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重陷混沌

關燈
二将率大隊曹軍殺來,将太史慈率領的五千精騎,殺得落花流水,折損大半,五千兵馬,剩下不到一千。

     太史慈率一千殘兵,退到城外的營寨,幸虧吳将陸遜、董襲率兵殺出,救了太史慈。

    李典、樂進見吳軍有接應,亦不戀戰,率軍退回城中。

     太史慈由陸遜救起,退回合肥城外五十裡的孫權大營。

     孫權見太史慈受傷垂危,又折了四千吳兵,心中又驚又痛,無奈下令退兵。

     孫權大軍退到半途,太史慈已不治去世,臨死時,太史慈大叫道:“大丈夫生于亂世,本願揮三尺劍而立不世之功,恨大志未酬,我将死矣。

    ” 孫權見太史慈戰死,心中十分悲痛。

    又見周瑜亦出師不利,己返柴桑養病,心中更感不安。

    到了此時,孫權才忽然醒悟,赤壁之戰之所以大敗曹軍,根本的原因便是劉備軍與東吳軍結盟,以兩弱抗一強,才有勝利之機。

    孫、劉兩家一旦互相猜忌,各自為戰,便決非曹軍的對手,結果隻能是孫、劉兩家兩敗俱傷而已。

     孫權醒悟了這點,亦即終于洞悉了目下的戰略态勢,他自在合肥與張遼一戰無功而退,在頗長的一段時間内,亦不敢輕萌單獨與曹軍或劉備交戰的意念。

     此時,天下的大勢雖然三國鼎立之局大緻形成,但卻尚未最終确立,呈見出一番奇特局面。

     首先是原來最弱的劉備,赤壁大戰後,諸葛亮運用奇謀妙計,趁孫權與曹操雙方仍在争城奪地,打得不可開交之際,先行奪取了荊州重鎮——南郡(秦,擁有湖北東部及南部之地,郡城即戰國楚都郢城;當時江陵亦包括在南郡之内,而江陵即今湖北江陵縣,與南郡是不同的兩大地方稱謂)。

    而荊州是西進益州(包括四川、雲南、貴州大部)的扼要門戶,這便為稍後劉備進取益州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态勢。

    所謂的劉備借荊州,實際上所借的,隻是荊州的北部部分地域而已。

     接着,諸葛亮又趁此時戰略上的有利态勢,率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将,攻占了荊州南岸的零陵、桂陽、長沙、武陵四郡。

    至此,漢時的荊州九郡,劉備已然攻取了其中的五郡,初步立穩了腳跟。

     其次是孫權的東吳方面,孫權在赤壁大戰後,趁曹操北退之機,由和他周瑜分兵進攻荊州及北面合肥的曹軍領土。

     結果是周瑜攻占了荊州的江陵,程普攻占了江夏,而孫權自己進攻合肥,卻被張遼擊退,不但無功,反而損兵折将,這令孫權從此不敢輕視曹軍。

     另一方面,孫權由于周瑜、程普攻取了長江中上遊的江陵郡和江夏郡,長江流域地區基本上已落人東吳的版圖,戰略态勢進可攻、退可守,東吳的形勢比赤壁戰前大大的穩固了。

     最後是曹操方面,曹操慘敗于赤壁,威望受損,内患頓生,關中的馬騰等割據勢力反叛曹操的意向日漸熾烈,在此外憂内患之下,曹操在戰略态勢上處一種不利的收縮退守狀态。

    曹操将戰線退回他原來進攻江東的出發點——樊城、新野一帶,以防範孫權和劉備的北侵。

     不過,曹操的實力仍十分雄厚,他消滅北方的袁紹後,中華九州,曹操已據有五州,亦即天下已得五分之二。

    兵雄糧足,地域廣大,根基十分雄厚,孫權和劉備,任何一方亦無力單獨向曹操進犯。

    而曹操此時鑒于孫、劉聯盟,亦不敢有任何輕舉妄動。

     神州大地上,曹、孫、劉三國形勢,正處于一種不戰不和、互相猜忌、各懷異心的微妙境界。

     而曹操依從謀臣程昱之計,表奏朝廷名義上的皇帝漢獻帝,将周瑜封為南郡太守,封程普為江夏太守,便是想要利用周瑜的急功近利之心,挑起周瑜對劉備的仇恨;進一步利用周瑜挑動孫權進攻劉備,奪回荊州南郡及南岸四郡。

     曹操的戰略意圖是,隻要孫權與劉備互相殘殺,他便可以坐山觀虎鬥,然後出兵再度南侵,将兩敗俱傷的孫權、劉備一舉消滅。

     曹操派出的“朝廷使節”,抵達東吳都柴桑,宣示了“朝廷”的诏令,封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

     曹操這一着攻心計十分奏效,對周瑜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因為在前孫權雖己任周瑜為南郡太守,但周瑜實際掌管的,僅是南郡的小部分地區——江陵而已,南郡的其餘大部分城土,地被劉備“惜”去了,因此周瑜十分惱恨劉備,甚至連主張“以和為貴、同意借荊州”的魯肅,周瑜亦恨怨不已,而對孫權來說,由于周瑜的南郡大守地位被“朝廷”承認,邵南郡的大部分地土被劉備“借”去,便難于向周瑜交代了,他被夾于“朝廷”、周瑜、魯肅三者之間,不由十分惱怒。

     果然周瑜接“朝廷”的诏命後,不久便在江陵向孫權上書,請求孫權派魯肅去南郡劉備處,讨回“借”出的荊州。

     孫權接周瑜文書,心中惴惴不安,無奈隻好将魯肅召來,責道:“子敬昔日主張借荊州于劉備,如今劉備遲遲不還,你有何見解?” 魯肅無奈道:“當日我與孔明于文書上寫明,待他得了西川便交還荊州。

    ” 孫權不由氣惱道:“他隻說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