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後記〔2〕

關燈
文學》中說: &ldquo所謂&lsquo同路人&rsquo們的文學,和這(無産者文學),是成就了另一條路了。

    他們是從文學向生活去的,從那有自立底的價值的技術出發。

    他們首先第一,将革命看作藝術作品的題材。

    他們明明白白,宣言自己是一切傾向性的敵人,并且想定了與這傾向之如何,并無關系的作家們的自由的共和國。

    其實,這些&lsquo純粹&rsquo的文學主義者們,是終于也不能不拉進在一切戰線上,沸騰着的鬥争裡面去了的,于是就參加了鬥争。

    到了最初的十年之将終,從革命底實生活進向文學的無産者作家,與從文學進向革命底實生活的&lsquo同路人&rsquo們,兩相合流,在十年之終,而有形成蘇維埃作家聯盟,使一切團體,都可以一同加入的雄大的企圖,來作紀念,這是毫不足異的。

    &rdquo 關于&ldquo同路人&rdquo文學的過去,以及現在全般的狀況,我想,這就說得很簡括而明白了。

     一九三○年八月三十日,譯者。

     ※※※ 〔1〕《十月》蘇聯&ldquo同路人&rdquo作家雅各武萊夫描寫十月革命時期莫斯科起義的中篇小說,作于一九二三年。

    魯迅于一九二九年初開始翻譯,次年夏末譯畢。

    至一九三三年二月始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列為《現代文藝叢書》(魯迅編)之一。

     此書前四章的譯文,最初曾分刊于《大衆文藝》月刊第一卷第五、六兩期(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日及二月二十日);第五章起至末章,譯出後未在報刊發表過。

     雅各武萊夫(E.d.k]TJUIJ,1886&mdash1953)通譯雅柯夫列夫,蘇聯小說家。

    十月革命前開始文學創作,曾參加&ldquo謝拉皮翁兄弟&rdquo文學團體。

    著有中篇小說《自由民》、《十月》,長篇小說《人和沙漠》等。

     〔2〕本篇最初印入《十月》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3〕《文學底俄羅斯》理定主編的一種文藝叢書,第一集出版于一九二四年,題為《文學的俄羅斯·當代俄國散文集》,選輯了二十八位作家的自傳及作品。

     〔4〕《作家傳》原題《QPXNYIUP》(《作家》),副标題為《當代俄羅斯散文作家自傳及畫像》,一九二八年出版于莫斯科。

     〔5〕戰時共産主義蘇聯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年間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内戰争時期所實行的政策,以動員國内一切資源,保證前線需要。

    内容包括由國家控制全部工業;實行對外貿易壟斷制;實行餘糧收集制,禁止私人販賣糧食等項。

     〔6〕新經濟政策蘇聯在國内戰争結束後,于一九二一年春天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不再實行不要市場和越過市場的直接的物品交換,并用糧食稅代替了餘糧收集制。

     〔7〕&ldquo同路人&rdquo一九二一年前後,蘇聯文藝評論界用以稱呼&ldquo謝拉皮翁兄弟&rdquo團體為代表的作家,意味着他們同情無産階級革命,可以同走一段路。

     〔8〕&ldquo綏拉比翁的弟兄&rdquo又譯&ldquo謝拉皮翁兄弟&rdquo,以德國小說家霍夫曼的同名小說(内容描寫謝拉皮翁兄弟六人,各自代表一種不同的個性)命名的文學團體。

    一九二一年成立于彼得格勒(今列甯格勒),一九二四年解散。

    他們主張作家不問政治,無視作品的思想内容,否定文學的社會意義。

    代表人物有倫支、左琴科等。

     〔9〕藝術之家又稱&ldquo藝術府&rdquo。

    一九二八年秋在列甯格勒成立的藝術府和文人府(文學家之家),是當時的文藝家聚會及朗誦的場所。

     〔10〕淑雪兼珂(L.L.rTAIF]T,1895&mdash1958)通譯左琴科,蘇聯&ldquo同路人&rdquo作家。

    一九二一年開始文學活動,作品大都以小市民的生活瑣事為題材。

    主要作品有短篇集《可敬的公民》等。

     〔11〕巴爾底山俄語QNHYPfNF(遊擊隊)的音譯。

     〔12〕P.S.Kogan戈庚(Q.d.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