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工作》後記〔1〕
關燈
小
中
大
政治出版社出版。
〔9〕瑪拉式庚(C.c.LNUNO]PF)一譯馬拉什金,蘇聯作家。
開始時寫詩,一九二六年發表小說《月亮從右邊出來》(一名異乎尋常的戀愛》,日譯名《右側之月》,一九二八年東京世界社出版)。
該書曾引起激烈的争論。
此外還寫有小說《少女們》、《一個生活的紀事》等。
〔10〕《使徒行傳》《新約全書》的第五卷,計二十八章。
〔11〕果戈理參看本卷第412頁注〔1〕。
普式庚(A.C.Q O]PF,1799&mdash1837),通譯普希金,俄國詩人。
作品多抨擊農奴制度,譴責貴族上流社會,歌頌自由與進步。
著有長詩《歐根·奧涅金》、小說《上尉的女兒》等。
萊爾孟多夫(M.G.UIHmTFYTJ,1814&mdash1841),通譯萊蒙托夫,俄國詩人。
作品充滿對自由的渴望及對沙皇政府黑暗統治的反抗精神。
著有長詩《童僧》、《惡魔》和小說《當代英雄》等。
〔12〕喬具亞即格魯吉亞。
〔13〕李完用(1868&mdash1926)朝鮮李氏王朝末期的親日派首領。
〔14〕吉百林即吉蔔林,參看本卷第350頁注〔31〕。
〔15〕《亞佐夫海邊報》亞佐夫海,即亞速海。
〔16〕&ldquo文明戲&rdquo中國早期話劇(新劇)的别稱。
〔17〕《曠野裡的城市》一譯《荒漠中的城》,長篇小說,綏拉菲摩維支作于一九○九年。
〔18〕範易嘉瞿秋白的筆名之一。
〔19〕孚爾瑪諾夫(.A.[HmNFTJ,1891&mdash1926)通譯富曼諾夫,蘇聯作家。
内戰期間曾任師政治委員。
著有《紅色陸戰隊》、《恰巴耶夫》(舊譯作《夏伯陽》)、《叛亂》等。
〔20〕司各德(W.Scott,1771&mdash1832)英國作家。
他廣泛采用曆史題材進行創作,對歐洲曆史小說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作品有《艾凡赫》、《十字軍英雄記》等。
〔21〕萊德指英國通俗小說家瑪因·裡德(MayneReid,1818&mdash1883)。
倍恩,當指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家凡爾納(J.Verne,1828&mdash1905)。
陀爾,指英國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A.ConanDoyle,1859&mdash1930)。
二十世紀初期,他們的作品在俄國青年中都流傳很廣。
〔22〕吉納史馬通譯基涅什瑪。
富曼諾夫于一九○九年入基涅什瑪實科中學,後因抗議教師的蠻橫無理被勒令停學。
〔23〕社會革命黨的極左派社會革命黨,俄國小資産階級黨派,一九○二年成立,一九一七年夏分裂,同年十二月組成&ldquo左&rdquo派獨立政黨。
最大限度派,俄國的最高(限度)綱領主義派,是一些脫離了社會革命黨的小資産階級所組成的半無政府主義的恐怖政治集團,一九○四年成立,十月革命後反對蘇維埃政權,一九二○年自行解散。
〔24〕孚龍茲(M.B.[HFfI,1885&mdash1925)通譯伏龍芝,蘇聯建國初期的政治活動家,紅軍統帥。
曾任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
〔25〕查葩耶夫(K.c.jNHNIJ,1887&mdash1919)通譯恰巴耶夫(舊譯夏伯陽),蘇聯内戰時期的紅軍指揮員,在作戰中犧牲。
長篇小說《恰巴耶夫》(富曼諾夫著)是據他的事迹寫成的。
〔26〕古班通譯庫班,指庫班河地區。
〔27〕紅旗勳章一九一八年由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一九二四年由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制定的一種軍功勳章。
〔28〕《叛亂》魯迅在《〈鐵流〉編校後記》中說及的《現代文藝叢書》編印計劃,原曾列有此書,注明成文英(即馮雪峰)譯,後來或未譯成。
改題《克服》的中譯本系瞿然(高明)譯,一九三○年十一月上海心弦書社出版。
〔29〕德文:&ldquoD.富曼諾夫:《紅色的英雄們》,A.斐檀斯譯,一九二八年柏林青年國際出版社出版。
&rdquo 〔30〕《赤色陸戰隊》魯迅的譯文《革命的英雄們》,系據德譯《紅色的英雄們》重譯。
富曼諾夫的原作題為《紅色陸戰隊》。
〔31〕&ldquoroteDessert&rdquo俄語作HTYNIXNFY,意為&ldquo陸戰隊&rdquo,并非诨号。
〔32〕唆羅诃夫(M.A.ITUTnTJ)通譯蕭洛霍夫,蘇聯作家。
著有《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等。
〔33〕頓州指頓河地區。
〔34〕哥薩克原為突厥語,意思是&ldquo自由人&rdquo。
十五六世紀時,俄羅斯一部分農奴和城市貧民因不堪封建壓迫,流亡至南部草原和頓河流域,自稱哥薩克;沙皇時代,多被用作兵士。
〔35〕賀非即趙廣湘(1908&mdash1934),河北武清人,翻譯工作者。
他譯的《靜靜的頓河》第一卷,于一九三一年十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魯迅曾為之校訂、譯&ldquo作者小傳&rdquo并寫&ldquo後記&rdquo(&ldquo後記&rdquo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36〕《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即《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
〔37〕班菲洛夫([.c.QNFoFHTJ,1896&mdash1960)通譯潘菲洛夫,蘇聯作家。
著有《磨刀石農莊》、《親娘般的伏爾加河》等。
《勃魯斯基》,即《磨刀石農莊》(俄語勃魯斯基意即磨刀石),林淡秋曾譯有第一部,名《布羅斯基》,一九三二年上海正午書局出版。
〔38〕伊連珂夫(B.M.cUJPF]TJ)一譯伊利英科夫,蘇聯作家。
著有《主動軸》、《太陽的城市》等。
《世界革命的文學》,莫斯科發行的期刊(德語版)。
〔39〕全俄無産作家同盟應為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家協會,一九二五年成立,至一九三二年解散。
〔40〕庫茲巴斯庫茲涅茨克煤礦區的簡稱,在西伯利亞西部托姆河流域。
巴庫,在格魯吉亞,位于裡海西岸。
斯太林格拉特,即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現又改稱伏爾加格勒。
〔41〕《文學月報》&ldquo左聯&rdquo機關刊物之一,一九三二年六月創刊。
初由姚蓬子編輯,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二年九月)起由周起應編輯。
上海光華書局出版,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查禁。
〔42〕周起應即周揚。
他譯的這篇小說題作《焦炭,人們和火磚》,載《文學月報》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三二年七月十日)。
稷林是小說中的磚石工人。
〔9〕瑪拉式庚(C.c.LNUNO]PF)一譯馬拉什金,蘇聯作家。
開始時寫詩,一九二六年發表小說《月亮從右邊出來》(一名異乎尋常的戀愛》,日譯名《右側之月》,一九二八年東京世界社出版)。
該書曾引起激烈的争論。
此外還寫有小說《少女們》、《一個生活的紀事》等。
〔10〕《使徒行傳》《新約全書》的第五卷,計二十八章。
〔11〕果戈理參看本卷第412頁注〔1〕。
普式庚(A.C.Q O]PF,1799&mdash1837),通譯普希金,俄國詩人。
作品多抨擊農奴制度,譴責貴族上流社會,歌頌自由與進步。
著有長詩《歐根·奧涅金》、小說《上尉的女兒》等。
萊爾孟多夫(M.G.UIHmTFYTJ,1814&mdash1841),通譯萊蒙托夫,俄國詩人。
作品充滿對自由的渴望及對沙皇政府黑暗統治的反抗精神。
著有長詩《童僧》、《惡魔》和小說《當代英雄》等。
〔12〕喬具亞即格魯吉亞。
〔13〕李完用(1868&mdash1926)朝鮮李氏王朝末期的親日派首領。
〔14〕吉百林即吉蔔林,參看本卷第350頁注〔31〕。
〔15〕《亞佐夫海邊報》亞佐夫海,即亞速海。
〔16〕&ldquo文明戲&rdquo中國早期話劇(新劇)的别稱。
〔17〕《曠野裡的城市》一譯《荒漠中的城》,長篇小說,綏拉菲摩維支作于一九○九年。
〔18〕範易嘉瞿秋白的筆名之一。
〔19〕孚爾瑪諾夫(.A.[HmNFTJ,1891&mdash1926)通譯富曼諾夫,蘇聯作家。
内戰期間曾任師政治委員。
著有《紅色陸戰隊》、《恰巴耶夫》(舊譯作《夏伯陽》)、《叛亂》等。
〔20〕司各德(W.Scott,1771&mdash1832)英國作家。
他廣泛采用曆史題材進行創作,對歐洲曆史小說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作品有《艾凡赫》、《十字軍英雄記》等。
〔21〕萊德指英國通俗小說家瑪因·裡德(MayneReid,1818&mdash1883)。
倍恩,當指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家凡爾納(J.Verne,1828&mdash1905)。
陀爾,指英國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A.ConanDoyle,1859&mdash1930)。
二十世紀初期,他們的作品在俄國青年中都流傳很廣。
〔22〕吉納史馬通譯基涅什瑪。
富曼諾夫于一九○九年入基涅什瑪實科中學,後因抗議教師的蠻橫無理被勒令停學。
〔23〕社會革命黨的極左派社會革命黨,俄國小資産階級黨派,一九○二年成立,一九一七年夏分裂,同年十二月組成&ldquo左&rdquo派獨立政黨。
最大限度派,俄國的最高(限度)綱領主義派,是一些脫離了社會革命黨的小資産階級所組成的半無政府主義的恐怖政治集團,一九○四年成立,十月革命後反對蘇維埃政權,一九二○年自行解散。
〔24〕孚龍茲(M.B.[HFfI,1885&mdash1925)通譯伏龍芝,蘇聯建國初期的政治活動家,紅軍統帥。
曾任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
〔25〕查葩耶夫(K.c.jNHNIJ,1887&mdash1919)通譯恰巴耶夫(舊譯夏伯陽),蘇聯内戰時期的紅軍指揮員,在作戰中犧牲。
長篇小說《恰巴耶夫》(富曼諾夫著)是據他的事迹寫成的。
〔26〕古班通譯庫班,指庫班河地區。
〔27〕紅旗勳章一九一八年由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一九二四年由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制定的一種軍功勳章。
〔28〕《叛亂》魯迅在《〈鐵流〉編校後記》中說及的《現代文藝叢書》編印計劃,原曾列有此書,注明成文英(即馮雪峰)譯,後來或未譯成。
改題《克服》的中譯本系瞿然(高明)譯,一九三○年十一月上海心弦書社出版。
〔29〕德文:&ldquoD.富曼諾夫:《紅色的英雄們》,A.斐檀斯譯,一九二八年柏林青年國際出版社出版。
&rdquo 〔30〕《赤色陸戰隊》魯迅的譯文《革命的英雄們》,系據德譯《紅色的英雄們》重譯。
富曼諾夫的原作題為《紅色陸戰隊》。
〔31〕&ldquoroteDessert&rdquo俄語作HTYNIXNFY,意為&ldquo陸戰隊&rdquo,并非诨号。
〔32〕唆羅诃夫(M.A.ITUTnTJ)通譯蕭洛霍夫,蘇聯作家。
著有《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等。
〔33〕頓州指頓河地區。
〔34〕哥薩克原為突厥語,意思是&ldquo自由人&rdquo。
十五六世紀時,俄羅斯一部分農奴和城市貧民因不堪封建壓迫,流亡至南部草原和頓河流域,自稱哥薩克;沙皇時代,多被用作兵士。
〔35〕賀非即趙廣湘(1908&mdash1934),河北武清人,翻譯工作者。
他譯的《靜靜的頓河》第一卷,于一九三一年十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魯迅曾為之校訂、譯&ldquo作者小傳&rdquo并寫&ldquo後記&rdquo(&ldquo後記&rdquo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36〕《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即《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
〔37〕班菲洛夫([.c.QNFoFHTJ,1896&mdash1960)通譯潘菲洛夫,蘇聯作家。
著有《磨刀石農莊》、《親娘般的伏爾加河》等。
《勃魯斯基》,即《磨刀石農莊》(俄語勃魯斯基意即磨刀石),林淡秋曾譯有第一部,名《布羅斯基》,一九三二年上海正午書局出版。
〔38〕伊連珂夫(B.M.cUJPF]TJ)一譯伊利英科夫,蘇聯作家。
著有《主動軸》、《太陽的城市》等。
《世界革命的文學》,莫斯科發行的期刊(德語版)。
〔39〕全俄無産作家同盟應為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家協會,一九二五年成立,至一九三二年解散。
〔40〕庫茲巴斯庫茲涅茨克煤礦區的簡稱,在西伯利亞西部托姆河流域。
巴庫,在格魯吉亞,位于裡海西岸。
斯太林格拉特,即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現又改稱伏爾加格勒。
〔41〕《文學月報》&ldquo左聯&rdquo機關刊物之一,一九三二年六月創刊。
初由姚蓬子編輯,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二年九月)起由周起應編輯。
上海光華書局出版,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查禁。
〔42〕周起應即周揚。
他譯的這篇小說題作《焦炭,人們和火磚》,載《文學月報》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三二年七月十日)。
稷林是小說中的磚石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