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琴》後記〔2〕
關燈
小
中
大
及西伯利亞和墨斯科;後來常旅行于外國。
他的作品正式的出版,在一九一五年,因為是大學畢業的,所以是智識階級作家,也是&ldquo同路人&rdquo,但讀者頗多,算是一個較為出色的作者。
這原是短篇小說集《往日的故事》中的一篇,從村田春海譯本重譯的。
時候是十月革命後到次年三月,約半年;事情是一個猶太人因為不堪在故鄉的迫害和虐殺,到墨斯科去尋正義,然而止有饑餓,待回來時,故家已經充公,自己也下了獄了。
就以這人為中心,用簡潔的蘊藉的文章,畫出着革命俄國的最初時候的周圍的生活。
原譯本印在《新興文學全集》第二十四卷裡,有幾個脫印的字,現在看上下文義補上了,自己不知道有無錯誤。
另有兩個×,卻原來如此,大約是&ldquo示威&rdquo,&ldquo殺戮&rdquo這些字樣罷,沒有補。
又因為希圖易懂,另外加添了幾個字,為原譯本所無,則都用括弧作記。
至于黑雞來啄等等,乃是生了傷寒,發熱時所見的幻象,不是&ldquo智識階級&rdquo作家,作品裡大概不至于有這樣的玩意兒的&mdash&mdash理定在自傳中說,他年青時,曾很受契诃夫的影響。
左祝黎(EfimSosulia)〔26〕生于一八九一年,是墨斯科一個小商人的兒子。
他的少年時代大抵過在工業都市羅持(Lodz)裡。
一九○五年,因為和幾個大暴動的指導者的個人的交情,被捕系獄者很長久。
釋放之後,想到美洲去,便學&ldquo國際的手藝&rdquo,就是學成了招牌畫工和漆匠。
十九歲時,他發表了最初的傑出的小說。
此後便先在阿兌塞,後在列甯格勒做文藝欄的記者,通信員和編輯人。
他的擅長之處,是簡短的,奇特的(Groteske)散文作品。
《亞克與人性》從《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27〕(DreissigneueErzahlerdesneuenRussland)譯出,原譯者是荷涅克(ErwinHonig)。
從表面上看起來,也是一篇&ldquo奇特的&rdquo作品,但其中充滿着懷疑和失望,雖然穿上許多諷刺的衣裳,也還是一點都遮掩不過去,和确信農民的雅各武萊夫所見的&ldquo人性&rdquo,完全兩樣了。
聽說這篇在中國已經有幾種譯本,是出于英文和法文的,可見西歐諸國,皆以此為作者的代表的作品。
我隻見過譯載在《青年界》〔28〕上的一篇,則與德譯本很有些不同,所以我仍不将這一篇廢棄。
拉甫列涅夫(BorisLavrenev)〔29〕于一八九二年生在南俄的一個小城裡,家是一個半破落的家庭,雖然拮據,卻還能竭力給他受很好的教育。
從墨斯科大學畢業後,歐戰已經開頭,他便再入聖彼得堡的炮兵學校,受訓練六月,上戰線去了。
革命後,他為鐵甲車指揮官和烏克蘭炮兵司令部參謀長,一九二四年退伍,住在列甯格勒,一直到現在。
他的文學活動,是一九一二年就開始的,中間為戰争所阻止,直到二三年,才又盛行創作。
小說制成影片,戲劇為劇場所開演,作品之被翻譯者,幾及十種國文;在中國有靖華譯的《四十一》附《平常東西的故事》一本,在《未名叢刊》裡。
這一個中篇《星花》,也是靖華所譯,直接出于原文的。
書叙一久被禁锢的婦女,愛一紅軍士兵,而終被其夫所殺害。
所寫的居民的風習和性質,土地的景色,士兵的樸誠,均極動人,令人非一氣讀完,不肯掩卷。
然而和無産作者的作品,還是截然不同,看去就覺得教民和紅軍士兵,都一樣是作品中的資材,寫得一樣地出色,并無偏倚。
蓋&ldquo同路人&rdquo者,乃是&ldquo決然的同情革命,描寫革命,描寫它的震撼世界的時代,描寫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日子&rdquo(《四十一》卷首&ldquo作者傳&rdquo中語)的,而自己究不是戰鬥到底的一員,所以見于筆墨,便隻能偏以洗練的技術制勝了。
将這樣的&ldquo同路人&rdquo的最優秀之作,和無産作家的作品對比起來,仔細一看,足令讀者得益不少。
英培爾(VeraInber)〔30〕以一八九三年生于阿兌塞。
九歲已經做詩;在高等女學校的時候,曾想去做女伶。
卒業後,研究哲學,曆史,藝術史者兩年,又旅行了好幾次。
她最初的著作是詩集,一九一二年出版于巴黎,至二五年才始來做散文,&ldquo受了狄更斯(Dickens),吉柏齡(Kipling),缪塞(Musset)〔31〕,托爾斯泰,斯丹達爾(Stendhal),法蘭斯,哈德(BretHarte)〔32〕等人的影響。
&rdquo許多詩集之外,她還有幾種小說集,少年小說,并一種自叙傳的長篇小說,曰《太陽之下》〔33〕,在德國已經有譯本。
《拉拉的利益》也出于《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中,原譯者弗蘭克(Elena
他的作品正式的出版,在一九一五年,因為是大學畢業的,所以是智識階級作家,也是&ldquo同路人&rdquo,但讀者頗多,算是一個較為出色的作者。
這原是短篇小說集《往日的故事》中的一篇,從村田春海譯本重譯的。
時候是十月革命後到次年三月,約半年;事情是一個猶太人因為不堪在故鄉的迫害和虐殺,到墨斯科去尋正義,然而止有饑餓,待回來時,故家已經充公,自己也下了獄了。
就以這人為中心,用簡潔的蘊藉的文章,畫出着革命俄國的最初時候的周圍的生活。
原譯本印在《新興文學全集》第二十四卷裡,有幾個脫印的字,現在看上下文義補上了,自己不知道有無錯誤。
另有兩個×,卻原來如此,大約是&ldquo示威&rdquo,&ldquo殺戮&rdquo這些字樣罷,沒有補。
又因為希圖易懂,另外加添了幾個字,為原譯本所無,則都用括弧作記。
至于黑雞來啄等等,乃是生了傷寒,發熱時所見的幻象,不是&ldquo智識階級&rdquo作家,作品裡大概不至于有這樣的玩意兒的&mdash&mdash理定在自傳中說,他年青時,曾很受契诃夫的影響。
左祝黎(EfimSosulia)〔26〕生于一八九一年,是墨斯科一個小商人的兒子。
他的少年時代大抵過在工業都市羅持(Lodz)裡。
一九○五年,因為和幾個大暴動的指導者的個人的交情,被捕系獄者很長久。
釋放之後,想到美洲去,便學&ldquo國際的手藝&rdquo,就是學成了招牌畫工和漆匠。
十九歲時,他發表了最初的傑出的小說。
此後便先在阿兌塞,後在列甯格勒做文藝欄的記者,通信員和編輯人。
他的擅長之處,是簡短的,奇特的(Groteske)散文作品。
《亞克與人性》從《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27〕(DreissigneueErzahlerdesneuenRussland)譯出,原譯者是荷涅克(ErwinHonig)。
從表面上看起來,也是一篇&ldquo奇特的&rdquo作品,但其中充滿着懷疑和失望,雖然穿上許多諷刺的衣裳,也還是一點都遮掩不過去,和确信農民的雅各武萊夫所見的&ldquo人性&rdquo,完全兩樣了。
聽說這篇在中國已經有幾種譯本,是出于英文和法文的,可見西歐諸國,皆以此為作者的代表的作品。
我隻見過譯載在《青年界》〔28〕上的一篇,則與德譯本很有些不同,所以我仍不将這一篇廢棄。
拉甫列涅夫(BorisLavrenev)〔29〕于一八九二年生在南俄的一個小城裡,家是一個半破落的家庭,雖然拮據,卻還能竭力給他受很好的教育。
從墨斯科大學畢業後,歐戰已經開頭,他便再入聖彼得堡的炮兵學校,受訓練六月,上戰線去了。
革命後,他為鐵甲車指揮官和烏克蘭炮兵司令部參謀長,一九二四年退伍,住在列甯格勒,一直到現在。
他的文學活動,是一九一二年就開始的,中間為戰争所阻止,直到二三年,才又盛行創作。
小說制成影片,戲劇為劇場所開演,作品之被翻譯者,幾及十種國文;在中國有靖華譯的《四十一》附《平常東西的故事》一本,在《未名叢刊》裡。
這一個中篇《星花》,也是靖華所譯,直接出于原文的。
書叙一久被禁锢的婦女,愛一紅軍士兵,而終被其夫所殺害。
所寫的居民的風習和性質,土地的景色,士兵的樸誠,均極動人,令人非一氣讀完,不肯掩卷。
然而和無産作者的作品,還是截然不同,看去就覺得教民和紅軍士兵,都一樣是作品中的資材,寫得一樣地出色,并無偏倚。
蓋&ldquo同路人&rdquo者,乃是&ldquo決然的同情革命,描寫革命,描寫它的震撼世界的時代,描寫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日子&rdquo(《四十一》卷首&ldquo作者傳&rdquo中語)的,而自己究不是戰鬥到底的一員,所以見于筆墨,便隻能偏以洗練的技術制勝了。
将這樣的&ldquo同路人&rdquo的最優秀之作,和無産作家的作品對比起來,仔細一看,足令讀者得益不少。
英培爾(VeraInber)〔30〕以一八九三年生于阿兌塞。
九歲已經做詩;在高等女學校的時候,曾想去做女伶。
卒業後,研究哲學,曆史,藝術史者兩年,又旅行了好幾次。
她最初的著作是詩集,一九一二年出版于巴黎,至二五年才始來做散文,&ldquo受了狄更斯(Dickens),吉柏齡(Kipling),缪塞(Musset)〔31〕,托爾斯泰,斯丹達爾(Stendhal),法蘭斯,哈德(BretHarte)〔32〕等人的影響。
&rdquo許多詩集之外,她還有幾種小說集,少年小說,并一種自叙傳的長篇小說,曰《太陽之下》〔33〕,在德國已經有譯本。
《拉拉的利益》也出于《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中,原譯者弗蘭克(El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