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約翰》引言〔2〕
關燈
小
中
大
在我那《馬上支日記》〔3〕裡,有這樣的一段:&mdash&mdash
&ldquo到中央公園,徑向約定的一個僻靜處所,壽山已先到,略一休息,便開手對譯《小約翰》。
這是一本好書,然而得來卻是偶然的事。
大約二十年前罷,我在日本東京的舊書店頭買到幾十本舊的德文文學雜志,内中有着這書的紹介和作者的評傳,因為那時剛譯成德文。
覺得有趣,便托丸善書店〔4〕去買來了;想譯,沒有這力。
後來也常常想到,但是總被别的事情岔開。
直到去年,才決計在暑假中将它譯好,并且登出廣告去,而不料那一暑假〔5〕過得比别的時候還艱難。
今年又記得起來,翻檢一過,疑難之處很不少,還是沒有這力。
問壽山可肯同譯,他答應了,于是就開手,并且約定,必須在這暑假期中譯完。
&rdquo 這是去年,即一九二六年七月六日的事。
那麼,二十年前自然是一九○六年。
所謂文學雜志,紹介着《小約翰》的,是一八九九年八月一日出版的《文學的反響》(Daslitter^arischeEcho)〔6〕,現在是大概早成了舊派文學的機關了,但那一本卻還是第一卷的第二十一期。
原作的發表在一八八七年,作者隻二十八歲;後十三年,德文譯本才印出,譯成還在其前,而翻作中文是在發表的四十整年之後,他已經六十八歲了。
日記上的話寫得很簡單,但包含的瑣事卻多。
留學時候,除了聽講教科書,及抄寫和教科書同種的講義之外,也自有些樂趣,在我,其一是看看神田區〔7〕一帶的舊書坊。
日本大地震後,想必很是兩樣了罷,那時是這一帶書店頗不少,每當夏晚,常常猬集着一群破衣舊帽的學生。
店的左右兩壁和中央的大床上都是書,裡面深處大抵跪坐着一個精明的掌櫃,雙目炯炯,從我看去很像一個靜踞網上的大蜘蛛,在等候自投羅網者的有限的學費。
但我總不免也如别人一樣,不覺逡巡而入,去看一通,到底是買幾本,弄得很覺得懷裡有些空虛。
但那破舊的半月刊《文學的反響》,卻也從這樣的處所得到的。
我還記得那時買它的目标是很可笑的,不過想看看他們每半月所出版的書名和各國文壇的消息,總算過屠門而大嚼〔8〕,比不過屠門而空咽者好一些,至于進而購讀群書的野心,卻連夢中也未嘗有。
但偶然看見其中所載《小約翰》譯本的标本,即本書的第五章,卻使我非常神往了。
幾天以後,便跑到南江堂〔9〕去買,沒有這書,又跑到丸善書店,也沒有,隻好就托他向德國去定購。
大約三個月之後,這書居然在我手裡了,是茀壘斯(AnnaFles)女士的譯筆,卷頭有赉赫博士(Dr.PaulRache)的序文,《内外國文學叢書》(Biblio^thekdieGe-samt-LitteraturdesIn-und-Auslan^des,verlagvonOttoHendel,Hallea.d.S.)〔10〕之一,價隻七十五芬涅〔11〕,即我們的四角,而且還是布面的! 這誠如序文所說,是一篇&ldquo象征寫實底童話詩&rdquo。
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
因為作者的博識和敏感,或者竟已超過了一般成人的童話了。
其中如金蟲的生平,菌類的言行,火螢的理想,螞蟻的平和論,都是實際和幻想的混合。
我有些怕,倘不甚留心于生物界現象的,會因此減少若幹興趣。
但我預覺也有人愛,隻要不失赤子之心,而感到什麼地方有着&ldquo人性和他們的悲痛之所在的大都市&rdquo的人們。
這也誠然是人性的矛盾,而禍福糾纏的悲歡。
人在稚齒,追随&ldquo旋兒&rdquo,與造化為友。
福乎禍乎,稍長而竟求知:怎麼樣,是什麼,為什麼?于是招來了智識欲之具象化:小鬼頭&ldquo将知”逐漸還遇到科學研究的冷酷的精靈:&ldquo穿鑿&rdquo。
童年的夢幻撕成粉碎了;科學的研究呢,&ldquo所學的一切的開端,是很好的,&mdash&mdash隻是他鑽研得越深,那一切也就越凄涼,越黯淡。
&rdquo&mdash&mdash惟有&ldquo号碼博士&rdquo是幸福者,隻要一切的結果,在紙張上變成數目字,他便滿足,算是見了光明了。
誰想更進,便得苦痛。
為什麼呢?原因就在他知道若幹,卻未曾知道一切,遂終于是&ldquo人類&rdquo之一,不能和自然合體,以天地之心為心。
約翰正是尋求着這樣一本一看便知一切的書,然而因此反得&ldquo将知&rdquo,反遇&ldquo穿鑿&rdquo,終不過以&ldquo号碼博士&rdquo為師,增加更多的苦痛。
直到他在自身中看見神,将徑向&ldquo人性和他們的悲痛之所在的大都市&rdquo時,才明白這書不在人間,惟從兩處可以覓得:一是&ldquo旋兒&rdquo,已失的原與自然合體的混沌,一是&ldquo永終&rdquo&mdash&mdash死,未到的複與自
這是一本好書,然而得來卻是偶然的事。
大約二十年前罷,我在日本東京的舊書店頭買到幾十本舊的德文文學雜志,内中有着這書的紹介和作者的評傳,因為那時剛譯成德文。
覺得有趣,便托丸善書店〔4〕去買來了;想譯,沒有這力。
後來也常常想到,但是總被别的事情岔開。
直到去年,才決計在暑假中将它譯好,并且登出廣告去,而不料那一暑假〔5〕過得比别的時候還艱難。
今年又記得起來,翻檢一過,疑難之處很不少,還是沒有這力。
問壽山可肯同譯,他答應了,于是就開手,并且約定,必須在這暑假期中譯完。
&rdquo 這是去年,即一九二六年七月六日的事。
那麼,二十年前自然是一九○六年。
所謂文學雜志,紹介着《小約翰》的,是一八九九年八月一日出版的《文學的反響》(Daslitter^arischeEcho)〔6〕,現在是大概早成了舊派文學的機關了,但那一本卻還是第一卷的第二十一期。
原作的發表在一八八七年,作者隻二十八歲;後十三年,德文譯本才印出,譯成還在其前,而翻作中文是在發表的四十整年之後,他已經六十八歲了。
日記上的話寫得很簡單,但包含的瑣事卻多。
留學時候,除了聽講教科書,及抄寫和教科書同種的講義之外,也自有些樂趣,在我,其一是看看神田區〔7〕一帶的舊書坊。
日本大地震後,想必很是兩樣了罷,那時是這一帶書店頗不少,每當夏晚,常常猬集着一群破衣舊帽的學生。
店的左右兩壁和中央的大床上都是書,裡面深處大抵跪坐着一個精明的掌櫃,雙目炯炯,從我看去很像一個靜踞網上的大蜘蛛,在等候自投羅網者的有限的學費。
但我總不免也如别人一樣,不覺逡巡而入,去看一通,到底是買幾本,弄得很覺得懷裡有些空虛。
但那破舊的半月刊《文學的反響》,卻也從這樣的處所得到的。
我還記得那時買它的目标是很可笑的,不過想看看他們每半月所出版的書名和各國文壇的消息,總算過屠門而大嚼〔8〕,比不過屠門而空咽者好一些,至于進而購讀群書的野心,卻連夢中也未嘗有。
但偶然看見其中所載《小約翰》譯本的标本,即本書的第五章,卻使我非常神往了。
幾天以後,便跑到南江堂〔9〕去買,沒有這書,又跑到丸善書店,也沒有,隻好就托他向德國去定購。
大約三個月之後,這書居然在我手裡了,是茀壘斯(AnnaFles)女士的譯筆,卷頭有赉赫博士(Dr.PaulRache)的序文,《内外國文學叢書》(Biblio^thekdieGe-samt-LitteraturdesIn-und-Auslan^des,verlagvonOttoHendel,Hallea.d.S.)〔10〕之一,價隻七十五芬涅〔11〕,即我們的四角,而且還是布面的! 這誠如序文所說,是一篇&ldquo象征寫實底童話詩&rdquo。
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
因為作者的博識和敏感,或者竟已超過了一般成人的童話了。
其中如金蟲的生平,菌類的言行,火螢的理想,螞蟻的平和論,都是實際和幻想的混合。
我有些怕,倘不甚留心于生物界現象的,會因此減少若幹興趣。
但我預覺也有人愛,隻要不失赤子之心,而感到什麼地方有着&ldquo人性和他們的悲痛之所在的大都市&rdquo的人們。
這也誠然是人性的矛盾,而禍福糾纏的悲歡。
人在稚齒,追随&ldquo旋兒&rdquo,與造化為友。
福乎禍乎,稍長而竟求知:怎麼樣,是什麼,為什麼?于是招來了智識欲之具象化:小鬼頭&ldquo将知”逐漸還遇到科學研究的冷酷的精靈:&ldquo穿鑿&rdquo。
童年的夢幻撕成粉碎了;科學的研究呢,&ldquo所學的一切的開端,是很好的,&mdash&mdash隻是他鑽研得越深,那一切也就越凄涼,越黯淡。
&rdquo&mdash&mdash惟有&ldquo号碼博士&rdquo是幸福者,隻要一切的結果,在紙張上變成數目字,他便滿足,算是見了光明了。
誰想更進,便得苦痛。
為什麼呢?原因就在他知道若幹,卻未曾知道一切,遂終于是&ldquo人類&rdquo之一,不能和自然合體,以天地之心為心。
約翰正是尋求着這樣一本一看便知一切的書,然而因此反得&ldquo将知&rdquo,反遇&ldquo穿鑿&rdquo,終不過以&ldquo号碼博士&rdquo為師,增加更多的苦痛。
直到他在自身中看見神,将徑向&ldquo人性和他們的悲痛之所在的大都市&rdquo時,才明白這書不在人間,惟從兩處可以覓得:一是&ldquo旋兒&rdquo,已失的原與自然合體的混沌,一是&ldquo永終&rdquo&mdash&mdash死,未到的複與自