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諸葛亮登台拜将 張翼德怒闖轅門

關燈
炎熱天,也是從來不出汗的。

    但現在總覺得有些不舒暢。

    所以,他一面吩咐打開窗子,一面立即叫家人準備文房四寶。

    幹什麼呢?便是把胸中早已考慮周密的一整套計策,分成各個環節,将它一字一句地寫出來。

    象信一樣寫了一封又一封,此乃謂之&ldquo錦囊&rdquo。

    所有的計劃都寫在上面,到時布置号令時不須多講,隻要交封錦囊給将士,他們拆開一看便知道詳細内容。

    因此,後人有句俗語稱謂&ldquo錦囊妙計&rdquo,确實如此。

    這樣好處很多,不單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軍情保密,免得不必要的損失。

    即使自己人,也不一定對全局計劃完全了解,隻能知道局部情況。

    不需要旁人知道的事情,孔明就不寫了。

    其中若有聯系的地方,他在錦囊之上都寫得一清二楚。

    這樣,可以防止有人故意洩露機密。

    而且,在寫錦囊時,可将整個計劃再重複醞釀一遍,以便于修正。

    所以,諸葛亮一世用兵大都利用錦囊的。

    真正遇到不識字的人,孔明隻好面授機宜,暗中吩咐于他。

    因為,那時候根本不可能開展掃盲運動。

    孔明寫好錦囊之後,端坐在府中等候劉備來相請。

     再說,皇叔回轉衙門,到内堂,立即提筆寫一份建造将台及轅門的稿子,傳今命子龍到來。

    趙雲晉見皇叔,劉備便把稿子給他。

    同時付他令箭一支,命他帶兵九百五十人前去張羅。

    子龍想,此地一家人家就隻有九百五十人,現在全部交給了我,不知命我幹些什麼?不等他動問,劉備便吩咐說:&ldquo子龍,你按稿子上辦事,到今天傍晚完工,切勿有誤!&rdquo 子龍一下子還不明白叫他幹些什麼。

    但是他從不違抗,接了令,拿了稿子,到外面一看,原來要幹這些事情。

    子龍感到時間比較緊,既然接了令,一定要做好這件事。

    趙雲不單忠心漢室之興,而且是個巧将。

    他帶領所有三軍,到西門外标燈和綢彩,顯得威武氣概。

    下面用兩根約有飯碗口粗細的竹竿插在泥土之中。

    這樣,便象了一個真轅門的樣子。

    在正轅門内,設下中軍門,門上挂着虎頭牌,旁邊貼着斬将令。

    然後左右東西轅門,同樣如此布置。

    這樣的巧妙設計,等到完工,天已傍晚了。

    所有的三軍在四處紮下營盤,點上燈火。

    頃刻之間把一個西校場照得燈火通明,如同白晝。

    在城内外四處,都可以見到校場上空沖天的紅光。

    這種場面,誰都看不出劉備隻有九百五十人馬,真是巧将巧安排。

    但畢竟是簡陋的東西,經不起狂風暴雨的吹打。

    所以,到下半夜,張飛怒闖轅門,被他将轅門都碰倒,實在太簡化了。

    現在,一切齊備。

    子龍進城見劉備交令,皇叔惟恐他不能完成,現在聽說已全部結束,劉皇叔贊賞他的精明能幹。

    趙雲想,請你不要誇獎了,都是些碰不起的東西。

    劉備在想,今夜孔明登台拜将,人人都可以去,唯獨張飛三弟不能讓他知道,因為他與孔明不睦,不要在隆重大典之時,他在一旁胡言亂語,或是不三不四地罵人,豈不要弄出事來。

    因此,皇叔便暗中命衙門中四個當差人,叫他們到晚飯的時候準備一席酒,把三将軍纏住身體,千萬不能被他知道登台拜将之事,要是洩漏的話,我要重重地處罰。

    萬一他不想安睡,你們可以把公子劉禅抱出來,讓三将軍歡喜一下。

    因為他最喜歡這個侄兒。

    總之,要他早些睡覺。

    當差遵命。

    劉備與雲長言明,今日要請諸葛孔明拜為軍師。

    所說關将軍雖然同樣不服諸葛亮,但是他在禮節上還是遵守的。

    萬事俱備,就缺少一方軍師的印,時間局促,刻一個木頭印也來不及了。

    沒有印,到時候拿什麼東西代替權力交與先生呢?所說一個人窮也有好處的,俗語叫窮則思變。

    劉備想,我是新野縣的知縣之職,他便把這方知縣印放進一隻紅木小匣之中,到交印的時候借用一下。

    誰都不知道其中是方知縣的印。

    所說,自古以來冒牌的事情很多,連這樣的大事,也有一出假戲。

    一方面劉皇叔傳令,命令文武今天晚上去西校場,都要穿着新的衣服,武将新盔新甲,文人新的袍帽。

    吃過夜飯之後,他帶着所有文武親自上馬,離城往西校場而去。

     再說,這樣的大喜之事,已經傳遍了城内城外。

    老百姓都從遠近四處旮旯趕到西校場,要看一看怎樣登台拜将。

    有些做小生意的人,趁此機會在通向校場的大小路上,擺設了各種販攤,要想多做一些生意,多撈一些外快。

    本來校場這個地方,一到夜裡真是冷靜得很,鬼都捉得出來,膽小點的人都不敢從此經過。

    可是,今夜與往常不同,熱鬧非凡,人頭濟濟。

    正是瓦爿也有翻身日。

     劉備等衆人,來到将台後面一齊下馬,先在休息的地方坐定了下來。

    唯有諸葛亮還未到此。

    這也是一種禮貌,應該命人前去相請。

    劉備先命劉封進城相請先生。

    劉封回來同劉備說,孔明先生正在吃晚飯,他道吃過之後馬上到此。

    可是,等了許久,不見先生趕到。

    皇叔再命關平進城二次相請。

    關平回來說,先生飯後正在更換衣服,立即就來。

    又等了長久,不見孔明到來。

    劉皇叔想,衣服怎麼換不好了?即使做起來我看也差不多了。

    後來明白,别人去請是不行的,看來一定要我親自前往。

     劉備便叫文武在此等候,他帶着二弟雲長,弟兄二人進城,來到孔明公館下馬,門公迎接,皇叔同雲長直闖府内。

    劉備心裡想,孔明一時走不出來,大概在府中忙得很。

    直到廳堂外的天井之中,對上面一看,隻見諸葛先生端坐在廳堂之上,一手撩須,一手輕搖着羽扇,正在閉目養神。

    劉皇叔想,你既然沒有什麼要緊事情,那何不早些出城呢?真正三請諸葛亮,名不虛傳!被我料到,一定要我親自趕上府來。

    劉備要緊上前見過了孔明,雲長同樣一禮,先生還過禮之後,請他們弟兄二人坐下,皇叔開口道:&ldquo先生,劉備在兩校場盡應全備,隻等先生前去登台拜将。

    剛才命人來過兩次,如今孤與二弟再來相請先生。

    時光不早,請吧!&rdquo 諸葛亮:&ldquo皇叔聽了,要知道亮年幼無才,何能拜為軍師,望皇叔另請能人!&rdquo 劉備一聽,可發一笑!真好象搖了半天的船,纜繩都沒有解脫。

    客氣不在這個時候!但是,皇叔明白孔明還有什麼條件要提,因此直言動問:&ldquo先生請勿客套,有何說話,快請吩咐吧!&rdquo 諸葛亮:&ldquo皇叔既然要亮為帥的話,我有三點,未知皇叔應允否?&rdquo 劉備想,他果真有條件,事到如今,不要說三點,哪怕十點,也要聽他一聽!便說:&ldquo請教先生第一點是什麼?&rdquo 諸葛亮:&ldquo第一點,亮掌印之後,不論大小軍務,請皇叔不須過問,皆有亮一人安排,皇叔答應否?&rdquo孔明想,我還是講在前頭,要防止事情到最後,往往弄得内部不和,意見分歧。

    所以,從今以後,一切事情由我諸葛亮辦理。

    象開店一樣,有我這個總經理執管。

    你象店主翁,先要甘願把店全部交托于我。

    這倒不是孔明要大權獨攬,主要是你劉備用兵平常,被你從中指手劃腳,反而要影響于我。

    常言道:&ldquo權柄不分,号令不清,兵将不聽,豈能用兵。

    &rdquo當然,有好的建議,不要說你劉皇叔,不論任何人,我都是應當采納的。

    但是,權力一定要分清!劉備一聽,哈哈大笑。

    皇叔想,我真求之不得,老實說最好有人來全權代表,我好少費心血。

    就在這點上,劉備聽得出來,孔明先生準備全力以赴相助于我,哪有不允之理。

    所以,劉備馬上說道:&ldquo先生為我勞心,劉備理當從命,請教第二點。

    &rdquo 諸葛亮:&ldquo第二,亮掌權之後,誰要是違抗将令,藐視軍規,亮依法處之,決不容情,皇叔可應允否?&rdquo 劉備想,先生你這句話是多餘的。

    皇法無親,軍法無情。

    這是誰都知道的!請你位居主帥之職,當然都要服從你。

    其實不是多餘的話。

    因為,孔明預料到張飛必然要鬧事,所以又把話說在前。

    到時候,你劉備就可無話可說!皇叔哪裡知道孔明先生的用意呢?他連連點頭,說道:&ldquo孤應允。

    請教第三點?&rdquo 諸葛亮:&ldquo亮拜為軍師之後,不穿官服,依然是綸巾鶴氅,皇叔應允否?&rdquo 按理說要穿官服的。

    可是,諸葛先生提出來仍舊老樣子,不要說現在不換官服,就是将來孔明拜了相也是不着相服。

    這一點曆史上稱謂一絕,即做官不穿官服。

    放到新時代,這是不稀奇的。

    可是,在封建社會中是少有的了!表明諸葛亮出山以來,不是要做官,而是為了重興漢室,直到他五十四歲死為止,數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苟。

    真所謂是&ldquo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dquo。

    且看他晚年的《後出師表》上就是這樣寫的。

    孔明确是中國曆史上一位不圖名利,不貪富貴的賢相。

    但是,目前的劉備還不能完全理解諸葛亮的意圖,一直到了後來,他才從心底裡欽佩孔明。

    正是&ldquo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rdquo。

    所以,到他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兒子劉禅要托孤于孔明。

    現在隻認為孔明先生不圖虛榮,倒也難得。

    當然,皇叔還是欣然同意了。

     就這樣,孔明跟随他們弟兄二人上了四輪車,一起出了新野縣,到将台後面,由劉備、雲長相伴來到休息的地方。

    文武見到孔明,大家想好不容易把他請了出來。

    衆人見過先生。

    孔明坐定。

    這時有手下人報來,說吉時已到。

    文武先到外面将台上左右站立。

    皇叔請先生暫坐片刻。

    象演戲一樣,今天孔明是主角,所以要最後一個上場。

    劉備走到将台上,見早由手下人設置好了香案,上面黃蠟高燒,爐内焚香,香煙缭繞。

    桌子上放着一隻紅木小匣,匣中便是一方知縣印。

    劉備從将台上望到四周,隻見下面人山人海,都擡起頭來望着将台上的一切。

    真正站在後面的人群,不要說聽不見将台上的說話,連上面的人臉亦看不清楚。

     皇叔走到香案之前,面南背北,挺身直立。

    兩旁文武,默不作聲。

    整個校場,鴉雀無聲。

    靜聽劉備通神祝告,表明為何要請諸葛先生拜将。

    但聞: 劉備:&ldquo蒼天在上,佑土在下。

    高祖開漢,王莽作亂。

    光武中興,重建社稷,四百年一統。

    近日曹操專權,天下大亂,萬民遭災,蒼生不安!備乃漢室宗親,受天子衣诏,欲滅操賊,何奈有心無力。

    求得賢士伏龍,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拜為漢室軍師,滅曹興漢。

    &rdquo 這便是請諸葛孔明為将的道理。

    最主要就是末尾四個字──&ldquo滅曹興漢&rdquo。

    這是個目的,并不是隻為我劉備一個人,自古以來成天下,不單靠打仗,而且還要有一個大的宗旨,不要說現在,今後打進西川,提出要&ldquo滅曹興漢&rdquo四字,川中能人名将望風而歸順者無數。

    所說,古代拜将者不是孔明一個。

    周文王請姜子牙拜将為了滅纣;高祖請韓信拜帥,為了消滅暴秦;如今,劉備請孔明為将是為了順興漢。

    這三位登台拜将,曆史上最為有名。

    劉皇叔祝告完畢,退在旁邊。

    然後,對将台後面連聲相請:&ldquo有請先生!相請先生!再請先生!&rdquo 這是皇叔早已習以為常的事情了!對孔明不管什麼場合總是要三請,少一請都不行的。

    這時,将台上下所有的人都知道諸葛先生要出場了!如今,劉備雖然沒有多大實力,但是,對孔明拜将這件事來講,也确是萬分隆重的了。

    現在,先生從後半隻演武廳轉身走出了将台,在火光之中,隻見他頭戴新綸巾,身穿新鶴氅,腰間束着一條鵝黃絲帶,足上粉底烏靴,手執羽扇,眉清目秀,臉如冠玉,三縷清須,飄飄然神仙一般,隻有二十七歲的一位年輕人。

    可是,他胸懷大漢萬年鼎,腹藏良謀定乾坤,真是個少年老成。

    校場千萬子民誰不知道這位便是當今名聞四海的伏龍先生!頓時間掌聲四起,響徹雲霄。

    等到掌聲停,孔明已經在劉備的招呼之下到了香案前面。

    當然亦要祝告一番,以表丹心。

    隻見他正對着南面,雙手執扇,從上到下彬彬一禮。

    然後開口道:&ldquo蒼天佑土、父母百姓:亮本是隆中布衣。

    蒙劉皇叔不嫌卑微,三顧于草廬。

    吾曹不忍相辭,遂即出山扶助,始有今日之幸會。

    亮不冀圖宦祿與騰達顯貴。

    蓋緣子民苟全性命于亂世,惟盡力而為之。

    若能滅曹興漢,亮之願也!&rdquo 總而言之,我諸葛亮本來是個老百姓,現在我生在這個亂世,常言道:&ldquo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rdquo加上劉備如此看得起我,三次到卧龍崗來,我怎好推托?理應出來為國效勞。

    在這裡,孔明的出言吐語十分謙虛,并不誇下海口說一定能滅曹操。

    但是,他的決心非常堅定,話雖不多,意味深長。

    劉備聽他祝告完畢,便從香案上把這隻印匣雙手奉獻孔明。

    這是表示當着衆人的面,将大權交付于他。

    開口道:&ldquo軍師,請将印信收下。

    &rdquo 孔明這樣一個聰明人,哪裡知道匣子裡是方知縣印。

    他一生使别人中計,今天先上劉備的當。

    過去,因為孔明還沒有官職,所謂是個布衣人,所以劉備稱他先生。

    現在,第一聲叫他軍師。

    孔明見他交印,當然不須客氣。

    便把印匣雙手接過,說一聲:&ldquo主公,亮受印了!&rdquo 本來與劉備象一般朋友一樣,所以從不稱主公,今天起乃是君臣之情,因此第一聲叫主公。

    當然,今後不一定都稱主公,亦可稱皇叔。

    包括劉備有時也要稱孔明為先生。

    因為,今天拜将,第一聲一定要這樣相稱的。

    印匣由手下人從軍師手中接過去,将它放到正中央虎案之上。

    然後,把香案收過。

    劉備請孔明上面坐定,自己在他右邊坐下。

    文武一齊上來見過這位新拜的軍師。

     先生坐在虎案中間,把手一招說:&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蒙主公器重,亮被拜為漢軍師,望以漢事為重,服從将令,誰要違抗者,則軍法無情。

    &rdquo 兩旁文武感到諸葛亮年紀雖輕,口氣卻不小。

    加上這班文武,皆是劉備多年有功的心腹,不要說張飛不服,多數文武都對孔明抱有懷疑之心。

    因為皇叔擡舉他,故而大家不敢失禮。

    孔明說聲退下,文武退過兩旁。

    然後,軍師将案上一本點卯簿拿過來,提筆在手,準備點卯。

    所謂&ldquo點卯&rdquo,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