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禁宮巨變

關燈
隸校尉袁紹,見狀便谒見何進,道:“内侍張讓、段圭等,散布流言,說公毒殺董太後,圖謀不軌。

    公若不趁此時一舉誅滅閹臣,必為後患。

    如今公旄下兵強馬壯,誅滅奸賊,此其時也。

    ” 何進猶豫不決,未能定奪,袁紹無奈,隻好退出。

     張讓等聞訊,大吃一驚,連忙以重金收買何苗,求他入宮向何太後求情。

    何苗入官對何太後道:“太将軍輔佐新君,不行仁慈之政,卻專門殺戮,如今又圖謀盡殺十常侍,隻怕會引起大亂。

    ”何太後點頭,贊同何苗的見解。

     一會後,何進果然入宮晉見何太後,言準備誅殺閹宦之臣。

    何太後道:“内侍等統領禁省,保護皇上起居的安全,乃是我漢室律例。

    先帝新喪,你卻欲殺舊臣,非求安穩之策。

    ” 何進心性猶豫,并無主見,聽何太後之意,便默默退出了,不再堅持。

     袁紹尚在何進府中,見何進回來,忙迎住問道:“太後如何決斷?” 何進道:“太後并不答應,如何是好,”袁紹道:“既然如此,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帶兵入京城,兵谏太後,不容太後不應從也。

    ” 何進一聽,笑道:“此計甚妙。

    ”便欲發檄文召天下武将,常兵入京。

     何進大将軍府的管家,也是師爺的主簿陳琳大吃一驚,谏阻道:“大将軍,此事萬萬不可。

    所謂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欺人,微少之物尚且不可以示之以弱,況且國家大事呢? 将軍如今尚有皇威,手掌兵權,無人敢不從,誅殺閹宦,大可從容行之,猶如燃爐火燒毛發而已,隻要将軍當權立斷,決然從事,則天下莫敢抗逆。

    若反邀外臣,統兵入京,各路英雄聚會,必各懷異心。

    此乃把幹戈倒轉,把戈柄授人握住,謀事不成,反招緻天下大亂也。

    ”陳琳朗朗而道,甚有見地。

     不料何進卻大笑道:“你此論乃懦夫之見也。

    我召天下英雄入京,正顯我威震四海,令出如山。

    你毋須多言,我決行袁紹之計。

    ” 于是,何進發下密沼,往各地召集統兵重臣入京,此時,董卓是統領四涼大軍二十萬的刺史,即當時十三州中的陝西、山西一帶的西州,是當時最高的長官,掌握當地的軍政大權。

    董卓接何進的密诏,不由大喜,對他幕僚兼女婿的李儒道:“昔日我與黃巾苦戰,卻被閹宦誣我征戰無功,奪我兵權。

    我花了大筆财物,才把閹宦買通。

    得領西州兵馬,如今何國舅有令入京,我的仇指日可報,此天助我也。

    ” 李儒稱是,又進計道:“今雖奉沼,但其中恐有奸謀,主公欲謀大事,宜先上表,奏報朝廷,然後名正言順,大事可成。

    ” 董卓大喜,果然奉表上朝。

    其人朝奏表道:“我聽說天下之所以大亂不息,全因黃門侍郎張讓等人作崇。

    臣以為欲止沸湯,必須抽薪。

    臣願鳴響鐘鼓入京、剿滅亂黨,以保社稷太平。

    ” 何進接了董卓的進表,向朝中大臣展示。

    當時地位僅次于丞相的侍禦史鄭泰說道:“此事萬萬不可。

    那董卓乃是豺狼之輩,若是讓他入了京,必食人無數也。

    ” 劉備的恩師中郎将盧植,此時已官複原職,留在朝廷參政,亦進谏道:“植深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若入京城,必生禍患。

    我等之人,必死無葬身之地也。

    切勿今其入京,免生禍亂。

    ”盧植精于風鑒之術,他的判斷,十分中肯。

     不料何進卻大笑道:“我統領國家三軍,董卓乃一州之将罷了,他奉我之令入京,正是忠于本座的表現也。

    不必擔心,讓他入京可也。

    ”于是下沼令,準董卓統兵入京都洛陽。

     鄭泰、盧植等人見狀,知危機将至,又無可挽救,便棄官潛出京師隐匿去了。

    朝中百官,見勢頭不對,走的走,逃的逃,董卓尚未入京,百官竟已走了一半。

     董卓帶兵浩浩蕩蕩進入京城,何進派人迎接,令董卓在城中的渑池駐劄,按兵不動,待令而行,董卓也樂得先行偵查京城防務,果然靜靜的駐劄,并無異動。

     此時,各州刺史亦漸次趕到,如荊州刺史丁原等,何進自負天下州郡,旨聽其号令,大局已定,便對百官的出逃不以為意。

    而且礙着何太後的面子,并設緊急行事。

     各地州郡刺史,統兵入京的訊息,卻很快便被張讓等人獲悉。

    張讓與段圭等密議道:“這是何進的計謀,欲借各地武将之力,脅逼太後,誅殺我們。

    若我們不作圖謀,必有滅族之禍矣。

    ” 于是張讓、段圭決定搶先行事,于長樂宮嘉德門内,伏刀斧手五十人,然後再入宮告何太後道:“大将軍僞造帝沼,召外兵人京,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