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重陷混沌
關燈
小
中
大
川,卻遲遲不去動兵攻取,賴在荊州不走,這豈非等老了人嗎?”
魯肅知孫權受周瑜挑動,讨還荊州之心日熾,他根本已無話可說,隻好道:“既然如此,魯肅便去荊州向劉備索讨吧。
” 魯肅不敢怠慢,第二天便乘船從吳都柴桑出發,一路西行赴荊州南郡。
魯肅抵達南郡,見城外正建新墳,城内挂起白幡,守城軍士亦披挂守孝,打聽之下,才知原來是劉備的正室甘夫人,因新野、長闆坡一役,驚吓過度,病重剛亡,又知甘夫人貌美如花,劉備至為珍愛。
魯肅見狀,心中忽然一動,便亦未作任何表示。
不一會,劉備和孔明知魯肅來到,親自出府迎接。
魯肅見到劉備臉有淚痕,知他必是哀痛甘夫人之逝。
但劉備沒提及,魯肅就佯作不知。
劉備和孔明迎魯肅進府,設宴招待,兩人向魯肅頻頻敬酒,十分熱情,但有關荊州之事,劉備和孔明卻絕口不提。
魯肅開口不是,不開口又難于向孫權交代,不由十分矛盾,坐立不安。
又過了一會,魯肅到底忍不住了,他把酒杯一擱,道:“劉皇叔!這荊州之事……”不料魯肅剛一開口,劉備便忽然放聲痛哭,哭得天愁地慘,十分哀痛。
魯肅不由怔住了,心想:你就算喪了夫人,也不緻如此哀痛啊!他心性忠厚,見劉備如此傷痛,便隻好先按下荊州之事不提,改而問道:“劉皇叔何事如此哀痛?” 劉備一聽,卻哭得更傷心了,魯肅無奈,隻好慰道:“劉皇叔但有傷心之事,可别悶在心中,說出來或有辦法解決。
” 孔明在一旁聽了,便立刻接口道:“子敬有所不知,劉皇叔新喪甘夫人,本來也不算什麼。
但甘夫人當日受曹軍追殺,受驚而死,劉皇叔想到自己身為漢室宗親,本該分疆封土,但時運不濟,欲讨漢賊,幾番征戰,無功而退,反被曹操逼入幾乎妻亡子喪的絕境,思想起來,能不悲傷麼?子敬乃忠厚長者,想必定會體諒。
” 魯肅果然心性忠厚,眼見劉備有喪妻之痛,又聯想到劉備昔日的奔波悲苦,今日才總算暫時借得荊州容身,此時此刻,他又如何能向劉備開口讨還荊州?他萬般尤奈,隻好不提荊州之事,反而向劉備好言撫慰。
魯肅也無心再留下飲酒,他推說乍聞劉備夫人仙逝,未及備下禮儀緻祭,改日再前來南郡吊喪,便向劉備和孔明告辭走了。
劉備送走魯肅,在返府途中,便忍不住問孔明道:“我依先生之計,用喪妻之痛哭走魯肅,令他暫不提及索讨荊州之事。
但周瑜智計過人,先生拖延之計必被他識破,他日再來追讨,卻又如何應付?” 孔明從容的微笑道:“荊州九郡,非東吳之地,原屬劉表,主公以同室宗親據而取之,有何不可?若東吳敢公然追讨,我自有辦法應付。
” 劉備道:“既然我據荊州乃合情合理,先生又為甚主張向東吳言借,更簽立借據文書呢?為甚不物歸原主呢?如此豈非可以絕了東吳窺伺之心麼?” 劉備深知自己在這天下競逐争雄的大勢中,根本無法與占據天時以及地利的曹操、孫權抗衡,他唯一可以占取的,便隻有人和之略,而這人和之略,卻以仁義為其根本。
因此劉備處事便隻能事事以仁義待人、忠厚處世為原則。
因此,他自然不能理解孔明的謀略。
而孔明施行向東吳借取荊州的大略,源自于他出山時的隆中對。
孔明的隆中對主要的策略是聯吳抗曹、立穩根基。
再圖進齲因此,孔明在他的整個拓展大計中,除了他不能控制的事态——例如劉備的态度之外,其餘的戰略行動中,無不以聯吳抗曹為重要的基矗荊州地處南北要沖,亦即兵法上所稱的衢地,曆來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主要軍事力量均極欲據為己有。
而對漂泊半生未得居所的劉備來說,荊州猶如是他賴以生存的本命根源,赤壁戰後,孔明助他捷足先登,取得荊州五郡。
劉備終于有了賴以生存的地盤,然後他才能作進一步的拓展。
若失去這一塊地盤,三國中的蜀國也就根本不會存在。
但東吳卻偏偏要來斬掉劉備這條命根,一再派魯肅前來追讨,向劉備施加沉重的外交壓力,劉備自然又驚又氣又惱。
但孔明雖然明知荊州是決計丢失不得的,卻不同意劉備欲行明刀明槍的硬抗之計。
因為孔明深知,如果不留有回旋餘地,而激發東吳用武力解決,自己立足未穩,背後又有細大的曹操虎視眈眈,那劉備的處境便極為兇險了。
一方面是荊州絕不能失去,另一面是東吳非索回不可,又一面是曹操在背後虎視不舍,這三方面的壓力交織在一起,同時又不能與東吳鬧翻,而破壞了聯吳抗曹的戰略大計,這等嚴峻的局面,等閑之輩是應付不了的。
天機大勢的演行,便是如此的玄妙。
一方面是三分天下的天機大勢,已演進到三王初立的格局;但另一方面擺在天下人眼前的這一奇格,卻又面臨随時變幻的微妙局面。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天機定人謀,還是人謀導天機?
” 魯肅不敢怠慢,第二天便乘船從吳都柴桑出發,一路西行赴荊州南郡。
魯肅抵達南郡,見城外正建新墳,城内挂起白幡,守城軍士亦披挂守孝,打聽之下,才知原來是劉備的正室甘夫人,因新野、長闆坡一役,驚吓過度,病重剛亡,又知甘夫人貌美如花,劉備至為珍愛。
魯肅見狀,心中忽然一動,便亦未作任何表示。
不一會,劉備和孔明知魯肅來到,親自出府迎接。
魯肅見到劉備臉有淚痕,知他必是哀痛甘夫人之逝。
但劉備沒提及,魯肅就佯作不知。
劉備和孔明迎魯肅進府,設宴招待,兩人向魯肅頻頻敬酒,十分熱情,但有關荊州之事,劉備和孔明卻絕口不提。
魯肅開口不是,不開口又難于向孫權交代,不由十分矛盾,坐立不安。
又過了一會,魯肅到底忍不住了,他把酒杯一擱,道:“劉皇叔!這荊州之事……”不料魯肅剛一開口,劉備便忽然放聲痛哭,哭得天愁地慘,十分哀痛。
魯肅不由怔住了,心想:你就算喪了夫人,也不緻如此哀痛啊!他心性忠厚,見劉備如此傷痛,便隻好先按下荊州之事不提,改而問道:“劉皇叔何事如此哀痛?” 劉備一聽,卻哭得更傷心了,魯肅無奈,隻好慰道:“劉皇叔但有傷心之事,可别悶在心中,說出來或有辦法解決。
” 孔明在一旁聽了,便立刻接口道:“子敬有所不知,劉皇叔新喪甘夫人,本來也不算什麼。
但甘夫人當日受曹軍追殺,受驚而死,劉皇叔想到自己身為漢室宗親,本該分疆封土,但時運不濟,欲讨漢賊,幾番征戰,無功而退,反被曹操逼入幾乎妻亡子喪的絕境,思想起來,能不悲傷麼?子敬乃忠厚長者,想必定會體諒。
” 魯肅果然心性忠厚,眼見劉備有喪妻之痛,又聯想到劉備昔日的奔波悲苦,今日才總算暫時借得荊州容身,此時此刻,他又如何能向劉備開口讨還荊州?他萬般尤奈,隻好不提荊州之事,反而向劉備好言撫慰。
魯肅也無心再留下飲酒,他推說乍聞劉備夫人仙逝,未及備下禮儀緻祭,改日再前來南郡吊喪,便向劉備和孔明告辭走了。
劉備送走魯肅,在返府途中,便忍不住問孔明道:“我依先生之計,用喪妻之痛哭走魯肅,令他暫不提及索讨荊州之事。
但周瑜智計過人,先生拖延之計必被他識破,他日再來追讨,卻又如何應付?” 孔明從容的微笑道:“荊州九郡,非東吳之地,原屬劉表,主公以同室宗親據而取之,有何不可?若東吳敢公然追讨,我自有辦法應付。
” 劉備道:“既然我據荊州乃合情合理,先生又為甚主張向東吳言借,更簽立借據文書呢?為甚不物歸原主呢?如此豈非可以絕了東吳窺伺之心麼?” 劉備深知自己在這天下競逐争雄的大勢中,根本無法與占據天時以及地利的曹操、孫權抗衡,他唯一可以占取的,便隻有人和之略,而這人和之略,卻以仁義為其根本。
因此劉備處事便隻能事事以仁義待人、忠厚處世為原則。
因此,他自然不能理解孔明的謀略。
而孔明施行向東吳借取荊州的大略,源自于他出山時的隆中對。
孔明的隆中對主要的策略是聯吳抗曹、立穩根基。
再圖進齲因此,孔明在他的整個拓展大計中,除了他不能控制的事态——例如劉備的态度之外,其餘的戰略行動中,無不以聯吳抗曹為重要的基矗荊州地處南北要沖,亦即兵法上所稱的衢地,曆來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主要軍事力量均極欲據為己有。
而對漂泊半生未得居所的劉備來說,荊州猶如是他賴以生存的本命根源,赤壁戰後,孔明助他捷足先登,取得荊州五郡。
劉備終于有了賴以生存的地盤,然後他才能作進一步的拓展。
若失去這一塊地盤,三國中的蜀國也就根本不會存在。
但東吳卻偏偏要來斬掉劉備這條命根,一再派魯肅前來追讨,向劉備施加沉重的外交壓力,劉備自然又驚又氣又惱。
但孔明雖然明知荊州是決計丢失不得的,卻不同意劉備欲行明刀明槍的硬抗之計。
因為孔明深知,如果不留有回旋餘地,而激發東吳用武力解決,自己立足未穩,背後又有細大的曹操虎視眈眈,那劉備的處境便極為兇險了。
一方面是荊州絕不能失去,另一面是東吳非索回不可,又一面是曹操在背後虎視不舍,這三方面的壓力交織在一起,同時又不能與東吳鬧翻,而破壞了聯吳抗曹的戰略大計,這等嚴峻的局面,等閑之輩是應付不了的。
天機大勢的演行,便是如此的玄妙。
一方面是三分天下的天機大勢,已演進到三王初立的格局;但另一方面擺在天下人眼前的這一奇格,卻又面臨随時變幻的微妙局面。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天機定人謀,還是人謀導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