,大哥、二哥都不吃,讓給我張飛。
今天不然,有了孔明先生在座,即使我張飛喜歡的酒菜,大哥也不能讓我一個人吃,要是我多吃了幾筷,孔明對我看看,我便吓得連吃都不敢吃,連看都不敢看,這不是受罪麼?所以,他嘴裡答應劉備,但他并不坐下來,一對眼睛四處觀望,看了半天,隻見一桌上坐着毛、苟、劉、龔四将。
他想,到他們桌上去最為适宜。
因此張飛走了過去,對着他們提高嗓音說:&ldquo呔!你們這幾個人,老張還沒有到,你們倒吃得爽快。
&rdquo 四将看見張飛,馬上站起身來招呼說:&ldquo将軍請,将軍請!&rdquo 張飛坐了下來,手下人準備了大碗,一壺酒便是一大碗,一碗酒他便是一口。
四将一看張飛來了,我們隻好看他吃。
其實,今天三将軍沒有象往常一樣一個勁地吃下去。
他喝了幾杯以後,就望着上面的孔明軍師。
他想,我張飛雖勇,卻不會用計,再勇也隻好稱為勇而無謀,要是我能夠象諸葛亮一樣,有了一肚子妙計那就好了,在戰場作戰的時候,能戰者則戰,萬一戰而不勝便可用計,以計來取勝對方,這樣便成了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的上将。
但是各種計策憑空瞎想是不行的,一定要從師拜友才能學到。
那末,我張飛來拜孔明為師,請他教授用兵的妙計。
再一想,我年紀四十三歲,孔明隻有二十七歲,要是我早一些讨老婆的話,恐怕也能把他養出來。
最後又一想,有本領的人不管年齡大小總是老師。
俗語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枉活百歲。
想到這裡,張飛便等待着賀功喜酒宴罷,好去拜孔明為師。
到傍晚時分,包括孔明在内、果然都向劉備告退,各人回去安睡了。
劉備看見張飛,便招呼他說道:&ldquo三弟,早些睡吧!&rdquo 張飛:&ldquo大哥,你先去安睡。
兄弟在錦囊上還有些事情沒有幹好。
&rdquo 劉備當他是真的,因此回答說:&ldquo那末三弟,幹完之後早些安睡吧!&rdquo 張飛:&ldquo請大哥放心,兄弟去去就來。
&rdquo 這時,張飛一人要緊匆匆出得衙門。
他想,時光不太早了,萬一孔明已經安睡,這便如何是好?張飛還是小孩子的想法。
因此,他上馬直往孔明軍師府而來。
來到孔明公館前,一看還好,大門還沒有關,兩個小僮立在門口,見張飛趕來,立即到他馬前迎接于他:&ldquo三将軍,我們在此有禮了!&rdquo 張飛:&ldquo小僮,不必客套。
老張回禮!&rdquo說罷,他便下了馬,對小僮說:&ldquo小僮,時光不早,你們如何不睡覺?&rdquo 小僮:&ldquo三将軍,我們本來早已睡了,因為今天軍師說你三将軍要來拜先生,所以在此等你。
&rdquo 張飛聽了一吓,連連倒退幾步。
他心想,我這件事在大哥、二哥面前從沒有說起過,孔明怎樣已經知道我會來拜先生呢?他對着自己的肚子看了一看,難道它漏氣的麼?否則,諸葛亮豈能知道?真是好奇啊!但是,看來我這個徒弟他是一定肯收的,要是不收,早已關門去睡了,何必還要命小僮在外面等候我呢?他想到這裡,讓我快些進去吧!因此,他便叫兩個小僮看好地的馬匹,方始跨進軍師府,直到裡面廳堂之上。
隻見先生端坐中間,正在閉目養神。
那末三将軍你應該先問一聲:&ldquo我這個徒弟你到底收不收?&rdquo可是,張飛問都不問。
他想,你開門等着我肯定是收的,這種廢話不必多說。
因此跨上前來,就對孔明雙膝跪下,叫一聲:&ldquo恩師大人在上,徒弟張飛叩見了!&rdquo 諸葛亮對他一看,心想,你這個徒弟到底收還是不收你也還成問題,上來就是自稱徒弟。
先生不覺好笑。
因此,對他把手一招,叫一聲:&ldquo罷了!&rdquo 張飛:&ldquo不是罷了,要叫賢契的。
&rdquo 孔明想,這一些,想不到張飛倒又是很懂的。
賢契就賢契,因此回答:&ldquo賢契!&rdquo 張飛:&ldquo謝恩師大人!&rdquo 張飛從地上站起來立在孔明的背後。
他對諸葛亮說道:&ldquo請老師傳授計策吧!&rdquo 孔明想,哪有這樣快?不要說學用兵之計,即使一般武功也不是一下子便能傳授的,因此回答他說:&ldquo将軍,談及用計,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傳授。
希望你在今後空閑的時候趕來這裡,我方能教你。
&rdquo 其實,孔明還不準備收他。
可是,張飛不嫌怠慢,除非無空,今後隻要有一點空閑,不管早夜,他總是趕到孔明這裡,懇求孔明傳授。
就這樣,諸葛亮感到張飛确是一片誠心。
那時候,諸葛亮才真心地收他為徒。
因此,首先對他說:用計者,膽要大心要細,這是第一個原則;第二要看對象,同樣一條計,對象不準就不能輕易用之;第三要看前後四處環境,環境不對,四處條件不夠就不能同樣用此一計。
例如:對方相信女人的是貪色之徒,你以此擊之,施用美人計;對方疑心重的,你可用各種不同的疑兵之計;要是對方力量強大,要使他們自己分化,若能找到一定的根據,造成他們自相殘殺,此乃謂之反間計;逢到戰将勇而無謀,你可用驕兵計。
總之,人不對不可用;境不對不可用;時不到不可用。
一句話:用計者定要人、境、時三者結合,才能确定相當之計而克敵制勝!孔明說,這是最初的基本知識,象寫字樣,隻不過是一個開場白,真還要無計不成,非一朝一夕之功。
希望你将軍今後在本軍師用兵之時仔細觀察,同時多看兵書,慢慢地學來。
張飛聽完先生的一番諄諄之言,幡然醒悟,起初認為一拜先生就能用計,現在方始明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可是,三将軍并不為此悲觀失望,半途而廢。
這是第一次孔明對他的教益。
當然,也不止一次、二次。
孔明一生收兩個傳弟:前張飛,後姜維,名師出高徒。
前《三國》張飛跟了孔明不到半年便能用計,有名的樊城之戰,隻用一百兵,張飛便能擋住曹操六十五萬人馬,到長坂坡他隻有二十五人對付曹操八十三萬,包括今後取西川,打東川,張飛用了各種妙計為劉備三分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績。
這也都是孔明的功勞。
直到諸葛亮死,他的第二個徒弟姜維九伐中原大敗魏兵,也是後《三國》中一個了不起的主将。
過幾天之後,孔明得訊雲長收到曹兵一萬有餘,他便同劉備一起到校場,先命令手下問這班曹兵,真正不願投降者,隻要自願講明情況,本軍師立即按回鄉的路費撥付給他們,讓他們回去。
起初這班曹兵,以為孔明這是戲言,一個都沒有跑出來,後來孔明再三表明,皇叔乃是漢室親宗,我乃是大漢軍師,決不會騙你們這班弟兄。
說到這裡,有的曹兵也在想,這倒是事實,你真正要殺我們,那又何必說此假話?因此,有幾個小兵壯大了膽,上來對孔明說,我家住長安,在此吃糧不便。
孔明就給他一定的盤費,當場放他回去。
隻要一開頭,就有很多人擁了上來,都是家鄉離此很遠的,在此吃糧不便要求回去。
孔明查明情況,-一發放盤纏,放他們回鄉,一下子就放走了二三千人。
留下來的不滿一萬,他們感到劉備、孔明确是仁義待人。
因此,即使要走的也不走了。
不懂的人,認為孔明做了傻瓜。
不但放走人,還要給他們盤費。
事實上,用兵好的人都懂得這一點,知道他們在戰場為了保全性命暫時投降。
今後他們乘機還是要跑掉的。
這樣影響就不好。
本來要走的隻有一、二千人,結果不走的也要帶走,反而多走,現在當衆釋放,動搖的人相反倒安下心來,這班本來要跑的,我就堂堂皇皇地放他,放走與逃走影響截然不同。
現在他們拿了盤纏回到家鄉,定然要說皇叔的仁義,盡 感皇叔不殺之恩。
這樣,劉備的威望就逐漸擴大,&ldquo仁義&rdquo二字布滿天下。
今後,我相助皇叔平定漢室,就有了一定的基礎。
因此,諸葛亮初次用兵,釋放曹兵是他的深謀遠慮。
在這當時,關雲長要求軍師讓他從中挑選五百人作為他的心腹。
諸葛亮一口應承。
關将軍從中點了五百年輕精悍的三軍,作為他的私人部下,取名謂&ldquo校刀手&rdquo。
從今以後,聽着他的指揮。
一面孔明便命令降兵改換身上制服。
雖然劉備窮,畢竟是一家皇叔,做些衣服還是辦得到的。
劉備對先生說:&ldquo曹操可要殺來?&rdquo孔明回答:&ldquo我看博望坡雖燒,曹操必不會甘休,定然再要前來。
&rdquo劉備問:&ldquo難道再來十萬大軍麼?&rdquo孔明回答說:&ldquo隻多不少!&rdquo皇叔說:&ldquo這便如何?&rdquo諸葛亮說:&ldquo請你放心,要是曹兵到來,亮自有辦法。
&rdquo果真不出所料,曹兵不是來十萬八萬,而是到來百萬曹兵。
下回書究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