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者之光
關燈
小
中
大
若周将軍意決,則孔明願效犬馬之勞,聽從将軍差遣。
” 周瑜一聽,喜道:“很好,那明日人見主公,便請主公起兵便是。
” 周瑜時年三十二歲,正是雄姿英發之盛年,少年時便曾助孫策平定江東,他比孫策之弟孫權年長六歲,孫權視周瑜如兄長,孫權繼位後,即封周瑜為東吳大都督,亦即東吳的三軍最高統帥。
因此在嚴峻的軍事形勢面前,周瑜說的話,即可成為定論。
第二天清早,孫權升堂議政。
這猶如上朝,儀式比平日隆重。
孫權高坐案桌後面,下面左邊是張昭、顧雍等三十餘名文臣,右邊是程普、黃蓋等三十餘位武将。
人材濟濟,十分壯盛。
不一會,周瑜便入朝見駕,他向孫權參拜畢,孫權亦欣慰的向周瑜含笑點頭,他見到周瑜,不知怎地,猶如見到兄長孫策,心中踏實了。
周瑜卻毫不遲疑,即向孫權道:“聞曹操引兵屯于荊、襄,送檄文至此,主公之意如何呢?” 孫權一聽,即取曹操送來的檄文,給周瑜過目。
周瑜看罷,即笑道:“曹操老賊,以為我江東無能人,竟敢如此傲慢相侮。
” 孫權心中卻仍惴惴不安,他連忙問周瑜道:“那公瑾之意如何?” 周瑜向一沉吟,即道:“主公與朝中文武有否商議此事?” 孫權道:“我連日來與衆卿等商議,但有勸我降曹的,亦有勸我抗戰的,莫衷一是,我猶豫未決,因此請公瑾回來決斷。
” 周瑜佯作不知,間道:“那是誰勸主公投降呢?” 張昭此時身處朝堂,被周瑜當衆追問,心中不由有點惶恐,但事到如今,他也不能退縮,隻好硬着頭皮,回道:“曹操挾天子而征伐四方,先平北方袁紹,近日又克荊襄,雄兵百萬,兵威壯盛。
我江東之所以保存至今,全賴長江天險而已。
但曹操已得荊州水軍,戰艦戰船,何止千百?再加雄兵百萬,水陸并進,如何抵擋?因此我以為不如暫時降曹,日後再作打算。
” 事實上,張昭也并非危言聳聽,曹操此時兵勢之盛,稍微軟弱之人,均會被他吓退,曹操在平定北方的袁紹後,即兵下荊州,以“問行輕進、出其不意”的戰術,一舉攻陷了荊州北部的廣大地區,更收編了荊州軍水陸三十萬,戰船近千艘,當真是“戰船排千裡、旌旗蔽夜空”。
曹操又挾破荊州、下江陵、順流直指江東的氣勢,雄兵近百萬,水陸并進,合擊長江以東的江夏劉備及江東的孫權,勝負之勢,似乎已成定局。
而江夏的劉備、劉琦,其兵力合計不過二萬,戰船亦僅得百艘。
江東孫權方面,能夠即時調動出戰的兵力,亦不過三萬人,戰船數百而已,就算孫、劉聯合抗曹,其總兵力亦不過五萬餘人,戰船約四百艘,怎能與曹操的近百萬兵力、近千艘戰艦抗衡? 因此江東衆文武大臣,以及孫權本人的惶恐動搖,自然是不言而喻之事。
而且若非劉備依孔明之戰略部署,屯兵江夏,擔當了東吳的戰略前哨、江東屏障,使東吳得以從容作戰争準備,則東吳便連議和議降議戰的回旋自由也失去,往下也根本不會發生孫、劉聯合、赤壁大戰之壯舉了。
此時梢一猶豫動搖,東吳也就大勢已去。
對這一切,周瑜當時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一聽張昭的主降論說,便斷然的駁斥道:“此乃迂腐儒生之論!江東自開創以來,至今已曆三世,豈能一朝放棄呢?” 孫權一聽、見張昭惶恐不再堅持,便連忙又問周瑜道:“公瑾呵,你有何妙計?憑甚定策,拒不放棄呢?” 周瑜此時已對目下的軍機大勢,作了一番深思熟慮,因此毅然決定,即席闡述,以服朝中動搖之人心,隻見他英眉一揚,朗聲道:“曹操雖身為漢相,其實乃自握朝政,漢天子不過是一個傀壘而已,因此根本不足以此号召天下矣。
而将軍神武雄才,擁有父兄所創江東基業,兵精糧足,正宜進取天下,征讨國賊,怎能降賊呢?” 周瑜慷慨激昂而論,朝中文武大臣一片肅靜,莫敢出聲辯駁。
周瑜略一頓,又詳細的分析曹軍方面形勢道:“今曹軍雖擁兵者衆,但犯下諸種兵家大忌,曹操的後方大營,北面尚有馬勝、韓遂未平,足為其後患也,此其一;曹操所統北軍,不識水戰,曹操舍棄陸戰之優,而取水戰之弱,與江東争衡,又犯了二忌;時值隆冬嚴寒,糧草奇缺,三忌也;他揮北方之軍,南攻水土之地,兵士必多生疾患,戰力大減,此其四忌,曹操犯此四大兵家大忌,兵雖多而必敗尤疑!将軍擒拿曹操,當其時也!周瑜敢以精兵數千,進屯夏口,為将軍大破曹軍。
” 孫權一聽,膽氣不由一壯,奮然一躍而起,道:“曹操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他所懼者,不過是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數人而已,今數雄已被曹所滅,隻有我江東尚存,我與老賊,已勢不兩立!公瑾所言征伐之意,甚合我心,我無異議也。
” 周瑜恐怕孫權再生猶豫,便進一步道:“我等皆願為将軍決一死戰,萬死不辭!但隻怕将軍心志未決,臨事猶豫。
” 孫權一聽,即撥劍向面前的案桌北角猛地一劈,斬掉一角,勵聲道:“衆文武官将,若有再言降曹者,即猶如此案。
” 孫權說罷,即親手将佩劍贈給周瑜,用以鎮懾三軍,又封周瑜為水陸三軍大都督,程普為副督,魯肅為監軍,又厲聲道:“衆将官如有不聽令者,可以此劍誅殺,不必
” 周瑜一聽,喜道:“很好,那明日人見主公,便請主公起兵便是。
” 周瑜時年三十二歲,正是雄姿英發之盛年,少年時便曾助孫策平定江東,他比孫策之弟孫權年長六歲,孫權視周瑜如兄長,孫權繼位後,即封周瑜為東吳大都督,亦即東吳的三軍最高統帥。
因此在嚴峻的軍事形勢面前,周瑜說的話,即可成為定論。
第二天清早,孫權升堂議政。
這猶如上朝,儀式比平日隆重。
孫權高坐案桌後面,下面左邊是張昭、顧雍等三十餘名文臣,右邊是程普、黃蓋等三十餘位武将。
人材濟濟,十分壯盛。
不一會,周瑜便入朝見駕,他向孫權參拜畢,孫權亦欣慰的向周瑜含笑點頭,他見到周瑜,不知怎地,猶如見到兄長孫策,心中踏實了。
周瑜卻毫不遲疑,即向孫權道:“聞曹操引兵屯于荊、襄,送檄文至此,主公之意如何呢?” 孫權一聽,即取曹操送來的檄文,給周瑜過目。
周瑜看罷,即笑道:“曹操老賊,以為我江東無能人,竟敢如此傲慢相侮。
” 孫權心中卻仍惴惴不安,他連忙問周瑜道:“那公瑾之意如何?” 周瑜向一沉吟,即道:“主公與朝中文武有否商議此事?” 孫權道:“我連日來與衆卿等商議,但有勸我降曹的,亦有勸我抗戰的,莫衷一是,我猶豫未決,因此請公瑾回來決斷。
” 周瑜佯作不知,間道:“那是誰勸主公投降呢?” 張昭此時身處朝堂,被周瑜當衆追問,心中不由有點惶恐,但事到如今,他也不能退縮,隻好硬着頭皮,回道:“曹操挾天子而征伐四方,先平北方袁紹,近日又克荊襄,雄兵百萬,兵威壯盛。
我江東之所以保存至今,全賴長江天險而已。
但曹操已得荊州水軍,戰艦戰船,何止千百?再加雄兵百萬,水陸并進,如何抵擋?因此我以為不如暫時降曹,日後再作打算。
” 事實上,張昭也并非危言聳聽,曹操此時兵勢之盛,稍微軟弱之人,均會被他吓退,曹操在平定北方的袁紹後,即兵下荊州,以“問行輕進、出其不意”的戰術,一舉攻陷了荊州北部的廣大地區,更收編了荊州軍水陸三十萬,戰船近千艘,當真是“戰船排千裡、旌旗蔽夜空”。
曹操又挾破荊州、下江陵、順流直指江東的氣勢,雄兵近百萬,水陸并進,合擊長江以東的江夏劉備及江東的孫權,勝負之勢,似乎已成定局。
而江夏的劉備、劉琦,其兵力合計不過二萬,戰船亦僅得百艘。
江東孫權方面,能夠即時調動出戰的兵力,亦不過三萬人,戰船數百而已,就算孫、劉聯合抗曹,其總兵力亦不過五萬餘人,戰船約四百艘,怎能與曹操的近百萬兵力、近千艘戰艦抗衡? 因此江東衆文武大臣,以及孫權本人的惶恐動搖,自然是不言而喻之事。
而且若非劉備依孔明之戰略部署,屯兵江夏,擔當了東吳的戰略前哨、江東屏障,使東吳得以從容作戰争準備,則東吳便連議和議降議戰的回旋自由也失去,往下也根本不會發生孫、劉聯合、赤壁大戰之壯舉了。
此時梢一猶豫動搖,東吳也就大勢已去。
對這一切,周瑜當時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一聽張昭的主降論說,便斷然的駁斥道:“此乃迂腐儒生之論!江東自開創以來,至今已曆三世,豈能一朝放棄呢?” 孫權一聽、見張昭惶恐不再堅持,便連忙又問周瑜道:“公瑾呵,你有何妙計?憑甚定策,拒不放棄呢?” 周瑜此時已對目下的軍機大勢,作了一番深思熟慮,因此毅然決定,即席闡述,以服朝中動搖之人心,隻見他英眉一揚,朗聲道:“曹操雖身為漢相,其實乃自握朝政,漢天子不過是一個傀壘而已,因此根本不足以此号召天下矣。
而将軍神武雄才,擁有父兄所創江東基業,兵精糧足,正宜進取天下,征讨國賊,怎能降賊呢?” 周瑜慷慨激昂而論,朝中文武大臣一片肅靜,莫敢出聲辯駁。
周瑜略一頓,又詳細的分析曹軍方面形勢道:“今曹軍雖擁兵者衆,但犯下諸種兵家大忌,曹操的後方大營,北面尚有馬勝、韓遂未平,足為其後患也,此其一;曹操所統北軍,不識水戰,曹操舍棄陸戰之優,而取水戰之弱,與江東争衡,又犯了二忌;時值隆冬嚴寒,糧草奇缺,三忌也;他揮北方之軍,南攻水土之地,兵士必多生疾患,戰力大減,此其四忌,曹操犯此四大兵家大忌,兵雖多而必敗尤疑!将軍擒拿曹操,當其時也!周瑜敢以精兵數千,進屯夏口,為将軍大破曹軍。
” 孫權一聽,膽氣不由一壯,奮然一躍而起,道:“曹操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他所懼者,不過是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數人而已,今數雄已被曹所滅,隻有我江東尚存,我與老賊,已勢不兩立!公瑾所言征伐之意,甚合我心,我無異議也。
” 周瑜恐怕孫權再生猶豫,便進一步道:“我等皆願為将軍決一死戰,萬死不辭!但隻怕将軍心志未決,臨事猶豫。
” 孫權一聽,即撥劍向面前的案桌北角猛地一劈,斬掉一角,勵聲道:“衆文武官将,若有再言降曹者,即猶如此案。
” 孫權說罷,即親手将佩劍贈給周瑜,用以鎮懾三軍,又封周瑜為水陸三軍大都督,程普為副督,魯肅為監軍,又厲聲道:“衆将官如有不聽令者,可以此劍誅殺,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