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者之光
關燈
小
中
大
奏上。
” 周瑜接劍,即向朝中文武大臣肅然道:“我奉主公之命,率衆破曹,諸将官吏明日均須于江畔行營聽令,若有遲誤,必按軍法嚴處。
” 衆文武皆肅然而退,再無人敢說半個降字了。
周瑜馳返他的都督府,一路上心事重重,顯然連他這位三軍之帥,仍有事未決。
他回到府上,果然立刻派人前去館舍,請孔明前來議事。
孔明來到,周瑜破例出門外迎入。
孔明剛坐下,連一口茶也未喝,周瑜便對孔明道:“今日朝上,破曹大計已定,先生請賜破曹之策。
” 孔明一聽,目注周瑜一眼,又微一沉吟。
即微笑道:“孫将軍心緒未穩,尚在猶豫,怎可決策呢?” 周瑜一聽,心中不由突突一跳,暗道:主公已斬案示決,他怎會尚存猶豫?他忙道:“孔明為甚有此判斷?” 孔明微笑道:“然則公瑾是否對曹操的百萬雄兵有所顧慮呢?” 周瑜的心事彼孔明一下點破,他雖然有抗戰的決心,但内心仍對曹軍百萬之衆如何應敵十分焦慮,他自從朝上出來,心中最委決不下的,便是這一點了,因此他一聽,不由便點頭道:“我确有此憂慮!但此乃心中所慮,并未向主公流露,他又怎會受我影響呢?” 孔明不由呵呵一笑,道:“公瑾自己亦感優慮,自然不會就此設法打散孫将軍的疑慮。
既然此疑慮未消,孫将軍又怎能意志堅決?” 周瑜一聽,心中不由又一跳,暗道:孔明果然慧眼獨具,就連世人的内心隐衷亦洞悉無遺!他心中不由暗生妒意,但在此時此刻,卻又不得不求于他。
于是周瑜無奈隻好向孔明坦然道:“此疑慮我果然未消,但先生又如何解釋呢?” 孔明此時深知,目下曹操勢大,劉備和孫權是兩弱,若要破曹,勢必由兩弱聯合,共抗一強,因此孫、劉兩家,合則兩利,分則兩敗俱亡。
而周瑜是孫、劉聯合抗曹的關鍵性人物,因此孔明絕不希望周瑜有任何的意志動遙孔明微一沉吟,便将他洞察的周瑜軍情,如實的向周瑜分析道:“據我所知,曹操南下荊州時,所統兵力約達五十萬之衆,但分作三隊,其中三隊三十萬人,由曹洪統率,已分布于荊州北面各防線上,單是樊城一地,曹洪親自坐鎮,所分兵力便達十五萬之衆。
因此曹操與曹仁合兵,占據江陵後,其兵力沿途消耗,實際僅剩十五萬人而已。
他收編的劉表荊州軍,除去走散、潰逃,以及劉琦帶出的兵力,已達數萬,剩下歸曹操收編的,亦僅七八萬人而已,因此曹操所謂的百萬大軍,除去被分散、消耗的兵員,實際僅得二十多萬。
而且,曹操在運用此二十萬大軍的戰略上,又犯下一個緻命的弱點……”周瑜靜靜的聽着,到此他的眼神不由一亮,忙追問道:“曹操所犯,是甚緻命傷?” 孔明斷然說道:“當日袁紹于官渡與曹操決戰,将十萬大軍放在一個方向使用,令曹操可以集中共力抗衡,這才使曹操頂住了袁紹的進攻,僵持之下,曹操才能尋得戰機,火燒烏巢,斷了袁軍的糧草,赢得官渡之戰的關鍵一仗。
如今曹操雖然已占據了荊州大部,但他攻占的城池越多,兵力便越分散,真正投入江東戰場,便隻剩十萬兵力而已。
而他又将十萬大軍,集中于江陵一個方向,又從江陵一個單一的方向輕敵冒進,自負可以一舉輕下江夏及江東,這就犯下一個足以令曹操重蹈袁紹兵敗官渡的大錯……公瑾因此可以曹軍兵力分布的弱點,向孫将軍解釋,使他決然無疑,則此仗必可破曹。
” 周瑜一聽,歎道:“孔明真高論也!事不宜遲,我這便去夜訪主公便是。
” 孔明告辭離去。
周瑜立刻馳馬飛赴孫權的王府,周瑜與孫權的關系非比尋常,他可以直入孫權的内堂,孫權一見周瑜,便忙道:“公瑾夜訪,有甚要事?” 周瑜也不遲疑,直截了當的單刀直人道:“請問主公,明日周瑜便要點撥兵馬開赴夏口迎敵,主公是否尚有疑慮呢?” 孫權一聽便不由微一怔,随又微歎口氣,輕聲道:“公瑾好眼力,一下便窺破我心事了!我所憂慮的,是曹操兵衆,我以寡弱之兵,如何迎戰?其他并無疑慮。
” 周瑜心中不由一跳,他不得不驚歎孔明的料事如神了! 但他神色不變,反而從容的笑道:“原來如此,周瑜亦正因此特來解釋主公之憂慮。
曹操檄文号稱百萬雄師,但其中多半虛言而已。
曹操能夠投入江東作戰的兵力,他所統的本部北軍,不過是十五萬人,加上收劉表水軍七八萬,合計兵力亦不過二十萬人而已。
且北軍不習水戰,其戰鬥力大打折扣,又犯了單向輕敵冒進的大錯,因此我隻須精兵五萬,開赴夏口,便足以破敵也,主公何必為此憂慮?” 孫權一聽,不由長長的舒了一口氣,他伸手輕撫周瑜的肩背,歎道:“能令我釋疑者,唯公瑾你一人而已!其餘張昭等人,各懷私心,不足與為謀也。
”孫權一頓,又決心說道:“公瑾所要的五萬大軍,我一時難于調集,但可先撥三萬精兵,戰船、糧食、軍械等物,亦已劉備,供都督日内即開赴夏口迎敵! 我随後再征集兵員,多載物資糧草,為都督後援。
公瑾若能一戰敗曹,便可與他決戰;若不能敗之,便返回江東與我會合,我再與曹操決一死戰。
” 周瑜察言觀色,已知孫權至此,才總算确立迎戰曹操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 周瑜接劍,即向朝中文武大臣肅然道:“我奉主公之命,率衆破曹,諸将官吏明日均須于江畔行營聽令,若有遲誤,必按軍法嚴處。
” 衆文武皆肅然而退,再無人敢說半個降字了。
周瑜馳返他的都督府,一路上心事重重,顯然連他這位三軍之帥,仍有事未決。
他回到府上,果然立刻派人前去館舍,請孔明前來議事。
孔明來到,周瑜破例出門外迎入。
孔明剛坐下,連一口茶也未喝,周瑜便對孔明道:“今日朝上,破曹大計已定,先生請賜破曹之策。
” 孔明一聽,目注周瑜一眼,又微一沉吟。
即微笑道:“孫将軍心緒未穩,尚在猶豫,怎可決策呢?” 周瑜一聽,心中不由突突一跳,暗道:主公已斬案示決,他怎會尚存猶豫?他忙道:“孔明為甚有此判斷?” 孔明微笑道:“然則公瑾是否對曹操的百萬雄兵有所顧慮呢?” 周瑜的心事彼孔明一下點破,他雖然有抗戰的決心,但内心仍對曹軍百萬之衆如何應敵十分焦慮,他自從朝上出來,心中最委決不下的,便是這一點了,因此他一聽,不由便點頭道:“我确有此憂慮!但此乃心中所慮,并未向主公流露,他又怎會受我影響呢?” 孔明不由呵呵一笑,道:“公瑾自己亦感優慮,自然不會就此設法打散孫将軍的疑慮。
既然此疑慮未消,孫将軍又怎能意志堅決?” 周瑜一聽,心中不由又一跳,暗道:孔明果然慧眼獨具,就連世人的内心隐衷亦洞悉無遺!他心中不由暗生妒意,但在此時此刻,卻又不得不求于他。
于是周瑜無奈隻好向孔明坦然道:“此疑慮我果然未消,但先生又如何解釋呢?” 孔明此時深知,目下曹操勢大,劉備和孫權是兩弱,若要破曹,勢必由兩弱聯合,共抗一強,因此孫、劉兩家,合則兩利,分則兩敗俱亡。
而周瑜是孫、劉聯合抗曹的關鍵性人物,因此孔明絕不希望周瑜有任何的意志動遙孔明微一沉吟,便将他洞察的周瑜軍情,如實的向周瑜分析道:“據我所知,曹操南下荊州時,所統兵力約達五十萬之衆,但分作三隊,其中三隊三十萬人,由曹洪統率,已分布于荊州北面各防線上,單是樊城一地,曹洪親自坐鎮,所分兵力便達十五萬之衆。
因此曹操與曹仁合兵,占據江陵後,其兵力沿途消耗,實際僅剩十五萬人而已。
他收編的劉表荊州軍,除去走散、潰逃,以及劉琦帶出的兵力,已達數萬,剩下歸曹操收編的,亦僅七八萬人而已,因此曹操所謂的百萬大軍,除去被分散、消耗的兵員,實際僅得二十多萬。
而且,曹操在運用此二十萬大軍的戰略上,又犯下一個緻命的弱點……”周瑜靜靜的聽着,到此他的眼神不由一亮,忙追問道:“曹操所犯,是甚緻命傷?” 孔明斷然說道:“當日袁紹于官渡與曹操決戰,将十萬大軍放在一個方向使用,令曹操可以集中共力抗衡,這才使曹操頂住了袁紹的進攻,僵持之下,曹操才能尋得戰機,火燒烏巢,斷了袁軍的糧草,赢得官渡之戰的關鍵一仗。
如今曹操雖然已占據了荊州大部,但他攻占的城池越多,兵力便越分散,真正投入江東戰場,便隻剩十萬兵力而已。
而他又将十萬大軍,集中于江陵一個方向,又從江陵一個單一的方向輕敵冒進,自負可以一舉輕下江夏及江東,這就犯下一個足以令曹操重蹈袁紹兵敗官渡的大錯……公瑾因此可以曹軍兵力分布的弱點,向孫将軍解釋,使他決然無疑,則此仗必可破曹。
” 周瑜一聽,歎道:“孔明真高論也!事不宜遲,我這便去夜訪主公便是。
” 孔明告辭離去。
周瑜立刻馳馬飛赴孫權的王府,周瑜與孫權的關系非比尋常,他可以直入孫權的内堂,孫權一見周瑜,便忙道:“公瑾夜訪,有甚要事?” 周瑜也不遲疑,直截了當的單刀直人道:“請問主公,明日周瑜便要點撥兵馬開赴夏口迎敵,主公是否尚有疑慮呢?” 孫權一聽便不由微一怔,随又微歎口氣,輕聲道:“公瑾好眼力,一下便窺破我心事了!我所憂慮的,是曹操兵衆,我以寡弱之兵,如何迎戰?其他并無疑慮。
” 周瑜心中不由一跳,他不得不驚歎孔明的料事如神了! 但他神色不變,反而從容的笑道:“原來如此,周瑜亦正因此特來解釋主公之憂慮。
曹操檄文号稱百萬雄師,但其中多半虛言而已。
曹操能夠投入江東作戰的兵力,他所統的本部北軍,不過是十五萬人,加上收劉表水軍七八萬,合計兵力亦不過二十萬人而已。
且北軍不習水戰,其戰鬥力大打折扣,又犯了單向輕敵冒進的大錯,因此我隻須精兵五萬,開赴夏口,便足以破敵也,主公何必為此憂慮?” 孫權一聽,不由長長的舒了一口氣,他伸手輕撫周瑜的肩背,歎道:“能令我釋疑者,唯公瑾你一人而已!其餘張昭等人,各懷私心,不足與為謀也。
”孫權一頓,又決心說道:“公瑾所要的五萬大軍,我一時難于調集,但可先撥三萬精兵,戰船、糧食、軍械等物,亦已劉備,供都督日内即開赴夏口迎敵! 我随後再征集兵員,多載物資糧草,為都督後援。
公瑾若能一戰敗曹,便可與他決戰;若不能敗之,便返回江東與我會合,我再與曹操決一死戰。
” 周瑜察言觀色,已知孫權至此,才總算确立迎戰曹操的堅強意志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