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與批評》譯者附記〔2〕
關燈
小
中
大
産者底唯物主義,稱為馬克斯主義,後者的非有産者底精神主義,稱為托爾斯泰主義。
&ldquo在俄國的托爾斯泰主義,當無産者獨裁的今日,在農民和智識階級之間,也還有強固的思想底根底的。
&hellip&hellip 這于無産者的馬克斯主義底國家統制上,非常不便。
所以在勞農俄國人民教化的高位〔15〕的盧那卡爾斯基,為拂拭在俄國的多數主義的思想底障礙石的托爾斯泰主義起見,作這一場演說,正是當然的事。
&ldquo然而盧那卡爾斯基并不以托爾斯泰主義為完全的正面之敵。
這是因為托爾斯泰主義在否定資本主義,高唱同胞主義,主張人類平等之點,可以成為或一程度的同路人的緣故。
那麼,在也可以看作這演說的戲曲化的《被解放了的堂吉诃德》〔16〕裡,作者雖在揶揄人道主義者,托爾斯泰主義的化身吉诃德老爺,卻決不懷着惡意的。
作者以可憐的人道主義的俠客堂·吉诃德為革命的魔障,然而并不想殺了他來祭革命的軍旗。
我們在這裡,能夠看見盧那卡爾斯基的很多的人性和寬大。
&rdquo 第四和第五兩篇,都從茂森唯士的《新藝術論》譯出,原文收在一九二四年墨斯科出版的《藝術與革命》〔17〕中。
兩篇系合三回的演說而成,僅見後者的上半注雲&ldquo一九一九年末作&rdquo,其餘未詳年代,但看其語氣,當也在十月革命後不久,艱難困苦之時。
其中于藝術在社會主義社會裡之必得完全自由,在階級社會裡之不能不暫有禁約,尤其是于俄國那時藝術的衰微的情形,指導者的保存,啟發,鼓吹的勞作,說得十分簡明切要。
那思慮之深遠,甚至于還因為經濟,而顧及保全農民所特有的作風。
這對于今年忽然高唱自由主義的&ldquo正人君子&rdquo〔18〕,和去年一時大叫&ldquo打發他們去&rdquo的&ldquo革命文學家&rdquo〔19〕,實在是一帖喝得會出汗的苦口的良藥。
但他對于俄國文藝的主張,又因為時地究有不同,所以中國的托名要存古而實以自保的保守者,是又不能引為口實的。
末一篇是一九二八年七月,在《新世界》〔20〕雜志上發表的很新的文章,同年九月,日本藏原惟人〔21〕譯載在《戰旗》〔22〕裡,今即據以重譯。
原譯者按語中有雲:&ldquo這是作者顯示了馬克斯主義文藝批評的基準的重要的論文。
我們将蘇聯和日本的社會底發展階段之不同,放在念頭上之後,能夠從這裡學得非常之多的物事。
我希望關心于文藝運動的同人,從這論文中攝取得進向正當的解決的許多的啟發。
&rdquo這是也可以移贈中國的讀者們的。
還有,我們也曾有過以馬克斯主義文藝批評自命的批評家了,但在所寫的判決書中,同時也一并告發了自己。
這一篇提要,即可以據以批評近來中國之所謂同種的&ldquo批評&rdquo。
必須更有真切的批評,這才有真的新文藝和新批評的産生的希望。
本書的内容和出處,就如上文所言。
雖然不過是一些雜摘的花果枝柯,但或許也能夠由此推見若幹花果枝柯之所由發生的根柢。
但我又想,要豁然貫通,是仍須緻力于社會科學這大源泉的,因為千萬言的論文,總不外乎深通學說,而且明白了全世界曆來的藝術史之後,應環境之情勢,回環曲折地演了出來的支流。
六篇中,有兩篇半〔23〕曾在期刊上發表,其餘都是新譯的。
我以為最要緊的尤其是末一篇〔24〕,凡要略知新的批評者,都非細看不可。
可惜譯成一看,還是很艱澀,這在我的力量上,真是無可如何。
原譯文上也頗有錯字,能知道的都已改正,此外則隻能承襲,因為一人之力,察不出來。
但仍希望讀者倘有發見時,加以指摘,給我将來還有改正的機會。
至于我的譯文,則因為匆忙和疏忽,加以體力不濟,謬誤和遺漏之處也頗多。
這首先要感謝雪峰〔25〕君,他于校勘時,先就給我改正了不少的脫誤。
一九二九年八月十六日之夜,魯迅于上海的風雨,啼哭,歌笑聲中記。
※※※ 〔1〕《文藝與批評》魯迅編譯的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評論集,共收論文六篇。
其中《托爾斯泰之死與少年歐羅巴》曾發表于《春潮》月刊,《托爾斯泰與馬克思》和《蘇維埃國家與藝術》曾發表于《奔流》月刊,其它三篇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此書于一九二九年十月由
&ldquo在俄國的托爾斯泰主義,當無産者獨裁的今日,在農民和智識階級之間,也還有強固的思想底根底的。
&hellip&hellip 這于無産者的馬克斯主義底國家統制上,非常不便。
所以在勞農俄國人民教化的高位〔15〕的盧那卡爾斯基,為拂拭在俄國的多數主義的思想底障礙石的托爾斯泰主義起見,作這一場演說,正是當然的事。
&ldquo然而盧那卡爾斯基并不以托爾斯泰主義為完全的正面之敵。
這是因為托爾斯泰主義在否定資本主義,高唱同胞主義,主張人類平等之點,可以成為或一程度的同路人的緣故。
那麼,在也可以看作這演說的戲曲化的《被解放了的堂吉诃德》〔16〕裡,作者雖在揶揄人道主義者,托爾斯泰主義的化身吉诃德老爺,卻決不懷着惡意的。
作者以可憐的人道主義的俠客堂·吉诃德為革命的魔障,然而并不想殺了他來祭革命的軍旗。
我們在這裡,能夠看見盧那卡爾斯基的很多的人性和寬大。
&rdquo 第四和第五兩篇,都從茂森唯士的《新藝術論》譯出,原文收在一九二四年墨斯科出版的《藝術與革命》〔17〕中。
兩篇系合三回的演說而成,僅見後者的上半注雲&ldquo一九一九年末作&rdquo,其餘未詳年代,但看其語氣,當也在十月革命後不久,艱難困苦之時。
其中于藝術在社會主義社會裡之必得完全自由,在階級社會裡之不能不暫有禁約,尤其是于俄國那時藝術的衰微的情形,指導者的保存,啟發,鼓吹的勞作,說得十分簡明切要。
那思慮之深遠,甚至于還因為經濟,而顧及保全農民所特有的作風。
這對于今年忽然高唱自由主義的&ldquo正人君子&rdquo〔18〕,和去年一時大叫&ldquo打發他們去&rdquo的&ldquo革命文學家&rdquo〔19〕,實在是一帖喝得會出汗的苦口的良藥。
但他對于俄國文藝的主張,又因為時地究有不同,所以中國的托名要存古而實以自保的保守者,是又不能引為口實的。
末一篇是一九二八年七月,在《新世界》〔20〕雜志上發表的很新的文章,同年九月,日本藏原惟人〔21〕譯載在《戰旗》〔22〕裡,今即據以重譯。
原譯者按語中有雲:&ldquo這是作者顯示了馬克斯主義文藝批評的基準的重要的論文。
我們将蘇聯和日本的社會底發展階段之不同,放在念頭上之後,能夠從這裡學得非常之多的物事。
我希望關心于文藝運動的同人,從這論文中攝取得進向正當的解決的許多的啟發。
&rdquo這是也可以移贈中國的讀者們的。
還有,我們也曾有過以馬克斯主義文藝批評自命的批評家了,但在所寫的判決書中,同時也一并告發了自己。
這一篇提要,即可以據以批評近來中國之所謂同種的&ldquo批評&rdquo。
必須更有真切的批評,這才有真的新文藝和新批評的産生的希望。
本書的内容和出處,就如上文所言。
雖然不過是一些雜摘的花果枝柯,但或許也能夠由此推見若幹花果枝柯之所由發生的根柢。
但我又想,要豁然貫通,是仍須緻力于社會科學這大源泉的,因為千萬言的論文,總不外乎深通學說,而且明白了全世界曆來的藝術史之後,應環境之情勢,回環曲折地演了出來的支流。
六篇中,有兩篇半〔23〕曾在期刊上發表,其餘都是新譯的。
我以為最要緊的尤其是末一篇〔24〕,凡要略知新的批評者,都非細看不可。
可惜譯成一看,還是很艱澀,這在我的力量上,真是無可如何。
原譯文上也頗有錯字,能知道的都已改正,此外則隻能承襲,因為一人之力,察不出來。
但仍希望讀者倘有發見時,加以指摘,給我将來還有改正的機會。
至于我的譯文,則因為匆忙和疏忽,加以體力不濟,謬誤和遺漏之處也頗多。
這首先要感謝雪峰〔25〕君,他于校勘時,先就給我改正了不少的脫誤。
一九二九年八月十六日之夜,魯迅于上海的風雨,啼哭,歌笑聲中記。
※※※ 〔1〕《文藝與批評》魯迅編譯的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評論集,共收論文六篇。
其中《托爾斯泰之死與少年歐羅巴》曾發表于《春潮》月刊,《托爾斯泰與馬克思》和《蘇維埃國家與藝術》曾發表于《奔流》月刊,其它三篇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此書于一九二九年十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