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異軍突起
關燈
小
中
大
吟不語,似看曹洪的主意行事。
但賈诩卻道:“魏王喪亡,事大如天,怎可秘而不宣?若因此外洩,反惹朝臣猜疑,誤了大事,宜一面發喪,一面呈報太子,然後将魏玉靈樞,運返許都,正式舉葬。
” 曹洪想了想,覺得賈诩此說甚有見地,便同意照賈诩的主意行事。
司馬懿見曹洪贊同,亦再無異議。
于是發布榜文,将曹操亡故的訊息,公告天下。
另一面,曹洪等人,将曹操遺體入殓置棺,星夜運往邺郡。
太子曹丕已接喪報,放聲痛哭。
哭罷,才率文武百官出邺城十裡,迎接曹操的靈樞。
曹操的靈樞,被放置于偏殿。
群臣聚于偏殿上,有哭有拜,忙作一團。
此時,司馬懿誼弟司馬孚,突然越衆而出,大叫道:“魏王已逝,天下震動!須早立儲君繼位,以定人心,為什麼隻顧哭泣,不辦正事。
” 朝臣有人回應道:“太子自宜繼位,但未得天子诏書,怎可逾越自立?” 兵部尚書陳矯按劍厲聲道:“王逝于外,未及讨诏,若四子争位,彼此生變,則國家危矣。
”說時,即拔劍割下袍袖,大喝道:“今日便請太子繼位!可以王後卞氏慈旨為诏文!衆官但有異議者,我手中劍無情,即以此袍為例也。
” 司馬懿、司馬孚、賈诩等人,亦同聲附和。
于是衆官人人畏懼,不敢再持異議。
曹洪派人去王後卞氏府上,請出王後慈旨,立曹丕為王。
衆人忙亂間,禦史大夫華歆,已捧着漢獻帝的诏書趕到,向衆官大聲道:“我已讨得天子诏書,當可即令太子曹丕繼位。
”原來華歆自知曹操病重,即時刻留意,到曹操剛逝,便立刻入宮,逼漢獻帝速發诏文,授太子曹丕丞相英緩,及魏王玺,兼領冀州牧,曹操生前的爵位,全部由太子曹丕承繼。
曹丕在曹洪、司馬懿、陳矯、賈诩、華歆,以及王後卞氏的全力扶持下,即日登位,成為曹魏朝廷的最高當政者。
曹丕又下令在魏王宮正殿大宴群臣,以示慶賀他的登位。
同時又下旨尊生母卞氏為王太後。
就在此時,有快馬飛報,曹丕的二弟曹彰,率十萬大軍,從長安趕到邺郡,大軍正在城外駐紮,并聲言前來讨取魏王印玺。
曹丕一聽,不由手忙腳亂,惶的說:“黃須小弟,平日剛烈,精通武藝,他提兵前來,分明是欲與孤争王位也……如何是好?” 司馬懿忽地挺身而出,大聲道:“臣願往見曹彰,必教他向大王臣服。
” 群臣正慌亂間,見司馬懿挺身而出,均同聲附和道:“此危非司馬仲達莫解也。
” 曹丕見司馬懿肯為他排憂解難,他平日已視他如師,甚為佩敬,此時更不由大喜道:“孤之重臣,非太子少傅莫屬埃”司馬懿雖知曹彰手握十萬大軍,卻毫不畏懼,僅率八名親随,便騎馬飛馳出城,見到曹彰,先依禮拜見身為鄢陵侯的曹彰。
曹彰見是太子少傅司馬懿,心中就不悅,暗道:你身為太子少傅,自然維護長兄太子曹丕也!他沉聲道:“司馬少傅! 父王臨終,你亦在側,先王印緩現在何處?” 司馬懿眼見曹彰神色不悅,又按劍而立,深知他的回答稍有不慎,立刻便有兄弟内鬥的奇禍發生。
他微一沉吟,便肅然說道:“家有長子,國有儲君,先王印緩,非為臣子所應問也。
” 曹彰默然不語,似在思忖。
司馬懿又進一步道:“鄢陵侯此來,是前來奔喪,還是相争王位?” 曹彰無奈道:“我來乃為奔喪,并無異心。
” 司馬懿即凜然道:“軍不可輕出,鄢陵侯若是前來奔喪,為什麼統帶十萬大軍進城?務請慎思,免招奇禍。
” 曹彰道:“我即單獨入城,拜見兄王,以明心迹。
” 司馬懿大喜,也不多言,即伴随曹彰入城。
曹彰直抵魏王宮,親手解下佩劍,喝退侍從,隻身入内,拜見曹丕。
曹丕已知悉一切,這才出來與曹彰相見。
兄弟二人,相擁痛哭。
曹彰前去跪拜曹操的亡靈。
然後将所統的十萬大軍兵權,交還曹丕。
曹丕大喜,吩咐曹彰不必留在邺城,即日返回鄢陵守喪。
曹彰心灰意冷,即黯然向曹丕拜别,隻身返鄢陵去了。
曹丕即位後,自感大局已定,對身為遺命大臣,同時又執掌兵權的曹洪、司馬懿心生疑懼,不敢加以重用,反而對善于阿谀奉迎的賈诩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禦史大夫。
曹洪、司馬懿亦無可奈何。
曹丕心性狹隘,他安葬先父曹操于高陵後,命令他厭惡的于禁守陵。
曹丕又故意在高陵的畫屋中,刻繪當日于禁被俘,跪地求赦的畫像。
于禁被俘後囚于荊州南郡,孫權攻陷南郡,為向曹操示好,将于禁釋放回魏。
曹操當時也并無處罰于禁。
于禁見了畫屋中的圖像,羞愧難禁,積憤成病,不久即死于守陵屋中。
但賈诩卻道:“魏王喪亡,事大如天,怎可秘而不宣?若因此外洩,反惹朝臣猜疑,誤了大事,宜一面發喪,一面呈報太子,然後将魏玉靈樞,運返許都,正式舉葬。
” 曹洪想了想,覺得賈诩此說甚有見地,便同意照賈诩的主意行事。
司馬懿見曹洪贊同,亦再無異議。
于是發布榜文,将曹操亡故的訊息,公告天下。
另一面,曹洪等人,将曹操遺體入殓置棺,星夜運往邺郡。
太子曹丕已接喪報,放聲痛哭。
哭罷,才率文武百官出邺城十裡,迎接曹操的靈樞。
曹操的靈樞,被放置于偏殿。
群臣聚于偏殿上,有哭有拜,忙作一團。
此時,司馬懿誼弟司馬孚,突然越衆而出,大叫道:“魏王已逝,天下震動!須早立儲君繼位,以定人心,為什麼隻顧哭泣,不辦正事。
” 朝臣有人回應道:“太子自宜繼位,但未得天子诏書,怎可逾越自立?” 兵部尚書陳矯按劍厲聲道:“王逝于外,未及讨诏,若四子争位,彼此生變,則國家危矣。
”說時,即拔劍割下袍袖,大喝道:“今日便請太子繼位!可以王後卞氏慈旨為诏文!衆官但有異議者,我手中劍無情,即以此袍為例也。
” 司馬懿、司馬孚、賈诩等人,亦同聲附和。
于是衆官人人畏懼,不敢再持異議。
曹洪派人去王後卞氏府上,請出王後慈旨,立曹丕為王。
衆人忙亂間,禦史大夫華歆,已捧着漢獻帝的诏書趕到,向衆官大聲道:“我已讨得天子诏書,當可即令太子曹丕繼位。
”原來華歆自知曹操病重,即時刻留意,到曹操剛逝,便立刻入宮,逼漢獻帝速發诏文,授太子曹丕丞相英緩,及魏王玺,兼領冀州牧,曹操生前的爵位,全部由太子曹丕承繼。
曹丕在曹洪、司馬懿、陳矯、賈诩、華歆,以及王後卞氏的全力扶持下,即日登位,成為曹魏朝廷的最高當政者。
曹丕又下令在魏王宮正殿大宴群臣,以示慶賀他的登位。
同時又下旨尊生母卞氏為王太後。
就在此時,有快馬飛報,曹丕的二弟曹彰,率十萬大軍,從長安趕到邺郡,大軍正在城外駐紮,并聲言前來讨取魏王印玺。
曹丕一聽,不由手忙腳亂,惶的說:“黃須小弟,平日剛烈,精通武藝,他提兵前來,分明是欲與孤争王位也……如何是好?” 司馬懿忽地挺身而出,大聲道:“臣願往見曹彰,必教他向大王臣服。
” 群臣正慌亂間,見司馬懿挺身而出,均同聲附和道:“此危非司馬仲達莫解也。
” 曹丕見司馬懿肯為他排憂解難,他平日已視他如師,甚為佩敬,此時更不由大喜道:“孤之重臣,非太子少傅莫屬埃”司馬懿雖知曹彰手握十萬大軍,卻毫不畏懼,僅率八名親随,便騎馬飛馳出城,見到曹彰,先依禮拜見身為鄢陵侯的曹彰。
曹彰見是太子少傅司馬懿,心中就不悅,暗道:你身為太子少傅,自然維護長兄太子曹丕也!他沉聲道:“司馬少傅! 父王臨終,你亦在側,先王印緩現在何處?” 司馬懿眼見曹彰神色不悅,又按劍而立,深知他的回答稍有不慎,立刻便有兄弟内鬥的奇禍發生。
他微一沉吟,便肅然說道:“家有長子,國有儲君,先王印緩,非為臣子所應問也。
” 曹彰默然不語,似在思忖。
司馬懿又進一步道:“鄢陵侯此來,是前來奔喪,還是相争王位?” 曹彰無奈道:“我來乃為奔喪,并無異心。
” 司馬懿即凜然道:“軍不可輕出,鄢陵侯若是前來奔喪,為什麼統帶十萬大軍進城?務請慎思,免招奇禍。
” 曹彰道:“我即單獨入城,拜見兄王,以明心迹。
” 司馬懿大喜,也不多言,即伴随曹彰入城。
曹彰直抵魏王宮,親手解下佩劍,喝退侍從,隻身入内,拜見曹丕。
曹丕已知悉一切,這才出來與曹彰相見。
兄弟二人,相擁痛哭。
曹彰前去跪拜曹操的亡靈。
然後将所統的十萬大軍兵權,交還曹丕。
曹丕大喜,吩咐曹彰不必留在邺城,即日返回鄢陵守喪。
曹彰心灰意冷,即黯然向曹丕拜别,隻身返鄢陵去了。
曹丕即位後,自感大局已定,對身為遺命大臣,同時又執掌兵權的曹洪、司馬懿心生疑懼,不敢加以重用,反而對善于阿谀奉迎的賈诩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禦史大夫。
曹洪、司馬懿亦無可奈何。
曹丕心性狹隘,他安葬先父曹操于高陵後,命令他厭惡的于禁守陵。
曹丕又故意在高陵的畫屋中,刻繪當日于禁被俘,跪地求赦的畫像。
于禁被俘後囚于荊州南郡,孫權攻陷南郡,為向曹操示好,将于禁釋放回魏。
曹操當時也并無處罰于禁。
于禁見了畫屋中的圖像,羞愧難禁,積憤成病,不久即死于守陵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