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窟》譯者附記〔1〕
關燈
小
中
大
俄國十月革命後饑荒情形的描寫,中國所譯的已有好幾篇了。但描寫寒冷之苦的小說,卻尚不多見。薩彌亞丁(EvgenüSamiatin)〔2〕是革命前就已出名的作家,這一篇巧妙地寫出人民因饑寒而複歸于原始生活的狀态。為了幾塊柴,上流的智識者至于人格分裂,實行偷竊,然而這還是暫時的事,終于将毒藥當作寶貝,以自殺為唯一的出路。——但在生活于溫帶地方的讀者,恐怕所受的感印是沒有怎麼深切的。
一九三○年七月十八日,譯訖記。
※※※
〔1〕本篇連同《洞窟》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東方雜志》第二十八卷第一号譯者署名隋洛文。後未印入單行本。
〔2〕薩彌亞丁即劄彌亞丁。參看本卷第348頁注〔3〕。
一九三○年七月十八日,譯訖記。
※※※
〔1〕本篇連同《洞窟》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東方雜志》第二十八卷第一号譯者署名隋洛文。後未印入單行本。
〔2〕薩彌亞丁即劄彌亞丁。參看本卷第348頁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