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别》譯者附記〔1〕
關燈
小
中
大
《少年别》的作者P.巴羅哈,在讀者已經不是一個陌生人,這裡無須再來紹介了。這作品,也是日本笠井鎮夫選譯的《山民牧唱》中的一篇,是用戲劇似的形式來寫的新樣式的小說,作者常常應用的;但也曾在舞台上實演過。因為這一種形式的小說,中國還不多見,所以就譯了出來,算是獻給讀者的一種參考品。
AdiosaLaBohemia是它的原名,要譯得誠實,恐怕應該是《波希米亞者流〔2〕的離别》的。但這已經是重譯了,就是文字,也不知道究竟和原作有怎麼天差地遠,因此索性采用了日譯本的改題,謂之《少年别》,也很像中國的詩題。
地點是西班牙的京城瑪德裡(Madrid),事情很簡單,不過寫着先前滿是幻想,後來終于幻滅的文藝青年們的結局;而新的卻又在發生起來,大家在咖啡館裡發着和他們的前輩先生相仿的議論,那麼,将來也就可想而知了。譯者寡聞,先前是隻聽說巴黎有這樣的一群文藝家的,待到看過這一篇,才知道西班牙原來也有,而且言動也和巴黎的差不多。
※※※
〔1〕本篇連同《少年别》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二月《譯文》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署張祿如譯。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波希米亞者流波希米亞,原是日耳曼語對捷克地區的稱呼。這裡的波希米亞者流,指流浪者、放浪者。
AdiosaLaBohemia是它的原名,要譯得誠實,恐怕應該是《波希米亞者流〔2〕的離别》的。但這已經是重譯了,就是文字,也不知道究竟和原作有怎麼天差地遠,因此索性采用了日譯本的改題,謂之《少年别》,也很像中國的詩題。
地點是西班牙的京城瑪德裡(Madrid),事情很簡單,不過寫着先前滿是幻想,後來終于幻滅的文藝青年們的結局;而新的卻又在發生起來,大家在咖啡館裡發着和他們的前輩先生相仿的議論,那麼,将來也就可想而知了。譯者寡聞,先前是隻聽說巴黎有這樣的一群文藝家的,待到看過這一篇,才知道西班牙原來也有,而且言動也和巴黎的差不多。
※※※
〔1〕本篇連同《少年别》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二月《譯文》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署張祿如譯。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編入《魯迅全集》時,本篇未收。
〔2〕波希米亞者流波希米亞,原是日耳曼語對捷克地區的稱呼。這裡的波希米亞者流,指流浪者、放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