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與批評》譯者附記〔2〕
關燈
小
中
大
上海水沫書店出版,列為《科學的藝術論叢書》之一。
〔2〕本篇最初印入《文藝與批評》單行本卷末,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3〕尾濑敬止(1889&mdash1952)日本翻譯家。
十月革命後曾兩次去蘇聯遊曆,著有《俄羅斯十大革命家》、《革命俄羅斯的藝術》等書,并翻譯《工農俄羅斯詩集》等。
〔4〕《研求》盧那察爾斯基早期作的一本哲學随筆。
〔5〕《新時代》應為《新生活》,一九一○年創刊于彼得堡,迄于一九一五年。
&ldquo第二篇&rdquo即《托爾斯泰之死與歐羅巴》,最初發表于《新生活》一九一一年第二期。
〔6〕《文學底影像》一譯《文學剪影》,盧那察爾斯基的文學評論集,一九二三年出版。
〔7〕《春潮》月刊文藝刊物,夏康農、張友松編輯,上海春潮書局發行,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創刊,一九二九年九月停刊。
〔8〕AnatoleFrance阿那托爾·法朗士(1844&mdash1924)法國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波納爾之罪》、《黛依絲》、《企鵝島》以及文學評論集《文學生活》等。
〔9〕GerhartHauptmann葛爾哈特·霍普特曼(1862&mdash1946),德國劇作家。
青年時代同情勞動人民,與當時的社會民主黨人有過接觸。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曾為德國的侵略戰争辯護,希特勒執政後,又曾對納粹主義表示妥協。
他在一八九二年出版的劇本《織工》以一八四四年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題材。
此外還作有劇本《日出之前》、《獺皮》等。
〔10〕GiovanniPapini喬凡尼·巴比尼(1881&mdash1956),意大利作家、哲學家。
早年從事新聞工作,原為無神論者,後改信天主教。
著有《哲學家的曙光》、《基督傳》等。
〔11〕D&rsquoAncelis丹契理斯,意大利作家。
論文《對于托爾斯泰之死的生命的回答》的作者。
〔12〕多數派布爾什維克的意譯。
〔13〕《未名》半月刊北京未名社編輯的文藝刊物,一九二八年一月十日創刊,一九三○年四月三十日終刊,主要内容為介紹俄國及其它外國文學。
〔14〕《奔流》魯迅與郁達夫編輯的文藝月刊,一九二八年六月創刊于上海,出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第二卷第五期停刊。
魯迅曾寫有相關的&ldquo編校後記&rdquo十二篇,現收入《集外集》。
〔15〕指在十月革命後擔任蘇聯教育人民委員的職務。
〔16〕《被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盧那察爾斯基于一九二二年寫作的戲劇,有易嘉(瞿秋白)譯本,一九三四年上海聯華書局出版,為《文藝連叢》之一。
〔17〕《藝術與革命》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理論著作。
〔18〕&ldquo正人君子&rdquo指新月派文人。
一九二九年間,他們站在資産階級的立場上,主張&ldquo思想自由&rdquo、&ldquo言論出版自由&rdquo。
〔19〕&ldquo革命文學家&rdquo指當時創造社的一些成員。
〔20〕《新世界》蘇聯文藝、社會、政治的綜合性月刊,一九二五年一月創刊于莫斯科,後來成為蘇聯作家協會的機關刊物。
〔21〕藏原惟人日本文藝評論家、翻譯家。
〔22〕《戰旗》全日本無産者藝術聯盟的機關刊物,一九二八年五月創刊,一九三○年六月停刊。
撰稿者有小林多喜二、德永直等。
〔23〕這裡的半篇,指《蘇維埃國家與藝術》的下半篇(&ldquo其五&rdquo),發表于《奔流》第二卷第五期(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其時《文藝與批評》已經出版。
〔24〕指《關于馬克斯主義文藝批評之任務的提要》。
據一九三○年三月《文藝與批評》再版本,本篇題目上的&ldquo馬克斯主義&rdquo五字,改為&ldquo科學底&rdquo三字。
〔25〕雪峰即馮雪峰(1903&mdash1976),浙江義烏人。
作家、文藝理論家。
&ldquo左聯&rdquo領導成員之一。
曾與魯迅合作編輯出版《科學的藝術論叢書》。
著有詩集《靈山歌》及,《回憶魯迅》、《魯迅的文學道路》等。
〔2〕本篇最初印入《文藝與批評》單行本卷末,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3〕尾濑敬止(1889&mdash1952)日本翻譯家。
十月革命後曾兩次去蘇聯遊曆,著有《俄羅斯十大革命家》、《革命俄羅斯的藝術》等書,并翻譯《工農俄羅斯詩集》等。
〔4〕《研求》盧那察爾斯基早期作的一本哲學随筆。
〔5〕《新時代》應為《新生活》,一九一○年創刊于彼得堡,迄于一九一五年。
&ldquo第二篇&rdquo即《托爾斯泰之死與歐羅巴》,最初發表于《新生活》一九一一年第二期。
〔6〕《文學底影像》一譯《文學剪影》,盧那察爾斯基的文學評論集,一九二三年出版。
〔7〕《春潮》月刊文藝刊物,夏康農、張友松編輯,上海春潮書局發行,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創刊,一九二九年九月停刊。
〔8〕AnatoleFrance阿那托爾·法朗士(1844&mdash1924)法國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波納爾之罪》、《黛依絲》、《企鵝島》以及文學評論集《文學生活》等。
〔9〕GerhartHauptmann葛爾哈特·霍普特曼(1862&mdash1946),德國劇作家。
青年時代同情勞動人民,與當時的社會民主黨人有過接觸。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曾為德國的侵略戰争辯護,希特勒執政後,又曾對納粹主義表示妥協。
他在一八九二年出版的劇本《織工》以一八四四年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題材。
此外還作有劇本《日出之前》、《獺皮》等。
〔10〕GiovanniPapini喬凡尼·巴比尼(1881&mdash1956),意大利作家、哲學家。
早年從事新聞工作,原為無神論者,後改信天主教。
著有《哲學家的曙光》、《基督傳》等。
〔11〕D&rsquoAncelis丹契理斯,意大利作家。
論文《對于托爾斯泰之死的生命的回答》的作者。
〔12〕多數派布爾什維克的意譯。
〔13〕《未名》半月刊北京未名社編輯的文藝刊物,一九二八年一月十日創刊,一九三○年四月三十日終刊,主要内容為介紹俄國及其它外國文學。
〔14〕《奔流》魯迅與郁達夫編輯的文藝月刊,一九二八年六月創刊于上海,出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第二卷第五期停刊。
魯迅曾寫有相關的&ldquo編校後記&rdquo十二篇,現收入《集外集》。
〔15〕指在十月革命後擔任蘇聯教育人民委員的職務。
〔16〕《被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盧那察爾斯基于一九二二年寫作的戲劇,有易嘉(瞿秋白)譯本,一九三四年上海聯華書局出版,為《文藝連叢》之一。
〔17〕《藝術與革命》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理論著作。
〔18〕&ldquo正人君子&rdquo指新月派文人。
一九二九年間,他們站在資産階級的立場上,主張&ldquo思想自由&rdquo、&ldquo言論出版自由&rdquo。
〔19〕&ldquo革命文學家&rdquo指當時創造社的一些成員。
〔20〕《新世界》蘇聯文藝、社會、政治的綜合性月刊,一九二五年一月創刊于莫斯科,後來成為蘇聯作家協會的機關刊物。
〔21〕藏原惟人日本文藝評論家、翻譯家。
〔22〕《戰旗》全日本無産者藝術聯盟的機關刊物,一九二八年五月創刊,一九三○年六月停刊。
撰稿者有小林多喜二、德永直等。
〔23〕這裡的半篇,指《蘇維埃國家與藝術》的下半篇(&ldquo其五&rdquo),發表于《奔流》第二卷第五期(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其時《文藝與批評》已經出版。
〔24〕指《關于馬克斯主義文藝批評之任務的提要》。
據一九三○年三月《文藝與批評》再版本,本篇題目上的&ldquo馬克斯主義&rdquo五字,改為&ldquo科學底&rdquo三字。
〔25〕雪峰即馮雪峰(1903&mdash1976),浙江義烏人。
作家、文藝理論家。
&ldquo左聯&rdquo領導成員之一。
曾與魯迅合作編輯出版《科學的藝術論叢書》。
著有詩集《靈山歌》及,《回憶魯迅》、《魯迅的文學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