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關雲長火牛顯威 莽張飛拜師孔明
關燈
小
中
大
你便怎樣?&rdquo
張飛:&ldquo那末把你手中的腦袋借得來,用這麼一用可好?&rdquo
趙子龍一下子沒有弄清是怎麼一回事,想他要個死人腦袋派什麼用場。
所以問道:&ldquo将軍,要腦袋何用?&rdquo 張飛:&ldquo喔唷!老趙你這個人戆得很,這一點都不懂。
老實對你說吧,夏侯惇已經逃掉,老張見了軍師要被殺的。
你手裡這個腦袋借給我,老張在軍師面前繳令我就可以說,軍師啊,夏侯惇雖然跑掉,可是韓浩被老張殺掉了。
這樣,豈不是可以交差了?&rdquo 子龍險些笑出聲來。
這種度死日的念頭,隻有你想得出來。
要是這樣辦,連我趙雲都有罪。
子龍心裡明白,諸葛亮是不會殺你的,真要殺你等不到今天了,在闖轅門的時候早就可以治罪了。
因此,回答他說:&ldquo将軍,你要知道,欺騙軍師,你罪上加罪,連趙雲也要被殺,腦袋是不借的!&rdquo 張飛:&ldquo真的不借?&rdquo 趙雲:&ldquo不可能借。
&rdquo 張飛:&ldquo老趙你好刁啊!&rdquo 張飛認為趙子龍是看我死,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不怪自己的辦法行不通。
就在這時,隻聽得裡面&ldquo咚咚&rdquo,&ldquo當當!&rdquo鐘鼓齊鳴,一聲&ldquo軍師升堂&rdquo從裡喊了出來。
官廳中所有文武一齊立了起來,排得齊齊斬斬,直向裡面大堂走去。
因為博望坡一仗,大家看到孔明的用兵确實非同尋常,因此個個佩服。
張飛跟在後面,他口中暗暗地咕着:&ldquo好威風!好威風!威風啊!&rdquo 直到堂上,文武左右站立,隻見上面麒麟門開,先走出來的是劉備,皇叔在右面坐定。
他隻見張飛立在武将輩中,彎着腰、低着頭。
連同他的肚子也不知癟到哪裡去了。
皇叔一看就明白,三弟沒有拿到夏侯惇,要不然他的肚子早已凸得很高了。
不一會關将軍也走出來了,在左面坐下。
然後走出兩個小僮,在中間座位的後面站立。
兩旁虎威連連:&ldquo軍師升堂!呼&hellip&hellip&rdquo 聽得輕輕的一聲痰嗽,漢軍師孔明手執羽扇走了出來。
張飛隻敢用眼睛偷偷地望去,今天看到諸葛先生好象他有那萬夫不當之勇,千變萬化之能,越看越怕。
其實,孔明還是孔明,這都是三将軍的心理作用。
孔明這時已在中間坐定。
兩旁文武上前見過。
衆文武:&ldquo見軍師,下官有禮!&rdquo&ldquo末将有禮!&rdquo&ldquo有禮!有禮!&hellip&hellip&rdquo 孔明把手一招說:&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請站過兩旁!&rdquo 文武退了下去。
孔明方始傳令,吩咐按次序前來繳令。
《三國》有一個特點,往往用兵隻說發令,很少收令。
這并不是破綻,這是做書的時候就是這樣寫的,因為他環環扣緊,收令無非有大事,無事也就不說收令了。
諸葛亮在前《三國》中隻收兩次令。
今天博望坡取勝完畢要收令的,因為有張飛立下的&ldquo軍令狀&rdquo。
這個問題要解決。
下來一直要火燒赤壁後再收令,因為有關雲長的一張&lsquo軍令狀&rdquo。
其他就不說了。
當然,這裡很簡單,第一個是孫乾攻打頭陣,騙到五十一匹馬,回來他收拾校場一切等,記大功一次,退下;第二個是簡雍在新野縣安民心無事故,記大功一次,退下;第三糜竺、糜芳,在衙門中保護二位主母,一位小主太平無事,記大功一次,退下;武将趙雲一槍挑韓浩,大功一次,孔明驗過韓浩首級,傳令在外面号令半天後掘土埋葬,退下;毛、苟、劉、龔四将埋伏火攻未曾誤事,各記大功一次,退下;關将軍劫大糧六萬石,收到降兵一萬有餘,用火牛陣殺退夏侯惇,大功三個。
諸葛亮對關雲長特别誇獎,主要孔明一生收人收其心,目的要使關雲長早些口服心服。
他知道張飛已經服了,在外表上看,關将軍從不違抗。
其實,他的心裡肯定還不佩服我。
雖然,今後要到華容道放走曹操之後,關雲長才真正佩服諸葛亮,但是在這以前,孔明總想早些收服他,實際上必定要到火燒赤壁之後。
現在招呼他也退下,雲長坐定。
最後,公子劉封在孤山上擺一桌酒,放一聲炮,也是一大功。
這個功勞最便宜,這是孔明格外照拂給他的便宜。
劉封退下。
人人都上來繳令,唯獨一個人不上來繳令,便是三将軍張飛。
他想,怎麼辦?&ldquo軍令狀&rdquo在諸葛亮手裡,上面寫着我的腦袋。
不上去繳令吧,這條令箭拿在手中沒有什麼用。
最後一想,我家大哥有了諸葛亮,不怕曹操了,就是我老掉也沒有關系。
他想到這裡,恭恭敬敬地跨了上來,到虎案前他老老實實地呈上将令,闖轅門象猛虎,現在卻象隻偎竈貓一樣,嘴裡叫一聲:&ldquo軍師在上,老張繳令。
&rdquo 諸葛亮把令箭收過,對着張飛問道:&ldquo三将軍!&rdquo 張飛:&ldquo有!&rdquo 諸葛亮:&ldquo你辛苦了!&rdquo 張飛吓了一跳。
他想,逃脫夏侯惇還有什麼辛苦,想你諸葛亮要打就打,要殺便殺,不要那麼刁,弄得我話都沒得說。
所以,張飛紅着臉回答孔明說:&ldquo還好!還好!&rdquo 劉備一聽,你還說得出還好,真是面皮老。
孔明問道:&ldquo夏侯惇來否?&rdquo 張飛連假話都不敢講,連連點頭說:&ldquo來的來的!&rdquo 諸葛亮:&ldquo那将軍你可拿到他否?&rdquo 張飛:&ldquo你不看苗頭的?&rdquo 張飛想,孔明你這點不聰明,連這點苗頭你都看不出,要是捉住夏侯惇,我還會有這樣的态度嗎? 孔明一聽,感到張飛回答這一句話有道理,我是不看苗頭的。
因而再問:&ldquo究竟怎樣?&rdquo 張飛:&ldquo沒得本領,被夏侯惇逃掉了!&rdquo 孔明感到張飛一點也不戆,他一句話把自己的罪名改輕一半。
明明趕到山上去看火燒,這樣的責任就大了。
現在他甯可貶低自己說沒有本領。
這樣,就成了無可奈何的事情了,亦可算是勝負兵家常事。
但是孔明面孔一闆,對他說道:&ldquo夏侯惇脫逃,你可知道&lsquo軍令狀&rsquo在此?&rdquo 張飛聽到這句話,明白孔明準備要殺我了。
大丈夫言出如山,既然輸給孔明,我應該服罪。
因此,他自己把兩手一反,回答軍師說:&ldquo老張有罪,請你下令殺吧!&rdquo 事實上你越是願意死,孔明倒另有其他辦法對付于你。
因此,他問道:&ldquo願責願罰?&rdquo 張飛:&ldquo願責怎樣?&rdquo 諸葛亮:&ldquo推出去一刀兩斷!&rdquo 張飛:&ldquo那是老張願罰!&rdquo 諸葛亮:&ldquo願罰者,付你将令一支,帶兵一千,照錦囊而辦,若能完工将功贖罪,不能完工,則兩罪并算。
&rdquo 張飛:&ldquo老張得令!&rdquo 張飛想,本來就要殺我了,現在反而問我願責願罰,說明裡面有轉機了。
因此,毫無疑問接令,拿取了錦囊到外面,拆開來一看,他哈哈大笑,連聲咕道:&ldquo不死了!不死了!&rdquo 為什麼不死?因為從錦囊中看到了一張&ldquo軍令狀&rdquo。
張飛想,把&ldquo軍令狀&rdquo還了我,即使辦不到,也不能殺我了。
他先把&ldquo軍令狀&rdquo用火燒去,然後對錦囊上仔細一看,第一句是孔明在罵我。
張飛想,我罵過他不知多少遍,現在他還是第一次罵,相反不感覺到他是罵人,好象他在叫我一樣。
其實,第一句寫道:&ldquo匹夫張飛&rdquo,第二句他寫着:&ldquo擅離信地&rdquo。
他好象知道我上山去看火燒了。
第三、第四句寫着:&ldquo胡言亂語,如同放屁。
&rdquo張飛見此一吓,認為諸葛亮好象跟在我後面一樣。
我在山上喝彩叫好,他說我如同放屁。
下面寫着:&ldquo博望、餘山,屍首料理,工作完畢,回來賀喜。
&rdquo張飛看完,他感到孔明隻要我佩服于他,他根本不會拿下我的腦袋。
張飛想到這裡,不覺更其佩服。
再想,埋葬死屍,畢竟是小兵之事。
我身為戰将,怎能幹起這種事來,豈不有些倒楣?但是,畢竟孔明饒我一命,料理死屍還是應該的事。
因此,他便帶領弟兄一千,趕到博望坡來埋葬屍體,當然一個個埋葬是不可能的,便将死人死馬都推入地雷的土坑中,上面浮土掩蓋,這樣就算了。
因此埋葬死屍是很快的。
回到餘山也是同樣掘了幾個特大的土坑,将死人死牛埋了下去。
這樣半天工夫可稱齊備。
張飛帶兵回來,弟兄有犒賞。
他到衙門下馬,抱令進大堂,隻聽得堂上一片熱鬧之聲,左右擺了無數酒席。
上面中間一桌,便是大哥二哥陪伴孔明,正在暢飲之時。
張飛上前見諸葛亮繳令,軍師收了令箭。
現在公事結束。
打了勝仗,君臣共同暢飲賀功喜酒,此乃私事。
因此,諸葛亮招呼張飛:
所以問道:&ldquo将軍,要腦袋何用?&rdquo 張飛:&ldquo喔唷!老趙你這個人戆得很,這一點都不懂。
老實對你說吧,夏侯惇已經逃掉,老張見了軍師要被殺的。
你手裡這個腦袋借給我,老張在軍師面前繳令我就可以說,軍師啊,夏侯惇雖然跑掉,可是韓浩被老張殺掉了。
這樣,豈不是可以交差了?&rdquo 子龍險些笑出聲來。
這種度死日的念頭,隻有你想得出來。
要是這樣辦,連我趙雲都有罪。
子龍心裡明白,諸葛亮是不會殺你的,真要殺你等不到今天了,在闖轅門的時候早就可以治罪了。
因此,回答他說:&ldquo将軍,你要知道,欺騙軍師,你罪上加罪,連趙雲也要被殺,腦袋是不借的!&rdquo 張飛:&ldquo真的不借?&rdquo 趙雲:&ldquo不可能借。
&rdquo 張飛:&ldquo老趙你好刁啊!&rdquo 張飛認為趙子龍是看我死,袖手旁觀,見死不救。
不怪自己的辦法行不通。
就在這時,隻聽得裡面&ldquo咚咚&rdquo,&ldquo當當!&rdquo鐘鼓齊鳴,一聲&ldquo軍師升堂&rdquo從裡喊了出來。
官廳中所有文武一齊立了起來,排得齊齊斬斬,直向裡面大堂走去。
因為博望坡一仗,大家看到孔明的用兵确實非同尋常,因此個個佩服。
張飛跟在後面,他口中暗暗地咕着:&ldquo好威風!好威風!威風啊!&rdquo 直到堂上,文武左右站立,隻見上面麒麟門開,先走出來的是劉備,皇叔在右面坐定。
他隻見張飛立在武将輩中,彎着腰、低着頭。
連同他的肚子也不知癟到哪裡去了。
皇叔一看就明白,三弟沒有拿到夏侯惇,要不然他的肚子早已凸得很高了。
不一會關将軍也走出來了,在左面坐下。
然後走出兩個小僮,在中間座位的後面站立。
兩旁虎威連連:&ldquo軍師升堂!呼&hellip&hellip&rdquo 聽得輕輕的一聲痰嗽,漢軍師孔明手執羽扇走了出來。
張飛隻敢用眼睛偷偷地望去,今天看到諸葛先生好象他有那萬夫不當之勇,千變萬化之能,越看越怕。
其實,孔明還是孔明,這都是三将軍的心理作用。
孔明這時已在中間坐定。
兩旁文武上前見過。
衆文武:&ldquo見軍師,下官有禮!&rdquo&ldquo末将有禮!&rdquo&ldquo有禮!有禮!&hellip&hellip&rdquo 孔明把手一招說:&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請站過兩旁!&rdquo 文武退了下去。
孔明方始傳令,吩咐按次序前來繳令。
《三國》有一個特點,往往用兵隻說發令,很少收令。
這并不是破綻,這是做書的時候就是這樣寫的,因為他環環扣緊,收令無非有大事,無事也就不說收令了。
諸葛亮在前《三國》中隻收兩次令。
今天博望坡取勝完畢要收令的,因為有張飛立下的&ldquo軍令狀&rdquo。
這個問題要解決。
下來一直要火燒赤壁後再收令,因為有關雲長的一張&lsquo軍令狀&rdquo。
其他就不說了。
當然,這裡很簡單,第一個是孫乾攻打頭陣,騙到五十一匹馬,回來他收拾校場一切等,記大功一次,退下;第二個是簡雍在新野縣安民心無事故,記大功一次,退下;第三糜竺、糜芳,在衙門中保護二位主母,一位小主太平無事,記大功一次,退下;武将趙雲一槍挑韓浩,大功一次,孔明驗過韓浩首級,傳令在外面号令半天後掘土埋葬,退下;毛、苟、劉、龔四将埋伏火攻未曾誤事,各記大功一次,退下;關将軍劫大糧六萬石,收到降兵一萬有餘,用火牛陣殺退夏侯惇,大功三個。
諸葛亮對關雲長特别誇獎,主要孔明一生收人收其心,目的要使關雲長早些口服心服。
他知道張飛已經服了,在外表上看,關将軍從不違抗。
其實,他的心裡肯定還不佩服我。
雖然,今後要到華容道放走曹操之後,關雲長才真正佩服諸葛亮,但是在這以前,孔明總想早些收服他,實際上必定要到火燒赤壁之後。
現在招呼他也退下,雲長坐定。
最後,公子劉封在孤山上擺一桌酒,放一聲炮,也是一大功。
這個功勞最便宜,這是孔明格外照拂給他的便宜。
劉封退下。
人人都上來繳令,唯獨一個人不上來繳令,便是三将軍張飛。
他想,怎麼辦?&ldquo軍令狀&rdquo在諸葛亮手裡,上面寫着我的腦袋。
不上去繳令吧,這條令箭拿在手中沒有什麼用。
最後一想,我家大哥有了諸葛亮,不怕曹操了,就是我老掉也沒有關系。
他想到這裡,恭恭敬敬地跨了上來,到虎案前他老老實實地呈上将令,闖轅門象猛虎,現在卻象隻偎竈貓一樣,嘴裡叫一聲:&ldquo軍師在上,老張繳令。
&rdquo 諸葛亮把令箭收過,對着張飛問道:&ldquo三将軍!&rdquo 張飛:&ldquo有!&rdquo 諸葛亮:&ldquo你辛苦了!&rdquo 張飛吓了一跳。
他想,逃脫夏侯惇還有什麼辛苦,想你諸葛亮要打就打,要殺便殺,不要那麼刁,弄得我話都沒得說。
所以,張飛紅着臉回答孔明說:&ldquo還好!還好!&rdquo 劉備一聽,你還說得出還好,真是面皮老。
孔明問道:&ldquo夏侯惇來否?&rdquo 張飛連假話都不敢講,連連點頭說:&ldquo來的來的!&rdquo 諸葛亮:&ldquo那将軍你可拿到他否?&rdquo 張飛:&ldquo你不看苗頭的?&rdquo 張飛想,孔明你這點不聰明,連這點苗頭你都看不出,要是捉住夏侯惇,我還會有這樣的态度嗎? 孔明一聽,感到張飛回答這一句話有道理,我是不看苗頭的。
因而再問:&ldquo究竟怎樣?&rdquo 張飛:&ldquo沒得本領,被夏侯惇逃掉了!&rdquo 孔明感到張飛一點也不戆,他一句話把自己的罪名改輕一半。
明明趕到山上去看火燒,這樣的責任就大了。
現在他甯可貶低自己說沒有本領。
這樣,就成了無可奈何的事情了,亦可算是勝負兵家常事。
但是孔明面孔一闆,對他說道:&ldquo夏侯惇脫逃,你可知道&lsquo軍令狀&rsquo在此?&rdquo 張飛聽到這句話,明白孔明準備要殺我了。
大丈夫言出如山,既然輸給孔明,我應該服罪。
因此,他自己把兩手一反,回答軍師說:&ldquo老張有罪,請你下令殺吧!&rdquo 事實上你越是願意死,孔明倒另有其他辦法對付于你。
因此,他問道:&ldquo願責願罰?&rdquo 張飛:&ldquo願責怎樣?&rdquo 諸葛亮:&ldquo推出去一刀兩斷!&rdquo 張飛:&ldquo那是老張願罰!&rdquo 諸葛亮:&ldquo願罰者,付你将令一支,帶兵一千,照錦囊而辦,若能完工将功贖罪,不能完工,則兩罪并算。
&rdquo 張飛:&ldquo老張得令!&rdquo 張飛想,本來就要殺我了,現在反而問我願責願罰,說明裡面有轉機了。
因此,毫無疑問接令,拿取了錦囊到外面,拆開來一看,他哈哈大笑,連聲咕道:&ldquo不死了!不死了!&rdquo 為什麼不死?因為從錦囊中看到了一張&ldquo軍令狀&rdquo。
張飛想,把&ldquo軍令狀&rdquo還了我,即使辦不到,也不能殺我了。
他先把&ldquo軍令狀&rdquo用火燒去,然後對錦囊上仔細一看,第一句是孔明在罵我。
張飛想,我罵過他不知多少遍,現在他還是第一次罵,相反不感覺到他是罵人,好象他在叫我一樣。
其實,第一句寫道:&ldquo匹夫張飛&rdquo,第二句他寫着:&ldquo擅離信地&rdquo。
他好象知道我上山去看火燒了。
第三、第四句寫着:&ldquo胡言亂語,如同放屁。
&rdquo張飛見此一吓,認為諸葛亮好象跟在我後面一樣。
我在山上喝彩叫好,他說我如同放屁。
下面寫着:&ldquo博望、餘山,屍首料理,工作完畢,回來賀喜。
&rdquo張飛看完,他感到孔明隻要我佩服于他,他根本不會拿下我的腦袋。
張飛想到這裡,不覺更其佩服。
再想,埋葬死屍,畢竟是小兵之事。
我身為戰将,怎能幹起這種事來,豈不有些倒楣?但是,畢竟孔明饒我一命,料理死屍還是應該的事。
因此,他便帶領弟兄一千,趕到博望坡來埋葬屍體,當然一個個埋葬是不可能的,便将死人死馬都推入地雷的土坑中,上面浮土掩蓋,這樣就算了。
因此埋葬死屍是很快的。
回到餘山也是同樣掘了幾個特大的土坑,将死人死牛埋了下去。
這樣半天工夫可稱齊備。
張飛帶兵回來,弟兄有犒賞。
他到衙門下馬,抱令進大堂,隻聽得堂上一片熱鬧之聲,左右擺了無數酒席。
上面中間一桌,便是大哥二哥陪伴孔明,正在暢飲之時。
張飛上前見諸葛亮繳令,軍師收了令箭。
現在公事結束。
打了勝仗,君臣共同暢飲賀功喜酒,此乃私事。
因此,諸葛亮招呼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