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琴》後記〔2〕
關燈
小
中
大
們&rdquo中的青年,時候是革命後不多久。
現今的無産作家的作品,已隻是一意贊美工作,屬望将來,和那色黑而多須的真的神,面目全不相像了。
《果樹園》是一九一九至二十年之間所作,出處與前篇同,這裡并仍錄原譯者的話: &ldquo斐定(KonstantinFedin)〔19〕也是&lsquo綏拉比翁的兄弟們&rsquo中之一人,是自從将短篇寄給一九二二年所舉行的&lsquo文人府&rsquo的懸賞競技,獲得首選的榮冠以來,驟然出名的體面的作者。
他的經曆也和幾乎一切的勞動作家一樣,是頗富于變化的。
故鄉和雅各武萊夫同是薩拉妥夫(Saratov)的伏爾迦(Volga)河畔,家庭是不富裕的商家。
生長于古老的果園,漁夫的小屋,纖夫的歌曲那樣的詩底的環境的他,一早就表示了藝術底傾向,但那傾向,是先出現于音樂方面的。
他善奏懷亞林〔20〕,巧于歌唱,常常出演于各處的音樂會。
他既有這樣的藝術的天禀,則不适應商家的空氣,正是當然的事。
十四歲時(一九○四年),曾經典質了愛用的樂器,離了家,往彼得堡去,後來得到父親的許可,可以上京苦學了。
世界大戰前,為研究語學起見,便往德國,幸有天生的音樂的才能,所以一面做着舞蹈會的懷亞林彈奏人之類,繼續着他的修學。
&ldquo世界大戰〔21〕起,斐定也受了偵探的嫌疑,被監視了。
當這時候,為消遣無聊計,便學學畫,或則到村市的劇場去,作為歌劇的合唱隊的一員。
他的生活,雖然物質底地窮蹙,但大體是藏在藝術這&lsquo象牙之塔&rsquo裡,守禦着實際生活的粗糙的刺戟的,但到革命後,回到俄國,卻不能不立刻受火和血的洗禮了。
他便成為共産黨員,從事于煽動的演說,或做日報的編輯,或做執委的秘書,或自率赤軍,往來于硝煙裡。
這對于他之為人的完成,自然有着偉大的貢獻,連他自己,也稱這時期為生涯中的Pathos(感奮)的。
&ldquo斐定是有着纖細優美的作風的作者,在勞農俄國的作者們裡,是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但在這文字的最普通的意義上)。
隻要看他作品中最有名的《果樹園》,也可以一眼便看見這特色。
這篇是在&lsquo文人府&rsquo的懸賞時,列為一等的他的出山之作,描寫那古老的美的傳統漸就滅亡,代以粗野的新事物這一種人生永遠的悲劇的。
題目雖然是絕望底,而充滿着像看水彩畫一般的美麗明朗的色彩和綽約的抒情味(Lyricism)。
加以并不令人感到矛盾缺陷,卻釀出特種的調和,有力量将讀者拉進那世界裡面去,隻這一點,就證明着作者的才能的非凡。
&ldquo此外,他的作品中,有名的還有中篇《AnnaTimo-vna》〔22〕&rdquo。
後二年,他又作了《都市與年》〔23〕的長篇,遂被稱為第一流的大匠,但至一九二八年,第二種長篇《兄弟》出版,卻因為頗多對于藝術至上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贊頌,又很受批評家的責難了。
這一短篇,倘使作于現在,是決不至于脍炙人口的;中國亦已有靖華的譯本,收在《煙袋》〔24〕中,本可無需再錄,但一者因為可以見蘇聯文學那時的情形,二則我的譯本,成後又用《新興文學全集》卷二十三中的橫澤芳人譯本細加參校,于字句似略有所長,便又不忍舍棄,仍舊收在這裡了。
雅各武萊夫(AleksandrIakovlev)以一八八六年生于做漆匠的父親的家裡,本家全都是農夫,能夠執筆寫字的,全族中他是第一個。
在宗教的氛圍氣中長大;而終于獨立生活,旅行,入獄,進了大學。
十月革命後,經過了多時的苦悶,在文學上見了救星,為&ldquo綏拉比翁的兄弟們&rdquo之一個,自傳雲: &ldquo俄羅斯和人類和人性,已成為我的新的宗教了。
&rdquo 從他畢業于彼得堡大學這端說,是智識分子,但他的本質,卻純是農民底,宗教底的。
他的藝術的基調,是博愛和良心,而認農民為人類正義和良心的保持者,且以為惟有農民,是真将全世界聯結于友愛的精神的。
這篇《窮苦的人們》,從《近代短篇小說集》中八住利雄〔25〕的譯本重譯,所發揮的自然也是人們互相救助愛撫的精神,就是作者所信仰的&ldquo人性&rdquo,然而還是幻想的産物。
别有一種中篇《十月》,是被稱為顯示着較前進的觀念形态的作品的,雖然所描寫的大抵是遊移和後悔,沒有一個鐵似的革命者在内,但恐怕是因為不遠于事實的緣故罷,至今還有閱讀的人們。
我也曾于前年譯給一家書店,但至今沒有印。
理定(VladimirLidin)是一八九四年二月三日,生于墨斯科的。
七歲,入拉賽列夫斯基東方語學院;十四歲喪父,就營獨立生活,到一九一一年畢業,夏秋兩季,在森林中過活了幾年,歐洲大戰時候,由墨斯科大學畢業,赴西部戰線; 十月革命時是在赤軍中
現今的無産作家的作品,已隻是一意贊美工作,屬望将來,和那色黑而多須的真的神,面目全不相像了。
《果樹園》是一九一九至二十年之間所作,出處與前篇同,這裡并仍錄原譯者的話: &ldquo斐定(KonstantinFedin)〔19〕也是&lsquo綏拉比翁的兄弟們&rsquo中之一人,是自從将短篇寄給一九二二年所舉行的&lsquo文人府&rsquo的懸賞競技,獲得首選的榮冠以來,驟然出名的體面的作者。
他的經曆也和幾乎一切的勞動作家一樣,是頗富于變化的。
故鄉和雅各武萊夫同是薩拉妥夫(Saratov)的伏爾迦(Volga)河畔,家庭是不富裕的商家。
生長于古老的果園,漁夫的小屋,纖夫的歌曲那樣的詩底的環境的他,一早就表示了藝術底傾向,但那傾向,是先出現于音樂方面的。
他善奏懷亞林〔20〕,巧于歌唱,常常出演于各處的音樂會。
他既有這樣的藝術的天禀,則不适應商家的空氣,正是當然的事。
十四歲時(一九○四年),曾經典質了愛用的樂器,離了家,往彼得堡去,後來得到父親的許可,可以上京苦學了。
世界大戰前,為研究語學起見,便往德國,幸有天生的音樂的才能,所以一面做着舞蹈會的懷亞林彈奏人之類,繼續着他的修學。
&ldquo世界大戰〔21〕起,斐定也受了偵探的嫌疑,被監視了。
當這時候,為消遣無聊計,便學學畫,或則到村市的劇場去,作為歌劇的合唱隊的一員。
他的生活,雖然物質底地窮蹙,但大體是藏在藝術這&lsquo象牙之塔&rsquo裡,守禦着實際生活的粗糙的刺戟的,但到革命後,回到俄國,卻不能不立刻受火和血的洗禮了。
他便成為共産黨員,從事于煽動的演說,或做日報的編輯,或做執委的秘書,或自率赤軍,往來于硝煙裡。
這對于他之為人的完成,自然有着偉大的貢獻,連他自己,也稱這時期為生涯中的Pathos(感奮)的。
&ldquo斐定是有着纖細優美的作風的作者,在勞農俄國的作者們裡,是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但在這文字的最普通的意義上)。
隻要看他作品中最有名的《果樹園》,也可以一眼便看見這特色。
這篇是在&lsquo文人府&rsquo的懸賞時,列為一等的他的出山之作,描寫那古老的美的傳統漸就滅亡,代以粗野的新事物這一種人生永遠的悲劇的。
題目雖然是絕望底,而充滿着像看水彩畫一般的美麗明朗的色彩和綽約的抒情味(Lyricism)。
加以并不令人感到矛盾缺陷,卻釀出特種的調和,有力量将讀者拉進那世界裡面去,隻這一點,就證明着作者的才能的非凡。
&ldquo此外,他的作品中,有名的還有中篇《AnnaTimo-vna》〔22〕&rdquo。
後二年,他又作了《都市與年》〔23〕的長篇,遂被稱為第一流的大匠,但至一九二八年,第二種長篇《兄弟》出版,卻因為頗多對于藝術至上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贊頌,又很受批評家的責難了。
這一短篇,倘使作于現在,是決不至于脍炙人口的;中國亦已有靖華的譯本,收在《煙袋》〔24〕中,本可無需再錄,但一者因為可以見蘇聯文學那時的情形,二則我的譯本,成後又用《新興文學全集》卷二十三中的橫澤芳人譯本細加參校,于字句似略有所長,便又不忍舍棄,仍舊收在這裡了。
雅各武萊夫(AleksandrIakovlev)以一八八六年生于做漆匠的父親的家裡,本家全都是農夫,能夠執筆寫字的,全族中他是第一個。
在宗教的氛圍氣中長大;而終于獨立生活,旅行,入獄,進了大學。
十月革命後,經過了多時的苦悶,在文學上見了救星,為&ldquo綏拉比翁的兄弟們&rdquo之一個,自傳雲: &ldquo俄羅斯和人類和人性,已成為我的新的宗教了。
&rdquo 從他畢業于彼得堡大學這端說,是智識分子,但他的本質,卻純是農民底,宗教底的。
他的藝術的基調,是博愛和良心,而認農民為人類正義和良心的保持者,且以為惟有農民,是真将全世界聯結于友愛的精神的。
這篇《窮苦的人們》,從《近代短篇小說集》中八住利雄〔25〕的譯本重譯,所發揮的自然也是人們互相救助愛撫的精神,就是作者所信仰的&ldquo人性&rdquo,然而還是幻想的産物。
别有一種中篇《十月》,是被稱為顯示着較前進的觀念形态的作品的,雖然所描寫的大抵是遊移和後悔,沒有一個鐵似的革命者在内,但恐怕是因為不遠于事實的緣故罷,至今還有閱讀的人們。
我也曾于前年譯給一家書店,但至今沒有印。
理定(VladimirLidin)是一八九四年二月三日,生于墨斯科的。
七歲,入拉賽列夫斯基東方語學院;十四歲喪父,就營獨立生活,到一九一一年畢業,夏秋兩季,在森林中過活了幾年,歐洲大戰時候,由墨斯科大學畢業,赴西部戰線; 十月革命時是在赤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